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关于自力与他力(一) 内容: 一净土法门殊胜颂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渊悬隔,信愿忆念,定生佛国。 尽人信念,尽人往生,佛有誓愿,现有仪型。 二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 若论力用天地悬殊。 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 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 佛与众生,迷悟不同。 致使力用,胜劣迥异。 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 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 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 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 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 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 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 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 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 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 学问既成,登科入仕。 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 官居极品,再无可升。 于群臣中,位居第一。 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 毕世为臣,奉行君命。 鞠躬尽瘁,辅治国家。 然此相位,大不容易。 半生勤劳,通身能耐。 到下场头,不过如是。 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 此是自力。 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 只可称臣,不敢作君。 (臣决定不敢作君,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校,奚啻日劫相倍。 读者须善会其意,忽泥其词。 然依华严末后一着,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 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呑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猗欤大哉! )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 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 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 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即此一生,定补佛位。 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 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 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 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 一切臣宰,皆听诏谕。 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 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 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 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 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 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 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 祈尽舍旧习,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习。 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 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尚勉之哉,尚勉之哉。 (净土问答并序)三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 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近代往生传序)四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 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 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 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嗔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 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断,绝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 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 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五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 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 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六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门,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实难即生做到。 倘惑业未能净尽,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画饼,且有因福造业,后生堕落之虞。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 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 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 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 何以故? 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 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 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 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净土指要)八噫! 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 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 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 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 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 (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九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 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 唯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虽有其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复马契西居士书)十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着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 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着。 (致罗世芳居士书)十一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 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 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 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 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 至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 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 (复张纯一居士书)十二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 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 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 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 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复张静江居士书)十三唐道绰禅师,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此老尚是善导和尚所亲近者,寿八十余,计所讲,每年当讲三四遍。 今则提倡佛七中,讲别宗经。 若令众于净宗悉皆深通,尚可。 恐通者百无三五,不通者十有九八。 彼泛讲经之法师,尚有许多不以念佛为然者,今不注意于仗佛力,现生了生脱死之法门。 而为不识净宗者说般若,是令彼等专心致志于开悟一边。 而反将弥陀大慈悲,俾博地凡夫现生了生死之大法,作等闲看。 请讲者无所知,应讲者何不为说其所以? 佛法如大海,一滴具万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 在大通家分上论,粗言细语总一真。 在未到家分上论,当以就路还家为省力。 况已证等觉,欲圆满佛果,尚须念佛求生西方。 而将堕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预海会。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如阳春一到,百卉敷荣。 其为妙利,非佛莫知。 何不在此等处,发起彼等之信愿心,俾各各悉得往生。 校彼字诠句释以作未来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渊悬殊也。 (复章缘净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4-11-15 13:52:0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