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峰法师:同学来访 内容: 同学来访昨晚九点,接到小朱的电话。 “在哪儿? ”“我今天到苏州,和同事一起来出差。 ”“我腿受伤了,没法来接你,自己过来吧”“我和小吴离了,明天来看你”“哦! 那见面再说。 ”我挂上了电话。 小朱是我高中时同桌,算起来有十年没见面,偶尔通上电话,也是说些问候的话,无关痛痒。 读书那阵子,我们有时在一起玩。 他比较早熟,个子也高,喜欢把头发梳成三七开。 在八十年代末期,还是挺流行的。 小朱的学习中等偏上,由于是职业学校,没有高考的压力,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交朋友身上。 无论是其他年级的男孩子还是同班的女孩,他认识不少。 而我,整天埋在书本里,享受内在的快乐。 三年,一眨眼就过去。 毕业后,他应征入伍,我在家待业。 时常通过书信,相互联络。 再后来,我在一家单位工作。 他也回到南京,考入公安系统,进入人民警察的行列。 后来,我接触佛教后,我们就很少来往。 即便碰到,大家谈论的话题也不多。 他忙着世俗人的常规——事业、娶妻生子。 他的前妻小吴是他在部队上认识的,也是他的战友。 他的工作是通讯,经常可以接触许多年轻女兵,小吴是其中之一。 不过,当时大家只是在一般的朋友。 小吴爱上了另一个战友。 退伍不久,小吴的男友意外死亡。 小朱在小吴最痛苦的时候,进入了她的生活。 几年后,我接到小朱的结婚请柬。 记得三年前,给他打电话时,他还让他的儿子在电话中叫我叔叔。 尽管从未见过,我想他一定为那个孩子自豪,普天下的父母都这样。 可以想象出来,当时,他对三口之家应该挺满意的。 上午,他和几个同事一起过来了。 从外表上来看,大家还是老样子,变化不大,尽管毕业20年了。 看出来,他还没有从那场离婚大战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交流中,老是流露出这些话题,尽管他知道,坐在他对面的昔日同学已经出家做了和尚。 “你们有没有工资? ”“手提电脑和手机是发的吗? ”“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面对一连串的滑稽问题,我只能推挡过去。 “社会治安不景气,你们很忙吧? ”我叉开话题。 “那倒是,如果没有我们,你们哪能安心在这里诵经念佛? !”他说话的口气似乎很得意。 “如果没有和尚,你们可能一天24小时不睡觉捉人也捉不完。 你们解决社会暴力,我们解决人内心的烦恼,人内心的暴力。 ”我不甘示弱的应答。 寒暄了几句,他又打听起有没有结缘的开光念珠和中午是否有素斋吃。 我不知怎回答,觉得两个人已经很远了,虽然,他就坐在我的面前。 众生就是这样,需要一个外力的牵引。 当然,还得是免费的午餐。 天下有这么好的事吗? 当然有了。 玉琳国师不是说过:“人间岂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舟。 ”关键,你肯不肯上罢了。 但愿他一路走好。 临走,没忘记送给他一串念珠。 发布时间:2024-05-31 14:40:3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1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