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解禅宗五家七派: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内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谁曾想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为禅宗中国化革命的标志,是禅宗进入成熟阶段的开始。 公元656年前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着灰色的打满补丁,却清洗洁净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担,匆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 由于青年身材瘦小,这原本并不算多的两捆柴禾,使得这位尚且年少的青年步履显得有些沉重。 或许的确是累了,或许是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的休息之地,这位青年便在他往返路过的一个宅子前将柴担放下。 这时,宅子里传来诵经的声音,经文是《金刚经》中的一节,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传入这位青年耳中之后,让这位青年浑身上下、里里外外产生了强烈感应。 这朗诵经文的声音或许已被这青年听过无数遍,但往日也许没大听清楚,也许是疲于生计,而充耳未闻。 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两句经文就使得这位青年以其惊人的感受性接受下来了。 就是这一天,青年便立即打问何处可以学习此经,也同样在这一天,这位青年的命运即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立志出家。 这位青年便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惠能。 惠能生于广东省新兴县的新州,俗姓卢,三岁时其父因病去逝,其后的岁月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靠卖柴、贩菜谋生,因而不敢奢谈读书。 但就是这位相貌平平,目不识丁的男子,却是一位禅门才子。 这位青年虽有出家之志,但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此时正困扰着他,那就是家中的老母无所依养。 志向已定,决心已下,怎么办? 于是青年便更加辛勤的劳作,他要为年迈的母亲积攒下足够日后独自生活的费用。 同时开始亲近当地的佛师,参学佛法。 直到24岁时,在智远和尚的劝诲下,来到东山禅院,投身平素向往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师门下。 这位卢青年是幸运的。 弘忍大师不愧为一代宗师,除了具有渊博的佛法理论和宗法成果,他还慧眼识英才。 初次相见,弘忍大师便劈头就问:“你从何处,为何而来? ”答:“我是岭南的庶民百姓,拜您为师是为了成佛,别无所求。 ”又问:“岭南卑贱的山猿,居然还想成佛? ”青年随即答道:“人固有东西,佛性无南北。 ”弘忍闻言,觉得这个青年脱俗不凡,是自己多年来寻求的慧才,便欣然应允他留下来,并将他领到舂米小屋。 当时,集聚在五祖弘忍门下的修行者,多达七八百人,如此众多修行者的生活自然得靠修行者们自我保障。 也许是为了考察这位青年修法的决心和毅力,也许是所有进入禅门寺院的修行者必不可少的日课,卢青年被安排到舂米作坊。 这之后,他便专心致志,不畏艰辛,日复一日,劳作不息。 由于身体瘦小,无法将舂米的木杵压起,他便找来石块,将其系于腰间,以便增加重量。 众多修行者和僧侣,见这位青年如此勤奋,着实佩服,且感慨致深。 就这样,卢青年在舂米作坊一干就是大半年。 这时的五祖弘忍大师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自感生命的余日不多,正着手考虑挑选嗣法的六祖,以便在在世之时将继承衣钵之人敲定。 五祖的挑选方法是让七百余弟子将各自修行所悟的“境界”成偈示众,这颇与当代从竞聘者论文质量的高低来挑选人才的方式相同。 五祖的旨意下达后,有志者不乏其人,他们苦思极虑作偈示众,其中最优秀的是寺内首座、名为神秀的高徒,众僧都认为他是六祖的当然人选。 他作的偈被贴到了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净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发表后,人们都以为神秀将会嗣法而为六祖,寺内僧众,甚至小和尚也唱诵起他的偈来。 舂米卢青年听到小和尚哼唱的偈语,不以为然,于是也口唱一偈,并求人书于纸上张贴,这便是开篇提到的那首。 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大师闻偈后,翌日独自悄然来到舂米作坊,目睹卢青年身系石头舂米的模样,无限感慨:“热心求道之人,乃忘我者也。 ”于是问道:“米舂好了吗? ”这是暗中试问“已经悟道了吗? ”青年答道:“米早已舂完,只是尚未筛过。 ”意思是虽已得悟,但还没有整理妥当。 五祖随即吩咐青年当晚前来卧榻之处。 当晚子时,五祖向青年宣讲了《金刚经》。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青年对自身之悟有了绝对的自信,喜形于色。 五祖见状,欣慰地叮嘱青年:“即使通读万卷经书,若不能认识自身,也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一旦识得本心而开悟,即可称佛。 ”说完便把“衣”和“钵”(即袈裟和法器)授予青年。 由于青年既没有出家,又没有坐过禅,这样就成了五祖的嗣法,其他僧众自然是难以信服的。 为了青年的安全,也为了日后好生护法,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安排下,青年便肩负行囊,携带五祖传授的衣钵,星夜上路了。 青年没有辜负五祖的重托,在其后的岁月里他隐遁修持,闭门研究佛法,直到十五年后,才落发登坛,正式出家,并取法名惠能。 这便是禅宗六祖惠能最初求法弘道的艰难历程。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 “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方法。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 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必须去亲身体证。 六祖惠能与其师兄神秀的禅宗思想在那个时代各占据着一方领地。 时称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有“南能北秀”之说。 神秀一系宗《楞伽》为渐门,主张渐修主义,强调自低处渐次向高层境界修行。 惠能一系宗《般若》为顿门,讲顿悟即佛,身即是佛。 在其后的禅宗发展过程中,南宗大盛而北宗随即衰落。 究其原因较为复杂,但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所以长盛宏远,最根本的原因,应是南宗很好地把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学者评论说:是惠能中国化了印度佛教,山林化了都市佛教,生活化了玄学佛教,实用化了义理佛教。 