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泽:佛学的真面目·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 内容: 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什么佛理都懂,也坚持过一段时间的修行。 可身心依旧,总是没什么进步,这只能说明他心地功夫不够,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 一个修行者的实际用功,一定要从自己最薄弱的地方下手,从而才能修正和超越自己。 比如自私贪财者最好学会布施,不要去计较布施的对象是非值得我们付出,仅是观照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放下了我。 妒忌心、虚荣心强的人最好修一下随喜,见别人比自己好或做了好事、善事,由衷地替人家高兴,或见了人家好时,跟自己得了这个好一个样地感到快乐。 我慢心重,自以为是的人最好培养一下恭敬心,学会善于在别人身上找出自己并不具备的优点和长处。 总之,佛法是心法,一定要观心不自欺,从心地基础刺刀见红。 这样,我们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因此,不能明心见性、开悟见道者,实在没必要怨天尤人。 面对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只管问自己的心性标准到底够不够高。 致少我们应景对人时的我慢心、我执心、差别心、虚荣心、妒忌心都还很重。 因为,真正如法的佛弟子应有一个显著特征:虚怀若谷。 再说,修持功夫高的人差别心还会非常小,明白性体上的自他不二,物我不二,心不为外缘所著,不为外境所转。 我们做不到,自然是因为功夫不到位。 但这不要紧,做不到的应该意识得到,这样,一切不足自会渐渐减少。 如果连意识都意识不到,那就真有些成问题了。 我有一个朋友,十几年来一直对佛教修行较有兴趣,但一直不肯下功夫实践佛法。 其佛学知见很是似是而非,可他自我感觉却是什么都懂。 只见他一会儿对气功感兴趣,一会儿又是什么灵哥算命,我是小狗他也沾过边。 十几年来,总是既不安心于世俗生活,又不能认真入佛修行,这就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足的表现。 该朋友看过一些佛书及《金刚经》(但可能连皮毛也没看懂),有一次我劝他若真想修行,一定得躬身自省,好生踏实地做一下功课。 朋友一点不以为然,反而用上面的一句偈语来回敬我:嗨,管那么多干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听了并没有吭气,我只是不好说他,因为《金刚经》上还有一句予法不说断灭相。 我相信这位朋友是没注意到这一句话的。 其实我们奢谈什么有为无为呢? 还差得远哪,连自知本份都没做不到呢(开悟见道了才算真正的自知本份)。 离了有为法,何来无为法? 持这种态度的人,仿佛就是说,人生终来有一死,我们何必活得这么带劲儿呢? 老实说,未知生,焉知死? 没有了有为法,无为法从何处安立? 我们要知道,修证越高的人,只会更加谦逊,更加虚怀若谷,更加慈悲和博爱,毫无差别心、骄慢心。 因为他证得实相中的众生平等、万物同源同体。 那些懂得了一点皮毛,不外乎小感应、小德小能就呱呱叫嚣,声称自己已得道的高高在上者,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心魔作崇。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佛高,也没有什么比佛低,一切都是实相,是究竟圆满。 因此,尚没有明心见性、开悟见道的修行人,一定会在佛学的见地上有所误差、误读,除了赶紧如法努力,自我反省外,最好花点功夫好生克服一下自己的骄慢心,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时下许多人只知道六祖慧能所作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这是大乘了义的文字般若,是胜义谛。 然而对于初学者、未明心见性、未开悟见道者,恰好应多留神一下禅宗另一大成就者神秀禅师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为什么呢? 不以有为法时时清洗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我们能从何处下手去具体地修证佛法呢? 没有量变何来质变? 渐悟才是顿悟(果)的因。 那种不从心地下功夫,动辄玩什么口水禅,误读实相了义法理,实是一种愚暗之举,这种恶取空,往往贻己害人。 因此佛门中常说,未明心见性妄说无为法等同于魔说(比喻)。 佛弟子要知道,无修无证的空 不是顽空,便是虚妄,而无慧无证的缘起和妙有 就是无明和轮回。 发布时间:2024-09-14 11:23:4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