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在家居士修学原则 内容: 最近由于法人整个活动推展的进度比我们预期的快很多,这可以说是众生的共业,是个好现象。 从去年年底北部的班长研讨班开始,紧跟著他们又计划要学戒,但学“戒”一定要从实际上,慢慢地、真正地去行持才对。 对在家居士现处的状况来说,我们要帮忙他们是绰绰有余的,可是我们的目标,如果只是凭现在所学的一点,就去帮忙他们,那我们根本就错的。 能真正帮他们的,是佛菩萨。 而我们要发了胜义菩提心,最好成了佛才能真正帮忙。 所以现在不是真的帮他们,而是共同策励,相互扶持,以求辗转增上。 我们要了解∶真的要走上去,一定要同心同愿,愿意承担如来家业,愿意拿正法来净化自己,以此大众的心力迎请师长,祈求能够感得师长的慈悲摄受。 站在这个立场上,希望他们能跟大家一样,集成更强的一个增上共业团体。 其次,如果正法留在世间的话,它一定要像金字塔一样,高深广大而上下次第井然,其中不但有出家人,还有在家人;不但这一代,还有下一代。 这也是师长所期望我们的。 所以,在这里谈不上帮他们,只是依次第本身,将我们应该学的基础先行做好,然后随分引导他们渐次而上。 实际上,居士们的出现虽然早了一点,但现在看起来是件好事情。 这分两方面来说∶我们僧众这方面,更要加紧用功。 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已经准备学“戒”,我们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以后,把最浅近的那部分,也使在家居士跟著上来。 我们的“戒行持犯”那时就开始了,而且大家也都有很好的觉受。 可是,因为很多因缘并不随顺,他们却始终没有办法真正很快速的进步。 目前,重要的是,在家居士既然起了步,他们现在走到哪一步,我们怎样去辅助他们,使得彼此间不要脱节。 其次,刚进来我们这里将来准备出家的同学,这一步如果走不上来,要想进入僧团,绝无可能。 简单地说∶原则上,我们学了广论以后,了解应该走的是“增上生道”,所谓增上生道,就是使我们生命实质上改善。 我们平常都说的“离苦得乐”,但这个离苦得乐,不是肤浅的、眼前的;而是深广的、久远而究竟的。 而这个,照著佛法来说,它并不离开世间,但一定是从世间更深、更广的角度去看。 增上生的根本意趣何在呢? 因为既然一切都是业决定的,而业又分为善、恶、净三部分,首先要把善从恶里面分开来,第二步,要把净从善当中分出来。 善恶之分,不在形相上面,但不离开形相。 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把握住善净的意乐和正确的知见,这两者都非常重要。 如果意乐对了,知见不对,还是不行,要意乐对、知见也对,这个方法才完全正确。 而意乐跟方法上又分出∶从下士只看是善是恶∶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 为贪嗔痴所使,还是出于感恩以及尊敬? 那就是广论上面说的增上生,它不但顺生受,而且现生受--现世就会现起果报。 而这需要的条件是增上的意乐--增上的贪嗔痴,那这生就变坏;增上的报恩、尊敬三宝等,那这生就变好。 这个完全在起心动念当中。 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才谈到从善中净化。 这就是我们第一步的下手处。 要求增上生,其关键在业,业的中心在意乐。 学广论主要需认得这些道理,不过,那时走的只是一个理论的认识,并没有实质的内容。 等到对广论的轮廓有了认识以后,再开始实践。 此时仍旧不离开广论,可是跟以前所学的,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完全是两码子事。 以前是在文字上转,还在外头,不是真正的“内明”,现在开始体认文字的内义,这要反省观察自己。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生活很忙碌,平常没有这种机会认识,所以虽然说了很多道理,大家不容易体验。 于是给他们一个题目“观功念恩”,这个题目的重心,完全不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你来我往,以佛法来说,就是心对著境造种种的业。 不管知道不知道一天到晚都在这个里头。 知道或不知道,就造业来说,没什么关系,因为同样都在造业;就业的善恶升沈来讲,关系太大了,因为如果你不知道,就算你做对了,也永远轮回生死。 当我们了解了,我们当然不愿意“受苦”,一定要向上。 不但了解了这个关键,而且晓得怎么从这里改善。 所以说,了解或不了解,对于我们有绝对的关系。 既然我们在任何情况下,一定造业,那为什么不造善的业,让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上? 反而莫名其妙的,想求快乐却造了远离快乐的恶业呢? 