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内容: 楷定是什么意思? 古今是指哪些人? 关于古今,大师说得比较笼统。 所谓诸师,最主要的是三位:慧远大师,不是东晋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而是隋朝净影寺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天台宗开宗祖师;吉藏大师,嘉祥寺三论宗开宗祖师。 这三位大师比善导大师都早一些,是隋朝的。 这三位大师都对净土法门的《观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疏释著作。 我们要知道,这都不是一般人,这三位大师被称为隋朝三大师,在整个隋朝,这三位就是一等一的大师,是鼎鼎有名的,这是何等人物啊!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这三位大师都非常有名,都不是等闲人物。 慧远大师被称为释义高祖,解释佛经义理,他被称为高祖。 当时他的教化也非常广泛,常随他学习的有七百人,他培养的高僧大德非常多。 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大乘义章》。 这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非常有名。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开宗祖师。 吉藏大师是三论宗开宗祖师。 这些大师的智慧辩才都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是对这等人物作楷定,那其他人、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就更不用谈了。 古今包含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也包含善导大师之前的时代,还包含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现今对净土法门的种种误解都没有越出这个范围。 所以,楷定古今是从善导大师之前的时代,到善导大师那个时代,一直到当今,乃至未来,古往今来的标准都有了,都定下来了。 4. 楷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我们有什么恩德? 对佛法存亡的贡献是什么? 请看如下图表:这就是楷定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本愿,是能楷定的;心性是圣道门的,是所楷定的。 楷定的内容分成三项:机、行、益,是对根机、行法、利益的楷定。 对根机来说,善导大师依据阿弥陀佛本愿,楷定净土宗正受的根机是凡夫。 这在《观经疏? 玄义分》有很长一段论证,引用了《观经》的十条证文。 所楷定的就是当时诸师的解释。 诸师认为,往生极乐世界须是圣者根机,尤其净影寺慧远大师判得特别高: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萨,就很高了。 《观经疏》对诸师的解释列得很详细,诸师认为能往生的至少也是上根利智的人。 如果像诸师解释的那样,那我们今天就不要学净土法门了,我们欲哭无泪,没办法了。 所以,楷定对我们的恩德,就是给我们开辟了往生净土的捷径,使我们往生有分,因为净土法门是凡夫为本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说话恳切有力,干脆彻底,毫不含糊! 这样我们才觉得往生有分。 凡夫就是罪恶生死凡夫。 凡夫没有清净的,都是染污的,是烦恼、罪恶、生死的,是流转、轮回、堕落的。 我们都会自惭形秽,会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往生没有分,再遇到一些大法师说那要圣者、上根利智的,那我们肯定没分了。 可善导大师不一样,他说佛为凡说,就是说,净土法门是佛为凡夫说的。 这对我们恩德非常深厚。 对凡夫能要求有多高的行法吗? 要能够明心见性,证无生法忍? 还是要破无明,证实相,行六度万行? 那都不可能。 善导大师是依据净土经典来判定的。 《阿弥陀经》说: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观经》里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乃至九品都是凡夫。 对行法的楷定,善导大师就说称名。 这也是依据阿弥陀佛本愿。 阿弥陀佛本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在行法上,《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观经》下品三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指闻佛名号,称佛名号,一声十声;《阿弥陀经》也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是依据净土三部经而建立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诸师的解释不一样,他们是站在圣道门的立场,觉得称名很简单;这么简单,那功德也不殊胜。 所以他们认为是定散万行,以定善、散善、六度万行作为往生的行法。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仍然欲哭无泪,没办法,做不到。 在当今这个时代,那更不要提了,人们都忙着赚钱,忙着去做种种事情,要怎样去修定善、散善、六度万行,都修不来。 