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 内容: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六节 出家者之圣道行但出圣道,无始未曾。 皆由著世,惯习难舍。 今既拔俗,必行圣业。 经中乃多,要分三位。 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 二、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 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 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①。 ”离此无别余法。 上二别行,如余所明。 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 ①《摄大乘论》卷2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 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 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 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 (T31-122下)圣道行,就是成就圣道的行为。 在隋朝道整禅师的著述中,总分时教为六行,“一凡罪行,二凡福行,三小乘行,四小菩萨行,五大菩萨行,六佛果证行(见《释门归敬仪通真记》,宋·了然著,X59-129上)”。 《行事钞》中,道宣律祖以圣道行统摄其后四项。 “但出圣道,无始未曾。 ”圣道,即成就无漏智,此圣人所以为圣人的根本所在。 初地菩萨由见道而开发无漏智,始称圣位,此前皆属贤位。 所以说,见道是无始以来从未有过的事。 虽然每个生命内在本具无漏智,却始终在无明覆盖之下。 就像被乌云完全笼罩的太阳,即使偶尔透出一些光芒,也是经由云层映现的,并非阳光直接照耀。 无漏圣智也是同样,其作用都是透过无明烦恼显现的。 直到证得初果,才开始直接显现并发挥作用。 “皆由著世,惯习难舍。 ”惯习,串习。 为什么自家宝藏无法产生作用呢? 正是因为我们执著于五欲六尘。 凡夫心是有粘性的,在其作用下,我们很难摆脱串习,摆脱原有相续。 “今既拔俗,必行圣业。 ”我们既然要超越世俗,出离轮回,就必须开始与圣道相应的修行,就是依正见修习止观。 所以八正道也是以正见为首。 正见有二,一是闻思正见,通过学习经教而获得。 一是出世正见,依闻思正见修习正观而成就。 此处,道宣律师给我们举出三种。 “一者、小乘人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性。 ”第一,是声闻乘的见地,通过对无常的观察,认识到五蕴身心都是生灭变化、无常无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从而破除常见和我见,证得空性,成就解脱。 “二、小菩萨行:观事生灭,知无我人善恶等相。 ”第二,是小菩萨行,此处指中观的见地,通过观空认识到有空不二,不是分析后才空,而是直接观照缘起有的当下为毕竟空。 在毕竟空中,了知一切缘起的显现皆如梦如幻,不取于相,成就解脱。 “三、大菩萨行:观事是心,意言分别。 ”第三,是大菩萨行,此处指唯识的见地。 律祖认为,大菩萨就是观一切皆为心的显现,所有影像、概念、意言分别都属于心的作用。 引文出自真谛翻译的《摄大乘论》(原文为“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 道宣律师很推崇唯识,他的戒体论就深受唯识思想的影响。 “故《摄论》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名观中,缘意言分别为境。 ”愿乐,发心。 究竟位,佛果。 所以《摄大乘论》说,从胜解行地、发菩提心直到究竟成佛的过程中,观察名、义、自性、差别皆为意识思维的产物。 换言之,大乘菩萨的见地就是认识到一切概念、影像都是心的作用和显现,是内心分别的产物,从而帮助我们直接认识心和心的本质。 “离此无别余法。 ”这三种见地都可以帮助我们引发出世正见,导向无漏圣道。 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见地。 “上二别行,如余所明。 ”上面所说大小乘的不同行门,在《行事钞·忏六聚法篇》和《业疏》中都曾论及,可以参考。 “若入道方便,除疑舍障,要拔诸行,常志行者,如《别行门》二十卷中具广分别。 ”方便,修行法门。 除疑,解除疑惑。 舍障,舍弃烦恼障、所知障。 在修行路上,从种种入道法门到通过闻思解除疑惑,舍离二障,所有这些通向解脱的行门,在《别行门》二十卷中都有详细说明。 根据《资持记》、《四分律行事钞批》等资料,《别行门》应是道整禅师关于“凡圣行法”的著述,但灵芝律师当时就“未见本文”,宋代守一禅师在《终南家业》中也有“道整禅师凡圣行法当时盛行,是故诸文并指如彼,整师之文近世已亡”的记述。 故具体内容不详。 在以上介绍的凡罪行、凡福行、圣道行中,惟有圣道行才是出家人应有的如法行为。 但对凡福行也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凡福行和圣道行是相通的,它既是圣道行的基础,也可转化为圣道行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两者的差别,更要认识到其中的关联。 发布时间:2024-12-04 11:28:3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