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内容: 摩诃止观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摩诃止观卷第一上止观明静。 前代未闻。 智者。 大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于荆州玉泉寺。 一夏敷扬二时慈霔。 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 *轮停转后分弗宣。 然挹流寻源闻香讨根。 论曰。 我行无师保。 经云。 受莂于定光。 书言。 生知者上。 学而次良。 法门浩妙。 为天真独朗。 为从蓝而青。 行人若闻付法藏。 则识宗元。 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 始鹿苑。 中鹫头。 后鹤林。 法付大迦叶。 迦叶八分舍利结集三藏。 法付阿难。 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 法付商那和修。 修手两甘露现五百法门。 法付鞠多。 多在俗得三果。 受戒得四果。 法付提迦多。 多登坛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 法付弥遮迦。 迦付佛驮难提。 提付佛驮蜜多。 多授王三归降伏算者。 法付胁比丘。 比丘出胎发白手放光取经。 法付富那奢。 奢论胜马鸣。 剃发为弟子。 鸣造赖吒和罗妓。 妓音演无常苦空。 闻者悟道。 法付毗罗。 罗造无我论。 论所向处邪见消灭。 法付龙树。 树生生身龙成法身。 法付提婆。 婆凿天眼施万肉眼。 法付罗睺罗。 罗识鬼名书降伏外道。 法付僧佉难提。 提说偈试罗汉。 法付僧佉耶奢。 奢游海见城说偈。 法付鸠摩罗驮。 驮见万骑记马色。 得人名分别衣。 法付阇夜那。 那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忏悔。 坑成池罪灭。 法付盘驮。 驮付摩奴罗。 罗分恒河为二分。 自化一分。 法付鹤勒夜那。 那付师子。 师子为檀弥罗王所害剑斩流乳。 付法藏人。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 则二十四人。 诸师皆金口所记。 并是圣人能多利益。 昔王不立厩于寺。 立厩于屠。 况好世值圣。 宁无益耶。 又婆罗门货髑髅。 孔达者半者不者。 达者起塔礼供得生天。 闻法之要功德若此。 佛为此益付法藏也。 此之止观。 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智者生光满室目现双瞳。 行法华经忏发陀罗尼。 代受法师讲金字般若。 陈隋二国宗为帝师。 安禅而化。 位居五品。 故经云。 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人。 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 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 况五品耶。 文云。 即如来使。 如来所使行如来事。 大经云。 是初依菩萨。 智者师事南岳。 南岳德行不可思议。 十年专诵。 七载方等。 九旬常坐一时圆证。 大小法门朗然洞发。 南岳事慧文禅师。 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淮。 法门非世所知。 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文师用心一依释论。 论是龙树所说。 付法藏中第十三师。 智者观心论云。 归命龙树师。 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 疑者云。 中论遣荡止观建立。 云何得同。 然天竺注论凡七十家。 不应是青目。 而非诸师。 又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云云)。 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 一渐次。 二不定。 三圆顿。 皆是大乘。 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蹬。 不定前后更互。 如金刚宝置之日中。 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 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引三譬喻。 略说竟。 更广说。 渐初亦知实相。 实相难解渐次易行。 先修归戒翻邪向正。 止火血刀达三善道。 次修禅定止欲散网。 达色无色定道。 次修无漏止三界狱。 达涅槃道。 次修慈悲止于自证。 达菩萨道。 后修实相止二边偏。 达常住道。 是为初浅后深。 渐次止观相。 不定者。 无别阶位约前渐后顿。 更前更后。 互浅互深。 或事或理。 或指世界为第一义。 或指第一义为为人对治。 或息观为止。 或照止为观。 故名不定止观。 疑者云。 教境名同相顿尔异。 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渐次中六。 善恶各三。 无漏总中三。 凡十二不同。 从多为言。 