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九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第九)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阿难! 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尽。 辛二色界分三。 壬初总出其因色界居于欲界之上,共有十八天。 虽离欲染,尚有色质,纯是莲花化生,初生时貌如童子,身白银色,微妙香洁,衣冠具足,全大丈夫相。 世间一切修心人,显非出世修道者。 而是世间,虽有志出尘,而又不知本具常住真心,错乱修习者。 此中禅那,译静虑,是指出世首楞严王大定。 此等不知真心,而有志出尘之人,因不修首楞严王大定,故无出世无漏真实智慧。 但其厌欲界苦粗障,欣色界净妙离,故能执心不行淫欲,此中概括不贪不嗔,不盗不妄。 心伏贪嗔痴,身奉五戒十善,行住坐卧,于五欲尘境,不但身不犯,连心想亦不起,是为生色界天之正因。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 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壬二别明其相分四。 癸初明初禅初禅共三天,以其爱染不生,已无欲界之因,不能再留居欲界。 故临命终,应其清净梵行无欲之念,化生色界,作梵天之臣民,为梵王之伴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寿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若淫习已除,离欲之心得以显现,于诸五戒十善等律仪,亦能爱乐,随顺修习,即戒与定俱。 应时,显非离下生上异时,梵德,即四无量心。 是人功德禅定,较前为胜,即于梵众天中,升为梵王之臣佐,辅助梵王,弘扬德化,如是一众,名梵辅天。 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若能持戒清净,欲心不起,谨而加修四无量心,若身若心,俱得圆妙,一切时处,威仪不缺,不但禁戒清净,且加以明悟。 前由戒生定,今则因定发慧,是人应其身心妙圆之时,能统领梵众。 因其有威可畏,有仪可敬,福德具备,故为大梵王;如是一类,超梵辅天,故名大梵天。 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 些三胜流以下,是总结初禅。 此梵众、梵辅、梵王三天。 若身若乐,皆胜下界诸趣,故曰圣流。 一切苦恼,指三苦八苦,此等虽非真修,证三摩地,然持戒清净,心无欲界诸漏,故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欲界诸烦恼漏,即分别我执,已被降伏,故不为所动,初步离动得静,名为初禅。 于九地中,是第二离生喜乐地。 谓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故。 因其内有觉观之火,故劫尽仍不免为劫火所烧。 阿难! 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 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癸二明二禅此明色界二禅三天,前初禅天,以戒扶定;今二禅天,定深发光,不假戒扶,名定生喜乐地。 但以光之胜劣,而分其位之高下。 前三句按前大梵天之德,次二句明其生梵天之因。 前梵众天以戒德显著,梵辅天以戒定俱;大梵则戒与慧俱。 具足戒定慧,统摄既久,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故曰圆满梵行。 定力既深,心水澄寂不动,湛然生光,然心光其量有限,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寿命二大劫,身高二由旬。 若定深明增,心光与身光,互相照耀,依报外境,亦随光发,同于正报;内外依正,交相明彻,故曰照耀无量,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初禅覆小千,二禅覆中千,故此中十方界,是中千界。 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寿命四大劫,身高四由旬。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 吸是吸取,持谓执持。 圆光即前天依正内外,光明交映。 即吸取执持前天之无量光明,继续进修,至此定境更深,光更圆满。 以此圆光,代表言音,宣扬梵行,以启发教化下界诸天,令心清诤,谓之成就教体,发化清净。 其次是由下界诸天,吸持天王光明,解其光之意,依其光而修行,能发禅定,无尽妙用,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寿八大劫,身高八由旬。 些三胜流,指少光、无量光、光音天。 不但胜于欲界诸天,复胜于初禅。 以初禅乍离欲苦,尤恐复堕,故有忧愁悬挂。 须时时提高觉观,以持禅定。 今此二禅,离欲渐远,恐堕心息,故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虽未能依不生灭为本修因,而修真正三摩提,但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于九地中,名定生喜乐地。 虽然火灾不及,但心有喜水,仍受劫水所坏。 阿难! 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 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癸三明三禅初二句按前光音天之功德。 光音天能以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 今少净天,更能披发音声,所显露之妙理。 依此妙理,发成精纯之妙行,于净乐中,恬然安静,而通于寂灭之乐。 此中寂灭,非真性寂灭,而是以定力,伏见惑,内忘身心,外遗世界,内外空寂,少得清净。 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寿长十六大劫,身高十六由旬。 少净天中,清净空境,得以现前,今定力转深,引发空理,内空身心,外空世界,唯一净空,无有边际。 至此我执既伏,如释重负,身心得以轻安,而成就寂灭之乐。 因其净空之境,广大无量,较前为胜,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寿长三十二大劫,身高三十二由旬。 前以定力,伏我执,忘身心,今进而忘世界,依正俱泯,内外空寂,名一切圆净。 纯净之德,既已成就,则殊胜依托之境,得以现前。 身心畅快,不可言喻,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行人亦误以为已到极乐之家,已得安身立命之所,故曰归寂灭乐。 殊不知此仍属有漏,如是一类,所触之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 寿长六十四大劫,身高六十四由旬。 阿难此三胜流以下,是总结少净、无量净、遍净三天。 又胜前二:初禅虽苦不逼,但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已伏五识,但得随顺。 今三禅归寂灭乐,六识不起,得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清净心中,安乐无苦,欢喜毕具,故三禅于三界九地中,属第四离喜妙乐地。 以其已离初、二禅之喜,而得三禅之妙乐故。 但尚有出入息存,劫坏之时,虽水灾不到,仍然难免,风灾之袭。 阿难! 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 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阿难! 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 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癸四明四禅分二。 子初明凡夫四天第四禅共有九天,前四属凡夫所居,后五为圣人所住。 以其苦乐俱舍,故名舍念清净地。 初三句按三禅乐境,三禅天人,既离初禅苦恼,三禅忧悬,复以定力深伏我执,内心安净,欢喜毕具,故曰不逼身心,苦因巳尽。 至今四禅,定境更深,体会乐非长久,福业尽时,则乐极悲生,故进而苦乐俱舍,舍心不动,粗重相灭,清净寂灭之福,从此发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寿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福生天苦乐之心,虽已顿舍,但尚未圆满。 今定境益深,功行纯熟,知三禅之乐并非究竟,一舍永舍,再不追忆,谓之舍心圆融,胜解清净。 舍心既尽,其福亦广,再无所遮障,于无遮障广大福中,随顺空净,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天福甚巨,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名福爱天。 寿长二百五十大劫。 