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会念〈大悲咒〉的人,对这一段经文都要注意 内容: 〈大悲咒〉的相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尔时。 大梵天王从座而起。 整理衣服。 合掌恭敬。 白观世音菩萨言。 善哉大士。 我从昔来。 经无量佛会。 闻种种法。 种种陀罗尼。 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 惟愿大士。 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 我等大众。 愿乐欲闻。 ”“尔时”:当尔之时,“大梵天王”:你们都知道大梵天王。 他有三个眼睛,手持白拂,骑着一头牛,在牛身上又打坐、又睡觉、又禅定,觉得很自在、很好玩的。 他就认为他最自在,所以叫大自在天;他就在色界天最高的地方住。 他“从座而起”:从他座位站起来,“整理衣服”:他把无缝的天衣舒展舒展。 “合掌恭敬”:合起掌来,恭恭敬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你这个大菩萨啊,是真是最好的大菩萨! “我从昔来”:我从很久以前到现在,“经无量佛会”:我所经过的佛会,有无量无边,数不过来那么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我听见种种的佛法、种种的总持,“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我就没有能听见现在所听见〈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这么妙的咒。 “惟愿大士”:我现在惟独愿意大士你,“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为我说一说这总持咒的形貌状相是什么样子? “我等大众愿乐欲闻”:我们现在在法会的大众,都是欢喜听的。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 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 作如是问。 汝今善听。 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观世音菩萨就告诉大梵天王说,“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你是为了方便而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你现在才来听法。 “作如是问”:你设出来像这样的问答。 “汝今善听”:大梵王啊! 你现在好好听着,“吾为汝等略说少耳”:我现在给你们大众,略略说一个少分的道理。 “观世音菩萨言。 大慈悲心是。 平等心是。 无为心是。 无染着心是。 空观心是。 恭敬心是。 卑下心是。 无杂乱心是。 无见取心是。 无上菩提心是。 当知如是等心。 即是陀罗尼相貌。 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 我等大众。 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 从今受持。 不敢忘失。 ”“观世音菩萨言”:观世音菩萨就对大梵天王说,什么叫大悲心陀罗尼呢? 我告诉你,“大慈悲心是”:大慈悲心,就是大悲心陀罗尼。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你若存着大慈悲心,这就是〈大悲咒〉。 听见了吗? 大悲心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悲心。 你有大悲心,就是念〈大悲咒〉;你没有大悲心,就是没有念〈大悲咒〉。 你天天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一天从早晨念到晚;你若没有大慈悲心哪,那就不是念〈大悲咒〉;你就是没有念〈大悲咒〉,你尽存着大慈悲心,那也就是念〈大悲咒〉。 明白了吗? 所以念咒,你若存慈悲心,才是真念咒呢! “平等心是”:什么是〈大悲咒〉啊? 最平等心、没有分别心。 平等,就是无党无偏;这种心就是〈大悲咒〉。 你念〈大悲咒〉,若尽存着一个私人结党的心:“这个人是我的兄弟,我就和他近一点;那个人是我的朋友,我就和他亲一点;哦! 那个人我不认识他,我就和他远一点。 ”这就不平等。 平等,兄弟也是平等,不是兄弟也是平等;朋友、兄弟、一切一切人,都是平等待遇,都一样的。 我对我兄弟好,我对一切人,都当我兄弟这么看,这就是平等心。 我对我父母孝顺,我拿一切老人都当着我父母那么样看,那么样观想,都要对他们孝顺,这也就是平等心。 这平等心呢? 总而言之,就无党──没有个党派,无偏──不偏私的平等心。 你有了平等心,这就是念〈大悲咒〉;你没有平等心,就是没有念〈大悲咒〉。 “无为心是”:无为,是无为什么? 叫你无为那些邪事、那些邪念、那些邪知邪见;叫你不要做那些坏事,这叫无为心。 你不要做坏事,就是念〈大悲咒〉;你要是一边念〈大悲咒〉,一边还做坏事,那就不是无为心,也是没有念〈大悲咒〉。 “无染着心是”:无染着心,就是心清清净净,没有一点杂念、妄想、邪念、欲念,尤其是淫欲的念头。 你没有淫欲的念头,就是无染着心;你有淫欲的念头,就是有所染着;有所染着,就不是念〈大悲咒〉。 现在你们会念〈大悲咒〉的人,对这一段经文,都要注意! “空观心是”:你这个心啊,要做一种空观。 你有空观,就不会执着一切,一切法你都观空。 “恭敬心是”:你要慈心下气,对一切都要恭敬。 你看众生就是佛,所以要存恭敬心。 “卑下心是”:卑下心,就是自己总要对任何人都谦恭,不要有贡高我慢的心。 “无杂乱心是”:你心里不要有狂心野性,不要有杂乱的心。 “无见取心是”:见取,就是你见着,就有了惑;有见惑,就有所取。 “无上菩提心是”:你若发无上菩提道心,这就是〈大悲咒〉;你要是没有无上菩提道心,就是没有念〈大悲咒〉。 以上所说这十个心,就是〈大悲咒〉的相貌。 “当知如是等心”:你应该知道,像上边所说这十种的心,“即是陀罗尼相貌”:就是〈大悲陀罗尼〉的相貌。 “汝当依此而修行之”:你们应该依照这十种心,来修行诵持〈大悲咒〉。 “大梵王言”:大梵王听说了之后,说“我等大众”:我们现在在法会的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现在听大士、大菩萨你这一讲,我们大家才认识这个总持法门的相貌。 “从今受持,不敢忘失”:我们发愿从今天开始,要诵持〈大悲神咒〉──〈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永远都不敢忘失。 为什么呢? 这种法啊! 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也不容易遇;“我等见闻得受持”,我们现在见闻这个法,受持这个法,所以“愿解无上真实义”,愿解这个无上的法,这个真实的妙理,永远都不敢忘失。 大梵王那么大的本事,那么自在,听见〈大悲咒〉,他都说以后不敢忘失;你们若随随便便就不念,把〈大悲咒〉忘到九霄云外,忘到十万八千里那么远,你再去找去,恐怕也不容易找。 恭录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4-11-24 08:24:0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