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素云:无量寿经_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0集) 内容: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50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上午的内容,继续往下说,请大家看下面的经文:【自然保守。 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 净定安乐。 一旦开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这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自性保持不变,真如本性真正清净洁白。 他们有上求下化,至高无上的心愿,所以他们的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安然自在,能够于一刹那豁然开悟,明心见性。 开悟之后,能明了通达自性中所显现的一真法界的境界相,并能通达明了宇宙万象的自性本体。 同时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蒙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他们自性的德能马上能够显现出来,自然就放出无量的光明。 这些光明彼此交错,融成一体,光色千变万化。 在这些光色中,又化现无量无边诸佛。 诸佛又放无量的光,这个光明能够普度十方一切众生,让这些众生从凡夫转变成佛,这是最殊胜的转变。 这就是上面一段经文的白话意思。 〔保守〕是保持不变。 〔净定安乐〕:指如如不动,安然自在。 〔真真〕:这两个真连在一起,前一个真指真如本性,后一个真是指绝对的真。 〔一旦开达明彻〕:一旦是忽然的意思,开达是开悟通达,明彻是明了透彻。 〔自然相〕:指一真法界,清净本然。 〔自然之有根本〕:这里的自然是指宇宙万物的境界事相,根本是指自性本体。 〔参回〕:参是交错的意思,回是变化无穷的意思。 〖自然保守。 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 净定安乐。 〗在前面的经文里,我们曾经见到过自然这个词。 〔自然〕的意思是自性清净本然,它这里面含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 大家知道,佛法教我们最后的目的就是恢复自性的功德,然后让经上所讲的一切到最后都变成我们自己的真实境界、真实的受用。 这是佛教我们的最后目的。 自然保守。 真真洁白,这两句是讲自性本来清净。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本来清净,现在不清净了,是被污染了。 那大家可能说,自性能被污染吗? 不是的,不是自性被污染,是我们的妄想、分别障碍了自性的显现。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是自性被污染了,是我们的妄想、分别障碍了自性的显现。 自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才是真。 如果自性会变,那它就不是真的了。 那这里为什么又说污染呢? 应该这样说吧,这是不得已用的一个名词,不是自性真的被染污了,是被障碍住了。 我们如果要保持自性本来的清净,一定要消除障碍,不能有妄想执著。 真真洁白,这是性德。 在这里我们要简单地说一说性德和修德的关系。 真真洁白这是性德。 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显出来。 离开了修德,虽然性德本具,但它彰显不出来。 就是这个关系,性德和修德,性德必须得靠修德能够彰显。 给大家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我不知道有多少同修读过《华严经》。 在《华严经》里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大菩萨:一位是文殊菩萨,一位是普贤菩萨。 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表智慧第一,普贤菩萨表修行第一。 大家回想一下,如果你读过《华严经》,在这部经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两位菩萨中哪一位是排在第一位的? 如果读过《华严经》,可能有同修能想起来这件事情。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排在第一。 有同修可能不理解,文殊菩萨表智慧第一,那为什么普贤菩萨排在第一呢? 这里面就告诉我们什么呢? 修行重过智慧。 这句话很重要很重要的修行重过智慧! 下面这一段话都非常重要,解释为什么修行重过智慧,是这样说的:没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实念佛,会开智慧,会证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样堕落,还是搞六道轮回。 由此可知,智慧与修行,还是修行重要。 有智慧肯修行,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这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 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真修行。 这里的真真洁白就是经题上所说的清净,要修清净心。 清净心在哪里修? 要在起心动念处修,要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中修。 我刚才说上面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举这个例子,为什么不把文殊菩萨排在第一,而把普贤菩萨排在第一? 是告诉我们,修行要比智慧更重要,而且告诉我们为什么,给出答案了。 大家可以仔细琢磨琢磨这一段,这个解释是不是这样的? 志愿无上这一句经文是劝我们发愿,就是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 那什么是无上的志愿呢? 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如果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志愿无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你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常寂光土里的上上品往生,这是真的无上。 