故名不定。 此章同大乘同实相。 同名止观。 何故名为辩差。 然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 渐次中九不同。 不定中四不同。 总有十三不同。 从多为言故名不同耳。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即其义也。 圆顿者。 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无苦无集故无世间。 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 纯一实相。 实相外更无别法。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虽言初后无二无别。 是名圆顿止观。 渐与不定置而不论。 今依经更明圆顿。 如了达甚深妙德贤首曰。 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 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 彼一念功德深广无崖际。 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 此菩萨闻圆法。 起圆信。 立圆行。 住圆位。 以圆功德而自庄严。 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云何闻圆法。 闻生死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结业即解脱。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 虽是一体而立三名。 是三即一相。 其实无有异。 法身究竟般若解脱亦究竟。 般若清净余亦清净。 解脱自在余亦自在。 闻一切法亦如是。 皆具佛法无所减少。 是名闻圆法。 云何圆信。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无一二三而一二三。 无一二三是遮一二三。 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 无遮无照皆究竟清净自在。 闻深不怖闻广不疑。 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 是名圆信。 云何圆行。 一向专求无上菩提。 即边而中不余趣向。 三谛圆修不为无边所寂有边所动。 不动不寂直入中道。 是名圆行。 云何入圆位。 入初住时一住一切住。 一切究竟一切清净一切自在。 是名圆位。 云何圆自在庄严。 彼经广说自在相。 或于此根入正受。 或于彼根起出说。 或于一根双入出。 或于一根不入出。 余一一根亦如是。 或于此尘入正受。 或于彼尘起出说或于一尘双入出。 或于一尘不入出。 余一一尘亦如是。 或于此方入正受。 或于彼方起出说。 或于一方双入出。 或于一方不入出。 或于一物入正受。 或于一物起出说。 或于一物双入出。 或于一物不入出。 若委说者。 秖于一根一尘即入即出。 即双入出。 即不入出。 于正报中一一自在。 于依报中亦如是。 是名圆自在庄严。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一方中。 一方旦。 一方夕。 一方夜半。 轮回不同。 秖是一日而四处见异。 菩萨自在亦如是。 云何圆建立众生。 或放一光。 能令众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 得入出双入出不入出益。 历行住坐卧语默作作亦如是。 有缘者见如目睹光。 无缘不觉盲瞽常闇。 故举龙王为譬。 竖遍六天横亘四域。 兴种种云震种种雷耀种种电降种种雨。 龙于本宫不动不摇。 而于一切施设不同。 菩萨亦如是。 内自通达即空即假即中不动法性。 而令获种种益得种种用。 是名圆力用建立众生。 初心尚尔。 况中后心。 如来殷勤称叹此法。 闻者欢喜。 常啼东请善财南求。 药王烧手普明刎头。 一日三舍恒河沙身。 尚不能报一句之力。 况两肩荷负百千万劫。 宁报佛法之恩。 一经一说如此。 余经亦然。 疑者云。 余三昧愿闻诚证。 然经论浩博。 不可委引。 略举一两。 净名云。 始坐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三转*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此即渐教之始也。 又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或有恐怖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证不定教也。 又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不败亡。 此证顿教也。 大品云。 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此证渐也。 又云。 以众色裹摩尼珠。 置之水中随物变色。 此证不定也。 又云。 从初发心即坐道场。 转*轮度众生。 此证顿也。 法华云。 如是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 此证渐也。 又云。 若不信此法。 