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 内容: 18.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引 言在西藏三大寺学经的时候;首先要学一部因明入门的书,名叫《都扎》,是类摄的意思。 就是把经论中的名相,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摄为一类一类而学习的课本。 这部书初从色法中的显色、形色,直到因明中的现量、比量等心明差别,和正因、似因等因明差别,共有十八章。 学完这部书后,不仅对于因明论中的名相能得到适当的了解,就是用辨论的方式研究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释量论》、《入中论》、《毗奈耶经》、《俱舍论》),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这部书中的最后《心明》和《因明》两章,对于学习法称的因明来说,特别重要。 因此,我为少数学人首先讲完了这两章。 这部因明入门的书,在三大寺有不同的教本。 我现在所讲的,是以普觉大师所著的《都扎》为根据,也参照了扎迦大师所编的《心明》、《因明》等书。 但在我讲的时候,为了适应实际需要,省略了原书中的辨论部分,仅摘取了书中的正义,就我过去学习时的理解而讲的。 内中也谈到与玄奘法师译传的因明同异之处。 这种尝次,对于初学因明的人,或许有些帮助,但也可能有错误,希望读者不吝教正。 在汉地学习《俱舍》、《唯识》等论的时候,对于心理的分析,都是分为心王、心所两类。 心王又分为六识或分为八识;心所分为四十六种或分为五十一种。 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在法称的《因明论》中,对于心理的分析,不重于心王、心所的分类,专重于量和非量的分类。 量和非量又各分为多种。 其解说的方式,则先说明各法的定相(藏文是能相义,因为含有定义的道理,我叫它定相)和差别,再举出事例以为证实。 心明有多种名称,或名觉,或名了别,或名知。 在《因明论》中通用觉代替心理。 觉的定相为了别,就是明了见境的意思。 但要知道觉所了别的境,不一定都是有的。 例如缘兔角的心,他所了别的境,就是没有体性的。 他是依着兔角这个假名,自己心中生起的一种影像,还以这个影像作为他所缘的境。 这类问题很多,不胜详举。 觉的差别分为二类:一量觉,二非量觉。 一、什么是量的觉? 量觉的定相为新证不欺诳的了别。 新证简别已决智;不欺诳简别思察;了别简别有色根。 已决智、思察、有色根,这三法皆不是量,而但易与量相混,所以要加以简别。 量的差别分为二类:即现量和比量。 在法称的因明中,现识和现量不同。 现识是总的,现量是现识中的一种,是别的(这和玄奘法师所传的现识皆有现量有所不同。 如说前五识及所有识的自证分都是现量,即可证知)。 这里先说现识,后说现量。 先说现识。 现识的定相,为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 离分别简别有分别心,不错乱简别乱识(如见一月为二月的眼识等),了别简别有色根。 现识的差别有四种:根现识,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 根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 根现识的差别有三类:一是量,二是已决智,三是现而未定的根现识。 初如缘色根现识的第一刹那。 次如彼识的第二刹那等。 第三如注意听闻妙声时所起的缘色根现识。 根现识又可分为五种,即:缘色的根现识、缘声的根现识、缘香的根现识、缘味的根现识、缘触的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自所缘缘之色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了别,是缘色根现识的定相。 如是依自不共增上缘之耳根及自所缘缘之声境而生等,为缘声根现识的定相。 其余缘香、缘味、缘触等根现识的定相,类推可知。 意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的他智。 这里的了他智简别自证现识。 