净定安乐,这是现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净定安乐的程度会越来越深,境界会越来越广。 什么是净定呢? 就是如如不动。 什么是安乐呢? 安乐是净定的果。 这是学佛人跟世间人讲求享受的不同的地方。 什么地方不同呢? 学佛人的享受是净定安乐,世间人的享受是五欲六尘,这是区别。 〖一旦开达明彻〗这句话如果用禅宗的话说就是豁然大悟,就是净宗的理一心不乱。 净定安乐我们上面说了。 这个净定安乐的境界,它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是功夫成片以后的享受。 如果你达到了功夫成片,你就会享受到净定安乐。 直到事一心不乱,都是这个境界。 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说法,可能也不新鲜,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 那就是说什么呢? 功夫成片和事一心不乱的境界都是净定安乐的境界。 到了开悟,那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达是通达,明是明了。 开悟之后,你就一切都通达明了了。 这里面有一个字非常重要,就是彻字。 一旦开达明彻最后那个字彻,这个彻字用得好、用得妙,有了这个彻,那个悟才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叫圆觉。 圆觉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了的境界。 〖自然中自然相〗是清净自性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无量无边的事相。 大家想,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是从哪里来的? 是自性变现而来的。 既然万象是自性变现而来的,那我们就知道了,现象原来就是自性,是性相不二,理事一如。 因为我们众生没有契入这个境界,所以迷。 那迷在哪里呢? 迷悟在心,不在境界。 迷悟在哪? 迷悟在心,不在境界。 境界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现象也没有迷悟。 理没有迷悟,事也没有迷悟。 迷悟在我们一念之间。 这个道理比较深,大家慢慢来理解。 这就可以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性的关系。 那我们说到这了,可能有同修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和自性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就是这个关系。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里的流露,这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的事实真相。 这个很重要,这是世尊为我们道破的事实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 〗这几句是讲宇宙的来源。 万法从哪里来的? 宇宙是从哪里来的? 人到底是不是猴子变的? 我记得小时候学历史,人是猴子变的。 那到底人是不是猴子变的? 科学家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得出结论。 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自然〕是讲宇宙的万象,〔根本〕是讲真性本体。 这里万法讲自然,不是外道讲的自然。 佛法讲因缘生法,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 用因缘生法,是为了破自然生法的执著。 但是佛告诉我们,因缘生法也不是完全正确。 佛法是不得已用这个来破执。 从近处看,因缘生法好像是很有道理,但从深远一点看,因缘也不能成立。 《楞严经》告诉我们的真相是非因缘非自然。 《中观论》里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佛经里说的这些话都是真话。 就是这里所说的自然之有根本。 根本就是宇宙万象的本体,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禅宗根性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他们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里彻见真心,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正是《楞严经》里讲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这里是讲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随顺有情的业力。 这个业力是什么呢? 就是妄想、执著而生起变化,千变万化,这就是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 性能现,识能变。 是什么动力让它转变的呢? 念头。 念头让它转变的。 所以一切大乘经典上常常这样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原理,如果我们天天想佛,就必定变成佛。 转变最胜,就变成佛境界。 这些都不是菩萨、佛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阎罗王主宰的,是你自己的念头主宰的。 这回听懂了吧? 谁主宰? 你的念头主宰。 六道轮回、十法界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心想生来的。 佛心清净没有杂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 宇宙万象随众生心变。 因为我们凡夫妄想纷飞,看到诸佛菩萨也是凡夫。 一个人如果他心地纯善,他看到这个世间的人,人人都是善人,没有一个不是善人。 心胸险恶的人看这个世间没有一个好人。 所以佛教我们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常常想别人的好处,这个人将来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别人的坏处,左挑鼻子右挑眼,这个人将来一定堕三恶道。 