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维摩诘参玄录 内容: 寂寂详山,飘飘云点,从容无为,闲静安乐。 讲罢《维摩诘经》,只得无言之妙,仿佛青山自青,流水常流。 于是欲以无得之心,参妙智于无智,现方便于无方,不知言端意端还合于道乎? 一维摩诘净名也,唯有净除一切名言概念,方离心意识分别之执着,方得契入无念、无想、无住的境界。 净名者,不可思议也,思想之所不到,议论难以分晓,离于对待,绝诸分别。 于此净除名言概念者,始得佛法妙旨也。 二佛国在于心中,极乐在于心中,天堂与地狱亦在心中也。 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五浊现,心 性之体不二,唯心之相有异,于是真妄攸分,其中了悟妙旨,体道证真全在当人善用之。 三因佛国在于心中,故因地中广行六度万行之德而开显性具之量。 于是以德摄众,因众取国,因庄严之德用而行化,因行化而成就,因成就而示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 由此而观,佛国者,唯在行人心中的悲智愿行之性德耳! 四以经中请菩萨之德而为己德,其德乃大,又以其妙行为己所行,其行斯圆。 从理而言,佛性平等;就事而论,初心学人应有向道之心,向菩萨学习,树立高远之目标,努力精进,不断开发性德而广利众生。 五维摩胜会之缘,缘会殊胜之德,行达菩萨弘扬事业者,必知胜缘之难,其中无量劫来所集福德、善根、因缘,方能臻此。 珍惜此缘,珍惜此刻,佛光常照,大士恒被,心中无尘,一念孤明,切入法会,全体相见,谁是释迦? 谁是维摩? 又其大众在于何方? 六宝积等所供七宝盖,由佛力合一,又于中显诸境界。 其中妙旨即万法归一,一显万法。 就智慧言,应悟万有原来一体,此体就在当下无分别之灵知;就行持言,六根摄于一念,即念化为无住,以无住之妙而应用一切处。 行人如能恰入无差别、无内外、无高下、无染净、无增减、无生佛等的对待见,则当下回归,脱体空明,因此一切行、住、坐、卧、语言、做作等,皆一体之妙用,可以极乐天涯矣! 七赞佛即是赞德,知佛德亦即明己德,自他原无二,内外何处分界? 若于宝积赞偈中,明达修证佛德之理,则于无得心中,自有所得无得之妙得。 源源流出智悲光,不空不有明体显。 广行善事不为累,毕竟圆成妙德身。 八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若无众生何有净土? 若有众生何净其土? 因有所化,故有愿取,若化已化尽,归于无化妙境,则本来净土,更无必再净其土。 九心未调伏,故众生未空,若已伏归本来,则净土自显。 入佛国之智慧,起菩萨之德根,无非称性起照,观察来机,开示方便,引导前行,悟修并举而归正道。 十因众生乃自心之众生,扫荡其执,开显其德,方便引导,皆自心之所饶益,自然之所流布也。 十一直心则不馅,深心则德深,大乘心则行大。 此菩萨始入净土之正行。 由此展开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守戒不讥、十善等,皆是菩萨之净行净业也。 十二行因与果证不二,不二故中道恒真;净土之报与当下德心不异,不异故妙道常存,故随其层层深入,则自性本有之功德,逐渐而开发,直至圆满佛果。 十三佛显净土之相,即相上庄严而令人当下直见净土之性。 故见者自见,示亦无示,众生若于见见之时,见无可见,则圆同太虚,更无异念可生矣! 十四细参方便品中维摩诘之德,正是深位菩萨殊胜妙用,亦是吾等初心向道的标的。 由果导因,知因达果,可得如下道理;供养无量诸佛其福宏深广大也。 深植善本积法性妙着,根叶必茂。 得无生忍穷生死结,无生可生。 辨才无碍善观机用,妙言悦众。 游戏神通知如幻而游化,达无住而通物。 逮诸总持法归心源,心圆法海。 获无所畏本无身心,究竟无求。 降魔劳怨心空无对,降无所降。 入深法门法性大海,穷尽源底。 善于智度培击尔智,即智无智。 通达方便随处指引,就路还家。 大愿成就行愿相续,终至愿满。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他心明照,丝毫无差。 分别诸根利钝平等一照,了然心目。 久于佛道,心己纯淑如玩家珍,得心应手。 决定大乘圆一切法,会如是道。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后得妙智,应时而作。 住佛威仪三身妙境,五智圆现。 心如大海净妙常空,遍含万物。 。如是维摩请以其无德之德,受诸佛之咨嗟,弟子、释梵、世王之敬仰。 欲以无度的大船,度于无可度的众生,故以善巧方便住于印度毗耶离城。 十五维摩诘又以何等方便度人耶? 细参以下各条即可悟知:1、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在往劫中以无数财物布施,方得资财无量之报,又以往昔之习因,得以资财摄受贫民之习果,于是福报广大以至于无量,成就自然感财摄化之妙果! 2、奉持禁戒,摄诸毁禁禁戒其身则身正,见者必敬而仪之;禁戒其语则如实雅达,闻之者必亲切慰藉,开晓心智;禁戒其意则妄念不动,心通无碍,明彻无余,相应之者,必得清净感通,心光迸发。 