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受戒缘集篇》解读 第一章 具缘成受 第四节 心境相应 内容: 比丘资格的取得《受戒缘集篇》解读第一章 具缘成受济群第四节 心境相应第四,心境相应。 文云:眠醉狂人及无心而受等,是心不当境①。 复以文云:白四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等,及前僧非法,不令受者起心,即是境不称心也②。 《萨婆多》云:若殷重心受,则有无教。 若轻心受,但有其教,无无教也③。 ①《四分律》卷3佛言:不得授眠者具足戒不得授醉者具足戒不得与狂者授具足戒不得强授人具足戒。 (T22-813下-814上)②《四分律》卷44作白四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三羯磨法作羯磨,非法非毘尼羯磨,不应尔。 (T22-887上)③《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也。 (T23-505上)所谓心境相当,指受戒时自身发心和羯磨作法相应。 首先要有求戒的心,然后是如法羯磨,两者相应才能得戒。 文云:眠醉狂人及无心而受等,是心不当境。 《四分律》说:如果在受戒过程中打瞌睡,或之前已经喝醉,或神经不正常,或对受戒缺乏意乐等,都不可能和当前境界相应,和受戒羯磨相应。 当人处于这些状态时,心是完全封闭的。 复以文云:白四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等,及前僧非法,不令受者起心,即是境不称心也。 《四分律》又说:如果传戒者不能如法履行羯磨,宣示时不按白法宣示,表决时不按羯磨法表决,就不能令受者对戒律生起信心和希求,这是羯磨的境不能契合受者的心,使心与境不能相应。 《萨婆多》云:若殷重心受,则有无教。 若轻心受,但有其教,无无教也。 无教,无作戒体。 《萨婆多论》说:行者要以虔诚、恭敬之心求受戒律,才能获得无作戒体。 如果受戒时不以为然,对戒律缺乏渴求,就只有受戒的行为,也就是作体,却无法从中获得无作戒体。 这一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凡用心所做之事,必定会在我们内心留下印象,产生作用。 受戒也是同样,我们用心乞受戒法,授戒羯磨才会在我们内心熏下戒体的种子,形成防非止恶的自制力。 发布时间:2024-12-05 12:06:3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