善恶两道皆是心想生。 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善恶两道都不要,就一个目标想成佛,这就是志愿无上。 这句经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变万化,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态的变化,转变更不可思议。 佛经上常常这样讲:依报随着正报转。 依报是外面的环境,正报是指人心。 今天,我们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正在变化,而且是往坏的方向变,不是往好的方向变。 我们大家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年世间人心的变化太大了,变得贪得无厌、人心险恶。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火药库,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这是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问题,把德行、人文、人本的教育忽视了,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的教育。 人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来了,不知道人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所以使现在的社会变得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亲不亲、友不友,可以说天下乱了,人民受苦受难。 如何能改变这种现象? 效果最快最好就是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所以我们佛弟子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现实的状况,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自己要努力修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你周边的人,再把佛法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 同修们可能说从哪入手呢? 你可以先从你的家亲眷属、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做起,然后再逐步地推广。 用这个为众生祈福,用这个祈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 效果最殊胜、最快速的无过于《无量寿经》和念阿弥陀佛。 老法师告诉我们,《无量寿经》是一部难得的好经。 古德赞叹这部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这是大乘经典,是一乘经的精华、精髓。 我们这一生能够得到、能够相信、能够受持,是真正的有福。 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宝,遇到大的劫难很难过得去。 【郁单成七宝。 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 善好殊无比。 著于无上下。 洞达无边际。】〔郁单〕:这是印度话,是北俱卢洲的别名。 〔横揽〕:横是指十方;揽是收罗的意思。 〔光精明〕: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净。 光精明合起来就是真善美的意思。 〔著于无上下〕:注意这个字,这个字有的时候念著(zh),有的时候念著(zhu),在这里念著(zh)。 著是明显的意思;无上下是指平等法。 这一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明心见性。 〔洞达无边际〕:洞是洞彻通达;无边际就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这几句经文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真正圆满达到了止于至善。 它的道理能够贯穿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都出不了这个理论。 〖郁单成七宝〗郁单刚才我说了,是北俱卢洲的别名。 佛讲我们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各有一个大洲。 郁单越,还有一个名字叫北俱卢,这是一个洲的名字,是北方大洲的名。 这个北俱卢洲有什么特点呢? 这个洲里的人福报特别大,不需要工作,衣食自然就丰足了,所以他们很幸福。 那里的人寿命很长,不生病,没有短命夭折的。 那个地方的七宝是自然生长的。 佛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北俱卢洲这么好,但是它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差距仍然是很远很远。 我们刚才听了,北俱卢洲也很叫人羡慕啊。 是不是? 寿命长,没有命短的,没有中途夭折的,还不生病,衣食无忧,还不用工作,你说多好啊! 我们现代人肯定听了就很羡慕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要比这强百千万亿倍啊! 你说西方极乐世界该有多么好! 〖横揽成万物〗这是说一切万物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 〖光精明俱出〗光精明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真善美。 〖善好殊无比〗殊是殊胜。 十方世界不能和它相比,极赞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乐,正符合本品经文的题目寿乐无极。 刚开始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这一品经文主要说两个无极:一个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寿量无极,第二个说快乐无极。 这两个无极是不是都是我们非常希求的! 〖著于无上下。 洞达无边际。 