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温金玉:佛教论社会活力 内容: 佛教论社会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温金玉、彭宇整理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 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一个和谐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和建设的。 佛教是引人向善的宗教信仰体系,慈悲思想贯穿于大小乘佛教之中。 最典型地体现慈悲观念的是大乘佛法的六度法门。 所谓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一心(禅定),六曰智慧。 可见,布施在大乘佛法中是居第一位的。 佛教认为,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境界和自我。 所谓贪爱境界,就是贪图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 在自己一无所有之时,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而且贪得无厌,惟图多求,多多益善,心不知足,甚至不择手段,造出种种恶业。 一旦拥有名利等妄境之时,便感到惶惶不安,唯恐失去。 象这样求之尚忧不得者,又何能普施于众生? 既以自我为出发点,执妄境为我所者,又何能断除贪着而达到解脱? 所谓贪爱自我,就是贪着个人、家族的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生活。 夫妇和家室,便是生命爱的对象。 众生由于贪着这些,悭吝不舍,便追名逐利,永不停止。 布施是对治悭吝的,能够让众生克制贪欲,破除众生悭吝之心,克制对财物、名利、家室甚至色身的贪爱和执着,培养慈悲心,以种种钱财宝物乃至自己宝贵的生命施予一切众生,与众生广结善缘和法缘。 故自利利他莫过于对人布施。 当今佛教要提高自我素质,外树形象,慈善事业是广为社会最认同的方式。 佛教传入中国的2500年来,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佛教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社会活力作出贡献? 是摆在佛教界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佛典浩如烟海,现仅以布施、福田、慈善思想为线索,摘抄佛典中部分语录,以表述佛教关于营造和谐社会、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 布施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 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妒人所崇敬。 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 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 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 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 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无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严众所爱乐。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养。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体。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隐快乐众人喜见。 十一以广大心施,得无量广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离饥馑仓库盈溢。 十三以浆饮施,得所往之处无诸饥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 十五以住处施,得田宅宽广楼阁庄严。 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贵族资具光洁。 十七以象马车辇施,得四神足无拥妙用。 十八以汤药施,得安隐快乐无诸疾病。 十九以经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觉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脱贪瞋痴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离烦恼臭秽。 二十三以伞盖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铃铎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乐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灯施,得天眼清净。 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洒如来塔庙,二十九以香水浴如来身。 三十以香油涂饰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众僧,得富贵家生少病安乐。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颜貌和悦无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离杀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无所畏远离忧恼。 三十五以舍心施,得离罣碍证寂灭乐。 三十六以种种施,得种种福。 三十七以无住无相心施,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告诸苾刍。 如是三十七种,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佛说布施经)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 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 所谓广施也,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得具足。 天上、人中,食福无量。 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 如是。 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3. 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着。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4.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者,施远来人。 二者,施远去人。 三者,施病人。 四者,俭时施。 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 (增一阿含经)5.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为五? 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 是谓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当知:复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为五? 一者造作园观,二者造作林树,三者造作桥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园观施清凉,及作好桥梁,河津渡人民,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恒当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此人必升天。 "(增一阿含经)6.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涅槃经)7. 须菩提! 假使阎浮提中一切众生一一皆得人身,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已乃至尽寿,尊重恭敬供养诸佛,又复普于一切广行布施,即以如是布施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诸人等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佛言:须菩提! 此诸人等以是因缘得福虽多,不如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随其菩萨所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故,能为一切众生作大福田。 何以故? 菩萨能起平等慈心,余诸众生无有是心如菩萨摩诃萨者,唯除如来慈心具足。 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能圆满不思议法,而常不离慈悲喜舍。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8. 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 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 所以给孤独食,散黄金而不吝。 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 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 尸毘割股,以代鹰鹯之餐。 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 宝货仓储,宁容在意。 