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不点香火、不需还愿的寺庙,上至天子,下至庶人 内容: 这是全国唯一一所不点香火、不需还愿的寺庙,上至天子,下至庶人中国自古就有“人生五福”之说,其中的第一福就是长寿,这也造就了中国的寿文化。 在寿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内涵就是“天人合一”。 行事要顺其自然,处事要保持心态平和,摒弃杂念,清静无为,这样才能达到“寿”的最高境界。 而为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在古代最好的方式就是求佛诵经,祈求佛祖保佑。 此外,在中国的寿文化中,尊老、敬老成为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例外。 万寿寺就是在这种寿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建成。 万寿寺的寿文化1、建筑里的寿文化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撇山影壁中间绘有九朵莲花。 九是“九五之尊”之数,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家寺庙才可用此数。 而古建筑里的莲花纹饰是佛教象征。 也有“连生贵子”之意,祈福多子多福也是中国寿文化的根基。 2、彩绘里的寿文化在万寿寺山门内的洪福齐天彩绘,也称万蝠拱顶彩绘。 独有万寿寺采用天蓝底色,配上满天红色蝙蝠。 只见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洪福”,以此祝福入寺者“洪福齐天”,有福寿延年之意。 3、古树上的寿文化在万寿寺天王殿前有两棵高大的古树,东侧古树枝繁叶茂,被称为“福树”,暗指“福散四方”;西侧古树一枝独秀,被称为“寿树”,暗指“长寿延年”。 另外,这两棵参天古树又合称春秋树,也表达了帝王企盼天下春秋永驻的心愿。 4、随处可见的寿文化“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 ”万寿寺是专属于帝王的皇家寺院,不祈天、不祈地,专为求福祝寿。 万寿寺里不点香火,不需还愿,是全国唯一一所不燃香火的寺庙。 祈福的人只要在红色的祈愿牌上写下名字,愿望就能留在寺中得到永久的庇佑。 万寿寺的历史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改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 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 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 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历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 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 1985年,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11-07 08:50:1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