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 此证不定也。 又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证顿也。 大经云。 从牛出乳乃至醍醐。 此证渐也。 又云。 置毒乳中乳即杀人。 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杀人。 此证不定也。 又云。 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此证顿也。 无量义云。 佛转*轮微渧先堕淹诸欲尘。 开涅槃门扇解脱风。 除世热恼致法清凉。 次降十二因缘雨洒无明地掩邪见光。 后澍无上大乘普令一切发菩提心。 此证渐也。 华严曰。 娑伽罗龙车轴雨海余地不堪。 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 二乘如聋如哑。 净名曰。 入瞻卜林不嗅余香。 入此室者但闻诸佛功德之香。 首楞严曰。 捣万种香为丸。 若烧一尘具足众气。 大品曰。 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 当学般若波罗蜜。 法华曰。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大经曰。 譬如有人在大海浴。 当知是人已用诸河之水。 华严曰。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平地不定也。 幽谷渐也。 高山顿也。 上来皆是金口诚言。 三世如来所尊重法。 过去过去。 久远久远。 邈无萠始。 现在现在。 无边无际。 未来未来。 展转不穷。 若已今当不可思议。 当知止观诸佛之师。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乐我净等亦复如是。 如是引证宁不信乎。 既信其法须知三文。 次第禅门合三十卷。 今之十轴。 是大庄严寺法慎私记。 不定文者如六妙门。 以不定意历十二禅九想八背。 观练熏修。 因缘六度无碍旋转纵横自在。 此是陈尚书令毛喜请智者出此文也。 圆顿文者。 如灌顶荆洲玉泉寺所记十卷是也。 虽有三文无得执文而自疣害。 论云。 若见若不见般若皆缚皆脱。 文亦例然。 疑者云。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大经云。 生生不可说。 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若通若别言语道断。 无能说无所说。 身子云。 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故吾于此不知所云。 净名云。 其所说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斯人不能说斯法不可说。 而言示人。 然但引一边不见其二。 大经云。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法华云。 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为众生说。 又云。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若通若别皆可得说。 大经云。 有眼者为盲人说乳。 此指真谛可说。 天王般若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此指俗谛可说。 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净名云。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即说是无说。 大经云。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即多闻。 此指不说而是说也。 思益云。 佛及弟子常行二事。 若说若默。 法华云。 去来坐立。 常宣妙法。 如注大雨。 又云。 若欲求佛道常随多闻人。 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所谓化导令得见佛。 大经云。 空中云雷生象牙上华。 何时一向无说。 若竞说默不解教意去理逾远。 离说无理离理无说。 即说无说无说即说。 无二无别即事而真。 大悲怜愍一切无闻。 如月隐重山举扇类之。 风息太虚动树训之。 今人意钝玄览则难。 眼依色入假文则易。 若封文为害。 须知文非文达一切文非文非不文。 能于一文得一切解。 为此义故。 以三种文作达一门也。 已略说缘起竟。 ○今当开章为十。 一大意。 二释名。 三体相。 四摄法。 五偏圆。 六方便。 七正观。 八果报。 九起教。 十旨归。 十是数方不多不少。 始则标期在茶。 终则归宗至极。 善始令终总在十章中矣。 生起者。 专次第十章也。 至理寂灭无生无生者。 无起无起者。 有因缘故十章通是生起。 别论前章为生。 次章为起。 缘由趣次亦复如是。 所谓无量劫来痴惑所覆。 不知无明即是明。 今开觉之故言大意。 既知无明即明不复流动。 故名为止。 朗然大净呼之为观。 既闻名得体。 体即摄法摄于偏圆。 以偏圆解起于方便。 方便既立正观即成。 成正观已获妙果报。 从自得法起教教他。 自他俱安同归常寂。 秖为不达无生无起是故生起。 既了无生无起。 