众生根机非常卑劣,对世间利益看得很重,放不下,让他们修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机是这样的卑劣,行法是这样的简单,而利益却是这样的殊胜,是往生报土:这是善导大师所楷定的。 在当时佛教界,对凡夫往生有三种观点:第一,凡夫不能往生到优越的报土,只能到低档次的净土。 第二,认为凡夫只能往生到化土,要到极乐世界报土,凡夫没有分。 第三,经中虽然说凡夫可以去,那只是别时意怕说不能去你又退心,就说可以去,实际上你要经过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到时候才可以去的。 总之,不允许凡夫到报土。 现代比较流行的是天台宗的判法凡夫往生到凡圣同居土。 这也是最低档次的。 天台宗判净土有四土,四个级别: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凡夫往生的是最低的凡圣同居土。 上面图表中,本愿二字下面括号里有一行小字:弥陀修德,他力救度。 心性后面是圣者上根定散万行凡圣同居,这是站在众生心性立场来判断的;下面有一行小字:众生性德,自力修行之教。 圣道法门为什么作这样的判断呢? 它是在哪个立场上呢? 它是站在众生性德立场上来判断的。 性德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本性里有这个功德。 如《坛经》所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凡夫的自性就是佛性、法性。 佛性具含诸佛如来的智慧德相,一切智慧功德都包含。 这是指凡夫本性中存在的,性上有,但修行上还没有显示出来。 打个比喻,就像金矿,矿石里面含有黄金,但它是石头,黄金还没有被提炼出来。 众生五蕴的身心,就像金矿石一样,里面包含佛性,但并不能像佛那样展现出佛性。 金矿石能拿来做金戒指、金佛像吗? 它没有这样的用途,但里面有黄金。 凡夫的五蕴身心里有佛性,但是没有显示出来。 阿弥陀佛本愿的作用是什么呢? 阿弥陀佛代替我们修行,他的佛性完全显示出来了,从矿石里提炼出纯的金子了;提炼之后,给我们用。 这是修德圆满所显示出来的功用。 圣道门的修行之所以是难行道,是因为它站在众生性德的立场上自力修行,自己提炼佛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性展现出来了,证悟了空性的本质。 这是难行道,是自力修行之教。 它站在这样的立场来判断,根机选择是圣者、上根。 它对往生极乐也认为要这样,修行不是靠那么简单容易的方法,应该定散万善、万行同修。 善导大师所判的阿弥陀佛本愿,是弥陀修德。 阿弥陀佛通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无量寿经》说惠以真实之利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法藏比丘成就的佛法功德,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他所修行的圆满功德成为名号,功德大宝广泛布施给一切众生。 弥陀修德是他力救度之法,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依据阿弥陀佛本愿,展现阿弥陀佛他力救度的法门,我们通通永远地沉沦于六道中,所谓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我们今天能够念佛,尤其是弘愿寺、悟真寺的住众,我们在座各位,我们的莲友,说话底气都很足,腰板都很直,谈起来就是往生成佛。 在世间谁敢讲这个话? 佛法到这个时代,大家都不敢讲,谁成阿罗汉了? 谁明心见性了? 谁断烦恼了? 不能讲! 没有办法,佛法怎么办? 逼得没路走,只能讲人间佛教。 因为有善导大师来开显净土法门,真正万修万人去,佛法光芒万丈就在这个法门展现出来,信心十足就在这个法门展现出来,平等大悲就在这个法门展现出来! 念佛人走出去就是芬陀利华,胸脯挺得直直的,佛法就有希望,众生就有解脱的光明。 这对佛法存亡的贡献是巨大的! 佛法存亡是两个方面:第一,教法;第二,证法。 教法是经文、经本留存在世间。 从根本来讲,教法虽然存在,但如果证法不存在,那么教法似乎存在,但其实不存在。 比如《心经》《金刚经》《华严经》等等经典还存在,但众生不能按照这些经典修行,解脱生死,那等于不存在。 只是从教理、文句、经文上我们还能够拜读,能消灾、祈福,有这样的功效;但从证法上讲,就没有解脱生死这种功能了。 当今这个时代,大家结合自己的根机来讲,如果没有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在我们身上有佛法吗? 只是嘴上讲一讲而已。 也许你会背,会写,但都不是你的。 说食不能当饱,画饼不能充饥。 饼是画出来的,颜色很好,但吃不到肚子里;食品、营养讲在嘴上,肚子还是空的、饿的。 佛法讲得很好,天花乱坠,妙语连珠,但是如果在修行中不能落实的话,通通是空谈,也是谈空,这样佛法也等于灭亡了! 即使有净土法门在,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开显,我们仍然觉得非常困难我往生有分吗? 实在太难了,大概做不到。 这样等于佛法在世间不存在了。 所以,各位要深深地知道,我们传承善导大师这一法脉,不仅是个人了生脱死的保障,也是整个佛法在世间存活的关键,更是一切众生希望之所在。 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有使命感,觉得肩头的责任非常重大。 发布时间:2025-01-13 14:30:4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