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七卷 内容: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七卷南亭法师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二三愿。 受学戒时是出家以后的事。 受戒、学戒,必依三归。 归依必定要佛、法、僧三者,拣别外道邪师、邪教及邪众故。 如基督、天主、回教之一神教。 出家以前,可以受五戒、八戒,也有不受的。 出家以后,先受沙弥、沙弥尼十戒。 受者是领纳于心的戒体。 但受戒者的程度参差不齐,于受戒而后,必须接受戒师的教诲。 然而我既接受戒法,我当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上句即作持,下句即止持。 持者,持而不失。 于善法我们应当拿起来做,于恶事就得全盘放下。 偶一停顿,即为犯戒。 清初,金陵大宝华山读体律师有止作二持的一部书,我曾读过。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二四愿。 受阇黎教:羯摩、教授、依止、授经,皆是阿阇黎。 阇黎者,译言轨范师。 接受阇黎的教诲,同时我要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威指行止端庄,仪指动作有序。 儒家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1 佛家更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2 这些都包括在戒条之内。 所行真实者,所有行动皆要真实,真实,可以拿儒家诚字来解释。 古人所谓有威可畏,有仪可敬者此也。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二五愿。 和尚:主持传戒者,或一寺之主,或披剃师,皆谓之和尚。 其位甚尊。 和尚译言力身。 谓有三乘道力、五分法身。 或梵文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依之可以授戒。 入无生智:诸法从缘而生,从缘而灭,本自不生,今亦不灭。 此无生理也。 今证此理,谓之无生智。 到无依处者:诸法既从缘而生,则无实体性;无实体性,名为无依处,亦所证理也。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二六愿。 受具足戒。 在沙弥尼十八岁时,要以二年时间,学习式叉摩那尼〈学法女〉戒。 此戒有六法: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 沙弥、沙弥尼满了二十岁,得父母允许,可以进受者二百五十戒与三百五十戒,再进而受十重四十八轻之梵网菩萨戒。 梵网戒为具足戒,前此者,皆为方便。 当我受戒时,我愿一切众生,皆能如我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方便者,比丘、比丘尼戒以前,皆为方便。 菩萨戒是最胜法,以超越二乘,上阶佛果也。 第三、就坐禅观时,有七愿。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二七愿。 若入堂宇:堂宇,禅室也。 禅室有时名般若堂、大彻堂。 我进入这一间屋宇来修学禅观,我愿意一切众生,同时皆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无上堂,则心法之譬喻也。 明心见性,是为无上堂。 升无上堂已,则八风吹不动矣。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二八愿。 床为卧具,座为坐具。 敷者,敷展,也就是铺设平正。 以此而当愿众生开展敷扬一切善法,俾得见真实相。 真实相者,亦真如之心体也,禅宗则谓之开悟。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着。 二九愿。 正身端坐时,愿与一切众生,坐菩提座者,开大智慧也。 智慧之士知一切法如梦、如幻,故于诸法无所执着。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三十愿。 跏趺,有全跏,为两足加于两者;有半跏,为左右一足加于一方者。 此坐禅之姿势也。 因坐禅而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者:坐禅是用心地工夫的。 我们能在心地上摸着边缘,就可以了知有为诸法如幻、如化,于山崩海啸、狼突豕奔,皆可以无动于衷。 僧肇法师《肇论》上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3 这就是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不动地非定指第八地也。 以上二愿为修定的方便〈待 续〉。 【注】1. 《中庸》论圣人之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2. 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 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称为威仪。 比丘所应持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 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 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 3. 《肇论》卷一: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肇论新疏》中释:连引四事,前三所迁之物,后一能迁之时,亦通于物,皆流动中至大者至速者,而云常静等皆不迁尔! 旋岚大风之名,此风起时偃妙高犹如腐草江河易见。 野马者,南华云:野马尘埃也。 或云:白驹游气,亦运动中驶埃者。 日月于昼夜中周四天下,此皆常静不流不动,以妄见非真缘生相假,苟达两虚万物顿寂也。 发布时间:2025-02-19 13:01:2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