意现识的差别也分三种:一量、二已决智、三现而不定的意现识。 初如他心智通第一刹那,次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刹那等,第三如专意注视妙色时所起缘声的意现识(这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境界)。 自证现识的定相,指能取行相,是自证的定相,也就是说离分别不错乱的能取行相,是自证现识的定相。 自证现识也有三种差别:一自证现识量,二自证已决智,三现而未定的自证现识。 初如领受眼识的自现识第一刹那,次如领受眼识的自证现识第二刹那,第三如数论师及胜论师身中领受乐是知的自证现识,又如顺世外道身中受比量是量的自证现识等。 这些自证现识,对于他自所领受的境界,皆不能决定其事实为何体性。 瑜伽现识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止观双运三摩地而生,圣者身中离分别不错乱的了他智。 瑜伽现识有二种差别:一是量,二是已决智。 是识必无现而未定者,以于自所量境必能决定故。 如《释量论》云:大慧于所见,一切种决定。 瑜伽现识虽有已决智,然佛的遍智第二刹那,却非已决智,因为佛的遍智必是量故,必是现量故。 次说现量。 现量的定相为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 现量的差别有四种:自证现量,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 自证现量的定相,为唯向内缘的单纯能取,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 唯向内缘的单纯能取,即简别其它现量。 因为根现量等,皆以所了的对相境为所缘故。 根现量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而生,离分别,新证不其诳的了别。 根现量有五种,即缘色的根现量,乃至缘触的根现量。 意现量的定相,为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而生,离分别新证不欺诳的了别。 此意现量的差别有六种,即缘色至缘法的意现量。 瑜伽现量的定相,为依自增上缘之止观双运三摩地,圣者身中现前新证,微细无常及粗细补特伽罗无我随一的了他智。 此瑜伽现量差别有三种:一现证微细无常的现量,二现证粗人无我的现量,三现证细人无我的现量。 若约三乘圣者而分,则有声闻乘圣者的瑜伽现量、独觉乘圣者的瑜伽现量、大乘圣者的瑜伽现量。 又瑜伽现量,若依道的体性而分,三乘圣者又各有见道、修道、无学道的瑜伽现量。 若约所缘境,也可分为缘如所有性和缘尽所有性的二种瑜伽现量。 这里附带说一下似现量。 似现量的定相,为于自所现境,错乱的了别。 这和错乱识相同。 似现量的差别,有六种有分别,一种无分别。 六种有分别为:错乱分别、世俗分别、比度分别、比量所生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 依次举例,一如计声为常的分别,二如知声是无常的比量,三如缘因心(下文另说)的分别,四如比量后随起的分别,五如在今天追念过去事的分别,六如在今天预想将来事的分别。 无分别的似现量,有属于根识的,有属于意识的。 无分别根识,依着四种错乱根缘,发生错觉,成为似现量。 所谓四种错乱因缘为:所依上有错乱因、处所上有错乱因、境上有错乱因、无间缘上有错乱因。 一如眼中有翳,由所依眼根有错乱因,以致生起一月为二月的错觉眼识。 二如乘船时,由船行动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岸上树木移动的错觉眼识。 三如旋转火把,由于火把速急旋转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火成环形的错觉眼识。 四如极愤怒时,由怒火烧心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现前境物都为红色的错觉眼识。 由如上说的错乱根识所引的无分别意识,乃至梦中明见青色的梦心,都是属于意识无分别的似现识。 无分别的邪智、无分别的似现量与实无明现的智等,其义理相同。 奘师所传的《因明论》中,也四种现量。 前五识为根现量,未说非量,如《八识规矩颂》于前五识只说性境现量,即为明证。 