身高二百五十由旬。 自此福爱天中,分二歧途,一为凡夫,二为外道。 若于前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则今无量净光,定深发光,以四无量心,增益定慧,而使福德圆明,依此修证而住,如是一类,以广大辐德,而感胜果,名广果天。 以其舍念清净,故劫坏时,三灾不侵,仍属凡夫,寿长五百大劫,身高五百由旬。 若于前福爱天舍心圆融,精细研究,念念相续不断,务求舍心,究竟灭尽,而增修舍定,于舍定中,身心俱泯,浑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伏六识现行,寂然不动,如是经五百劫,以定力执持,故报形不坏。 但此人既以生灭为本修因,当然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因既有生灭,果必有成坏,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心仍如寒灰死木,后半劫则禅定散乱,想心复生。 从此无想报尽,仍入轮回,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寿命身量,俱与广果天同。 但属外道,未得谓得,未证为证,误有漏天,作无为解,甚或报尽出定,毁谤三宝,则堕无间。 此四胜流,谓福生、福爱、广果,无想等四天;胜超下地,故名胜流。 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天。 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为忧所动,二禅为喜所动,三禅为乐所动,今四禅苦乐俱舍,名舍念清净地。 不再为诸苦乐境所动,坏劫三灾不能侵,虽非无为真境,如十地中之不动地;但以定刀,深伏见思,有为功用,至此纯熟。 故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 此中复有,五不还天。 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究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 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有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子二明不还五天梵语阿那含,译不还,为三果圣人寄居之处。 此不还天,已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不但现行不起,习气亦除,谓之俱时灭尽。 因其惑尽苦亡,欲界已无卜居之处;而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之所,以其非同分故。 因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住之处。 住此进修,断上界七十二品思惑,即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苦乐对立,欣厌之心,交战于胸,互为胜负,名为斗心。 今苦乐俱舍,连能舍苦乐之心亦灭,内外俱空,心境脱节,谓之苦乐双灭,斗心不交。 再无烦恼,心得清凉,名无烦天。 寿一千大劫,身高一千由旬。 机谓弓弦,发箭之处,括是箭承弓之尾瑞;机如心,括如境。 今机括独行,即弓箭两离,喻心境脱节,是按前斗心不交。 能研究斗心之心亦灭,谓之研交无地。 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寿二千大劫,身高二千由旬。 十方世界,谓大千界,由修静觉,得无漏天眼,洞见大千,澄清明彻,外无尘遮,内无沉垢,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寿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 精见现前,是按前善见现前。 陶是瓦器之模,铸是铁器之模,以泥入模,即成瓦器。 熔铁入模,便成铁器。 陶师铁匠,依此陶铸,随意而成,种种器像。 喻于善见天,继而进修,至此体用并胜;能以定慧均等之力,任运成就,种种神通变化,随心自在。 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寿长八大劫,身高八千由旬。 究竟群几,是内以观智,穷研众多妄念之根本;穷色性性,是外穷色相体性之性。 意谓用观智力,内观于心,由众多妄念而归于一念,甚至达心之本源;外观于色,由粗至细,因相达性,以穷诸法之空性。 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而入空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高一万六千由旬。 阿难此不还天以下,是结示此五不还天,为前四禅天所不能见。 因四禅天是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能断惑证真,位居圣人。 圣凡既殊,境界亦异,故福生、福爱、广果、无想等四天天王,唯独有钦仰听闻,四禅天中,有三果圣人,而不能知其居何处,是何境界。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人烟不到之处,多属圣人道场,为阿罗汉所住持。 但世间粗人,所不能见,犹如今中国之四大名山,皆菩萨道场,我等凡夫俗子,竟不能见四大菩萨然。 阿难! 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壬三总结其名此总结四禅共十八天,皆属色界摄。 以此中天人,唯大丈夫相,身修禅定,无男女之情欲,故曰独行无交。 但有色身,故未尽身形之累,故自此色究竟天以还,下至梵众天,同名色界。 复次阿难! 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辛三无色界分五。 壬初简去回心不入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去回心向大之阿罗汉,不入三界,受生死苦。 从是有顶色无边际中,是按前色究竟天。 居色界之顶,为色界与无色界,交界之处,名色边际中。 其间复有二种岐路,即圣凡二路。 凡中,复有凡夫、外道之分;圣中,唯大阿罗汉。 三果圣人,于前色究竟天,舍定心中,若能发明无漏真智,断上二界微细思惑,除去我执,离分段生死,证偏空涅槃,成阿罗汉。 但不以得少为足,更进修大乘菩萨法,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 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若在舍心定中,苦乐俱舍,厌有趣空,得以成就。 犹觉有身为碍,欲销除身形,而归于空;即以定力,灭有归空;如是一类,不但身空,连所住处亦空,名为空虚。 寿二万大劫,以其销形入空,故身无形相长短可言。 诸碍既销,即双厌色空,不但灭身依空,连所依之空亦无。 唯依于识,而于定中,灭前七识,唯留第八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译名藏识。 此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能含吐十虚,为染净所依。 第七末那内依此识而执法,外托六识缘尘而执我。 今色空既灭,末那无境所托,唯内缘八识;但外缘粗显半分已灭,内缘微细之半分尚存。 如是一类,以末那半分微细识为能缘,赖耶为所缘境,依识而住,名识处定,寿四万大劫。 空色既亡,是按前二天。 前空处灭色归空,识处灭空归识,谓之空色既亡。 然前天仍存半分末那识心未灭。 今凭定力,将半分幽微精细之末那亦灭,唯有阿赖耶识独存。 以赖耶无分别故,唯觉十方寂默不动,空无所有,身心世界,都无所住之处。 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以身心俱无所有故,外道于此,昧为冥帝,寿六万大劫。 识性不动,指阿赖耶识之性,原无生灭,是以不动;所谓不动周圆,遍十方界。 可惜外道不明此理,而凭定力,欲深入穷究,于此无尽藏识中,强求发挥,欲尽其边际。 识性原不可灭,今以定力所逼,深伏不起,谓之如存不存,定中虽见识性若尽,实则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非想,即非有想,如不存若尽;非非想,即非无想,如存非尽;其寿八万大劫。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壬三更判凡圣二类从四禅天,入四空定,至非非想,世间禅境已极,名世间禅。 若止于此,则定散还堕;若秉佛教,进修灭尽定,超越三界,名出世间禅。 故此四天有圣凡之别。 此等,指前四空处,前二色空俱亡,是穷境;后二识心都灭,发宣尽性,是穷心。 心境俱空,谓之穷空。 空理有二:一是我空,二是法空。 凡夫不知我空,二乘不知法空,是谓不尽空理。 若从五不还天,三果圣人,以穷究空力,遍历四天,方断四地九品思惑,证我空理,成阿罗汉。 从此保果不前,名不回心,钝根阿罗汉。 钝对利言,前利根声闻,不经四天,少修二十万大劫,即超三界,且能回小向大,终得成佛。 今此钝根,因中既不早回厌有趣空之心,以求速证圣果;果上又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以求佛道。 