我们现在整个要学的,就是这个。 虽然讲“意乐”,可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心对境的时候,大家不知道,还是照著老习惯,还是造轮回生死的业,书本上讲的道理生活中就是用不上。 现在透过“观功念恩”,观察对境时的起心动念。 平常我们看见任何一个人,或是处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用什么心态? 以前,要不是情染,不得不迁就,否则就是勉强地被五欲牵著而兜在一块儿,就像牛被绳子绑在那里,一点办法也没有,而自己还感觉不出来。 此外,对所对的人,心境上面所感受到的大多是“观过念怨”,但是我们并不晓得为什么,只觉得生活中这个人对不起我,那个人也对不起我,只觉得我花了这么多努力,为什么还没有办法改善呢? 我们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现在提出“观功念恩”来,学了这么多佛法,不要老在理论上面空绕,对境的时候你看看自己的心。 它真正的用意,当然,你能观察到很深细的地方固然很好,而且将来走进去应该如此,而眼前的第一步是什么? 当对境的时候,你才发现,以前讲了很多佛法,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明明所对的境,很多是对我们有恩的,可是我们却看不见。 又有功又有恩,我们却看不见,只看见他又糟又坏。 所以,真正重要的,我们应该定下心来,想办法把学的东西转化,产生真正的功效。 也就是说,佛法是内明,业本来是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学了佛法,要想办法真正认识业-也就是心对境时内心的起心动念,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们叫居士观察心相,很不幸大家犯了个毛病。 观察心相是不需要拐弯抹角,又分析又观察的,而是直下了当的,对境之时自己反观∶“我这个心念,现在是看对方的功、念他的恩,还是我现在这个心念起了恶心? ”没有什么好分析观察的,真正要认识的,就是这个。 这在我们僧团来说,已经花了一段很长的时候,慢慢习惯了,理所当然的觉得∶对境时,就是这个样子啊! 一直不晓得在家居士们的问题在哪里,经过长时观察,仔细想,发现他们绕在文字上转,对境想错了。 他们想∶“他为什么对我这样? ”想以前如何、以后如何。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应该对著境时直下了解你现在心里是什么状态。 麻烦的是,在家居士很多都没有看到烦恼的行相,甚至不懂烦恼。 虽然翻开广论中士道中烦恼的定义给大家看∶“烦恼才生,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念了很多次,我现在才了解,他们对烦恼根本看不见。 回想我自己也一样,我在这上面花了好长的时间,还有我的师长一次一次给了我好大的加持,通常,有了这个认识,经过一些时日,内心当中有了相对的净化之相出现,那个时候回过头来看,才有深一层的认识。 所以实际上,应该了解的是自己的心相,如果了解的只是文字相,势将越学越远。 现在,居士们还看不见烦恼,那怎么办? 对他们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对境的时候,看看∶我是随顺著以前的习惯-潜意识里为了我而做的,还是真的要帮人家的忙而做的呢? 好简单,就是这么一个念头,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空讲道理,错掉了,已经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还去问人家! 还去商量! 如果你要问,应去问一个过来人∶“我对境的时候,心中这个状态对不对? ”就这么一句话,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最近很好,有些人已经回过头来,看见了“业”。 现在,对在家居士最主要是看见这个“业”,并不要太深远的东西。 要看见这个“业”,还要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要找真正有经验的人,第一步就这样。 在家人摸索这个东西,一定要问此间几位较有经验的法师。 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样想办法认识这个东西。 由于在内心当中真正反观自己而认识了业,那时候就开始了解∶啊! 原来业操纵在我自己的手上。 这个转折较为微细,但是你认识以后,实在非常方便,对境的时候,你马上就看见了∶仍旧是依自己的习气! 还是它! 我再重述一遍∶绝对不要停在理论上面空转。 一般听到法师开示以后,理论上好像懂了,不懂的话,再去问问别人,就觉得“啊! 懂了! 懂了。 ”实际上是越走越远。 学习广论的第一轮时,只了解文字是没有错的。 先在文字上了解一个大纲,然后启发好乐。 现在,第二轮要深入的话,就不一样了,当你真正在内心认识了这个以后,回过头看看,那时才懂得广论上全部都有。 那个时候,要把皮去掉,真正吃里面的肉(体会内涵),那才是广论真正指给我们的。 但这一步,须要前面说的这个条件。 所以说,不是大家再去商量,而是你一定要在内心当中照著这个方法死死的咬紧牙关去找。 这对在家居士的困难是还要上班,所以列的条文要简单,先列二条∶晚上一条,早上一条。 也许到了晚上想不起来,没关系;今天想不起来,那明天! 要把时间放宽一点。 想的事情也不要多,只想一件事,而且这件事是你印象比较深的。 假定你今天胡里胡涂过去了,那还宁愿在佛前忏悔祈求。 生活中总常有些比较显明的、心里记忆较深的事,然后去想∶“理论上告诉我的是这样,当时我对境的时候,心态是如何? ”这样不断的去观察。 当实际做的时候,一定要咬紧牙关集中在这个上面,千万不要偏到别的地方去。 例如∶理论上面说,遇见境的时候,千万不要发脾气,要忍耐。 为什么自己就是忍不住,要发脾气呢? 学了这个法,就要拿来用,从业的角度去看,从前面下士或后面的上士所学的法去看,都没有关系。 透过这样多少可以找到一点行相,这就有实际上的内涵了。 以上这样做到了,第二天早晨做什么呢? 起床以后,心里警策一下∶“哎呀! 我这个人生都是虚度的,现在开始不要这样,一定要想办法,今天多多少少要跟法相应。 ”虽然不一定能挡得住烦恼,可是如果能提起佛法来,今天再去造恶的时候,恶心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刚强。 造的恶可以软一点。 还有,因为有了警觉心,将来,这个警觉心会帮助我们,策发我们,真正地能够从轮回跳出来的。 带著这个心,慢慢的再去做。 像平常这样去做的时候,因为有了早上的提醒,所以当对境的时候,有“缘”的时候,我就想办法把“法”拿出来用一下,照一照,照了以后会发觉,“哎呀! 学了法又用不上! ”假定有时间,再去想一想,用笔记下来,到晚上把这件事真正的去做。 开始要单纯,不要准备了一大堆结果全用不上。 如果今天晚上忙,那么一个礼拜一次或两次,有空时继续做下去。 经过这样一来,你会真正发现∶内心中的状态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这时候,就有过来人会告诉你经论上面差别何在。 所以眼前真正的第一步,就是对这一点有些认识,以后真正进步的因,就须要以这个认识作为基础。 由于大家的善根、共业,法人很快的会有比较大的道场,然后,在家居士可以抽出时间来做短期进修,而短期进修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前面说的,去观察内心的那一段功夫。 有了前面那个基础的认识以后,对境的时候,他会看清楚∶“哎! 又被贪所使了。 ”贪烦恼的细的行相暂且不管,至少能认得这个是“贪”,这个是“嗔”,而认得它是贪嗔烦恼时,就不在粗猛的“痴”相当中了。 这样,对于粗猛的烦恼,就能识破而得开始控制它。 但往往未能调伏。 此时,认得了烦恼而又未能调伏,将使自己深感痛苦。 所幸这种痛苦正是皈依之因,正因为有此苦恼,才要皈依、才要学佛,如果此种心力量够,早晚皈依也就强而有力。 再不,就能策发上山,到寺院来精进用功了。 初始用功,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既然要环境来保护,所以现在不必在理论上去说,说了也没用,反正你到那个环境下,自然就可以。 我举一个简单的事实∶譬如大家在此受八关斋戒,护持人员在外面,他们体会不到;在里面正式受的同学,那个气氛,会帮助他的,很多同学都有此感受。 所以,这里特别说明须要两样东西∶第一,必须要有心理上的认识;第二,有了这种认识,在环境相应的时候,心境配合,精进如理的用功。 这样内心上的认识加上外在环境的保护,就能一步一步的深入了。 现在在家居士用“观功念恩”,探索心相,是认识前面那个部分;将来到寺院里的短期进修,是配合后面那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到时候,就会有另外的内涵出现。 但愿透过为他们设想的这套方式,能由此步上修行之途。 所以若在理论上不清楚的,或步骤过程中还有问题的,你们提出来先行解决。 欲真正深入,须环境的保护。 在未得正式用功前,随分随力的多积福德资粮。 另一面需防违缘。 违缘千万不可以造。 如果在培植福德过程中,心里老是很刚强,看不见自己的傲慢心、排拒别人,一天到晚老是想∶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 最好的环境给了他,他却老想人家的不对,那完了! 这点大家可自省检点。 同样的,我们在寺院中,有人看见了,反观自己内心的业流,就全部精神投注下去,皈投依靠;有人不然,所看的是∶这个人拜得不如法,这个人怎么唱腔那样? 