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顶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 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 四怖交煎,五家争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翫。 比见凡愚吝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常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烦恼之情。 如是之言,寔由悭贪为本也。 (法苑珠林)9. 乐施之人获五种名利。 一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大宝积经)10. 所言施者具有二种。 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是为布施,言爱语者,谓于一切诸来求乞,或乐闻法,菩萨悉能爱语慰喻。 言利行者,谓能满足若自若他所有意乐。 言同事者,随己所有智及功德为他演说,摄受建立一切众生,令其安住,若智若法。 言法施者,如所闻法广为他说。 言爱语者,以无染心分别开示。 言利行者,谓于他授诵经典,乃至说法无有厌倦。 言同事者,以不舍离一切智心,安置含生于正法所,是故菩萨于一切时常行法施,若自无财随喜他施,若自有财供养智人,还得聪报。 (大智度论)慈善1. 问法有多门,何故唯修慈悲喜舍。 答如偈说言: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药师经疏)2. 问曰,汝虽种种破诸法,而业决定有,能令一切众生受果报。 如经说,一切众生皆随业而生,恶者入地狱,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 是故一切法不应空。 所谓业者,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人有三毒,为恼他故生行,善者先自灭恶。 是故说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恼众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后世乐果种子。 (中论)3. 行慈之人,为聪慧者所共称赞。 慈能防护一切愚夫,是慈力故超过欲界,顺梵天道开解脱路。 慈为大乘最居前导,慈能摄御一切诸乘,慈能积集无染福聚。 慈善之力一切有依,诸福业事所不能及。 (大宝积经)4.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 何者为十一种? 一睡眠得安隐、寤则心欢喜,二不见恶梦,三人非人爱,四诸天拥护,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伤,七火所不烧,八水所不溺,九常得好衣肴膳饮食床座卧具病瘦汤药,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坏命终得生梵天。 (法苑珠林)5. 人有三毒。 为恼他故生行,善者先自灭恶,是故说降伏其心,利益他人。 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恼众生。 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后世乐果种子。 (中论)6. 观诸众生常怀慈善,求正法无有疲倦。 童子当知,诸声闻慈唯能自救,诸菩萨慈毕竟度脱一切众生。 童子当知,众生缘慈,初发大心菩萨所得,法缘之慈,趣向圣行菩萨所得。 无缘之慈,证无生忍菩萨所得。 童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慈无量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安住大慈波罗蜜故,则于一切众生慈心遍满。 (大宝积经)7. 问法有多门,何故唯修慈悲喜舍。 答如偈说言,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药师经疏)8. 阿难,若复有人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 何者十一。 一者睡眠得安隐悟则心欢喜,二者不见恶梦,三者人非人爱,四者诸天拥护,五者毒不能害,六者刀箭不伤,七者火所不烧,八者水所不溺,九者常得好衣、肴膳、饮食、床座、卧具、病瘦汤药,十者得上人法,十一者身坏命终得生梵天。 阿难,心住慈善,得此十一功德利益。 (大悲经)9. 慈能除断忿恚根栽,慈能永灭一切过失,慈能远离诸有爱缠,此慈如是,但见众生清净胜德,而不见彼有诸愆犯。 慈能超越热恼所侵,慈能生长身语心乐,慈力如是,不为一切他所恼害,慈性安隐离诸怖畏,慈善根力随顺圣道,慈能令彼多瞋暴恶不忍众生发清净信,慈能济拔诸众生聚,以慈力故,于彼刀杖性无执持。 慈能将导一切众生趣于解脱,是慈能灭诸恶瞋恚,是慈远离诈现威仪谀谄矫饰逼切求索,而能增长利养恭敬名誉等事。 (大宝积经)10. 一切福业事,比慈心解脱,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于一有情所,能修慈善心,其福尚无边,何况于一切,诸有大国王,威伏于大地,世间祠施会,一切无不为,如是祠施福比所修慈心,于十六分中,亦不能及一。 如转轮圣帝,威德蔽诸王,亦如满月轮,其光映诸宿,如是诸所修,一切福业事,皆为慈善心,威德之所覆,修慈心解脱,若人若非人,一切诸有情,皆不能为害。 (本事经)福田1.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佛说梵网经)2.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赢弱,六者近道作并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 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福田经)3. 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 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无瞋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大智度论)4. 如实知之,受人信施不唐其功堪能为人福田。 不但我今赞叹汝身,诸得道者皆赞叹之。 亦能自利复能利人,展转相利则佛种不断。 (出曜经)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 云何为七种人? 所谓七人者。 一者行慈,二者行悲。 三者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想,七者行无愿。 是谓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 所以然者,其有众生行此七法者,于现法中获其果报。 (增壹阿含经)6. 说法者增长法身,故示人善恶,故施者得大果。 近佛地者,积集功德,广摄众生,故施者得大果。 问为思愿胜令施清净,为福田胜耶。 若思愿胜者,何故世尊赞叹福田? 若福田胜者,何故施一福田而果不得等耶。 答,思愿胜故施清净,福田因力故,是故先说思愿及眷属名布施福。 以淳净心离身财求随智慧行,如是施者则获大果。 若异者彼求名称施胜福田,非大人施。 若以田力生罪福者,不成田力等,应得无间业而不得故,当知思愿力也。 功德福田能起胜思愿,是故世尊赞叹福田。 (杂阿毘昙心论)7. 问曰,为从胜心成就清净布施果报,从胜福田成就清净布施果报。 答曰:有人言,从胜心,成就清净布施果报,何以故? 现见施事是一而果报差别,犹如种子,此义云何? 犹如种子地等是一,而依种子见有胜果,如是施物是一,而依胜心乃至施畜生等,以心力故得人天果,转轮圣王声闻辟支佛佛菩提果,以是义故,依于胜心得胜果报。 是故得知胜心为重,此复何义,若施事是重,依施事故,成就清净施果报者,离重施事以慈悲心施与畜生,施与福田,如布施佛不应成就清净施果。 又若离快胜尊重心等布施如来,应得成就清净施果而实不成,以是义故,成就清净布施果报。 心为胜因,而施事福田能生胜心,依此义故,如来经中赞叹福田。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8. 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而能勤修福行,何等为十? 一者随力供养三宝,二者病苦有情为施妙药,三者饥渴有情为施饮食,四者诸有情类若为寒热所逼恼者施其覆护,五者常当尊重恭敬轨范之师及亲教师,六者见诸同梵行人应起承迎合掌恭敬礼拜问讯,七者修治园林精舍,八者于时时中出诸库藏财谷等物而行给施,九者于诸奴婢及佣作人平等养育而为护持,十者于时时中常行供养持戒沙门及婆罗门。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9. 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 云何为五? 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 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得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又十住毘婆沙论云:在家菩萨所贪惜物,若有乞人急从求索,汝以此物施与我者,速得成佛。 菩萨即应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当远离于我,设至死时不随我去,此物则是远离之相。 今为发菩提故须施与,后死时心无有悔,必生善处,是得大利。 若犹贪者应辞谢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发意善根未具,于菩萨行法未得势力了,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势力,善根坚固,当以相与。 (增一阿含经)10. 施有四事,何等为四。 一者施多得福报少,二者施少得福报多,三者施少得福报少,四者施多得福报亦多。 何谓施多得福报少? 其人愚痴杀生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 何谓施少得福多者? 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 何谓施少得报少者? 以悭贪恶意施凡道士,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 何谓施多得福多者? 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 床、榻、厨、膳。 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法句喻经) 发布时间:2024-10-19 13:39:1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