虽然,此仍属幸者,若不幸从无想外道天,或从广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处,究穷空理,以无闻慧,迷有漏天,作无为解,八万劫后,无所归托,随其宿业,便入轮回。 所谓:‘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 ’阿难! 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壬四总辨王民不同天有四种,一是生天,由五戒十善,四禅八定,为因而生;二是似天,人间富贵,如意享用,虽居人间,犹似天堂;三是净天,三乘圣人,涅槃净天,犹胜生天,以天福有尽,圣福无尽故。 四第一义天,是佛及菩萨所证,第一义理,常乐我净。 前二是凡,后二属圣,同名为天。 今言诸天人,指三界诸天,除五不还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所修业因,而获业果酬答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 至于三界诸天天王,则非凡夫,而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中,游戏神通,寄居其位,以便教化天人,令舍邪归正,从凡入圣,近证小果,远证菩提;而成就己德,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菩提之路,是以不落轮回。 阿难! 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壬五结成无色名目无色界四天中,前二身境俱空,是身灭尽;后二识心都无,是心灭尽。 故定境现前时,已无四大质碍之业果色,唯有清净四大之定果色。 无漏天眼方能见,从此空处始,至非非想处终,依正皆空,故名无色界。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庚三总结虚妄此皆不了,谓三界诸天,自四天王,至非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圆明真心,是背觉;积妄发生,是合尘。 因众生背觉合尘,从真起妄,从迷积迷,遂有三细六粗,惑业苦生,妄有三界。 于三界中,复随妄业,沉溺七趣,而受其报。 梵语补特伽罗,译名数取趣。 众生惑业苦三,如旋火轮,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名补特伽罗。 各随其业因,而受同类之果,谓之各从其类。 复次阿难! 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 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己七示修罗趣初四句总示。 阿修罗译为非天,以其有天之福,无天之德而名。 男丑女貌,佛谈七趣,由劣至圣,但修罗有四类,通三界,故列诸天之后,四类即胎、卵、湿、化四生,分别于天、人、鬼、畜四趣受生。 种类虽殊,同是性嗔多妒,而招此果。 若于鬼道,是名鬼趣阿修罗,原属鬼趣,因有善根,值佛闻法,或亲近善知识,知鬼道苦,而发愿护法,或护经咒,或护戒禅。 由此护法善业,舍鬼趣,生阿修罗道。 以护法因,获神通果,故能乘通入空而居,此类属卵生鬼趣摄。 若于天中,是名天趣阿修罗。 天指三十三天,是菩萨寄位天主,教化天人。 欲界天以少欲,色界天以梵行为德,若情欲重而梵行亏,即违天德,被天王贬,下坠修罗。 福报似天,住处亦等,故其人居邻于日月,下接人间,此类情欲同人,故胎生,人趣摄。 有修罗王,是名天趣修罗,从人趣来。 人中有修福建功者,然性好斗,多嗔善妒,故生天趣修罗。 福报类天,神通力大,能洞诸天而无所畏。 能与梵王帝释,及四天王争权。 四天王统四洲,帝释统三十三天,梵王统小千,各有所执;修罗不服,因妒起争,常与天战,四王不敌,报告帝释;帝释不胜,转乞诸天求助,甚至梵王,出而助战。 因具天福,变化而生,属天道摄。 别有一分下劣修罗,是名畜趣修罗。 此辈福薄力寡,属下劣类,生于大海心,沉于水穴口,为天趣修罗服役。 旦游虚空,暮归水宿,因湿气有,属湿生,鬼趣摄。 阿难! 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 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戊三结示劝修分二。 己初结示迷妄分二。 庚初结成妄果本空如是,指前所说七趣。 如前所说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及四趣所摄之阿修罗,共七类众生。 从因向果,名为七趣。 今精细研究,七趣升沉往返,若因苦果,诸有为相,皆由虚妄情想而生。 昏沉是惑,有为是业,受生是果,惑业苦三,皆由妄想作业,随业受报,虚妄而生,虚妄而灭。 于妙圆明无作本心中,皆如空华,本无所有。 众生本具真心,不随空有曰妙,周遍法界曰圆,无所障蔽曰明,元无所作,本来如是,谓无作本心。 虚空喻真心,狂华如七趣,空本无华,因翳眼有,正见华时,空本清净,实无华生。 翳灭眼明,不见狂华,华亦无灭;喻真如本心,原无七趣,由于虚妄有生,虚妄有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岂有著落,故知七趣,但一虚妄名相而已,更无根本头绪可寻。 阿难! 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庚二重示妄因颠倒七趣,是颠倒果;我执,为颠倒因。 此等七趣众生,皆因不识本具真心,起诸颠倒,妄因妄果,漂流浮沉,于七趣中,经无量劫,恒处轮回受苦,沉溺烦恼,未得清净。 其咎在于随顺我执,起贪嗔痴,作杀盗淫业,为三恶道因。 反此,则又为无杀、无盗、无淫为四善处之因,有杀盗淫,则名为鬼、畜,及地狱、三恶道。 无杀盗淫。 别名为人、天、仙、阿修道等四善道。 有三恶业,则倾夺于善,而堕恶趣;无三恶业,则倾夺于恶,而生四善道。 如是有无相倾,互夺不已,而起轮回性,若善若恶,皆属有漏,不出三界,总受生死。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己二举悟劝修分二。 庚初正举悟境若欲免除七趣之苦,当悟无作本心。 悟后起修,全修契性,方得解脱。 若得妙发,正举悟境;三摩提,即大佛顶首楞严王大定。 先悟后修,曰妙发。 如禅宗之大彻大悟,是名字妙发;先伏五住,名观行妙发;由观行加功,先断粗惑,名相似妙发;三观现前,心精发挥,十用涉入,名分证妙发;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究竟妙发。 今既已妙发三摩提,自可证得妙常寂三德。 有杀盗淫之三恶道,以及无杀盗淫之四善道,二者俱无。 无此二无之心亦灭。 有无二无,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无二亦灭,即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至此方悟万法唯心,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凡夫外道,而作杀盗淫之事。 意谓正道尚不屑,况邪道岂肯为。 因正与邪,俱是妄见。 今由首楞严王大定,灭我法二空,故得断杀盗淫,且连断性亦无。 阿难!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庚二结劝真修若不能断杀盗淫三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或杀或盗,或轻或重。 因各各有私造轻重别业之因,必受地狱之报;于众私同分中,非无定处。 阿难前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 今佛答各各作业,报有同分地。 可知地狱为有定处,非是自然。 此约俗谛理言;若在真谛,七趣皆由众生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发生,妄本无性,当体即空,故曰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以下,正勤真修。 佛意谓汝阿难,欲真修实行,求得无上菩堤,首先必须除去贪嗔痴三惑,三惑不除,仍有所贪,即使获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 有漏之因,如何可获无漏圣果。 况贪等习气不除,遇境复发,纵然上升,亦堕天魔外道。 淫习堕魔,盗习堕妖,杀习堕鬼,通名为魔。 在魔道中,欲想断妄,倍加虚伪。 因外道天魔,皆是邪念,以邪除妄,正如以暴易暴,岂非益增虚伪。 所以如来,说此七趣众生,实在可哀,可怜。 阿难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以为六道为菩提本有。 今佛答言,汝由妄想,自作自受,实非佛所证菩提之咎。 作是说者,远指前说,纯情则堕,纯想则飞,若情中杂想,想中有情,则随所趣,自作自受。 近指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方名正说;反之,若赞杀盗淫行,无须断除,即是魔王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备明五阴魔境分二。 丙初正明禅境分三。 丁初结前生后无闻比丘,误认四禅,以为已证四果。 