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法法师: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愿修持 内容: 安居第七十二日(四):依愿修持问:念佛有时候很欢喜,就是感觉到很相应,但是有时候就不欢喜,就不相应,怎么办? 慈师答:欢喜也好,不欢喜也好,这实际是一个感受的片段,你要是把这个片段当作你的心那就麻烦了,当你的愿也就麻烦了。 我们说依愿修持,但人在这个地方引起不了重视。 依愿修持是念佛法门的一个特别的要求! 依佛愿为己愿,是一个愿。 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种种愿望来修持。 就净土的要求来说,五念门中第三门讲的很清楚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 这个愿实际是以佛愿为己愿,就是昙鸾法师所讲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 依愿修持,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 象此处说我欢喜、不欢喜,以这个感受的片段来作为自己的发心,那就很麻烦了! 这样的修行人只是在找感受,就是说把感受当成修行了,但感受是没办法修行的! 但是很多人就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不能自拔。 他不知道自己的愿望。 所以就是发心不明,修道无益啊! 我们不知道发心,只知道说我的感受是什么样? 我的感觉是什么样? 那感觉一天就有无穷变化啊,你怎么修行呢? 怎么能修感觉呢? 感觉天天都在变,你修它不修它,它都在变。 这样不明发心的所谓的修行,实际是一个业流的相续罢了,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不管是谁,都是一样! 就是说你不过在感受的变化中,在这个无常中想捕捉。 在感受上修行,等于就是在业流中奔波与迷失,就在业流中相续,在业流中随波逐流罢了! 这不叫修行啊,没有这样的修行! 但这样的人很普遍。 说我修行舒服、不舒服、好不好、清净不清净,这一段时间心里高兴不高兴,都是这一类! 这跟修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这一类人在修什么呢? 修习气! 这样的作为都是培养习气。 越养习气越重。 什么高兴不高兴,清净不清净,相应不相应等等说法,都是习气所使,在无常的感知中,没有一个人能把持的。 依愿修持,以佛愿为己愿来修持,那是最简单的了。 依你自己发一个愿来修持也行,好比这么说我今天要念一万五千声佛。 我不管它好感觉、坏感觉,先不管这个,我要念完一万五千声佛。 那么这一万五千声就是你的愿,是数量的愿。 有的人说我出家修行,不能孝敬父母,或者说过去做了种种恶业,我念10万声、100万声佛来忏悔。 这个数量的愿也是不可思议的。 他忏悔就起忏悔的作用,回施就起回施的作用。 是起作用的! 这比捕捉感觉去修行的人要聪明地多,要有意义的多。 这样坚持有一个次序,比如我在数量上有一个次序,我做这个完成了做那个完成了,一个一个完成了,我就知道这个愿是可以遵循的,感知、感觉的变化、妄想的多少都不在乎,它是可以逾越的,即在感知的变化中逾越感知,来完成自己的一个愿,就是所谓的一个使命、作为。 我不管它好感受坏感受,我要把它念完为止,那这就是不得了的事。 我念的舒服不舒服、相应不相应,这都是我们汉地的泛空业习,你在这个泛空中找舒服,找喜欢,找好的感受,而不依着自己的发心、愿望去修持。 所以发心未明,修法无益! 为了自己的一点儿感受,而没有一个愿望,没有一个清晰的次序与前景,这样的修持任何人修都没有价值! 所有的修持那不叫修持,不过是在寻找一种贪的转换、好受的转换! 贪图安逸、舒服的结果是什么? 你修什么呢? 不依发心,修行总是无益的。 对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性的认知! 没有认知,你干一段时间就烦了,因为你不舒服了。 你那舒服是什么呢? 放逸,习惯性的放逸,或者放逸性的习惯! 很多人把学佛、打坐、念佛、到寺院学东西就当作一种心里放逸的习惯罢了。 说哎呀,这寺院真舒服! 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这空气真好,象氧吧一样! 成疗养院了。 这是副产品还可以,若真是目的了,我们这儿就不是寺院了,那就出问题了。 因此,一定要知道,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发心很重要! 净土法门的依愿修持很重要! 要知道自己修行的愿望是什么? 五念门中各说其愿,你看为生彼国意故,我才礼拜。 这愿很清晰。 口业赞叹阿弥陀佛,与彼光明相应,欲如实修行相应。 还是很清晰。 