3、以忍调行,摄诸恚怒身忍诸触则自安;心忍诸动而心闲;性入无生则体净;自调于道行则能摄众生之种种嗔恚愤怒,见之者清凉矣! 4、以大精进,摄诸懈怠精一之行,日夜相继,成办事业,唯勇猛进。 故懈怠者见之,听无不鼓舞精神,随之向前矣。 5、一心禅寂,摄诸乱意理事融即,动静一如,禅心孤寂,恒处三昧正定之中,一切散乱众生见之,无不舍乱意而归正定,凝然虑尽,虚豁不动也。 6、以决定慧,慑诸无智无论世出世法,皆能决其是非正邪,均能定其左右曲直。 就体性而决定指示无谬;就境相则决定因果差异而朗照无偏;就作用则即道非道、圣非圣,均能决定随顺不二,妙机方便。 故能摄受一切世出世间无智之人,而顿渐悟入,皆得决定相应之慧。 7、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沙门奉律已为难行,而白衣居家能奉出家之律行,更为难行。 难行能行,此菩萨之行也。 故白衣菩萨亦可称之为僧宝,其义在此也。 8、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虽然处于世间之居家,却不居一尘,既不著于五欲,又不着于色相禅光,更不着于空定,于是不著空定则觉慧慈摄随机而呈露;不著色界则妙相庄严而当体空寂;不著欲界则出入世俗一切境界而了无尘累,一丝不挂,超然自在。 9、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现有妻有子,是为居士之身份张本,为世人的缘起之伦理纲维,俗谛妙显,分明不爽。 而于此一场游戏、一番表现的同时,却于身心常修清净无着梵行,以其梵行也,不在深山伽蓝中,不在僧园净戒里,而恰在红尘妻子围绕之间,如此之梵行,不可不谓是梵行与俗染不二的中道真实体现。 入佛入魔,污泥中莲花,叹为希有难得! 10、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示现有美眷亲属,热闹排均之趣,有灯红酒绿。 世俗往来之情,而于妙明真心,却不沾不染,无心无境,故法性常乐之中,而为远离无着的道行。 11、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宝饰者,世间法中之富贵庄严也;相好者,道人修因之感报也。 虽服世间的宝饰,为降世人慕荣华的习气之病,使其祈服于大富门庭;以相好庄严其身,乃德行之尊贵,自然以道摄众,龙天钦敬。 12、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一日三餐,易令人贪口福,恣情意,而禅旨不以食为味,专以禅悦为味,而此禅悦非外道之爱禅,却是道性三昧之无味之真味。 13、若至博奕戏,辄以度人举博奕之戏而赅一切人间游戏赌博之场合,皆能随缘切入,操作自如。 于此同时,正以种种方便善巧,度此游戏之人。 一者真游戏,一者假游戏。 一者情执智迷,一者慈摄智化。 一者戏中执戏;一者即戏无戏。 佛道者,岂不在非道之处那? 14、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初心学人应专学佛法,不近异道。 唯彻悟之人,心量广大,见地明达,能受一切异道邪说而不动于心,而能善巧分别,而能借其说而破其执。 故能不毁于正信,此中正之妙信,妙在一切处见道,一切处信入佛法也! 15、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不明世典则不能与世间学者相接,无法以世俗学说阐释佛法,更不能令世间学者敬而从之。 故菩萨欲行道于世间,必须明达世典,方能遵导佛智,常乐佛法则不沉缅于世典之中,能于世典中悟明佛法。 所谓常者,一切法中显佛法,所谓乐者,于一切说中于乐说佛法,以有佛法真智现前。 故即法无法、无处非佛法矣! 16、一切见敬,归供养中最菩萨修至无人无我,非自非他,性中虔敬之常德现前,自然显为见一切众生乃至草木而敬之,以此敬非情感所系,乃称性流露也。 故一切见敬者,即法性全体之德心,离是非相待之错见,亦即法之供养,故为供养中最极的供养。 17、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执而不失,持而不忘,正法即心之全体,心显即心之理,随众生之因缘,方便利乐,故而摄受一切若长若幼之辈。 心念离着之人,必能清明持法,随方应用,语出不凡,法施入妙。 故能见之者得益,行之者相应也。 18、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菩萨不妨做世间经营事业,以其大福必能获世俗之大利,却视富贵如粪土,施金钱似弃履,故不以为喜悦。 无喜悦世利之情,又能行世事业,足见妙行清洁,善巧入世也! 19。 游诸四衡,饶益众生在在处处游化,在在处处饶益,见其身、闻其声、悟其意,无不令众生消顿烦恼业障,鼓荡向上之精神。 指归人生之大道,解决生存之疑难,辩释哲理之困惑。 故无作妙智,方便无尽也。 20、入治政法,救护一切以高瞻远嘱的智慧,入于国家治理的政法,出谋划策,妙计转势,故能令帝王大臣言听计从,合理安排,使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所以救护一切众生乃至人文景观等事物也。 