及天报尽时,衰相现前,不求己过,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因堕地狱,其过在无闻。 而阿难多闻,亦难免摩登伽难,可知学佛,贵在从闻思修,方可超凡入圣。 若因无闻,贪著禅境,即为魔所便,堕于邪道。 佛有鉴于此,为护人护法,故无问自说,五阴魔境;令修行人,于诸境界明了,不生贪著,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即时,是佛答阿难诸趣,皆由彼彼作业,各各私受,非本来有之时。 若无人再问,法会即可圆满结束。 但五阴魔境,对于修禅定者,关系重大,不可不知,故佛于师子床,扶七宝几,回身左顾右盼,谓之回紫金山。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等四句是结前。 汝犹未识以下,是起后。 佛云: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能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而我亦已说真实修行方法,由三渐次正助二行,便可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然直达妙觉之家无疑。 但汝等犹未能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奢摩他译止,毗婆舍那译观,修行止观,伏断烦恼,出三界,显真心,证菩提,刚与魔事相反,故每于修习定境中,有种种微细魔事发生;若不为汝等说明,恐魔境现前,汝等不能自识,难免正邪不分,认妄作真,对于洗除心垢,亦不得其正确方法,甚至落于邪见。 邪见;指行阴中十境,以及识阴中前八种,皆因邪心,而遭堕落。 或汝阴魔,指色阴十境,此境甚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或复天魔,指受阴中,招致外魔,以及想阴中,招致天魔。 或著鬼神,或遭魑魅,皆因定中稍起妄念,致使鬼神得其方便,恼乱行人。 若然修行之人,心中不能明了,则认贼为子,以魔作佛。 何止危及法身,伤害慧命,甚至累劫沉沦,宁不可惜。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是指行阴所发十种心魔;及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由自心妄生邪见,得少为足所致。 如无闻比丘,仅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圣果;及其天报尽,想心复起,衰相现前,反谓佛言阿罗汉果,不受后有,属于妄语;由是谤佛因缘,而堕阿鼻。 佛引此事实为例,以警行者;要在会大众,诚心谛听。 吾今当为汝等详细分别开示,有关定中魔境之事。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二时众伫诲定中魔境,非佛莫辨,对于初学,关系尤深。 今闻佛慈,许为详细开示,故阿难并会中有学,皆生欢喜,起立顶礼,俯伏谛听,佛之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 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丁三总别开示分三。 戊初总明魔事之由分二。 己初正明魔动之由有漏,指见思尘沙无明,为有漏因,二种生死是有漏果;九界圣凡所居之土,皆名有漏世界。 今云有漏世界,但指圣凡同居士,属依报;十二类生,是正报。 佛告阿难,有漏世界中正依二报,虽然业因不同,果报亦殊,但其本具,不变随缘,即妙而明,随缘不变,即明而妙之觉性,周遍圆满,为生佛共依,故众生本具,与诸佛所证,无二无别。 但由汝等妄想,迷此觉圆心体之理,而成过咎。 妄想,即无明,由于迷理无明,迷失本具理体,而妄欲加明于觉,遂转妙明成无明,转本觉为妄觉,而成无明业相,谓之痴爱发生。 无明业相既立,则复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而此能见,必欲有所见,遂于晦昧业相中,发生顽空之相分。 谓之生发遍迷,故有空性。 由于能见之见分,见于所见之相分,能所对立,而起变化,于顽空中,见有色相,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故曰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此空此界,皆约迷理无明,一念不觉,所生之三细相。 自此从迷积迷,执我我所,起惑作业,流转国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无非众生依业所感之依报。 虽有净秽之分,同是有漏凡夫所居,而非无漏世界。 此皆由于迷本觉真心,而起妄想固执所安立。 然则,当知无边虚空,生于汝本觉真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太清谓无边际之太空,片云谓一片渺小之浮云,今以至虚至微之一片浮云,点在无穷无际之虚空中,如何渺小,岂能久住。 太清喻真心,片云喻虚空,前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虚空尚且如斯渺小不住,况依虚空而建立之身心器界,又在渺小之虚空中,其虚不实,可想而知。 假如汝等果能有一人,发明本觉真心。 归还于本具佛性,则此由晦昧所成之顽空,应时即皆销灭殒亡,何况结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国土,云何而不振裂? 或问,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销损。 然则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存十方虚空。 当知此空,是未归元者所见,若一人发真归元,则销灭一人,自分所见虚空;若人人发真归元,则人皆同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常寂光土。 今因有漏国土,迷妄众生,未能发真归元,故得见十方虚空,正依二报。 汝辈修禅,饰三魔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 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汝辈,指阿难及诸佛子。 饰谓严饰,修禅定者,止观相应,一切时处,亡尘照性,时刻住于三摩地中,自能与十方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心精相通而吻合,虚明之境,周遍湛然。 因菩萨罗汉,分断烦恼,分证佛德;今修止观之人,内伏烦恼不起,将破我法二执,如瓶不塞两孔,则内空外空,自然相通。 一切欲界天顶,波旬魔王,及其魔民魔眷,一切大力鬼神等,包括欲界四禅,外道等凡夫天,皆见其宫殿,无故忽然崩裂破坏,大地振坼,水陆飞腾,三居众生,无不惊慑。 虽然人道凡夫,昏迷无智,不知此乃修禅定将证之境,不觉人言人殊,以讹传讹,或谓海啸,或谓地震。 但彼等魔王,及诸神鬼,皆报有五通,于六通中,唯除漏尽通外,余通皆具,故知宫殿崩裂所因;彼等既是贪恋尘劳,不求出离,岂能容汝成道,摧毁其所居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等,于汝静修三昧之时,咸来破坏,恼乱于汝,以泄其愤,以保其居。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 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己二劝诫迷悟得失分二。 庚初劝悟则成得彼等魔王鬼神,见其宫殿,无故崩裂,虽然大怒,但彼等处于尘劳生灭法中,汝修禅定,止观相应,则处于妙觉真心中;邪不胜正,生灭焉能破坏真常。 故彼等诸魔,虽然凶狠,欲恼乱汝之定心;犹如风吹日月之光,犹如刀断长流之水,了无触伤。 光与水如禅定,风与刀如群魔,风虽大,刀虽利,焉能吹动日月之光,及断长流之水? 何况汝等修禅之人,观智增明,犹如沸汤;彼恼乱魔,犹如坚冰,冰遇沸汤,反而自销。 彼等魔眷,徒恃五通神力,不过是摇动之客;修止观者,才是主人。 客从外来,虽怀怒意,主若提防,终不为害。 言行者处于定中,止观相应,觉而无惑,魔不能害。 但为其客,成就破乱以下,是诫内贼。 外贼虽不能侵,而内贼诚应提防。 心中五阴,如主人,如内贼,亦名内魔。 若然主人,昏庸迷惑,则客得其便。 喻修禅者,若不谨慎提防,心缘五欲,稍失正念,内魔既起,外魔即乘机侵入,恼乱其人。 是故其人,应当处于禅那中,时刻觉悟,念念空明无惑,恒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之中,如晴空,如止水,若见境界,即觉是魔,悟非善境,不受其惑,则魔虽强横,亦不能施其伎俩,无奈汝何。 进而加功,阴魔自销,化暗为明,明能破暗;汝处于定中,以智慧光,破愚痴暗,则彼等咸受幽气而成之邪魔,若近于汝,即彼销殒,如何还敢停留扰乱汝之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庚二诫迷则成失若不明悟,谓无智光,不悟是魔,妄念攀缘,贪著前境。 即被五阴所迷,五阴通于因果,色受二阴是生死果,属三界苦谛;想阴是烦恼,属集谛;行阴作业,则成业因;迁流不息,即是苦果。 