心常作愿,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样念佛是为了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止九界之轮堕,皆归一真,那就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我的修行。 所以念佛之时就依愿修行了。 观察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无外乎是了解了心性的庄严,顺性的安乐,顺性的威德,顺性的作为,依此智慧观、正念观激励自己的究竟意乐,来忆佛念佛,顺性如是庄严,如是清净,如是自在,如是不可思议! 如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召唤了我们对世俗九界的并弃,来往生彼国,安住于这个顺性的法界。 顺性修持,回到顺性的法界;在顺性的法界,认识到顺性的结果,以顺性的结果来召唤一切众生同生彼国。 这还是依愿修持! 没有离开愿! 所以,愿为前导! 来导引我们的正行。 若是没有这个愿,你怎么修持呢? 修着修着就迷茫了,哎呀,我的感受怎么都变了呢? 哎呀,第一二声还很清净,第三四声就开始浑浊了,七八声就开始颠倒了,一二十声开始烦恼了,你怎么修持啊? 没法修持。 心作心是,你这个心作的是什么呢? 净、染二心,其择取有很大的差异。 净心,但为随顺,随顺中有悲智方便! 染著的心,做区分取舍。 所以我们要知道自己用的是染心还是净心。 净心必然随顺,随顺着智慧方便慈悲来饶益有情,而无有染著。 所谓净心菩萨。 因为我们观察彼国,就是为了入净心庄严,舍弃我们的染识,九界其实是染识心所现。 我们要是依净心做,那就是随顺作为,不计于得失,利益世间而无间,即没有取舍的。 依染识,你要作意乐利益众生心、饶益世间心、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心,如是愿如是结果,这叫心作心是。 而不是说我有什么感受、感觉,一会儿好了、坏了,痛了、麻了、酸了,那跟念佛什么关系呢? 但是大部分人学佛的目的真就是这么个东西。 说什么这一段身体好了,满面红光! 你看人家学佛学多好,满面红光! 这就是我们汉地人学佛的口号、高举的东西。 这跟学佛真有关系吗? 一点儿关系都不相干! 满面红光又能光彩多久呢? 所以,我们不管发染识心、净识心,所作心一定要依个愿来表达。 所以说依愿标心,愿心庄严。 依愿知心,心不可见故,心不可名故,安个名字就不是心了,故此处说依清净愿、顺性愿而安立。 要是我们不知道愿为前导,就是不知道心为前导,那你修什么呢? 修感觉,什么是感觉呢? 到一地有一地的感觉,一时有一时的感觉,你怎么修行呢? 大部分人很容易就归入这一类了,今年夏天比较呵斥的也就是这个,主体就是这样,不管自己的愿望,就是我的感觉怎么样。 我经常遇到一些出家师父给我这么说我这一段儿可舒服了! 那只有随喜了,因为两眼一闭,头一发木,就进入天堂了。 我也经常去试验眼睛一闭就进入天堂的感觉,除了无记就是放逸,没有什么天堂。 因为什么呢? 愿丢了。 无记的天堂真是不敢进入,如果进入了,哪一天真是太舒服了,拱到皮毛里爬不出来了怎么办? 那真是就舒服到极处了,那个皮毛更厚、更舒服了。 说话是重,重是渴望大家警觉,警觉我们有没有愿心? 没有愿心那就是无记的修持。 无记修持的业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流转,那就是众生业习,善恶无记的业习罢了。 那你修什么呢? 怎么能跟修行套在一起呢? 有的人说我也在念佛啊。 你念佛也白搭,对不起,因为你念的佛不是佛,背后是无记,是放逸,是昏沉,是迷失,是麻木不仁,再写一百个词都不好听。 你看过去阿罗汉们的修持很简单,他经行七天都有个目标。 我们去泰缅,不管是哪个派的修持,尤其是马哈希派的毗婆舍那修持,愿是十分重要的! 在每一个阶段的修持,一定要有一个愿作为牵引、对应、相应。 这个愿不是自己发的,是导师们给他设置了一个前景,说你必须这样说、这样想,然后去修。 他修持相应了,就去汇报。 好,那就可以接着修下一段了。 人类的天性就是放逸,就是对放逸的追求! 财色名食睡,这是跟睡最亲近的东西。 因为是学佛的人,你看他也不做恶也不做善,无记可以做吧? 无记业也不伤害谁,但最主要是对自己不好,自己的未来第一是迷失,第二是堕落,越向往安逸的人越堕落的深。 你看看哪一个堕落者不是因为追求安逸、追求享受而去堕落的? 从古到今,你看看哪个不是! 这反而成为修行者的主流了! 这真是不可思议! 不警觉我还说! 你不警觉,你下去怎么办? 警觉了,我们再走出去,再看一看你就知道,大家真是一倒一片,群体业就成就了。 这个愿心啊,所以我们说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 不是无记,不是放逸,也不是昏沉,也不是迷失,也不是自许! 所谓自许,自以为自己正确。 有的人会在一种忆念、感觉上自许,认为我永远是正确的。 这种自许就更糟糕,这样的人一定会自我封闭,自赞谤他。 龙树菩萨有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说自赞谤他皆为外道,没有一个不是! 