意现量指五俱意识,即前五识缘色等境时所引生的意识,都是现量。 自证分全是现量,不许有非量的自证分,这在成唯识论说四分中的自证分时,同样只说现量。 瑜伽现量,名胜义现量,是指亲证真理的圣道。 这与上述法称《因明论》中所讲的四种现量都有区别。 正说比量。 比量的定相,为由自所依的正因,直接引起的新证不欺诳的着智(着智,即分别的异名。 由于分别心取境时,有坚着的力量,故名著智)。 谓比量智既是依于正因,直接引起的有分别心,又是首先通达宗义的不错误心,是故说为新证不欺诳的着智。 比量的差别,有事力比量、世许比量和信顺比量三种。 如由所作性为因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是第一种比量。 如由分别境中所有为因,通达怀兔是月的比量,是第二种比量。 如由以三种观察证实的言教为因,通达施感财富,戒感善趣等言教,对自所说义,都无欺诳的比量,是第三种比量。 又比量智若由名称而分,可分为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两种。 自义比量和比量相同,以比量就是自义比量故。 是自己依于正因通达宗义的比量智故。 他义比量和真能立语同。 真能立悟,是使敌者他人引生比量智的论式,本身并非比量。 由能引起他人的比量,故亦假名为比量,是因立果名。 这里附带说一下缘因心。 缘因心就是敌者正确通达真能立量式中的宗法性,及因有宗必随的道理,无欺诳的了别。 缘因心是指引生敌者比量智的亲因。 如立者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真能立的量式时,敌者通达声是所作性的了别心,和凡是所作性的必是无常的了别心。 这就是以所作性为因,成立声是无常宗义量式时的敌者的缘因心。 此缘因心有二:一是通达声是所作性的缘因心,二是通达凡作性皆是无常的缘因心。 由这两种心的力量,就能引生敌者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智。 故这两种缘因心,在因明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种缘因心,就其体性来分,又各有现、比、已决智三种。 两种缘因心中的第一现识的缘因心,如以所作性因,成立声是无常时,敌者了知,声是所作性的现识。 其比量的缘因心,如敌者通达声是所作性的比量智。 其已决智的缘因心,如敌者通达,凡所作性皆是无常的比量智的第二刹那等。 又,量可分为:一由自决定的量,二由他决定的量。 由自决定量的定相,谓凡量,若自所量性于境上非有,自即不生,由自力能引决定者。 由他决定量的定相,谓凡量,若自所量性于境上非有,自即不生,要由他力引生决定者 。 由自决定的量,差别有五种:一现见有作用根现量,二串习根现量,三自证现量,四瑜伽现量,五比量。 这五种量,都是由自力能决定的正量。 依次事例:初如缘火有焚薪作用的根现量。 二如儿女缘父母像貌的根现量。 三如领受眼识的自证现量。 四如意识见分的遍智。 五如通达声是无常的比量智。 由他决定的量分为三种:一最初现量,二未注意现量,三有错乱因现量。 事例:一如先不曾见过青莲花人,初次见莲花色根现量。 二如专心爱着妙色的人,所起闻根现量。 三如执阳焰为水时,现见水色根现量。 又由他决定的量,就名称可另分为三种:一现相由自决定、真实由他决定的量,二总由自决定、别由他决定的量,三现相也由他决定的量。 其事例依次:初如当实事火色而疑是否火色时,望见远处红光的根现量。 这种根识,对于所见的红光来说,是现量,但对于是火的颜色来说,则是非量,以要由后来认清是火光的识,方能决定为火的颜色。 故对事实来说,是由他决定的现量。 二如当事实是株柏树而怀疑是否柏树时,望见一株枝叶繁茂树的根现量。 这种根识,对总的是树,是自己决定了的;但对于是否柏树,则自己尚不能决定,要待后起识方能决定。 故对于差别,是由他决定的量。 三如引生自己怀疑是否看见青色、缘青色的根现识。 这种现识,对于现相和事实都不能决定,都须由余识来决定,故对任何方面都不是量,是现而未定的识。 前两种是由他决定的量。 总的说来,由他决定的量虽一定是量,但对于某事,是由他决定的量,则对于彼事,一定不是量。 因为对于某事若是量,则对彼事一定是由自己决定的量故。 又,就名称也可分为三种量:一士夫量,二语量,三智量。 初如大师世尊。 二如四谛法论。 三如现量和比量。 