〗这两句是说,所证之理与能证之智(智慧那个智)。 前句是如如之理,理是自性的性体。 后一句,是能证之智,这个智是什么呢? 是自性的起用。 〔著〕是明显之意。 〔无上下〕是指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边际〕指佛的智照(智慧的智,照耀的照),深广无边,指佛的智照深广无边。 这两句经文是说什么意思? 如果前面你没听懂,后面这一句把它说白一点,这两句经文就是说的超越时空。 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就是什么呢? 无古今,无来去。 我们平时讲的一真法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没有亲证,所以怎么说也说不清楚。 现在佛在这一段经文里把一真法界的境界给我们说出来了,一真法界就是这个样子。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多么好,如果我们的同修们,你能把这一品经文给大家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差不多了,就是能让众生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多么好。 你能把这一品经文介绍清楚了就可以了。 看下面一段经文:【宜各勤精进。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 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横截于五趣。 恶道自闭塞。 无极之胜道。 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 自然所牵随。】这是佛勉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我们为什么不努力求生极乐世界呢? 〔超绝〕是超脱轮回,断绝生死。 〔横截〕是横超。 〔五趣〕:就是指六道轮回。 〔无极之胜道〕: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道,叫无极之胜道。 〔自然〕:自然是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大家看,我们在前面接触到好多关于自然这个词,这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它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在这一段经文里,这个自然是指与生俱来的恶习。 〖宜各勤精进。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 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这几句经文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听懂? 这是世尊苦口婆心地在劝导我们要求生净土。 宜是应该。 各是各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 努力自求之求得到吗? 下一句,佛为我们作保证。 哪句呢? 必得超绝去你看佛这一句话,说的语气多么肯定! 让你听了之后,一点儿丝毫的疑惑都没有。 只要你肯努力自求,一定能够得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诸大菩萨们一样的享受,同等的待遇。 我们知道念佛法门,即使是一个人,我们也要劝他。 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有的人可能这样想,一个人、两个人不值得一劝,如果很多人,我出钱出力很值得,一二个人不值得。 佛告诉我们,一二个人要是能往生,就是一二个人成佛了,那还得了! 你千万不要想一个两个不值得。 一个两个也要劝,也不能舍弃。 所以这几句经文,我们一定要感恩我们的世尊,在这里仍然是苦口婆心地劝勉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 〖横截于五趣。 恶道自闭塞。 〗这两句经文非常重要。 是佛向我们说明,往生最殊胜的功德利益。 往生究竟有什么好处啊? 最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什么啊? 这两句经文,佛就给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五趣〕就是六道。 通常讲五趣,就是不讲阿修罗。 因为除了地狱道以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罗。 所以现在如果说五趣,我们大家就知道,它和说六道是一个意思。 有很多同修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信心生不起来,我愿心也生不起来,怎么办? 为什么你的信心和愿心生不起来? 是因为你对事实的真相不了解。 什么事实真相呢? 第一,如果你了解了六道轮回的事实,了解了三途是苦海无边,了解了事实真相,你就会心生怖畏,你一定会生起信心和愿心的。 是你对事实的不了解。 第二,你还贪恋这个世界。 有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佛,到最后最后那一关过不去,耽误了往生大事。 如果要往生的人,在关键的时刻他能遇到善缘,他这个关就能够突破,你助他一臂之力。 今天上午我就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同修的妈妈,这个老人家也念佛多年了。 她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希望是很大的。 我在几个月之前,曾经跟老人家通过一次电话。 我鼓励她好好念佛,求往生。 现在,老人家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基本上是接近要往生了。 但是老人家就一件事儿放不下放不下她的儿孙。 我跟她通电话,我说:就这一件事你放不下,会耽误你往生大事的。 这一生就这么一次机缘,千千万万不要错过。 一定要把念头集中在念阿弥陀佛上。 我跟她电话大约说了有五分钟的时间。 一开始老人已经不能说话了,等我说完了之后,老人突然自己要和我说话。 她告诉我:谢谢您! 刘老师,我听懂了。 所以你看,最后如果你能助她一臂之力,可能她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如果她这一个坎儿,你不帮她过去,她挂着她的儿孙放不下,她往生极乐世界基本上就没希望了。 