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希望不要做外道,起码不能谤别人! 我们对业的认知,在人格上没有必要说任何人,因为业无所属,但是在事相上,事情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知它! 佛在世的时候,象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难提、羼陀、迦留陀夷啊,这些都是大菩萨,倒驾慈航,示现种种过患,令我们后世学佛的人有所依从。 可能现在很多人也在示现过患,它毕竟是无常无我的,那不是示现吗? 所以在这个如幻的事相中示现。 但对这个如幻业、如幻的果报进趣,我们要了解,若不知道,无记业的果报已经出现了。 《佛遗教经》中说,四蛇未除,安于睡眠者,此是无惭愧人。 我们不说惭愧不惭愧,我们起码要有一个出惭愧的愿望。 要没有这个愿望,我们怎么修行呢? 修什么呢? 动力何在呢? 我这个讲法比较重,但这一夏天就主要讲这个了。 因为参学越多,对这个地方就越震惊,对过去一些善知识的提醒、教诲与引导就越害怕。 早期还真没有那么深层的恐慌,到后来就越来越心灵深处对这个东西发抖,看到一个个人的结果就害怕。 不是害怕其他的,你说鸡猫狗鸭我们害怕它吗? 是人堕落的时候让人害怕! 生命沉沦的时候让人害怕! 生命不警觉、迷失的时候让人害怕! 比较害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自身不警觉。 你说别人那样,跟你又没关系,你害怕什么呢? 所以我们要学佛的智慧,还要学佛的慈悲,还要学佛的方便,我们三皈依时发过四弘誓愿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我们发过的愿。 你真遵照这个愿了吗? 没遵循这个愿,那你真是佛教徒吗? 你说我怎么不是佛教徒,我出家多少年了,或者说我修行多少年了,我学佛多少年了。 你学的是佛吗? 你不依佛愿为己愿,你不依佛的教诲来学佛,你学的是佛吗? 自己问自己啊,问得越重越好! 越重越彻底! 你一给自己保留了,说业无所属,那你蒙蔽自己,那你自己受果报,别人也不知道对不对? 因为现在这个世界的人,谁也不知道谁,因为大家都是无明人嘛。 我们要得三明四智了,可能很多人都会惊呼起来的,这个世界真是不堪人去观察。 问:如何运用依佛愿念佛? 慈师答:我们在五念门中,依一门、两门、三门、多门交织修持都可以。 《往生论》(即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我希望大家回去看看。 学习了五念门以后,再看《往生论》那就很简单。 其文字很短,过去我要求出家师父必须得会背诵的,现在没有要求了,但是会背了就很方便,起码把五念门、五种门背一背。 五念门修持纯熟了,五种门也很简单。 若五念门不纯熟,直接去学五种门,一点味道都没有。 因为所作随意自在成就,这个意识自在了,不再被禁锢了,就知道修行修什么了。 意识还被禁锢着,我们修来修去都还不知道修什么好。 所以,依佛愿,实际就是解放我们的身心意识,让我们的身心意识自由了,我们再来看平时的作为,就知道我们被很多东西禁锢了。 佛举例说就象人被囚禁了一样,就象被放到饥馑年了一样,就象被投到水中挣扎一样,就是说人没有办法去解救自己。 我们通过五念门,人就可以有一个依止,有个方法来参照在水中挣扎了,我们就会上船,船过来载负我们了;饥饿了,有粮食给我们吃;被囚禁了,人就被解放出来了。 象身体得重病的人,得到良药而健康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这些障碍与蒙蔽,财色名食睡也好,我们自己的种种恶习也好,就会制约我们。 所以通过五门的修持,可以使我们从其中解放出来。 起码这个意识的自在作为,我们能认知了,再去看心作心是、即心即是,很方便,就是说我们应该择取什么? 所以天亲菩萨说入愿心庄严,即我们通过五念门的修持,能入佛愿心,以佛庄严为己庄严。 何以故呢? 心佛众生心智无别故,我们在自己的意识中得到了清净,得到了庄严,得到了安乐,得到了解放。 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是被业习制约着的,被我们的业习所执制约着的,被我们记忆的九界种种的东西所制约着的。 所以要学会打包啊,现代语说压缩,你要会压缩、打包才行,干什么呢? 你要把所有的业力压缩打包以后,寄给阿弥陀佛。 寄个邮件就行了,说阿弥陀佛收。 要不然我们没办法,太多了! 我们在这里面的记忆把我们遮蔽的太厉害了! 因为是累生累劫的意识,不光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还是累生累劫交织的意识,混淆在一起。 很多人的意识根本不是自己的! 好比说有的人嗔心,他顶上站个修罗,说你嗔! 你嗔! 你恨他! 有的人愚痴,有个幻化的愚痴动物说你就要坚固! 你就要坚固! 你就要这样! 他说我就要这样! 我就要这样! 