识阴为一切烦恼因,而又去后来先作主翁,故识阴既是苦因,亦是苦果,皆属内魔。 无量劫来,人皆受其苦恼,不得自在。 今修禅人,应以止观兵,破五阴贼,不为所迷;不然,则汝阿难,既失正受,必为魔子,凡所修为,皆是魔业,而成魔人。 此是借阿难假设,而劝诫行者。 阿难已证初果,断三界见惑,不应再为阴迷,然未证初果之前,摩登伽女,不过一渺小而又下劣之女子而已,彼仅以梵天咒,咒汝破佛所制律仪,于八万细行中,只毁一戒。 前云:‘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即将毁实未毁,由于汝阿难心清净,自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我。 因此佛放光说咒,敕令文殊,将咒往护,恶咒销灭,令汝免淫室之难。 只犯威仪,尚不致沦溺。 但今修禅定,若阴魔现前,不能自觉,为阴魔所迷,则坏汝法身,断汝慧命,从此堕落,佛虽大慈,亦不能救矣。 如宰臣家以下,是设喻为警,宰臣贵邻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有事,或犯天威,或遭奸害,自己固然家破人亡,即籍贯家族,亦受其害。 喻行者被魔所害,何止丧法身,坏慧命,且无量劫来,所修善根,亦遭损害。 自此堕落三途受苦,佛虽哀愍,奈邪见日益深入,亦难救拔,故曰无可哀救。 阿难当知!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 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戊二别明境发之相分五。 己初明色阴分三。 庚初总示阴相分四。 辛初牒示圆通正行当知,是警告词。 道场,是修行处。 或于静室端坐,安居不起;或结坛场,克期取证。 四威仪中,坐仪容易摄心,故举坐摄余,名坐道场。 坐道场时,或反闻自性,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妄念自息,谓之销落诸念。 即耳根圆通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妄念不起,反流全一,六用俱皆不行,谓之其念若尽,是则离诸妄念。 六根之性,即时显现,一切时处,无不精明。 精则不杂,明则不昧。 动是行仪,静是坐卧住三。 忆谓有心用道,忘谓无心用道。 由于功行纯熟,行住坐卧,打成一片,或忆或忘,悉皆一如。 当住此根性之处,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四面围之以墙曰区,上加之盖名宇。 五阴一一犹如房子,众生为五阴房屋所关闭,不得自在,故一一阴,皆名区宇。 初二句立喻,明目之人,被处于幽暗之室,隔绝光明,则无所见。 喻修禅定,虽离诸念,止观现前,但心光未发,仍为境所障。 六根精妙之性,尚被色阴房宇所局。 色谓内之五根,外之六尘,所谓色法十一,如空华水月,本非实有,奈众生颠倒,执内色为我,外色为法,我法二执坚固,非障成障,此则各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若目明朗之人,窗户洞开,则内见室物,外见境象,更无黑暗所障。 喻定力转深,发本明耀,无复无明黑暗;自此根性精光,圆明周遍,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梵语劫波,译为时分,吾人内之色身,有生住异灭;外之世界,有成住坏空;依是流转,遂成‘劫浊\’。 今由定功,破尽色阴,深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故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众生莫不皆坚持固执,内之四大为实我,外之四大为实法。 今以佛眼观其色阴之所由,不过众生妄想,坚固执著而已。 否则,若我法实有,如何可尽。 正因色法唯以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故修止观,便可破除。 前云:‘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据此便知色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 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 辛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初句,谓当在定境之中,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根性虽现,心光未发,当为色阴区宇之时,若能精研妙明,止观并行,则藏性周遍,原无障碍。 文句云:‘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今由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时间,身能出碍也。 ’众生妄执四大色身为我,于是色心和合,四大与心法交织,三世四方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今因定力,将四大与妄想分隔,彼此脱离不相交织,则内外虚融,少顷之间,身不复为四大所障,而能超出障碍;心则精明发泄,流溢于现前根尘之境,色心虚融,故不相碍。 此乃定中精研,妙明闻性之功用,暂得如是,若功用稍亏,虚融便失,诚非圣人所证境界。 若不作圣解,不起住著,则是破色阴之先兆,是善祥之境界;若作圣解,妄言已证圣果,则魔得其便,乘虚而入,行人将受群邪所害。 文句云:‘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 ’下皆准此。 阿难! 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前心光乍现,不作圣解,复以此止观不二之心,精研妙明,即于定中,以能观智,观于所观闻性,观久功深,心光内彻;不复外溢。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虽探手身中,亦无障碍,虽拾出腹中蛲蛔,身相毫无损坏。 是名心精妙明,流溢于形体之内,五脏虚融,通明透彻。 此但定中精研妙明,暂时得此行相,并非圣人,所证境界。 不作圣解,是善禅境,为将破色阴之先兆;设若无知,妄言证圣,必为魔所乘,扰乱诱惑,终受群邪所害。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 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胜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行者又于此禅定心中,精细研究,内身外境,虚融透彻,定力较前增胜,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被八识执受身根之外,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据医书说: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各有所栖,各有所主。 今由观行力强,色心交融,致使除八识执持身根之外,余魂魄等,皆动本位,彼此相涉,互为宾主。 例如魂本上升,今反下沉;则魂变为宾,魄成为主。 或魄本下沉,而今上升;则魄为宾,而魂反为主。 此时行者,忽闻空中说法音声,或闻十方诸佛,同时敷演,秘密义理。 此是精研妙明,定力增胜,使魂魄精神,彼此互相离合,而往昔闻法熏习,所成善根所致,暂得如是,非为圣人境界。 不作圣心,即为破阴先兆,名善境界;若心生住著,妄言证果,则为魔所乘,而受其害。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四心魂染悟现佛踞台又于此禅定心中,精研穷究,止观不二,深伏烦恼,发本明耀。 至此心光澄露,皎彻益明,十方无情世界,遍作阎浮檀紫金之色,一切有情种类,尽化诸佛如来。 正是:‘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之先兆,如是观照不息,定力增胜,必见三身佛现。 毗卢遮那,译云遍一切处,是佛法身;卢舍那译云净满,是佛报身;释迦译能仁,是佛应身。 天光台,即莲华台藏世界。 报身佛于莲华台藏世界成佛,踞莲华当中,华有千叶,一叶一大千,一一大千世界,皆有释迦,应化其中,所谓:‘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故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依正具足,二报庄严之境界,是由行者昔日,曾诵华严,或闻梵网,所说华藏世界,印于心田,使心魂因闻熏灵悟所染,故今于定中,心光发明,照诸世界,暂时所现境界。 非为圣证,以下准上可知。 又以此心,精研抄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 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行者又以此止观不二之心,精进研究,妙明闻性,用心绵密观察无间,抑止妄念,按令不动,得以降伏内心烦恼。 由于力加制止,用心过度,于时忽然之间,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 虽然同时各各遍满,但不相留碍。 