心行寂灭。 言语道断。 寂然清净。 分别者。 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宝。 不探示人人无见者。 今十章几真几俗几非真非俗。 几圣说圣默非说非默。 几定几慧几非定慧。 几目足几非目足。 几因果非因果。 几自他非自他。 几共不共非共非不共。 几通别非通别。 几广略非广略。 几横竖非横竖。 如是等种种应自在作问。 初八章即俗而真。 果报一章即真而俗。 旨归章非真非俗。 正观圣默。 余八章圣说。 旨归非说非默。 正观一分是定。 余八章及一分是慧。 旨归非定非慧。 大意至正观是因。 果报是果。 旨归非因非果。 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 旨归非自非他。 大意至起教是目。 方便至果报是足。 旨归非目非足。 大意至正观共。 果报起教不共。 旨归非共非不共。 大意一通八章别。 旨归非通非别。 大意略八章广。 旨归非广非略。 体相竖余八横。 旨归非横非竖。 料简者。 问。 略指大意同异云何。 答。 通则名异意同。 别则略指三门。 大意在一顿。 问。 约显教论显观。 亦应约秘教论密观。 答。 既分显秘。 今但明显不说秘。 问。 分门可尔任论得不。 答。 或得或不得。 教是上圣被下之言。 圣能显秘两说。 凡人宣述秖可传显不能传秘。 听者因何作观。 或得者。 六根净位。 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 随意悉能至则能传秘教。 若修观者。 发所修显法不发不修者。 发宿习人得论密观。 问。 初浅后深是渐观。 初深后浅是何观相。 答。 是不定观。 问。 初后俱浅是何观相。 答。 小乘意非三止观相也。 问。 小乘亦是佛说。 何意言非。 若言非者不应言渐。 答。 既分大小小非所论。 今言渐者从微至着之渐耳。 小乘初后俱不知实相。 故非今渐也。 问。 示三文者。 文是色。 色是门为非门。 若是门者。 色是实相更何所通。 若非门者。 云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答。 文门并是实相。 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 以文示之。 即于文达文非文非文非不文。 文是其门于门得实相故。 文是其门门具一切法。 即门即非门即非门非不门。 ○解释者释十章也。 初释大意。 囊括始终冠戴初后。 意缓难见今撮为五。 谓发大心。 修大行。 感大果。 裂大网。 归大处。 云何发大心。 众生昏倒不自觉知。 劝令醒悟上求下化。 云何行大行。 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 劝牢强精进行四种三昧。 云何感大果。 虽不求梵天梵天自应。 称扬妙报慰悦其心。 云何裂大网。 种种经论开人眼目。 而执此疑彼是一非诸。 闻雪谓冷乃至闻鹤谓动。 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 云何归大处。 法无始终法无通塞。 若知法界法界无始终无通塞。 豁然大朗无碍自在。 生起五略显于十广(云云)○就发心更为三。 初方言。 次简非。 后显是。 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 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 即虑知之心也。 天竺又称污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 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聚精要者为心也。 今简非者简积聚草木等心。 专在虑知心也。 道亦有通有别。 今亦简之略为十。 若其心念念专贪嗔痴。 摄之不还拔之不出。 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 如五扇提罗者。 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 如海吞流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恶。 如调达诱众者。 此发畜生心行血途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 内无实德虚比贤圣。 起下品十恶。 如摩犍提者。 此发鬼心行刀途道。 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 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 而外扬仁义礼智信。 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 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 安其臭身悦其痴心。 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 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 人间苦乐相间。 天上纯乐。 为天上乐关六根不出六尘不入。 