21、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印度古有讲演、辩论之风习,维摩入此,往往导以大乘。 大乘者心之妙乘,因乘如实道,上证佛智,下化众生,其大无外,其法无穷,故一切法皆消融合归大乘一乘之法也。 22、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做教育家,讲人生学,启迪智慧,妙譬胜言,引诱学子开解正量。 23、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菩萨己断欲念,身心清静,虽入淫女之村舍,不仅不被女色淫姿所染污,且能以种种示现方便令其明悟淫欲之过失,而洁身心入清凉地也。 24、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菩萨能入家荤肆之中,其心不昏,其语不乱,其身不摇,其明了立志,不因之而移易,故能立其志而宏毅精明,忻伏酒徒令归正信。 达身心两空而显,不空者,能妙入一切污染境中而自在行化。 十六由于维摩诺有如是真实妙行,故在一切众中称尊也! 所以吾等之所以未能化及域内、随处利生者,岂非自心未空、慈悲未普、智慧未圆、方便未具、道力未成者哉! 十七维摩居士示疾,以众生执身畏疾之心态,昭示以疾除疾之妙智。 因以其尊贵威信,故导演出一场场问疾之游戏。 十八因疾而劝说观身,由观身而悟知无常、无强、无力、无坚之速朽之法,故不可信此身而执此疾,种种譬喻法说,可入文随观,深明凡夫身之虚妄,不可依估。 由是反证佛身之真常、大我、本净、妙乐,应生欣慕而修之证之。 法身之体,由修证而开报身,故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更由如来身之真实妙德,永无众恼,常住妙境。 故劝令众生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破凡执,欣佛身,其真正目的,在于开发众生心中的殊胜菩提心,若无菩提道心,一切修为,皆属外道。 故学佛者不可暂忘此如意宝之心也! 十九维摩以念感佛,佛遣众弟子去问疾。 其中弟子自述与维摩居士交锋相对的情境,正是妙机妙悟的时节,唯有大手眼宗师,方能演绎出如此殊胜的辩智与方便。 二十舍利弗宴坐树下,以坐为座,以身为依,以心为用,以禅为乐,以境为治。 于是坐中生灭心行不止,能所对立宛然,动静分明不一,因此妙智击破其死坐、空坐之弊不必是坐为宴尘也! 夫宴坐者:1、不于三界现身意不受三界之身意,超然物外。 2、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常住无念之灭尽定,而又能示现威仪。 3、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道法即凡夫事,不二平等。 4、心不住内亦不住外无内外之心,则妙性天然。 5、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道品不以知见而修道品。 6、不断烦恼而入涅渠悟本来身心受彼烦恼,无可断烦恼之际,即是入涅槃。 如此宴坐,非身坐、非意坐,虽则无念,不妨示现威仪,全体道法显在凡夫事中,心无所住,而来去自由,无丝毫的知见,而能勤修一切道品,以其经验,示导众生。 不断烦恼,则本来涅槃,即是自性清净之禅。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二十一目连对白衣居士说法,依相说、依事议、依谛明、依义分,皆依人我立,不离对待见,故不能使人顿悟自心本具之法。 维摩居士则直接指陈本性之法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此法本无众生之垢,何来众生?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本无我之执垢,何来我相?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本无生死业,何来寿命相?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本无相续之心,何来人相? 法常寂灭,灭诸相故了一切相空之际,即见此法常住寂灭之中。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即缘无缘,无有心外之境,故如此法本离于相待之因缘。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言语无以形容此法,故知此法本无名字。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凡有言说,不离觉察外境,观相而随,而此法觉无所觉,观无所观,当体寂净,故无有说。 试参此意,在未开口时会取。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此法无形无相,乃是无面目之面目,犹如虚空,本无一物。