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 内容: 《大乘起信论浅释》◎马鸣菩萨造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1971年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初说因缘分。 问曰。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 是因缘有八种。 云何为八。 一者因缘总相。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 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 修习信心故。 ”最初,这一开始说“因缘分”,那么就有人问了;有人问了,说有何因缘? 有什么因缘而造此论? 你作这个论,如果要是没有因缘,你造这么一个论,这岂不是无病呻吟吗? 就是没有病,这么哼哼,没有病就是那么叫,这叫无病呻吟;没有病,故意像做出有病的样子来。 那么你做这个论,也没有什么因缘,你造出那么一部论,这岂不是没有事情,你找事情来做吗? 岂不是没有问题,你作出来一个问题吗? 你或是头上安头吗? 所以,这个就问为什么你造这一部论呢? 这是有人问马鸣菩萨。 谁问的呢? 马鸣菩萨自己问自己。 不是你问,也不是我问,也不是他问;马鸣菩萨自己设出来这个问答。 他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 有一个人问,就有一个人答,这是。 说他一个人怎么会变两个人呢? 那么你一个人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呢? 你要知道你怎么不会变两个人,就知道他怎么会变两个人了。 “有何因缘而造此论”,造这一部论呢? “答曰”:这马鸣菩萨问,马鸣菩萨就答了。 “答曰”:他说了。 “是因缘有八种”:说这个因缘,你不问这个因缘吗? 我告诉你先生,或者是大菩萨,或者是居士,或者是魔王啊,就说我告诉你,这个因缘,有八种这么多;不是一种因缘,我造这个论,有八种的因缘。 什么“云何为八”:这又问了,什么叫八种呢? 你说一说,我听一听。 那马鸣菩萨就说了,第“一者因缘总相”:第一种是因缘的一个总的相,没有分别。 其余的七种是这个因缘的别相了。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为什么造这一部论? 我这一部论造出来,要有众生学习我这一部论,就会离一切苦,把一切苦都离开了。 怎么离开的? 学这一部论就离开了嘛! 这一部论说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离苦得乐。 “得究竟乐”:得到那个最究竟的乐。 离一切苦就离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涂的苦;得究竟乐就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究竟的快乐。 声闻也有快乐,但是他不究竟;缘觉也有快乐,他不究竟;菩萨也有快乐,他不究竟,惟独佛才是究竟快乐。 那么现在你学这一部论,就可以直成佛果,绝对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这一种离苦得乐,是造论的目的,造论的希望;可不是我造出这一部论,希望世间人说,喔! 他这一部论造得非常好。 这个文章写得太好了! 啊! 这种道理说得太妙了! 这一种论,这真可以得到一个博士学位,或者世界第一的论文学位,或者在世界来比赛,他这种的学问是第一了! 不是的,不是为这个世间的名,这一个好名;也不是为得到世间的利益,得到什么好处,或者希望人见着这一部论来恭敬我,来供养我:不是为的这个。 不是为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这个缘故,而作这个论。 你看! 这个马鸣菩萨,他造这个论,不是像现在我写一篇论文,在这个世界上文学的月刊上发表一下,喔! 我这一举成名天下知啦! 又得到这个诺贝尔的奖金,又得到这个奖金,那个奖金! 这个世界第一名,名流的人物啰! 不是这个,不是为的这个! 这马鸣菩萨作论,不是为的想得到一个什么学位。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第二的因缘是什么呢? 是为的令这个世间上的众生,“解释如来根本之义”,明了佛的这个根本的道理。 “令诸众生”,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正知正见,破除他的邪知邪见“不谬故”。 这个见解不错谬,见解是正当的,不是邪知邪见,尽为自己利益,贪图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哪,想要得到一个好名,得到人人都赞叹我;不是这个,要破除人的邪知邪见。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 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第三,是为的使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这个人,有的有善根的,有的没有善根的。 那么有的有善根的,他离佛法很远;有的没有善根的人,又离佛法很近。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有善根的人,他生了退心,就离佛法远了;没有善根的人,他生了信心了,就离佛法近了。 所以你要生退心,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远的;你要生信心,没有善根,也会离佛法近的。 所以第三者,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想令这个善根成熟了。 怎么叫成熟呢? 这个菩萨教化众生,这没有种善根的人,他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他令他成熟;已经善根成熟的人,他就令他得到解脱。 所以这个第三者,是为令这个善根成熟的众生,在这个大乘的信,大乘的法,大乘的这种的佛教,“堪任不退信故”。 堪可,“任”,就负担这种的责任;“不退信故”,不退他的信心的缘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第四者,那么前边有善根的众生,他要成熟了,令他不生退心,不生什么退心呢? 不生这个三不退。 三不退就是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念不退,这个念念是精进,念念求无上道。 行不退,修行是精进的,不懈怠。 这个位不退,不退到二乘。 他修行是大乘的佛教,他不退到二乘上。 那么现在第四者的因缘,是为使令这个善根微少的众生,就善根少的,没有善根的人,善根有多少呢? 好像一根汗毛那么多。 有多微呢? 好像一粒微尘那么微,那么少的善根。 令那个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修习,生这个大乘的信心的缘故。 这是第四种的因缘。 恭录自《大乘起信论》浅释 发布时间:2024-09-02 10:38:3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