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 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 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 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 鉴达六合十方颙颙。 此发世智心行尼犍道。 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 三禅乐如石泉其乐内重。 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 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 凡夫耽湎贤圣所呵。 破恶由净慧。 净慧由净禅。 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 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 若心若道其非甚多。 略言十耳。 或开上合下。 或开下合上。 令十数方足而已。 举一种为语端。 强者先牵。 如论云。 破戒心堕地狱。 悭贪心堕饿鬼。 无惭愧心堕畜生。 即其义也。 或先起非心。 或先起是心。 或是非并起。 譬象鱼风并浊池水。 象譬外鱼譬内。 风譬并起。 又象譬诸非自外而起。 鱼譬内观羸弱为二边所动。 风譬内外合杂秽浊混和。 又九种是生死如蚕自缚。 后一是涅槃如獐独跳。 虽得自脱未具佛法。 俱非故双简。 前九是世间不动不出。 后一虽出无大悲俱非双简也。 有为无为有漏无漏。 善恶染净缚脱真俗等。 种种法门亦如是。 又九法约世间苦谛。 后一非苦谛。 虽非苦谛曲拙灰近故双非简却。 次有为有漏约集谛。 后一非集谛。 虽非集谛曲近灰拙亦双非简也。 次善恶染净约道谛。 后一是道谛。 虽是道谛亦如前简。 次缚脱真俗约灭谛。 后一虽是灭谛亦如前简。 若得此意。 历一切根尘三业四仪生心动念。 皆此观察勿令浊心得起。 设起速灭。 如有明眼人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众恶。 初心行者若见此意。 堪为世间而作依止。 问。 行者自发心他教发心。 答自他共离皆不可。 但是感应道交而论发心耳。 如子堕水火。 父母骚扰救之。 净名云。 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大经云。 父母于病子心则偏重。 动法性山入生死海。 故有病行婴儿行。 是名感应发心也。 禅经云。 佛以四随说法。 随乐随宜随治随义。 将护彼意说悦其心。 附先世习令易受行。 观病轻重设药多少。 道机时熟闻即悟道。 岂非随机感应利益。 智度论四悉檀。 世法间隔名世界。 随其堪能名为人。 两悉檀与四随同。 亦是感应意也。 更引论五复次。 一明菩萨种种行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二令菩萨增念佛三昧故。 三说跋致相貌故。 四拔弟子恶邪故。 五说第一义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此五复次与四随四悉皆不异。 又与五因缘同。 若不随机恼他故。 说于彼无益。 若大悲雷雨得从微之着。 论云。 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非有边非无边。 实相非难非易非有非无。 此名真法。 能如此说听名真说听。 有三悉檀益名有边。 第一义益名非有边非无边。 故知缘起能办大事。 则感应意也。 然四随四悉五缘名异意义则同。 今说之。 四随是大悲应益。 悉檀是怜愍遍施。 盖左右之异耳。 言因缘者。 或因于圣缘于凡。 或因于凡缘于圣。 则感应道交。 当知三法言味相符。 则意同。 随乐欲偏语修因所尚。 世界偏语受报间隔。 盖因果之异耳。 便宜者选法以拟人。 为人者观人以逗法。 此乃欣赴不同耳。 又五因缘者。 众生信乐为因佛说一法一切法。 大菩提心也。 于经是乐欲。 于论是世界。 众生有大精进勇猛佛说一行一切行。 则四三昧。 于经是便宜。 于论是为人。 众生有平等大慧为因感佛说一破一切破。 获胜果报及通经论。 于经论俱是对治。 众生有佛智眼为因感佛说一究竟一切究竟。 得说旨归寂灭。 于经论俱是第一义也。 又五缘五复次者。 菩提心是诸行本。 论举种种行盖枝本之异耳。 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别修。 盖通别之异耳。 胜报备说依正习果报果。 跋致偏举习果入位之相。 盖双只之异耳。 除经论疑滞者。 经论是起疑执处。 拔弟子恶邪者是起过人。 人处异耳。 本末究竟等与第一义名同易见。 所以不异是为义同。 又圣说多端。 或次说或不次说。 或具说或不具说。 或杂说或不杂说。 众生禀益不同。 或次益不次益。 或具益不具益。 或杂益不杂益。 或四悉檀成五缘。 五缘成四悉。 或四悉成一因缘。 一因缘成一悉。 或一一因缘皆具四悉。 四悉具五缘。 如是等种种互相成显。 还以三止观结之。 可以意知。 又以一止观结之。 发菩提心即是观。 邪僻心息即是止。 又五略秖是十广。 初五章秖是发菩提心一意耳。 方便正观秖是四三昧耳。 果报一章秖明违顺。 违即二边果报。 顺即胜妙果报。 起教一章转其自心利益于他。 或作佛身施权实。 或作九界像对扬渐顿。 转渐顿弘通渐顿。 旨归章秖是同归大处秘密藏中。 