惠能极力主张禅宗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 并指出:“般若”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禅其实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修行者的喜怒哀乐中去修、去参、去行。 修习佛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明心见性,修行并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众同样可以修行。 这种修行思想不但迎合了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受到下层广大信教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推崇。 这就是禅宗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广泛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至今日,慧能所创立的顿门禅宗,已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他那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思想始终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而至今仍在佛学研究和佛门信众中传承,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禅宗六祖惠能禅师把正法眼藏的如来慧命,传付给怀让和青原以后,禅宗的法派就从这二支发展起来. 正应菩提达摩大师所预先嘱付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偈语的道理。 南岳怀让禅师(西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属陕西)人,俗姓杜。 从嵩山来曹溪宝林寺参拜惠能禅师。 六祖问曰:‘那里来’。 答曰:‘嵩山来’。 祖再曰:‘凭么物凭么来’? 就是说这个东西那里来? 答曰:‘唤作一物即不中’。 祖师进一步问:‘还有修证也无? ’答曰:‘修证即不无,可是染污即不得。 ’六祖当下就应许说:‘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 六祖大师就把正法眼藏付与南岳怀让大师。 怀师开悟以后,又到湖南衡阳南岳居住,在那里大阐宗风。 又青原行思禅师(西元? ——740年)来参礼六祖,恭敬虔诚的问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 ’祖开示说:‘汝曾作什么来’。 就是说汝来这里做什么呢? 答曰:‘圣谛亦不为。 ’祖曰:‘落何阶级? ’就是说,圣谛第一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汝看究竟落什么阶级呢! 答曰:‘圣谛尚不为,还有什么阶级’。 六祖知道他是佛门法器,又传法印与青原行思。 他从六祖会下得法之后,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扬禅宗。 南岳怀让禅师再传与马祖道一禅师(西元709——788年). 临济宗:马祖传百丈,百丈传黄檗,黄檗传临济义玄禅师,师住镇州沱河侧,这是临济宗。 沩仰宗:百丈传灵佑禅师,师传潭州伪山,沩山传慧寂禅师,师住袁州仰山,这是沩仰宗。 青原行思禅师再传与石头希迁禅师(西元700——790年)。 曹洞宗:石头传蔼山,蔼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介禅师,师传瑞州洞山,洞山传本寂禅师,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 云门宗:石头传天皇,天皇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德山传雪峰,雪峰传文偃禅师,师住韶州云门,这是云门宗。 法眼宗:雪峰传玄沙,玄沙传罗汉,罗汉传文益禅师,师住金陵(南京)清凉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师为法眼火禅师,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点,天隐修祖概括为下面五句话:  临济是‘怒雷掩耳’  沩仰是‘光含秋月’  曹洞是‘万派朝宗’  云门是‘乾坤坐断’  法眼是‘千山独露’  这样看来五家在度生方便,随机接物的风格上,略有不同,而归根到底,同出一源,本无差别,这真是‘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圆瑛大师有一首诗。 揭示了曹溪门下的禅风。 ‘轰轰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驰不暂停,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 沩仰宗的示圆相。 曹洞宗的传宝镜。 云门宗的一字关。 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笑的一天。 沩仰宗自从仰山禅师开始,只传到第四代。 到了宋朝初期就已经不大闻名了。 法眼宗,自从永明延寿大师以后,也只再传了二代,无人问津了。 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 自从临济义玄禅师的最初法脉长沙楚圆大师以后,又分传出二个法系,一是传与南昌黄龙山的慧南大师。 一是传与宜春杨岐山的方会大师。 这二位大师都是禅门宗匠,大弘法化,力阐宗风,盛极一时。 因此黄龙和杨岐二家又成为二个小宗派。 这样连原来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说法。 特别是临济宗法系的杨岐一派,最为兴盛。 所以库房里有‘杨岐灯盏明千古’的佳话,流传至今;而临济一宗,真是灯灯续焰,源远流长。 到现在中国有许多名山古刹,多属于这个法派。 再说云门宗。 在宋代初期净慈寺出了一个宗本禅师,此派也是非常旺盛。 这个法统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别在中国北方更加得势。 就是传承方面也比较长。 到了南宋时期,这个宗才开始逐步地趋于衰微。 最后烟消云散。 曹洞宗这个法系本来是由洞山良介禅师与曹山本寂禅师,他们师徒联合创立,所以叫曹洞宗。 在南宋才开始兴旺起来,道风远播,盛极一时。 它对于法脉传承,仅次于临济宗。 “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 “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 它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于中唐,盛行于晚唐和五代。 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所体现的佛学思想,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响极为深远。 禅宗,因禅而得名。 