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世人戏戏于法,皆是虚妄。 起心动念所致,而此法毕竟空故,本无戏论之辩。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既无我,岂有我之所有?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诸识若空,即显此法,正显之时,绝无丝毫分别之心。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比量心起,全体迷情,而此法本来无相待,故唯现量所显。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因缘相生,法既不属于因,非某种因素所造,亦即不在任何缘中。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此法本同一切万物之性,因一切法中即此法所现也。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如即法之本质,故此法随如的本质而显妙能,虽随而无所随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实际者,中道实相也,因此法恒住实际,故于一切边邪而不动,亦即边邪皆中道。 皆法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尘以摇动为义,法体如如,本不依六尘而动荡。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不住来去相,法不随彼此立,故物有来去之运动,而此法无来去之痕迹。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顺空,故因空而入法性,随无相扫其空执,故无相可得,如是灵妙朗照,应一切缘而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此法的体质如何? 既非好丑见之,亦无增损变之,生灭则大动于法,欲求所归,则无所归。 此法不可思议明矣!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非六根之能见。 法无高下高下不能相倾。 法常住不动无始无终,从未变动过。 法离一切观行观行者妄心修因,欲折烦恼境而显菩提智,而此法本来清净空明,本来无碍妙显,本来具足一切,故离一切观行。 若无法者再起观行,则失法性之德又入迷矣! 如是之法岂可说乎? 岂可闻乎? 明见此法者,方可称性而起,明照众机,了达无碍,以其方便以大悲心,读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应缘说法,如此说法,即无说之真说,无法之妙法也! 二十二大迦叶贫里行乞,使贫者来世得福报也,而不施福于富者,此即有扶择心,故维摩谓之慈悲心不普也。 当行人心行平等时,内无分别扶择之心,外则随缘次第而行,是何等轻松自在平等之行。 当行人悟入实相,正乞食际,食亦实相,实相非食非不食,故行乞者即实相之事用也。 当行人为破除和合相之执着,故应取揣食以手破其食物而见和合虚妄也。 当行人以无所受之三昧正受涅槃正境,而不妨受彼众生之食。 当行人对色与盲、闻与响、香与风均能一一平等,食味无别,受触无着,知法如幻,自他无性,不然不灭,则悟得食中道妙,即食而无碍矣! 维摩更进言道:迦叶!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正邪不二),以邪相入正法(诠此不二),以一食施一切(普慈悲之心),供养诸佛及众贤圣(敬心依旧),然后可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可得而知,非离烦恼,须参个中妙旨。 烦恼者,众生界中的假妄也,菩萨虽得清净法性,无生无灭,而在众生界中,不妨入烦恼尘劳中,化度众生,而于自心无挂无碍。 非入定意因本来常定故,非起定意本无可出故。 非住世间世间即法性,法性全体无迹,何可住那? 非住涅槃涅槃净德,一丝不挂,何能住哉!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无分别之福,其福超大小之限量,不为益、不为损有益者喜,损己者忧,喜忧存心,我执难消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正入佛道,何其妙也。 故声闻入不见缘起妙用,难有此行乞之智慧也! 如是念为不空食:一者必成佛道,二者平等无着,三者能知机缘,四者妙应无差,五者方便无量也。 二十三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有真正智慧德行,即能引起众人的尊敬,而不在于名份如何也,故维摩诘以在家居土之身份,所言辩智,引起了大迦叶之深深敬意。 二十四须菩提空生,却不具空,不能一法食中,平等现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等故食亦等。 