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义孝: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十二) 内容: 古德时贤的金玉良言有位文学家说,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在净土门中,有许多古德时贤充满智慧的金玉良言,读之令人茅塞顿开,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这些智慧的花朵,并以之作为自己进修的基石,做一个聪明的念佛人。 夫称三昧者何? 思专想寂之谓也。 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 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 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晋慧远大师(编者按)思专,即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无丝毫其他的杂念存在。 慧远大师乃中国净土宗初祖,他的这个思专想寂慈训,乃是念佛法门的精要所在,足为千秋万世后学之指南。 劳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后魏昙鸾大师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渐渐鸠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唐善导大师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 唐少康大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延寿大师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 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 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 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予见新生后学,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沸腾,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 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 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明莲池大师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 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 所以然者,参禅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变换之法耳。 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师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 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师念佛三昧,其来尚矣。 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 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 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 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 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 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清行策大师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至。 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 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 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 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 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 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 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罗。 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 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 万缘都放下,勤修净业课。 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 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 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清实贤大师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 业力最大,心力尤大。 以业无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 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 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 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 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 同是一梦,修之何益? 答曰:不然! 七地以前,梦中修道。 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 唯佛一人,始称大觉。 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 与其梦受娑婆之苦,何若梦受极乐之乐。 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展转沉迷者也。 极乐之梦,从梦入觉,渐至大觉者也。 梦虽同,而所以梦者,实不同也,可概论乎? 清际醒大师净土法门,别无奇特。 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既有真心切愿,必须至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或四字,必须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矣。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变为善因缘矣。 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民国印光大师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 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 修行人世间事尽量少管,佛门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时间多看经,与佛菩萨交往谈天,岂不甚好? 金刚经由始至终解答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云何安住其心? 一是云何降伏其心? 在净宗就很简单:云何安住其心? 阿弥陀佛! 云何降伏其心? 阿弥陀佛! 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 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 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 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 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净空上人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语录;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时之王龙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农、方伦居士等,对净土法门,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宝贵的指示,特录于下,以飨读者: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 王龙舒居士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彭二林居士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 真如之性,本无念故。 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 盖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有趋向真如之妙用。 何以故? 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故。 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殊胜方便。 江味农居士修禅要无心无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见何境界,皆是魔事。 修净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见境界,凡所见与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见与所念不符者,皆是邪。 但还要知道:纵使所现之境,确为佛境,然若执之过甚,则亦成魔。 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远公一生,三见圣相,而亦不理不说,此正所以教后人:勿因贪恋、欣喜、分别、执著,而失念著魔也。 所以与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稳定凝重,何况不符。 说念佛是做无生的工夫,错了,实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 目的是要离此娑婆,生在极乐国,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离浊世,生净土想。 倘若误认为:念佛是求无生,那是自破其法,把净土的效用,连根掘起,可知这一错非同小可,而必须加以纠正。 不念佛时,并不觉得有念头,念佛时,反而觉得念头多者,这些念头,并不是念佛后才生起的,乃是本来就有,经念佛才发觉耳。 一切众生,平日胸中,皆有无限妄想,憧憬未来,作生死根本,作三恶道根本,而主人翁向来迷于尘境,总不觉得。 一旦经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觉悟,精勤念佛,方才发现妄想众多,扰乱心体。 此后若继续精勤,念佛不辍,则彼妄想,自渐次消灭,终得圆证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时,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 大概:急念时,应著重阿字,缓念时,应著重陀字,则心自定,试之! 有相有语的念佛,是念应身佛,无相无语的念佛,是念法身佛。 应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应身佛,是为凡夫而说之法。 法身是无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为圣者而说之法。 经中说:端坐念实相,这实相便是众生的自性,诸佛的法身,无相之相,故名实相。 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庄严,皆是虚妄,未离生灭。 可知教念应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 不过,学者若不懂得实相念法身佛,还是照旧念应身佛,先做到往生极乐国再说。 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 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 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么说无住生心呢? 须知净是净,禅是禅,这两门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 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处,凡夫住六尘而生心,住于贪嗔痴烦恼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三界六道。 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处为佛国净土,境虽不同,其有生则同。 生佛国的最后,还要把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无生无灭,无为无相的涅槃,这不但是往生以后的事,也是过三贤十圣以后的事。 心中有一佛存在,这是净土宗的境界,并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伦居士 发布时间:2024-11-05 13:43:10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