青是琉璃宝,黄是黄金宝,赤名鹦鹉宝,白是白银水晶等宝。 此等青黄赤白等宝,各各纯现,皆因定中用心,功力太猛,逾于常分所致,暂时如此,不久便息,非为以下准上。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 忽于夜半,在暗室中,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睹物谓又于此定心中,研究妙明,澄静其心,照彻前境,精光凝定不乱。 精光是慧,不乱是定,即定慧均等,止观不二之时。 忽于夜半,在暗室中,能见种种有情无情等物,与白昼所见无异。 而暗室中物,依然如故,亦不除灭。 此由定力,深伏烦恼,心光显现,绵密澄清,内相细微,而能外见。 以致幽隐发露而已,暂得如是,以下准上。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 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七尘并入纯烧斩无碍行者于禅定心中,反闻功深,内身外境,无不虚融,故能契入真空无碍之理。 故身体四肢,同于草木,无情之物。 纵令火光焚烧,不能令其体热;纵执刀割其肉,犹如削木。 众生一向执四大为我,今由止观力强,色阴将尽,四大非我,故火烧刀斫,亦无所觉。 此名诸尘并销,四大排遣,内身外界,悉皆遗忘。 反闻之功,一向精纯,深入空理所致。 暂得如是以下同前。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 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又于此禅定心中,深入空境,诸妄不生,故能成就身心清诤。 净心功极,谓止观纯熟,深伏我执,唯一清净观照之心。 所谓:‘净极光通达\’。 因此能见同居士中,十方大地山河,皆成佛国,七宝交辉,光明遍照。 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世界,宫殿楼阁,殿堂华丽。 甚至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 前见同居净土,今见同居秽土,若净若秽,悉皆亲见。 此境由于平常,欣净厌秽之心,凝想日深,熏习成种,今定功所逼,心光所灼,故于定中,化现而成,非为圣心。 以下准上。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于禅定心中,止观双修,深入无际,以其深故,身心世界,不能为碍,自他远近,悉皆通达。 忽于半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如在目前,清晰明了,同于白昼。 交易之区曰所,汲水之处曰井,通衢大道曰街,旁通窄路曰巷。 此人忽然,见远方住于市井街巷之内外六亲,或闻宗族眷属谈话之声,或见或闻,皆由止观迫心,逼至极点,遂令心光外飞,故多于远方障隔之处,能见或闻,偶然如此,非同圣人所证,天眼天耳。 不作胜解以下如上。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胜解,即受群邪。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修禅之人,以止观不二之心,观察研究,透过重重境界,至此定心精纯,深入无际,能与圣人,心精通吻;色阴将破,魔宫振裂,诸魔恼怒,欲来扰乱,故令修禅之人,忽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其形貌身体,无端转变迁移。 或现佛身,或作菩萨,或化天人,或变龙畜,刹那之间,现种种变化。 当知此皆防心不密,偶起杂念,致受鬼物眩惑,有此妄见,非真见圣相。 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持其心神,发其狂慧,致使行人无端说法,且能通达无边妙义。 当知,此乃魔力使然,非真得心开。 以上或妄见,或狂慧,皆因定力所逼,防心不密,致使魔得其便,暂时如此;若能不作圣解,魔事自然销歇。 若作证圣之解,必为魔所乘,而受群邪,无可哀救。 阿难! 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庚三结过劝示如是十种,即前所说十种定心所现之境。 或一时发现,或次第发现,或次序不定,先后发现,皆由无始,虚妄色阴,与今所用,妙止观心,能所交战,真亥集于一念,故现斯事。 若知其幻,不生执著,自可破色阴,超劫浊,转凡入圣。 可惜众生顽迷无知,不自忖德量能,逢以上十种境界因缘,迷不自识,妄言证圣;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则大妄语成,堕无间狱,经无量劫,求出无期,此结其过。 汝等以下,是劝示。 佛劝阿难,及在会大众,应当依佛今日所说言教,于末法中,宣扬开示;使末法行人,得知定境非实,不生住著;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乘虚而入。 如是便可保护加持,覆护正修,而得渐次证入圆通,成无上道。 佛顶文句云:‘盖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境如烟。 钻木得烟,则知去火不远。 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 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 ’下皆准知。 阿难!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己二明受明境分三。 庚初总示阴相分四。 辛初结前色阴尽相善男子,指有志出尘,而修习禅定,超凡入圣者。 无论男女,皆可修习禅定,超凡入圣,今举善男子,即概括善女人。 凡修三摩提正定者,在奢摩他止观中,经历前科十境,突破色阴,由此进入受阴区域。 诸佛心,即当人本具之真心,行者于禅定中,色阴尽,根性显,发本明耀,故见本觉真心。 犹如对镜,能见本人面目,但可见不可即。 是相似见,非真实现。 前色阴未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今色阴尽,见诸佛心,则如明目人,十方洞开,即见一切。 佛顶文句云:‘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始终皆以止观,而为体用。 今言奢摩他中,举止以摄观也。 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 又达三土色阴即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即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即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也。 则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之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若受阴习强者,则于观行位中,又现客邪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初二句双贯前后。 贯前色阴尽,见诸佛心,即若有所得,但如镜像,可见不可即,故未能用。 贯下,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即若有所得,喻人了知,六入本如来藏。 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喻六根虽不缘尘,而受阴领纳之习未除,仍为受阴区宇,不得自在。 总喻修止观者,色阴虽尽,而见诸佛心,但仍为受阴所覆,本具佛性,虽德相宛然,智慧不惑,然又未能发挥佛性,自在妙用。 犹如魇人,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修止观者,为受阴所覆,犹如魇人,今受阴若尽,则如魇咎顿歇。 心谓受阴,身谓色身,色身向为受阴执持,心身不离;今受阴尽,色身不复更为受阴所持,故得其心离身。 且能反观其面,即亲见自心,如人亲见五官,不同镜中见像,故去住自由,无复留碍。 身如笼,心如鸟,鸟为笼困,喻心局身中;今心离身,如鸟出笼,而得意生身。 自此海阔天空,随往无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受阴因于违顺妄境,而生损益妄受,虚有所明。 以佛眼观之,此虚明但妄想耳,非真实有。 奈众生不识,受阴以虚明妄想为本,妄执受阴为实,故心局身中,四大知觉相织妄成,名为见浊。 今受阴尽,心离四大,身见不起,自可超越见浊。 阿难! 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 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 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 辛初过抑生悲佛告阿难,彼由观行力,破色阴境之善男子,当在此色阴尽,受阴未破之定中,得大光耀,如明目人,十方洞开,无复幽暗。 