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的牧牛图 内容: 禅宗的牧牛图“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 想。 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主所决 定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 六祖惠能见其争论,便 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 "这实际是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 "牧牛图"所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见 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 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 在中國流行最廣的牧牛圖頌有二種:一為廓庵禪師所作,一為普明禪師所作,圖和頌詞都不相同。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 明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十幅图和十首诗,生动表现十个境界:1. 未牧(一颗烦躁不安的心)2. 初调(初步的训练与约束)3. 受制(学会自我控制) 4. 回首(反省与觉照)5. 驯服(调伏与平衡)6. 无碍(心灵的自由)7. 任运(过实现的生活)8. 相忘(清静的心智)9. 独照(开悟与见性)10. 双泯 (涅槃解脱)诗句如下:1. 未牧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2. 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3.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4. 回首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5. 驯伏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来不须牵。 6. 无碍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7. 任运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饥餐饿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8. 相忘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9. 独照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10. 双泯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夜花芳草自丛丛。 这十幅图把牛与牧童的关系描绘得特别生动。   发布时间:2024-10-09 08:24:2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