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故事:人物故事:四位高僧大德施食的故事 内容: 唐代道宣律师施食感召天人送饭《感通传》云:昔南山大师住世化导,不餐人间饮馔二十余年,常受天供。 一日,师问天人曰:贫道修行何德,敢劳尊天送供? 天人答曰:我师曾为沙弥时,每于出食,施诸有情。 我等咸沾法食之味,皆令得脱苦趣,遂感天身。 是故常感大师法乳之恩,济度我等,今来酬报。 (编者【注】:南山大师,又名道宣律祖,即唐代 道宣律师,因常年居于陕西终南山,故世称南山大师。)唐朝慧明法师唐朝慧明法师,亲近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处闻法获益,后来离开之时,问六祖:我等何往。 六祖言:逢缘则止,遇蒙则居。 于是慧明走到袁州停下,住蒙山而弘法。 他在蒙山也经常放焰口施食,有天晚上,有个鬼来受他的施食。 这个鬼身前是秀才,有学问,它做了一首诗。 诗云:寂寂荒郊梦也长,古今成败懒思量。 野草鲜花拈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雨萤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 悔不当初修心地,致堕青山泪两行。 于是慧明法师就施食给他,并为之说法。 秀才发心忏悔,由是得到解脱。 弘济法师施食修复海岸弘济。 字同舟。 一字天岸。 余姚姚氏子。 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 满公师之从父也。 师骏发绝伦。 或授法华经。 辄能记忆。 年十六受度。 为大僧。 持四分律。 顷步之间。 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精教乘以资行解。 其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 依半山全公。 读天台之书。 久之悉通其说。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 聚精会神。 存诚不一仿佛。 于观定中。 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增。 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碍。 未几。 泰定改元。 开法于万寿圆觉寺。 浙河左右杰伟之士。 奔走其室。 惟恐后之。 议者谓。 倡佛海之道。 以播芳猷。 实自师始。 示瞽庵。 脱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 师当第二。 名显示。 号瞽庵。 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 古貌长身。 寡言笑清。 俭自持。 一榻二十年。 潇然如在逆旅。 习教观。 从师于万寿。 师见其天资峻利。 有一泻千里之势。 乃曰。 子盖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示。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寿教寺。 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 寔师启之也。 盐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为鱼鳖。 行省脱欢公忧之甚。 请师亲履其地。 建水陆大会七昼夜。 师冥心观想。 取海沙祝之。 帅其徒遍掷其处。 凡足迹所及。 岸为弗崩。 人咸异之弘济法师传(附示瞽庵)慈云遵式法师,昼放生夜施食秀州人。 传天台教。 学高行苦。 名冠二淅。 博习教观。 而专志安养。 尝要期般舟三昧四十九日。 常行而不寐。 素苦羸疾。 自吐血数升。 师以死自誓。 遂于道场四角。 各置灰盆行道。 所及吐灰盆中。 两足皮裂。 誓不退转。 忽一日恍梦寐。 见白衣观音。 垂手指于口中。 引出秽虫数十条。 又指间出甘露注其口。 身心清净快悦。 自此宿疾顿愈。 既出忏。 顶相高寸余。 双手下垂过膝。 声如鸣钟。 皆与旧异。 莫不叹仰之。 日放生命。 夜施食。 水边渔者。 夜闻鬼相谓曰。 今大雪甚。 忏主不可出柰何。 有曰。 忏主慈悲。 必不忘我等。 且待且待。 良久。 众鬼笑呼曰。 忏主果来。 我等饱矣。 渔者起伺之。 果见师携灯踏雪而至。 其精感如此。 又尝以缘事过苏州。 入城三日。 荤血绝市。 攉酤不集。 长吏欲置之法。 寮佐力劝之。 乃已。 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净土忏仪。 行于世。 原标题:唐代道宣律师 施食感召天人送饭/唐朝慧明法师/弘济法师 施食修复海岸/慈云遵式法师 昼放生 夜施食 发布时间:2023-10-13 12:10:4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1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