实际不是,他在受着愚痴的加持。 有的人就象在被饿鬼加持一样,他说着这个吃的香,那个吃的香,淌口水。 什么都不管了,就看着吃的东西。 什么样的人都有啊,但是往往都不是自己的意识。 就是说我们自身的意乐很少,多是被某类强化的生命所加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象一些大成就者给我们这个时代授记说一鬼挟一人。 挟制的意思,制约着你! 根本不是你的心,你的心不当家了,意识也不做主了! 你就在一些愚痴的、迷失的、痛苦的执著中,还自以为是,认为我就是对的! 我就这样! 这样的人就失去了心地的自由。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学习,是让我们心意自在解脱,心意得到清净,入佛庄严心愿,入佛世界。 因为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法界也是自由的,先训练我们把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障碍打破此世界彼世界不过是一念之差,所缘境之别,所缘心智之别。 那我们的心就得到自由。 所以若一门,若多门,若交杂修持,若渐次修持,都是可以的。 我们今年夏天学这五念门是可以用的,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基本上即使最凡愚的人、最固执的人动动心念,他都可以用。 最愚痴的人都可以用! 愚痴到什么程度呢? 排斥一切、诋毁一切的人,他若知道意乐、观察、对比,那一念的智慧他都可以用。 象我们这里面都是大智慧人,都会用。 因为固执某一业相的人,是一个愚痴业,大家都是知道的,毛泽东讲花岗岩脑袋,就这样的人在这个教法中都没有问题,为什么? 阿弥陀佛有无碍光啊! 来照耀这一类的有碍有情,他慢慢地也会没有障碍的,没问题! 因为即使被有碍的修罗也好、饿鬼也好、恶神也好制约着的众生,制约他们的生命也向往佛法! 他听了以后一样去修行,会放弃他们而去修行。 你要是坚持,说一直守护着我,那不行的,他也要修行的。 之前我们讲了各个个体中,第一个受用者是自己。 有的生命会制约其他生命,但他自己也需要这个独立体的意乐受用。 所以,净土教法是普摄九界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仅讲人类这个角度,还讲这么多呢? 我们在讲净土这个教法中,不能只讲这一个群体,要讲种种群体。 为什么呢? 没办法。 只能这样讲! 这是阿弥陀佛交代的任务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嘛,他不是单摄人类这一个群体的。 虽然《阿弥陀经》是在我们人类中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及诸大菩萨讲,但其主体还是与种种杂类有情讲。 佛告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在玄奘法师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是十方佛各出广长舌相,摄护念佛众生,慈悲不舍,以种种神变善巧令众生生起无上信心。 他讲的是十方众生,净土教言是摄化十方众生的。 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十方众生。 称念,是为了十方众生。 你说我不是。 你也得是! 为什么呢? 我们的心智一放松,就是十方众生所面对,所回向。 所以这个教法,不单是对我们现前的心智所讲,而是对十方九界众生所宣化。 这个修行,它牵制的面比较多,所以我们很少单单涉足到人群中,一说就是九界、九界。 那九界跟我们大家有什么关系呢? (严格地说,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那就说我们人类的财色名食睡就行了,贪嗔痴慢疑就够了,对不对? 但是不行,不能那样讲。 佛也没那样讲,我们也不可能那样讲。 也不夸张净土教法的作用,你可以试一试你把你的身心世界放在整个法界,念一声阿弥陀佛,你的作意中就能利益这个法界,即染心净法界,这真是不可思议! 我是染心,但我可以净法界,那是不可思议的。 你若把你的心意、这一声佛号放到某一群体,比如生生世世的父母,你念一声,你会感觉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了。 念一句,你会很真诚的。 那你一想,一切有情都是我的父母,干脆为大家念算了! 慈法法师讲于放光寺戒堂岁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发布时间:2024-06-03 13:02:5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1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