其心发明,见诸佛心,如镜现像;由于不知,仍为受阴所覆,未能发挥自在作用,反而自责,既悟我心佛心,一心无二心,我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心佛众生,其体原同;何不及早发心度生,令悟本具佛性,致使群生,枉受轮回。 如是内抑过分,忽于抑责自己之处,发无限悲。 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父母,观于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 此种悲哀不已,情不自已之境,皆由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越常分所致,并非圣人所证之同体大悲;若能速悟,提起正念,日久自消,而无过咎。 若作圣解,以为证得佛之大悲,如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 悲魔是一类外道,不得志而死,滞魂不散而成。 今修正定,诸魔震惊,环侍左右,候机破坏。 若作圣解,即喜得其便,入其心腑,悲上加悲。 故见人则悲,啼泣不已,遂失正定,而成邪受,为魔所摄,作碍眷属,受魔支配,专事破坏正修;魔福受尽,从而沦坠,阿鼻地狱。 阿难!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 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二感激生勇又彼色阴尽,受阴明白之善男子,因于定中,见诸佛心,如明镜像,亲证己心,与佛同体之胜相现前,好生感激。 忽于感激过分之中,生出无限勇气,其心猛利,志顿齐佛,妄谓诸佛,必须三祇修福慧,方能成道,而我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一生便能超越,三祇修证。 殊不知理可顿悟,事必渐修。 此皆因用功过急,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大所致。 设能及早觉悟,此乃慧多定少,未能以定持慧所致,非为圣人所证实境;不为所迷,仍然逆流照性,则日久狂妄自销,还复正念,则无过咎。 否则,作为证圣之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狂魔,是外道修行狂慢自大,不得志而死。 今因修止观者,狂妄自大,得其方便,乘虚而入,摄其神识,操纵其志,见人便矜夸己德,我慢无比。 乃至其心,超略圣贤;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因此,以前所修正定,毁于一旦,被魔所摄,命终成就魔业,为魔支配,破坏佛事,受魔福尽,当堕无间。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情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三智衰生忆于色阴尽之定境中,因定多慧少,观察力弱,未能进而照破受阴,向前无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因堕于色受两阴之间,进退不得,心中焦虑,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时处,沉忆枯渴之心,不敢散失;以为沉忆既久,必有所获,遂以此枯渴、沉忆不散之心,为勤修精进之相。 此实由于修习三摩地,定多慧少,观察乏力,致有此失。 若能悟知,此是定强慧弱所致,收拾沉忆,提起正念,使定慧均等,则无过咎。 此种进退维谷之境,岂是圣人所证? 设若以为沉忆之境,是圣人所证,则有忆魔入其心腑。 忆魔亦外道修行,得少为足,忆持静境不失而成。 今乘行者迷执沉忆,以为胜证之便,而入其心,拘其神识,日夜撮取其心,悬挂于色受二阴中间之处,自此失于正受,沦为魔眷,魔福尽,当坠无间。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圣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名,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四慧胜成劣失于猛利,谓慧多定少,观智过于猛利,于色尽受现定中所见,心佛一如之胜境,常怀于心,以为自己已成报身,卢舍那佛。 五阴区宇,仅破色阴,便于色销受现之际,以为成佛,未免过于得少为足。 其过在于用心过猛,定力微弱,不善观察,忘失恒常审察,溺于己已成佛知见,而成狂慧。 若能省悟,佛性虽现,未得受用,仅属定境,暂现而已,非为圣人所证,然仍进修,力求定慧均等,则无过咎。 否则,设若作为圣人所谓之境,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知足魔,是见取外道,迷有漏天,作无为解,非果计果者。 今得其便,入行者心,摄其神识,见人便言,我已证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理。 因而失于正受,心随魔转,为魔眷属,福尽堕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 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五失守生忧新证未获,谓色阴销,受阴现,虽见佛心,未得受用,故心所居之色阴已亡,因堕于色受二阴之间,历览二际,即前后观察,自心生起艰险恐惧。 以其进不可曰险,退无所居曰艰。 恒处于艰险忧虑之中,忽然心生无尽忧恼,如坐铁床之苦,如饮毒药之悲,常为忧悲苦恼所困,心不欲活,但求速死。 故常求于人,害其性命,以便早得解脱。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是出其过;此人过在无方便慧,恐惧过度,若能觉悟,此乃定多慧少之过,从此改过忘忧,定慧双修,则无咎过,而可归复本修。 否则,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 常忧愁魔,是生前不得志,忧屈枉死,冤魂不散而成。 今乘其便,入其心腑,益增其忧,故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欲求舍寿速死;或常怀忧愁厌世之念,走入山林,不愿见人。 因妄起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无间。 又彼定中诸善男予,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 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 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六慧劣成喜处清净中,谓色阴既破,烦恼降伏,二执不起,受阴现前,心得虚明,能见佛心。 于清净境中,心得轻安之后,忽然自己产生,无限欢喜之心;心中之喜悦,无法抑止。 其过在轻安,无意自禁,因于定中,定多慧少,缺乏智慧观察禁止所致。 若及早觉悟,舍喜不受,力求定慧均等,继续观照,止观不二,则无过咎并非圣人所证之境界。 若误作圣解,则有一分好音乐魔,入其心腑。 此魔亦外道修行,得小轻安,生极乐想;守此不忘,名喜乐魔。 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魄,见人则笑,纵情五欲,恣意享受;或于通衢大道,载歌载舞,以娱自己。 若问其故,则谓已得自在无碍解脱;由是邪念,失于正受,沦为魔眷,福尽堕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 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七见胜成慢慢有七种:一于劣计胜,恃己凌他,谓之我慢;二同德相傲:谓之傲慢;三于同争胜,名过慢;四于胜争胜,名慢过慢;五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以卑自矜,名卑劣慢;七不敬佛僧,不礼塔庙,谓之邪慢。 此修定人,见色阴销,得大光耀,见诸佛心,以为妄尽真现,引为满足。 无端忽生大我慢心,恃己陵他,甚至七慢,一时俱发。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正是邪慢。 此人过在无慧自救;若能觉悟,法性平等,生佛一如,尚不可轻慢众生,况敢慢诸佛圣贤,以此觉慧,挽救狂心,继续止观双修,则无过咎。 此非圣人境界,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外道修行,得少为足,而起我慢,死后为魔王摄,名大我慢魔。 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慢上加慢,何止不礼佛塔,且摧毁经像;或对人言,佛像不过是金是铜,是土是木所造,经典亦不过是树叶毡华。 肉身才是真正活佛,不知恭敬,反崇土木,实为颠倒。 人或信之,随其毁碎经像,埋于地中;纵或不信,亦因疑致误,贻害众生,罪当堕入无间地狱。 自此失于正受,沦为魔眷,魔业既尽,当堕阿鼻地狱,无救无归。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 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八轻安自足定中行者,色销受现,于自心识精圆明之中,圆悟精明之理,即亲见佛心,随顺于生佛一如之境,得大自在。 