故知略广意同也。 ○显是更为三。 初四谛。 次四弘。 后六即。 四谛名相出大经圣行品。 谓生灭无生灭无量无作。 生灭者苦集是世因果。 道灭出世因果。 苦则三相迁移。 集则四心流动。 道则对治易夺。 灭则灭有还无。 虽世出世皆是变异。 故名生灭四谛也。 无生者。 苦无逼迫一切皆空。 岂有空能遣空。 即色是空。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故无逼迫相也。 集无和合相者。 因果俱空。 岂有因空与果空合。 历一切贪嗔痴亦复如是。 道不二相无能治所治。 空尚无一云何有二耶。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不然不灭故名无生四谛也。 无量者。 分别校计苦有无量相。 谓一法界苦尚复若干。 况十法界则种种若干。 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见。 乃是菩萨所能明了。 谓地狱种种若干差别。 铍剥割截烧煮剉切。 尚复若干不可称计。 况复余界种种色种种受想行识。 尘沙海渧宁当可尽。 故非二乘知见。 菩萨智眼乃能通达。 又集有无量相。 谓贪欲嗔痴种种心种种身口集业若干。 身曲影斜声喧响浊。 菩萨照之不谬耳。 又道有无量相。 谓析体拙巧方便曲直长短权实菩萨精明而不谬滥。 又灭有无量相。 如是方便能灭见谛。 如是方便能灭思惟。 各有若干正助。 菩萨洞览无毫差也。 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干皆无若干。 虽无若干而分别若干无谬无乱。 又如是方便能析灭四住。 又如是方便能体灭四住。 如是方便能灭尘沙。 如是方便能灭无明。 虽种种若干彼彼不杂。 又三悉檀分别故有若干。 第一义悉檀则无若干。 虽无若干从多为论故名若干。 称无量四谛也。 无作四谛者。 皆是实相不可思议。 非但第一义谛无复若干。 若三悉檀及一切法无复若干。 此义可知不复委记。 若以四谛竖对诸土有增有减。 同居有四。 方便则三。 实报则二。 寂光但一。 若横敌对者。 同居生灭。 方便无生灭。 实报无量。 寂光无作(云云)。 又总说名四谛。 别说名十二因缘。 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 集是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 道是对治因缘方便。 灭是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故大经开四四谛。 亦开四十二因缘。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又中论偈云。 因缘所生法。 即是生灭。 我说即是空。 是无生灭。 亦名为假名。 是无量。 亦名中道义。 是无作。 又解。 因缘即集。 所生即苦。 灭苦方便是道。 苦集尽是灭。 又偈言因缘。 因缘即无明。 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 故文云。 为利根弟子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相。 指前二十五品。 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 指后两品。 当知论偈总说即四种四谛。 别说即四种十二因缘也。 已分别四四谛竟。 诸经明种种发菩提心。 或言推种种理发菩提心。 或睹佛种种相发菩提心。 或睹种种神通。 或闻种种法。 或游种种土。 或睹种种众。 或见修种种行。 或见种种法灭。 或见种种过。 或见他受种种苦而发菩提心。 略举十种为首广说(云云)。 推理发心者。 法性自天而然。 集不能染苦不能恼。 道不能通灭不能净。 如云笼月不能妨害。 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经言。 灭非真谛因灭会真。 灭尚非真三谛焉是。 烦恼中无菩提菩提中无烦恼。 是名推生灭四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 推无生四谛发心者。 法性不异苦集。 但迷苦集失法性。 如水结为水无别水也。 达苦集无苦集即会法性。 苦集尚是。 何况道灭。 经言。 烦恼即是菩提。 菩提即是烦恼。 是名推无生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量者。 夫法性者名为实相。 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出二边表别有净法。 如佛藏经十喻(云云)。 是名推无量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推无作者。 夫法性与一切法无二无别。 凡法尚是。 况二乘乎。 离凡法更求实相。 如避此空彼处求空。 即凡法是实法。 不须舍凡向圣。 经言。 生死即涅槃。 一色一香皆是中道。 是名推无作四谛上求下化发菩提心。 若推一法即洞法界达边到底。 究竟横竖事理具足。 上求下化备在其中。 方称发菩提心。 菩提名道。 道能通到横竖彼岸。 名发心波罗蜜。 故于推理委作浅深事理周遍。 下去法法例尔。 发布时间:2025-02-04 11:46:4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