不知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的妙有境界,不明不必坏一己之身而万物齐旨,是非同观。 不必灭除痴爱,当下即起解脱,不二相也。 又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其妙其难,极其致也。 维摩诘真善辩矣! 以下:不见四谛,非不见谛见处中道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得处中道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即真应俗也。 非圣人,非不圣人绝圣见妙德也。 于是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仅离法相,有偏空之虞,有丧失菩提心志忧。 因此,欲修大道,必须成就菩提道上的一切法,又于此中,即法离法,心无执取,平常无碍。 至此,不仅可以取食,一切处自在也! 维摩诘居士进言道:不见佛,不闻法。 修道人彻悟至此,彻底超越佛法知见,一切法界性相。 事理平等一照,更无分别高低、正邪之心。 于是: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证至此境,出佛入魔,一切境界,皆是佛性妙显,本无差别,可谓于异类中行,法即无法矣! 时居山中,虽能体悟此理此行,却知其力未充,未能出入无碍也。 故应养其精神,蓄其道力,待时而发,缘至而成,正不必勉强也。 维摩层层破的,使须菩提原本小乘知见,一扫再扫: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何有正邪彼此?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妙在不得无难上),同于烦恼,离清净法(离净法太难也),汝得无净之昧,一切众生皆得是定(同体圆照,其亦难平?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有施有得,彼我犹存),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善恶齐观,升堕一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及诸尘劳等无有异(入魔入尘,不见刹那异心),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因怨同其怨而无碍),谤诸佛(因谤适成其大德),毁于法(因毁更显法妙),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以不负数陷其意,故不入,本无灭度之可灭,故不得也)。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能如是者,岂非道齐万法? 须菩提未能深悟此理,故惧而欲出。 维摩化人之喻,可悟一切差别言论,无量诸相,皆是幻化,本无实法可得。 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 何以故? 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学人透过言论,透过境界,归于无得妙心,则于一切法中见实相,起妙用矣! 二十五富楼那对新学比丘说法要,未入定观宿因而只以小乘法度之,故被维摩诘呵斥。 没有真正圆解佛法,不能善说法要,不知众生根机,不能相应而契。 不能以顺已情意,不可依他作解,不必以智为智,不应轻率印可。 知缘会而说法者,是应缘也。 见宿因而说法者,是直接也。 以妙譬而说法者,使令自悟也。 以无法而说法者,使令自证也。 维摩诘居士,即入三昧道力之中,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无上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隔阴之迷后,忽忆宿因,顿见而明,过去所有善根、成就,即时便得现前。 还得本心是许多行者的如是体悟。 二十六说法无定相,无定说。 迦坍延不悟此者,故有随言说相而作定解。 其说法者无说,因无心无相,应机之作,任运而然,故维摩诘破之日: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有法师言:说了一生的佛法,不知实相法如何说。 正是未证实相者,未离生灭心行,以生灭未空,全体在迷。 以迷情如何能说实相法? 实相无法,不可思议,故维摩诘言: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不灭,是寂灭义。 万法无常住之性,故毕竟空一不生亦不灭。 苦受无实有之觉,故真苦成无内亦无外。 空空即非空之智,故究竟空非空亦非有。 我我本无我之体,故真无我即假亦即真。 观法本自如是,乃真寂灭不然亦不灭。 