标题:道家教我们如何识饮识食? 内容: 国人的饮食智慧,原来不少是二千年来道家相传的养生知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民间已经开始流传种种关于饮食和食德的经验,后来历代修行的高人吸收了佛教和医家的内容,发展成为一套美妙的生活方式。 近年西方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证明我们祖先的教训指引,确有自然科学的根据。 如果我们活学活用,生命一定更丰盛更幸福,活力充沛,百病不侵。 例如以下5种原则:素食“人能不杀,则性慈而善念举;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无嗔无贪,罔不由此。 ”(明.高濂《遵生八笺》)“人久御肥甘炮炙之味,不独令肠胃受伤,亦令人心气昏浊。 每三日一斋素,可以养生,可以养心。 ”(明.莫是龙《笔尘》)口味清淡“夫菜,气薄而味淡,且不酱不盐不油也,乃造化本然性真物耳。 ”(明.冯汝弼《佑山杂说》)“瓜果不时,禽兽自死,及生鲜煎●之物,及夫油●难消,粉粥冷淘之类,皆能生痰动火,●疡症癖,并不宜食。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 (明.吴正伦《养生类要前集》)晚餐少吃“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 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 《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阴气虚。 ’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多食粥“《梁溪漫志》载张文潜《粥记》:‘……妙斋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 益能畅胃气,生津液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饭后休息“养生之道,不宜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食。 ……食饱,不得速步走焉,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 发布时间:2023-09-20 10:22:4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1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