忽然生起无量轻安,而言自己,已成圣人,得大自在。 此但名于定中慧胜,圆悟精理,而获轻安清净所致。 非是圣人所证境界,及早觉悟,继续观照,则无过咎。 否则,作为证圣之解,即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 此魔亦外道修禅,降烦恼,得轻安,以为证圣,死后为魔所摄,名轻清魔。 今乘机渗入其心腑,摄其神识,使行者自谓,功行已满,福慧具足,更不再求上进。 凡为魔惑者,皆因缺乏闻慧,非果计果,故曰此等多作无闻比丘。 此等比丘,往往未得谓得,令人生疑。 及定散命终,受生相现,又谤佛妄语,使人从之受误;甚至谤佛,断菩提种,堕阿鼻狱。 因起邪见,故失于正受,沦为魔侣,命终堕落阿鼻。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 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 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九空解成断色阴销,受阴现,便于受阴虚明之中,获得虚明之性。 受阴无质曰虚,能分别前境曰明。 此人处于虚质无碍,明净无物之中,忽然生起断灭之见。 谓人死断灭,既无因果,亦无轮回,是以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一向入于断灭空境。 空解成就,断空之心现前,乃至心中生起,永远断灭之邪知谬解。 海公认为前后诸科,皆出其过之由,此中亦应有‘此名定心,沉空滞寂’两句。 由于定心,失却慧照观察,而沉空滞寂,故有断灭之想。 若能觉悟断空,非圣人所证之第一义空,速提观智,继续修证,则无过咎。 不然,则有空魔,入其心腑。 空魔即拨无因果之断见外道,今乘机渗入,行者心腑,摄其神识,使其断见更盛。 故而谤持戒名为小乘,且以大乘菩萨自居。 谓大乘度生,不拘小节,菩萨既悟空理,本无持犯可得,何须持戒。 因而常于信心檀越之前,饮酒啖肉,广行淫秽。 因其魔力附体,能摄伏在彼之前等人,对其淫秽之行,不生疑端,更不毁谤。 如是魔鬼入心既久,或有人谓其曰:菩萨悟空,无有持犯,而饮酒食肉,何不见其饮尿食屎。 此魔鬼入心之人,竟于檀越之前,或食屎饮尿,与酒肉等,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 此人破佛所制戒律威仪,以言误人,使误信者,堕入罪恶。 因此失于正受,死当沦堕。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 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辛十爱极成贪味其虚明,即贪味受阴虚明之境,入心入骨,不肯或舍。 其心忽然,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欲境现前,不能自持,便成贪欲,此出其相。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是出其过。 此人过在贪味定境,安乐随顺入心,而乏真慧,把持自心,遂随狂妄欲念,误入诸欲。 若能以慧观照,此安乐定境,不生贪恋执著,继修止观,勇往向前,则无过咎。 若作圣人所证之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 外道修禅不断淫心,命终堕为欲魔,专事恼乱梵行,今乘行者一念贪著,即入其心,摄其神识,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 与其行淫者,名持法子,因有魔鬼神力所摄,故于末世中,摄化凡夫及愚痴众生,数以百计,如是乃至,多越千万。 直至魔欲满足,心生厌虽,舍其而去;既然魔力消失,威德自无,受其愚者,控诉于法,故受王法所治。 疑误众生,应云惑乱众生。 淫欲正是地狱之因,生受王法制裁,死堕无间地狱,正受尽失,沦为魔眷。 阿难! 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庚三结过劝示佛告阿难,如前所述,于禅定心中,所现十种境界,皆是受阴未破,用心不当,理智与情欲交战,互为胜负所致。 如得虚明之性,是止观胜于妄想;如生忧发悲,毁戒贪淫等,是妄想胜于止观。 众生愚顽无知,迷于定境,故逢此十种境界因缘,迷不自识,竟妄谓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此结其过。 汝等以下,是劝示。 佛劝阿难等,应当将如来所说,受阴十境,传示末法;令修定者,得以明白魔境,了悟正定,不为魔惑。 使末法众生,获得加持保护,得以正修,渐次证入,成无上道。 阿难! 彼善男子,修三磨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己三明想阴境分三。 庚初总示阴相分四。 辛初结前受阴尽相受阴尽者,谓修三摩提之人,于前所述,受阴十境,或备经,或不备经,皆悟幻境,不生住著,止观均等,过十境,破受阴。 但仍为想阴所覆,未得漏尽,虽然,但其心与形离,如鸟出笼,不复再为色身所限,而成就意生身。 自此从凡入圣,历六十圣位,随意所往,得无障碍。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加前三渐次,及前之干慧,后之妙觉,名六十胜位。 意生身有三:一、乐意生身,二、性意生身,三、无作意生身。 今云心离其形,应是性意生身。 文句云:‘意生身者,随意所到,身则便到’,故云随往无碍。 此有三种:一者入三昧,乐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者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者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 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复名为意生身矣。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文句云:‘利根之人,受阴尽时,一尽一切尽,便能朗然大觉;若想阴习强者,于观行中,受阴虽复虚妙,又现寐寱区宇也。 ’熟寐,喻想阴未破;受阴尽,得意生身,上历六十圣位,随往无碍,如寱语。 受尽想现,思惑未断,未开佛知见,未达真如境,谓之别无所知。 但以观行力,永伏见惑,上合下同,普入佛刹,供佛利生,谓之其言已成音韵伦次。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喻诸佛菩萨,悉知是人,渐上正轨,将证菩提。 但以虚妄想阴所隔,如醒者能知寐语,寐者不知醒人。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八识心中,所含六识种子,动相微细,谓之动念。 动必有想,六识浮想,依动念生,今动念既尽,不再起念作意,触、受、想,五遍行心所皆灭,则六识浮想,无从生起,谓之浮想销除。 浮想如尘,动念如垢,今念尽想销,如去尘垢。 本具妙觉明心,从此显耀。 一伦,谓一切伦类,即十二类生,生死有粗细,粗则出胎曰生,寿尽曰死;细则起念曰生,念灭曰死。 首即生相,尾即灭相,觉明之心既显,则一切十二类生之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谓之首尾圆照。 此即行阴境现,而超想阴,故名想阴尽。 众生依想阴,安立世界,还自取著,顺贪逆嗔,痴执妄境,贪嗔痴恼,由是而起,遂成烦恼浊。 今想阴尽,能觉所觉俱空,故能超越烦恼浊。 此即前圆通章中,觉所觉空之境。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想阴能为融通变化,使心随境,或使境随心。 如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或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此皆妄想,使动色身。 故以佛眼,观此想阴,皆由意识妄想,融通前五识之所生,故曰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 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 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 辛初贪善巧想不遭邪虑,谓修行人,于受阴中用功,由定慧力,所发之十境,不生住著,不起邪虑,而能于受阴虚融中,透过十境,得意生身,不遭十种邪魔恼乱,至此圆融定慧,更加发明。 可惜于三摩地中,忽然生起贪爱圆明之心;圆明,即一切种智,双照事理,真俗皆明,谓之圆明。 此修行人之所以忽然,心爱圆明,其过在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修行人储精蓄锐,精进思维,而欲现种种身,善巧方便,说法利生。 原属善意,奈于定中,起心动念,且有贪求,便为魔所乘,而来恼乱。 幸而受阴已尽,邪魔不能侵入心腑,唯附他身,邪说扰乱。 尔时,谓受尽想现,圆定发明,于三摩地中,忽生心爱圆明之时。 天魔, 发布时间:2025-02-19 11:12:5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