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梦参长老:佛经千万不能乱放 内容: 像我们凡夫,没受菩萨戒的,只受比丘戒了,造罪非得造成事实,杀人,得杀死,才算犯杀戒;杀人没杀死,把他抬到医院去,以后在医院死的,你不犯杀戒,只犯伤人罪。 为什么要学戒啊? 戒的开源很多啊,你不学不知道啊。 一开口,犯业了,又一来,又犯戒了,没那么容易! 犯戒也不容易啊。 要五缘、或者六缘、或者七缘,几缘成犯。 如果大家看看弘一法师的戒相表,专有一个求戒的受戒的,什么样才算犯。 因为这个时候,忏悔的方法不一样。 光是心念,自己跟佛菩萨说说就行;如果这个时候,必须得对首忏。 我对着另一个法师,或者对着另一个师傅,合着给我作见证忏。 那个说好后,答:“散”、“耳”,答这两个字就行了。 你对我忏悔了,这个事情就没了,照着自己不再犯。 懂得这个,这叫学。 学了这个法,你才能够知道啊。 没有法,你怎么知道啊?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意思,就这样。 这个世界上,必须得有些个先进者。 请佛住世,佛就代表一切诸大菩萨、一切善知识。 大家看经的原文就知道了。 为什么常随佛学呢? 佛不在世了,佛不在有经啊。 所以,我经常地劝我们的道友,你一打开经本,你就应:佛对着你说法呢。 你不要以为佛不在了,经就是法,法就是佛在跟你说。 要有这样一个尊敬心。 有这样一个心,那你得的利益、效果,非常之大! 就这么念着、拿着。 甚至有的人,特别在家二众,不懂得,没有学过,拿着经本,甩甩倒倒地;拿到下半身;或者在家里头乱丢。 特别是结缘的书,没花钱买的,没花钱不心疼,随便就丢。 我看你们有时候,有的道友,有些到厕所里边去,都要拿着经书去看,这是不但没求福,反倒造业了! 看完就丢到厕所去,不懂得啦。 一定要注重法! 我们古来大德,从唐朝的时代,对那个经啊,特别我们那个老院长,朱富嘉居士。 他拿着经,我见过好多次,只要拿着佛经,非常恭敬,两手端着。 现在我们看四众弟子,对佛经不注重:“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 没有原本,你拿什么印啊? !我记得义净三藏法师到印度去取经。 唐朝那个时候,最早是法显法师,其次是玄奘法师,最后是义净三藏法师。 他写了两首诗,就形容不尊重法的人。 他说:“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那个时候,去印度求法的人很多,“去人成百归无十”,去一百个人,十个人回来也没有,“后者焉知前者难”。 说后来的,我们的四众道友啊,读经的,不知道这个经怎么来的。 前人啊,为了翻这个经,他经过好多的苦难,用生命去换来的! 所以他说,在晋宋齐梁唐代那个时候,一般的、发大心的菩萨、高僧,离开长安到印度去求经,去一百个人,回来的不见几个。 我们所知道的是法显、玄奘、义净,剩下的,或者去了没学成,回来也贡献不大;或者在半路上就死了。 后来读佛经的人,你哪知道前人那时的辛苦啊! “后者焉知前者难”! 形容取经的过程,“路远碧天唯冷结”,形容那个道路是艰难的。 现在我们去走丝绸之路,走那个新疆的,旱啊,都是沙漠地带,才知道,古代那个时候,早至 1000多年,唐朝的时候,是怎么走的! 没得水啊! 我们坐飞机、坐汽车,那时候,一步、一步走啊! 走到下雪的时候,路远。 天呐,有时中午时,高温到40 度,那是沙漠地带,就这样,夜间零下40度,日差就这么大,而且没有水喝啊。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风沙一来,天昏地暗,什么也看不见。 这时候的人的精神啊、力量,一点也没有了,都尽了。 “疲殚”殚是力尽的意思。 “后贤如未按斯旨”,说后来的我们这些四众弟子,这些贤人,称赞我们学佛法的为贤人。 不明白这个道理,“后贤如未按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 拿着佛经随随便便地,不重视,你怎能进入? 怎能开悟? 怎能得到加持? 怎能断烦恼? 怎能消业障? 怎能免除你的苦难呢? !这两诗,我经常记着,联想到尊重法,对佛经的重视。 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不是那么一句话,这里边的含义非常地多啊! 发布时间:2024-09-26 09:13:5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