所以在关键的时刻,我们遇到这样的缘,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帮他一把。 〖无极之胜道。 易往而无人。 〗无极两个字是赞叹到了极处。 胜是殊胜。 道就是念佛往生的大道。 念佛往生这个法门,在无量法门、无量佛道里,真的是第一殊胜,所以一切诸佛赞叹。 可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万修万人去,但是有人却不想去。 释迦牟尼佛这句话很感叹,不知道的人,他不去你不能怪他。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你怪他也没用。 那佛这句感叹的话是对谁说的呢? 你们听懂了没有? 是对我们念佛人说的。 你们念佛这么多年,为什么到关键时刻就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呢? 所以佛这个话是对我们念佛人讲的。 佛说你们有福,今天遇到了这个法门,而且还修学,到最后还是不想去,这真的是可惜! 老法师也是这样教诲我们的,也在替我们惋惜。 那么为什么到最后关头就不想去了? 我刚才说了,就是贪恋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不下。 所以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 最后一念之差,就又去六道继续轮回了,甚至去了三途。 你说这有多么可惜! 佛怎么能不感叹呢? 〖其国不逆违。 自然所牵随。 〗这句经义是双关语。 我们来研究它为什么是个双关语? 怎么个双关法? 〔其国〕,是指极乐世界。 〔不逆违〕是指很容易去,很容易往生。 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 因为我们的心意并不违背,我们也很希望到那里去,到那里去我们称心如愿。 而且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接引众生,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造作五逆恶业,将堕地狱,只要你肯回头,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见这件事情真的不难。 那为什么又易往而无人呢? 为什么自然所牵随呢? 我们下面就说这个问题。 这品经多次出现自然这个词汇。 刚才我说了,意义都各不相同。 这里的自然是指习气、是指恶习。 大家想一想,你的习气已经成了自然。 你对你的家人,你对你的亲人,你对你的儿孙放不下,贪恋,舍不得放下。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是难舍难分。 阿弥陀佛看你这个样子,他只好走了。 这是你自己的障碍,念佛到临终不能往生。 这是双关语的第一个意思。 自然所牵随它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是什么呢? 是你的习气。 因为你放不下这个世间,放不下你的亲人。 佛来接引的时候,你难舍难分。 佛看到你这个样子,佛就走了。 你念了一辈子佛,到最后你不能往生,这就叫自然所牵随。 这是双关语的第一个意义。 下面说第二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跟第一个意义正好相反。 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这个意义是截然相反的。 第二个意义是什么呢? 是说到临命终时自然所牵随。 这个自然所牵随是指什么呢? 是指你的愿力自然成就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自自然然地就跟阿弥陀佛走了,就去西方极乐世界了。 你看,同样一句话,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 老法师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说这句经文是双关语,都能讲得通。 那就看不同的人,因人而异吧。 不同的人可能是第一个意思,不同的人可能是第二个意思。 但是老法师告诉我们,这两个意思都能讲得通。 【捐志若虚空。 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 寿乐无有极。 何为著世事。 譊譊忧无常。】这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要我们舍弃世间的一切,放下身心世界,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 我们往生净土以后,我们的寿命与快乐都同佛菩萨一样无有穷尽。 既然往生能得如此殊胜无比的利益,为什么我们还要贪恋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呢? 这些都是无常的,何必继续操心和忧虑呢? 〔捐志〕是舍弃对于世间的欲望和追求。 〔道德〕:道是指持名念佛之因,德指往生净土之果。 道德,道是因,德是果。 〔譊譊〕是竞争喧哗之态度。 〖捐志若虚空。 勤行求道德。 〗我们世间人,有立志做大官的,有立志发大财的。 佛在这里劝导我们,把这些统统舍弃掉,舍得干干净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一法不存。 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告诉我们,在佛门里,即使是弘法利生的事,也不可以执著。 真的立志在弘法利生,你也决定不能往生,你也得不到清净心。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说我立志要弘法利生,我怎么不能往生呢? 而且在这里说,决定不能往生。 下面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 弘法利生,要不要做? 要做。 怎么做? 随缘做。 就这么几个字,多简单的答案! 我们是不是这么做的:不可以攀缘去做。 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不去找它做,做就等于没做一样。 就是我们常说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 要怎么样呢? 要三轮体空,心里一心一意念佛。 弘法利生随缘做,不去攀缘做。 攀缘做生烦恼,你不能往生。 我们要把这一段话听明白,告诉你:要做到三轮体空,你的心里一定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 勤行求道德,道是指修行的方法、功夫,指修行的方法和功夫;德是收获。 