维摩诘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参透以上妙义,深体妙证,心即解脱矣! 二十七阿那律天眼第一,所见三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然维摩诘问:为作相而见? 为无作相而见? 却默然不知所答。 作相生见,此有为功能,属外道五通之用,仍是有漏之因,未能与法界真性相应。 如无作相者,即落于无为法,无为法中更无能见与所见。 所以有与无二边均非道体之用。 而当梵问: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答曰: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真天眼者,尽法界,遍宇宙,是一只眼,此眼透明无相,无作无无作,圆现万法,法法无法法。 故此真天眼乃佛果位中,常在三昧之妙能,虽悉见诸佛国,却不以二相。 无二相之见,真是妙极之见矣! 天地万物,无量差别,一齐现前,同时普照,无一线之隔,离远近之别。 法界宛然,重重无尽,无二之道,妙显不二之相实相无相一合相矣! 二十八读维摩诘对优波离所言妙理,天下一切破戒自咎,心陷罪薮心结者,可以解脱矣! 不知几何不善言之师,无方便之法,不解弟子之罪心,却重增重业,不再发心,甘于堕落。 直除灭者,唯大智大力者方可。 固空空无相之际,罪在何处? 罪性本妄,细观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则无有罪性,无有罪相,当下了脱,一心办道,见道则知见不生,则所行合谛,三心顿空矣! 此中关键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知心之垢净乃方便修。 如能悟入: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心悟则智朗,一切万法皆是如如真性之妙显,从此自在,更不被诸法累矣! 如何是垢? 如何是净? 维摩居士又补充曰:想是垢根本垢也。 无妄想是净真清净也。 颠倒是垢不明实相也。 无颠倒是净了了分明也。 取我是垢由我而造罪也。 不取我是净我空则业亡也。 一切法生灭无住,谁能观知? 如露如化谁能觉知? 诸法不相待,谁能悟知? 乃至一念不住,谁能证之? 无谁无能,无知无见,因: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知此中理持之法者,是名奉律;知此理真明者,是名善解。 二十九佛子罗候罗对诸长者子说出家功德之利,如对世俗人讲世间法,或以说有利可图,否则即无人问津,而对于佛道则应破除,一切私我贪着之利益,方可了妄合真,相应不二。 出家是解脱世染的大方便行,固其离欲清净,远离尘垢,故使身心无累,归心一境,易得成就,如出家乃贪着功德之利,其贪利之心,与世俗贪五欲之心无异,故成病根,不能真正悟入道妙。 维摩居士指出不应说,说则过生矣,因出家乃无为法,非有为法之造作趋利,故于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这是破有归无,扫荡情执,使心空境寂,还归源头,然后以无为无所不为而启大用,弘法利生,方便济度,可谓功德恒河,妙用无尽! 维摩诘说,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报、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污染、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如此说来,真出家者乃是真智慧、真学问、真功夫、 真道德、真修养、真行持、真空灵、真妙明、真欢喜、真慈悲、真禅定,一切均出自内心道行的真实体现,一真一切真。 因此出家者不一定在于形式,而在于心灵的契同与智慧的超离,所以诸长者因不能身出家时,维摩诘即告之: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 此真出家的样子也! 三十阿难因佛嘱晨朝去维摩诘居士家吃牛乳,以疗小疾。 从此引出世尊无病的议题。 凡夫因有漏故身心皆病。 小乘人因骨如金刚而肉非金刚。 大乘人内外咸是金刚佛即圆满法界,一即一切故示现自在。 故当维摩诘征问,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时,阿难无言以答,自觉惭愧。 因为不能因阿难说世尊有疾,故成谤佛,故使异人诸天菩萨乃至外道梵志产生不敬与轻视,所以不能以迹象见,应见佛法身,悟无为,超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佛在空中则开示说:阿难,居士是如实之言,但佛出在五浊恶世里,现行适合众生根器的法行,故有蔽穿衣示业报的方便化城,这里为了度脱众生,所以从方便示现上是无碍的。 许多人因为证道人有疾,或开悟后仍有身病,以为其道不真,其悟不实,而以为此身气脉全通,精气神具足,顿成金刚之身。 其实不然,悟道关键在心,心契实相,不迷诸境,透彻万法,了达无碍,即虽有诸疾及逆境,其心仍不被所迷所障,方是悟道的手段,至于证道者,仍有宿世业报未偿,因此现有还报而不受苦的过程,憨山大师三十年的背痈其后乃成金刚不坏之身。 