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不被五蕴遮盖,这时候还谈不到证果、出三界 内容: 破五蕴按着修行的步骤来讲是刚刚入门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刚才果地说我们一般人把破五蕴的境界估计太高了,这是很对的。 《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观自在”也就是在那儿打坐,这个人在那儿打坐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那个禅的功夫一步一步地进到智慧的阶段,所以他能明了五蕴是空的。 这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因为你把这个都看空了,就不被五蕴遮盖住了;不被它遮盖,就是智慧现前了。 这时候还谈不到什么证果、出三界,谈不到的。 智慧是有了,所以才能离苦得乐。 在离苦而没有离、得乐还没有得的这个阶段上,还有一段的路程,还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被境界所转。 他还是被境界转,被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的境界转,这不单没有证四果,而且连初果也谈不到的。 人证了初果阿罗汉就可以走路脚不需要碰到地下,离地下会有半分那么高,脚不沾地了,在任何地方都脚不沾泥了。 他怎么能这样的呢? 就因为他把这见惑去了,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因为他断见惑就能这样了。 什么叫见惑呢? 就是“对境起贪爱”。 对着这个境界,就被这个境界所迷了,生出一种贪爱心来,这叫见惑。 证果的人,“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什么都空了,无所执着了,那他怎么还会走火入魔呢? 根本就没有什么魔可走、可入的;没有什么火可走的,他没有火了。 “迷理起分别”,这是思惑。 二果、三果的圣人要断思惑。 你想一想,在这五蕴的阶段,他修道若断了思惑,怎么会想东、想西、想南、想北,计度上、计度下的? 用种种的分别心来研究道理呢? 没有的! 什么事情来了,他都迎刃而解,不需要去分别计度它。 这些妄想都是一些个识,尤其那个“识”,那分别更细微,细微、细微的地方,它都在那儿分别。 不要说他没有证果,他甚至于也不能升到非非想处天,为什么? 他这身体根本就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呢! 还是在这臭皮囊上来用功夫,打转转。 所以你们以为破了五蕴证了果,证了什么果? 破五蕴那只是修道一个应行的路子,在那路子上走。 所以各位要认识清楚这种境界,不要像那无闻比丘似的,以四禅天就认为四果了。 这个破五蕴也就是在这初禅、二禅的境界上。 这要是按着修行的步骤来讲,还很早很早呢,这可以说是刚刚入门。 你不要对那刚刚开蒙的小学生,就以为他大学毕业了。 就是神童,也没有那么多。 或者有的小孩子读书读得快,那是神童,但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对于法要认识清楚,我早不讲这话,就看你们各位的智慧怎么样? 今天我告诉你们,没有断见惑、思惑,这怎么能谈到证果呢? 谈不到的。 所以他没有证果,都是虚妄的境界,所有的都不是真实的。 就是他色、受、想、行、识都破了,也还没有证果,这不过只是在修道的路上跑着呢。 他若是证果,就得到不退转了,怎么会着魔呢! 证了初果也不会着魔的。 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破了五蕴,他只是明白这个空理了,谈不到什么了生死和证什么果位,这还是在那个路上走着呢,还没有到家,所以谈不到了生死。 他这个落到一个偏空的理上,这时候他也不觉得有什么苦,也不觉得有什么乐,他在这个地方要是停止了,就落入外道去了;若再往前进步,那么他是可以开悟,可以证果,但是要精进。 所以修行,无论你到什么程度上,你如果以得少为足,就认为在那儿就可以了,那就叫中道自划了,半途而废,也就是就懂得那么多,就没有再往前进步了。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5-01-20 08:22:2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