前两种是假名量,第三种是真实量。 实际上只有二种量,为现量和比量。 因为所量的境,也只有二种境:即自相和共相。 以自相为所现境的是现量,以共相为所现境的是比量。 二、什么是非量的觉? 非量觉的定相如为非新证不欺诳的了别。 意思是说这种了别,或者是欺诳,或者不是新证,不具备量的条件,所以是非量。 非量觉的差别有五种:一已决智,二思察,三现而未定,四疑,五邪智。 非量觉中已决智的定相,为通达已通达事的了别。 已决智的差别有三种:一现识已决智,二分别已决智,三俱非彼二的已决智。 现识已决智又分为五种:一根现识已决智,二意现识已决智,三自证现识已决智,四瑜伽现识已决智,五俱非彼四之已决智。 事例:初如缘青色根现识的第二刹那,二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刹那,三如领受眼识等自证现识的第二刹那,四如见道无间道的第二刹那,五如现识第二刹那。 是中第五俱非彼四之已决智,是抽象的名词。 其实体仍不能超出前四种之一。 分别已决智有二种差别:一现量所分别已决智,二比量所引分别已决智。 初如缘青色根现量所引生的决了青色的合理定解。 合理一语,即显示已决智,是不错乱的认识。 二如通达声是无常比量智的第二刹那。 俱非彼二已决智,如量的第二刹那等,也是抽象的名词。 非量觉中思察的定相,为于自境有欺诳性的合理着智。 合理显示思察于所计的义理是正确的认识。 欺诳显示思察于所计的义理是未能得到决定性的认识。 着智显示思察唯属有分别的觉智,不通无分别心。 思察的差别有五种:一没有理由的思察,二理由相违的思察,三理由不定的思察,四理由不成的思察,五虽有理由未审决择的思察。 事例:初如闻说声是无常的宗,便计声是无常。 如是思察,没有审思到为什么声是无常的理由。 次如由空无作用之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空无作用应是常,而与无常性是正相违背的。 三如由所量性之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所量性即可成立彼宗,也可否定彼宗,是不定因。 四如由眼识所取为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其眼识所取的是色不是声,不能成立彼宗。 五如对于声是所作性及凡所作性皆是无常之理,未能以量得其决定,即由所作性为因,而计声是无常的宗,对于此因尚未审谛决择。 非量觉中现而未定的定相,为若自所趣境的自相法明了显现,但对于自所趣境自相法,不能引起定解的了别。 所趣境,指显示彼心所特缘的境(关于境的分类,下文另述)。 事例:如能引起怀疑,我是否看见青色的根现识,及异生身中缘色等五境的意现识,并领受彼识的自证分。 这里法称说的异生身中缘色等五境的意现识及彼自证分,皆是现有未定的识,皆非现量;这和奘师所传的五俱意识及自证分,皆是现量的说法,有所不同。 非量觉中疑的定相,为由自立犹豫二边的了别。 疑相应的心王及彼心眷属中受等心所法,虽亦对境有所犹豫,那是由于疑的力量使其犹豫,非是他自力对境犹豫。 疑的差别有三种:一如理疑,二不如理疑,三等分疑。 初如声是无常耶? 的疑心。 次如声是常性耶? 的疑心。 三如声常耶? 无常耶? 的疑心。 另外,如于声大概是常性的不如理的疑。 此疑也通邪智,以是有分别的邪智、邪分别故。 非量觉中邪智定相,为倒取自境的了别。 邪智分二类:一分别邪智,二无分别邪智。 初如计声常的分别,及执兔角的分别。 第二无分别邪智又有二类:一属于意识的,二属于根识的。 初如梦中明见青色的梦心,此心是意识,是无分别识,复是邪智。 如其次第,以是梦中心故,是离声义可合缘着智的了别故;是自境法处所摄色,实无青色,缘为青色的智故。 然这种缘青色心,若就正在梦中的人来说,却是合理的根识。 第二属于根识的邪智,如见雪山为蓝色的根识,及见法螺为黄色的根识等。 上来略说量和非量的差别,共为七种心:即现量、比量、已决智、思察、现而未决定、疑及邪智。 这七种心又可分为二类:谓通达觉与达通达觉。 由能通达自境,故名通达觉。 此有三种:即现量、比量、已决智。 由未能通达自境,故名未通达觉。 此有四种:即思察、现而未定、疑及邪智。 有人说思察属通达觉,那仅是约正确思察而通达,非是已生定解而通达。 其通达觉,又有直接通达和间接通达的两类。 由现起彼境行相而通达的为直接通达,由未现彼境行相而通达的为间接通达。 又七种心,若约有分别与无分别而分,现量和现而未定,唯无分别;比量、思察、疑、唯有分别。 