因此时下行人切勿受气功,外道的影响,不可偏执在身体上,应一心觉照,了惑显真,乃至于习气空净,法界洞明,本性妙德,必能因兹而开显。 三十一弥勒菩萨当处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之行,而维摩诘居士以授记而征问,为用何生得授记乎? 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的流变,如授记落于三际,则亦随时间之演化而无常,仅有形式而无实质。 故授记无有时间相,如开悟人不能说某时开悟,若有回忆与等待,即不真悟,真悟者悟明本来,本来如是,从来不迷,故连开悟也不可得,何况时间。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正位之中,何用授记? 何有概念? 何有彼此? 无生正位者,同法界性,齐有无量,平等一照,全体圆明。 云何弥勒得一生记乎? ,打破授记的概念,使人顿悟佛道不从授记中得,只是恢复本来而已。 维摩居士又以如义显发体性:为从如生得授记耶,如本无生。 为从如灭得授记耶,如本不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妙哉斯言,令人顿悟如如之性,不从外得,众生之如与弥勒之如岂有二耶一切法亦如也,无情万有与此同体所谓一如无二如,如此即可悟知,有情对我修我证的执着,既万法皆如,则万法自可无碍。 众圣贤亦如也,得道者只是证于此如圆万法耳。 至于弥勒亦如也弥勒岂有例外,岂有独特? 岂有离众生的如外,别有殊胜? 无非是如的体现而已,岂有真记真得耶? 因此,如果弥勒得授记,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此语大慰众生之心,也可使众生顿明心中宝藏,唯经悟后除尘,使圆珠光透而已。 故曰,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应得。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能信入此理,菩提不离于当念。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众生迷性而逐妄,妄想不真,随着而劳虑辛苦,悟知者,了妄本空,不复更空,唯不随不依,当体即归寂灭,因此开悟之士,知幻化故不逐幻生心,知本有故不取有为修证,知寂灭故不再灭妄求真,知具足故不向外求,知圆明故不行于对待。 维摩居士总结曰: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目前许多行者,不明菩提之意,唯思维菩提之义,分别菩提之见,观想菩提之法,作为真正菩提心,不知此乃对愚痴不了悟的众生方便接引的开发,令种菩提根种,实则菩提即本来真性,以及本具的菩提智光与慈悲等功德,绝不从处相而来。 所以维摩诘云: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到了连菩提亦不分别之时,当下即是本性开朗,即如的体现。 以下即妙悟菩提的离著胜言: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2、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3、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4、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5、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6、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7、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8、 不入是菩提,顺于如故。 9、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10、 到是菩提,至实际故。 11、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12、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13、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14、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15、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16、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17、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 