真正用心的人,什么都听不见、也看不到,只有全心皈投;而他在那儿嫌那个人不好,这个人不好,结果弄到后来,大家受用,唯独他不受用。 所以,此类违缘,千万注意,在没来之前先行拿掉,否则别人步步向上,而他在那里心里嘀咕别人,那他造的业就很可怕了。 所以,对在家居士来说,真正重要的,眼前就是“观功念恩”,认得以前“观过念怨”对自己的伤害,拿掉这个违缘。 同时,认得心应该怎么去安立。 过患就转成功德了。 原则上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对在家居士,做法上面,现在不要再讲道理,再停在空讲道理的话,越讲越远了。 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譬如写字,或者说小学里面做算术。 老师讲解以后,有一种对老师讲的公式懂了;有一种听得迷迷糊糊。 发题目叫大家去做,结果大致可分两类∶有一类就去做,做了半天辛苦不堪,但是自己认真努力地只管做,慢慢的做懂了。 还有一类,做了些时,没耐心,就放下来问别人,问了还弄不懂,借别人的抄一下,结果他不但抄出来了,而且也抄对了。 抄别人的过程当中,似乎也抄懂了,所以弄到后来,他每次不知道的时候,就拿别人的抄一抄啊! 觉得懂了懂了,实际上他永远不懂!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 说明这件事情非自己去摸索不可,因为这是心路历程。 自己不从努力中依法摸索,绝对不可能认识。 对居士而言,列的条目一定要很简单,就是早晨、晚上,这个做到了,才做别的。 因为刚开始时,就算看对了,反而更糟糕,他反而寸步难行。 因为上班时,没有一样事情是对的,但又不能不上班。 所以居士看见自己内心的行相以后,将来用功不是在生活中处处挡住它,而是短期的进修,如八关斋戒,那时一天一夜一定可以守得非常清净。 首先就要认识这些。 认识了以后,平常要多积功德,还是照样的上班、研讨广论,要做什么,就照常做什么。 平常的时候,早晚努力祈求、皈依。 假定做得好的话,到时候,皈依的心就开始不一样了,皈依的心真正有的话,祈求的效果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是眼前我们能做到的。 然后,八关斋戒一次一次的来,这是眼前真正重要的。 最好第一次一定到道场来,有了一次、两次的薰习以后,我们到台北或者什么地方,遇到礼拜天,居士就集中起来受八关斋戒,那一天就好好的用功。 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效果会很快出现。 眼前真正重要的,为了有所借镜,主要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跟《了凡四训》这两篇,至于其他的,如《德育古鉴》、《历史感应统纪》等,这一类活生生的实例,这些书的功用是∶也许可以从实际例子中,能够学会使自己怎么进去。 譬如像《了凡四训》,云谷法会禅师叫袁先生自己反省、检查的这些话,我们也都会立刻从自己内心上面看到,从这个地方改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样。 这是眼前我们真正的著手处。 万一还不行,那怎么办呢? 种种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两个∶第一个,就是理路还没有摸清楚;第二个,有人说是自己业障重,这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始终记住一个原则∶不要停! 只要继续走下去,一定成功。 有一个特点我们要晓得,假定我们真正业障重的话,像广论这样的书,我们根本碰不到,像广论这样圆满的教法,怎么可能让一个业障重的人碰到呢? 中间过程,总有些什么违缘,这个违缘,我们没有认识清楚。 所以眼前,只要耐著心慢慢的继续走下去,既然广论前面已经学了,现在放下来那太可惜! 那是前功尽弃。 弄得不好的话,我们往往学了广论以后会产生很多负效果,如地藏经论上面说“聪明慢”,这一点不细说它。 总之如果学了广论而不走这一步,正面的效果得不到,这事情还小;反而有时候,甚至会造了很多更糟糕的违法因缘。 因此,大家记住一句话∶不要停。 慢慢的,总是在这个地方摸索,只要继续的肯走下去,一定能渐渐增上。 所以祖师一再告诉我们说∶“只要肯走。 ”最重要的就是,如果自己放弃掉,那就没办法了。 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急不来。 以上大概是整个用功的过程。 发贴作者: BlackJack (BlackJack) 时间: Sun Jul 13 13:28:50 2003转载自 福智佛教基金会http://www. bwmc. org. tw/ 已获得 福智佛教基金会同意转载 发布时间:2025-01-28 09:42:0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