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咸资乎此 内容: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 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 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 其预会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预会。 况凡夫二乘乎哉。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 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 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 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 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 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 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 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 (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 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 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 文来未尽,由此之故。 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 。 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 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 第四十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 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 特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 圭峰造钞,为之弘阐。 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 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 近由东瀛复回中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 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 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 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 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 大矣哉,念佛求生净土之法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咸资乎此。 虽欲赞扬,穷劫莫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如诚法师译:追溯这个法门的缘起,其实是在《华严经》中。 因为没有详细开显阿弥陀佛的因行果德,净土极乐的殊胜庄严,修行人的修因证果,所以导致人们大多忽视净土,不肯提倡。 过去,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中的诸大菩萨,互相酬答倡合,宣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 其中预会的圣者,是已经破无明,证法性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法门虽然说有十信位,然而因为信位的菩萨,没有破除无明,没有证得法性,不能参预法会。 何况凡夫、二乘人呢? 到了最后一会《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位,受文殊菩萨教导,周遍参访善知识。 最初在德云比丘那里,听闻到念佛法门,就证入初住位,成为法身大士。 从此,遍参诸位善知识,各自有所证悟。 最后到了普贤菩萨处,蒙普贤菩萨开示,以及威神加被之力。 所证的境界与普贤菩萨相等,与诸佛齐等,成为等觉菩萨。 普贤菩萨于是为他宣说偈颂,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 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从事进行。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并没有一次说到阿弥陀佛的誓愿,净土世界的庄严,往生的九品因果。 因为这些情形,诸位法身大士全都尽知,不须要再说。 又者《华严经》,初译于晋朝,只有六十卷。 次译于唐朝武则天时代,有八十卷。 二次的翻译,都是经文已来,而没有究尽,在普贤菩萨说偈赞佛之后,没有结文而终止。 (从前没有纸,西域的经书,都是写在贝多树叶上。 因为书写不容易,或者有所节略。 又者,贝多树叶是用绳子穿起来的,或者有所散失。 经文没有全部传来,是由于这个缘故。 像现今的经书,钉作一本,就没有这个弊病了。 )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南天竺的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的全文。 前面三十九卷,就是八十卷华严的“入法界品”,而文义更加详尽。 第四十卷,是晋、唐二朝翻译所没有的,是普贤菩萨称赞佛陀功德之后,劝进往生西方的经文。 当时,清凉国师也参与到译场,八十卷经文,早已经亲自制撰《华严经疏钞》流通了。 所以特别为这一卷经,制撰《普贤行愿品别行疏》。 圭峰大师造撰《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加以弘扬阐述。 国师又为这四十卷全经制撰《贞元新译华严经疏》。 因为屡经沧桑,导致这些疏钞很久就佚失不存了。 最近由日本又回到中国,所以知道这一卷经,是《华严经》的归宿。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 而必定要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原本起始于《华严经》。 只是因为凡夫、二乘人,不能预入华严法会,没有路途禀承这个法门。 所以,佛陀在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以及诸位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令他们全部知道阿弥陀佛的因行果德,净土的殊胜庄严,行人的修因证果。 使得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的二乘圣者,以及破无明惑的法身大士,同在现生出离这个五浊恶世,登彼九品莲邦。 以渐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才停止。 伟大啊! 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初始最终,全都要借助于这个净土法门。 想要赞扬这个法门,就是穷尽劫数这么久,也不能赞叹究尽。 发布时间:2024-08-27 08:24:10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