18、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19、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20、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21、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22、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23、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24、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25、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26、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如能于中深悟透彻,即与诸佛祖师一鼻孔出气。 三十二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从何而来? 悟入不从相上会解,必从心地道行为作用的源头,故维摩诘答以吾从道场来! 道场者何所是? 悟后人必从此究心,必从此发行,必从此体道,方不负本位道场之光严也。 因为直心是道场,所以言行平直,不加筹计,无有虚假,成万行之本。 因为发行是道场,所以以其智慧方便能成办世出世间一切善业,使一切愿而成为现实。 因为深心是道场,所以每一种行都能不断深入,直达法源,妙符缘起,使本性功德逐渐增益。 因为布施乃至智慧是道场。 故六度万行,菩提道具,以成自利利他之事业。 因为四无量心是道场,所以能以无量大心而广被有情,利乐无尽。 因为神通、解脱、方便、四摄是道场所以能以威力摄化众生,度化有情,因为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是道场所以心入佛智,具足道品,善用法义,诱开正道。 因为诸烦恼、众生、一切法是道场,所以能透过烦恼而见实性,透过众生而见无我,透过一切法而见空义。 因为降魔是道场,所以心不倾动,不再受扰故。 因为三界是道场,所以更无有可趣向之处,即三界而不有,当外无染也。 因为狮子吼、三明、一念知一切法等是道场,所以显示佛果道用,微妙难思,妙用无方也。 维摩诘居士最后结示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密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好一个皆从道场来,菩萨心中有道,其场不待建立而自来也。 所以无处不道场,无处非佛法矣! 三十三维摩诘居士以受天女而教化之,不仅不惑于姿色,不超避而厌之,妙在以智慧而摄持其心,以佛法而指其正道,使天女不再贪求五欲之乐,而以法乐自娱,又能转教其他一切天女,所谓无尽灯法门,灯灯无尽。 这是现代菩萨行者教化众生的楷模与妙着,如能面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以各种方便善巧去摄化有缘众生,并令其在社会中方便转教,则佛法的真精神,必能深入到每一个阶层,形成无形的教化网,使人间成为真正的净土。 维摩居士教化的关键在一乐字,以针对天女贪图享乐的习性。 如:乐常信佛,乐常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众生喜欢乐即以乐而度,之契理契机,方便引诱,使之悟入佛法,开发妙德,利益一切,成就佛道。 三十四布施能如善德之大施会,可谓大矣,但以有为心,行事相之施,仍落对待,因施者有所望,受者有所贪,故功德使不圆。 维摩居士劝以法施之会,所谓: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而其能供养的即以菩提心为本,由此展开慈悲喜舍、六度、空、无相无作、方便力、四摄法等一切菩萨自利利他的法施功德,来供养一切众生,如此法施则为一切世间的福田。 当我们细细品味维摩诘居士所谈之法施时,深觉其施的妙用无边,可令一切有缘众生获无量福德,可解脱一切烦恼,而于自身妙契佛道,速得成就之阶梯,故法施之大施,正是不可思议之法行也! 三十五参至此,自觉已无玄可参。 此下文殊率众之见维摩,以不来相而来,以不见相而见。 正见之时,见还是见么? 至于病之因、病之缘、病之报、病之法、病之用,乃至因病调心,因病起悲,皆以病为善知识也! 以下数品,当于自心中参,当于不参中参,当离意识分别、无念无想中参,当正参之时,参透此心,无心可心,此时,还见主人公么? 佛法在于机缘,妙行行于无行,如今垟山冬日,仍旧本色风光,来者无所来,去亦无所去,一真妙明,了然自在,可谓日日是好日矣! 发布时间:2024-10-13 13:43:3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