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意思是思维、静虑。 禅宗重视修行禅定。 它还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又称为“佛心宗”。 关于禅的起源,史载渊于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的传说。 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 ”并授以衣钵。 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 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 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栖止嵩山少林寺,是为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面壁九年,静待法缘,终于有一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 初时达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后为神光立雪断臂、舍身求法之志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慧可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答:“将心来! 与汝安。 ”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曰:“与汝安心竟。 ”慧可闻言,有所省悟,于是“奉达摩为师,毕命承旨。 从学六年,精究一乘”。 其后,达摩便将如来衣法及《楞伽经》四卷传与慧可,即为东土禅宗二祖。 传法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后依次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五传而至弘忍。 弘忍门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主“渐悟”,行于北地,并无分派;南宗主“顿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 慧能门下又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 南岳门下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是为五家。 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 临济门下又分“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 于是,“五家七宗”各立门户,各有家风。 宋朝以后,唯“临济”、“曹洞”盛行于世。 一、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开创了“沩仰宗”;二、黄檗希运和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三、云门文偃开创了“云门宗”;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开创了“曹洞宗”;五、法眼文益开创了“法眼宗”;沩仰宗乃沩山灵佑禅师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开创。 沩仰宗有九十六圆相,家风较为温和,不若临济守的猛烈。 《人天眼目》云:“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 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又法眼禅师《十规论》说:“沩仰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符。 ”可见其家风之温和。 临济宗乃黄檗希运禅师及其弟子临济义玄所创。 临济应机多用喝,盖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宾主作用:“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五祖法眼禅师谓临济禅风为“五逆闻雷”之喝。 是指一喝之下,似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雷所裂。 所以临济禅风如铁槌击石,火光闪闪;若五雷相鸣,震碎心肝,是以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的美称。 云门宗的开祖文偃禅师,其禅风即所谓“函盖截流”,是取“截断众流”、“师徒函盖”之意。 故云门禅风有如奔流突止的气概。 《人天眼目》卷二云:“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 ”这就是云门的宗风。 法眼宗创始者清凉文益禅师,其禅风以“六相”及“四料简”接引后学。 “四料简”即:闻闻(放)、闻不闻(收)、不闻闻(明)、不闻不闻(暗)。 《人天眼目》卷四云“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 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 种种机缘,不尽详举,观其大概,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 ”这就是法眼的家风。 曹洞宗乃洞山良价禅师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师所创。 法眼禅师《十规论》称“曹洞则敲唱为用”,知其家风一敲一唱,回互绵密,较之峻急之机,颇异其趣。 《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物,就语接人。 ”所以古的“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语。 意指临济家风有如指挥百万师旅的将军,曹洞家风则如经营细碎田地的农夫。 古人评论五家家风之说为:“曹洞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 ”故知所谓“家风”者,即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方便之法也。 由以上陈述可知,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慧能大师才大放异彩,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 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独步当代。 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 正应验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发布时间:2024-08-18 10:03:2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