已决智和邪智,通有分别、无分别。 若约心来分,根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唯无分别,意识,通有分别、无分别。 心理又可分为三类:一以总义的所取境分别,二以自相为所取境无分别不错乱识,三以无体明现为所取境无分别错乱识。 以总义为所取境分别的定相,为声义可合缘的着智。 这里所说的声是总声,即由任何事物的名称所引起的影像。 这里所说的义是总义,即分别心中所起的彼义影像。 如听说诸法无我时,自心中对无我义所起的影像。 声义可合缘,是把任何事物的名称影像和义理影像,合而为一的缘虑。 如把瓶的名称、瓶的实体,结合为一事。 可字是显示包括未能合缘者的分别。 如未习知物名的幼儿,他见物或闻名时所起分别? 小儿看见瓶时,不知名瓶,他虽尚未能把名称和事物结合起来而缘,但他的分别心也是可以把名称和事物结合起来而缘的,故用可字来包括他。 分别的差别可分三类:一唯缘总声的分别,二唯缘总义的分别,三俱缘声义的分别。 初如有人未知鼓腹缩足有盛水作用之器物就是瓶。 他仅依瓶的名称,而生起缘瓶的分别心,实不如瓶为何物。 二如有人见鼓腹缩足能盛水之器物时,仅生起缘鼓腹缩足盛水器物的分别心,而不知此物就是瓶。 三如有人已了知瓶为何物而起缘瓶的分别心。 其第一种人分别心所现起的瓶的影像,但是总声;其第二种人分别心现起鼓腹器物的影像,但是总义;第三种人分别心,不论是现瓶或现鼓腹物的时候,都是把总声和总义同时现起,更不感觉何者是名何者是义。 分别又可分为结合名的分别与结合义的分别。 前者是把能诠名和所诠义结合起来的分别,如见鼓腹盛水器物而起这是瓶的分别。 后者是把别事和能别法结合起来的分别,如看见手执杖的人而起这人有杖的分别。 但有的分别既不结合名,也不结合义;如但缘瓶的分别,则俱非彼二种分别所摄。 又分别有合理与不合理;所著境属于有,即为合理分别。 所著境无休,即是不合理分别。 以自相为所取境的无分别不错乱识的定相,为于自现境不错乱的明显了别。 这种识和现识相同。 差别有根现识、意现识、自证现识、瑜伽现识。 如前已说。 以无体明现为所取境的无分别错乱识的定相,为于自观境错乱明现了别。 这种识和无分别邪智相同。 其差别有属根识、有属意识,如前已说。 复次心理,又可分为证他和自证二类。 初与向外缘识相同,次与向内缘识相同。 除自证分外,所余根现识、意现识、瑜伽现识,及一切分别心,皆是证他的心。 心理又可分为心王与心所的差别,如《百法》、《唯识》等论广说。 附带说一下境。 觉所了别,是境的定相。 是境差别分四:一所现境,二所取境,三所著境,四所趣境。 一切法皆是所现境,以有为法是现识的所现境,无为法是分别的所现境故。 所取境与所现境相同。 现识的所趣境,与现识的能取行相境相同。 分别心的所著境,所趣境,和分别心的能取行相境相同。 除去少数不待外境妄见发轮等的错乱心外,其余一切心都有所现境。 所著境唯属于分别心。 要合理的分别心,方有所著的境。 所趣境则是所决断的义理,也必须是正确心,才有彼境。 再略谈一下各宗派对于现量的主张:婆沙师、顺经部行的中观师和应成派诸师,只许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的三种现量,不许自证现量。 经部师、唯识师和顺瑜伽行的中观师,都许四种现量。 又经部师许现量必不错乱,而唯识师则说:凡夫身中缘色的根现量,是错乱识。 唯识宗许彼识是无体明现的识故,识外无境故,而凡夫缘色的根现量,是见有外色的识故。 顺瑜伽行中观师,也同唯识宗所许。 经部师说:凡夫身中缘色的根现量,是不错乱识。 以凡夫缘色的根现量,见色为外境,色实是外境故。 我们知道:经部是既许实有外境,又许实有自证分的宗派。 又现量心离分别,是经部、唯识、自续中观派等所共。 应成派说:不欺诳的了别为量的定相,已决智也许为量。 又许现量,通有分别与无分别二种心。 如宗喀巴大师的《中观论大疏》中说。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北京菩提学会讲,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于中国佛教协会校阅一次(幻音笔录)(原载《法音》1986年第五期) 发布时间:2025-02-21 12:25:1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