在这个地方,道德两个字,跟普通的道德两个字讲法不一样。 这里的道是指持名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 这个很特殊,道德在这里讲法和其他时候讲不一样,道是指持名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 我们今天修的是持名念佛之道,必得往生不退之果。 佛是要我们这样去用功、去精进、去努力。 我们要听明白佛对我们的教诲,不要把它搞错了、搞偏了。 〖可得极长生〗世间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求长寿,是不是这样? 哪个人都想长寿。 长寿好不好? 老法师告诉我们,未必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寿的人,如果你身体健康,这好。 如果你身体不健康,这就不好。 如果身体不好,老法师说,不如早点求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寿命和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 你说那该有多好! 〖寿乐无有极〗佛在这部经里,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是亿万分里的一分。 大家注意听,在这部经里,佛为我们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是亿万分里的一分。 你说没有介绍到的还有多少呀! 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状况,诸佛菩萨也说不尽。 多长时间说不尽呢? 穷劫都说不尽,无量劫都说不尽。 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殊胜,该有多么美、多么殊胜! 在这部经里,佛只不过是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而已。 极乐世界的无量寿是真的无量寿,人不老,这样的无量寿就好。 所以佛极力劝我们求生西方。 〖何为著世事。 譊譊忧无常。 〗这两句是佛在继续劝勉我们,真是苦口婆心哪! 〔何为〕是问话,为什么你还贪恋世间事呢? 〔譊譊忧无常〕:这一个词譊譊就把六道众生的心情一语道破了。 六道众生啊,干的就是这些事情,患得患失。 哪些是世事? 哪些是无常? 让你一天到晚操这么多的心? 让你这么忧虑? 佛在这一品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放在这。 什么时候给我们答案呢? 在下一品经里详细为我们说出来,劝告我们: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生死轮回,就是搞六道,就是搞三途,是自作自受。 我们要记住,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原理、理论,真实的基础就是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光色参回。 转变最胜。 佛一再劝勉我们不要去想这世间的事,不要把世间的事放在心里,要把西方极乐世界放在心里,把阿弥陀佛放在心里,你一生决定能够圆满成佛。 最后有四句话供养给同修们:世事都是假何必空牵挂心住三昧中修道自通达这一品经文就讲到这里。 下面给大家说说这一品经文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这一品经文,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者的寿量、快乐,显示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劝勉我们发心求生净土。 第二个要点,从三十二品开始到四十八品结束,弥勒菩萨是当机者。 释迦牟尼佛把守护《无量寿经》的重任交给了他的接班人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也欣然接受了世尊的重托,他示现成佛以后一定是护持这部经、弘扬这部经。 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所护念经。 第三个要点,菩萨的心量是容容虚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菩萨的包容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作意要容忍,法尔如是,是自自然然的包容。 第四个要点,志愿安定。 无增缺减是我们修行人成败的关键。 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这就是念道之自然。 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败。 也不能迟缓,迟缓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 第五个要点,真正的佛弟子要努力修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的人。 可以先从你的家亲眷属、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做起,然后再普遍推广,用这个为众生祈福,用这个祈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 第六个要点,极乐世界这么好,往生也不难,为什么很多同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生不起来? 愿心生不起来? 这是因为不了解事实真相。 如果你了解了六道轮回的事实,了解了堕三途是苦海无边,你就会心生怖畏,信心和愿心会油然而生。 第七个要点,不可以执著弘法利生的事情。 执著弘法利生,你也决定不能往生。 因为无论执著什么,你都得不到清净心。 弘法利生要不要做? 要做。 怎么做? 随缘做,不可以攀缘做。 有机会就尽心尽力去做,没有机会不去找着做。 做就等于没做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要三轮体空,心里一心一意念佛。 这就是这一品经文的七个要点。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 感恩大家!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8-31 13:45:4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