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本觉利品第四 内容: 本觉利品第四「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 从远近来。 亲如来座专念谛听。 入清白处。 身心不动。 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 汝从何来今至何所。 无住菩萨言。 尊者。 我从无本来。 今至无本所。 佛言。 汝本不从来。 今本不至所。 汝得本利不可思议。 是大菩萨摩诃萨。 即放大光遍照千界。 而说偈言大哉菩萨智慧满足常以本利利益众生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群庶不来不去」尔时有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实相妙法。 甚深微妙,不可思议。 于是由他方国土,远处而来。 亲近师子座,专念谛听佛说法。 佛之音声,清彻远闻,故无住菩萨,远在他方国土,闻法而来。 佛问无住菩萨,汝从何来,今至何所? 菩萨以德立名,既名无住,无住当无本。 无本者量等虚空,无来无去。 若随顺世谛,则无来而来,无去而去;若论胜义谛,则来而无来,去而无去。 故无住菩萨答言,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 若无住无本,当是无来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了。 佛赞叹言,汝本不从来,今本不至所。 佛赞曰,汝无住无本,故实无来无去,而现来去。 虽现来去,而无来去。 以无住之德,彻证法性。 法性无性,无性为性。 无性则空无所有,空无所有故无来无去。 以无性故,所以随缘成事。 以随缘成事故,所以无来而来,无去而去。 诸法随缘,现有来去。 既是随缘,故无自性。 所谓随缘不失性也。 以随缘不失性故,所以来而实无来,去而实无去。 无住菩萨,具无住之德,实迹近邻圣也。 故佛赞叹说,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 佛赞无住菩萨已,即放大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而说偈言:大哉菩萨,智慧满足,常以本利,利益众生。 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群庶,不来不去。 大哉菩萨,赞无住菩萨也。 智慧满足者,菩萨证知诸法实相,名之为慧,菩萨了达实相诸法,名之为智,故曰智慧满足。 常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之本利,利益一切众生。 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作如幻佛事,利益众生。 然于本利,却无生无灭不来不去,常住不动。 如《金刚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虽然化导一切群庶,但却是法身不动,不来不去。 「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 尊者。 以何利转。 而转众生一切情识。 入庵摩罗。」尔时无住菩萨白佛言,佛既得本利,利益众生。 究竟以何利转化众生,转众生之情识,入庵摩罗识呢? 众生一切情识者,遍计执性也。 众生不知一切法缘生如幻,竟以情识执着一切假法为实有。 庵摩罗识,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 是阿梨耶识,果上之名。 《成唯识论述记》云,真如虽非识所变,为识实性故,亦名唯识。 故知庵摩罗识,即真如也。 「佛言。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 入庵摩罗。 何以故。 一切众生本觉。 常以一觉觉诸众生。 令彼众生皆得本觉。 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一觉者,无上正等觉也。 无上觉有二种智,即实智与方便智。 佛如实知诸法实相,故具实智。 佛如实知实相诸法,故具方便智。 佛以实智起方便智,以方便智度一切众生。 度一切众生皆入本觉实智,故度尽一切众生,而不取众生相。 以诸法实相,悉无分别故。 故曰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何以故下,解释云何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一切众生本觉者,一切诸法无非实相也。 诸佛如来,既已自证本觉,复以本觉,觉诸有情。 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者,令一切众生皆证实相也。 众生若证实相,便是成佛。 《法华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故令一切众生皆得本觉者,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 觉诸情识,空寂无生。 众生情识,不知诸法性空,竟执缘起幻相为实有。 若证实相,便知情识妄执,诸法性实无生。 若知诸法非实,自然便得情识空寂无生了。 「何以故。 决定本性本无有动。」何故令诸众生皆得本觉以后,觉诸情识空寂无生呢? 因为情识起止变动无常,而其性本空。 故曰决定本性,本无有动。 「无住菩萨言。 可一八识。 皆缘境起如何不动。 佛言。 一切境本空。 一切识本空。 空无缘性。 如何缘起。」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 「可一八识」,「可」是语助词。 「一八识」应为「一切识」。 谓一切识皆为缘境而起,既有起止,云何谓一切识本性本无有动呢? 佛言,一切境无性本空,一切识亦无性本空。 空云何有缘? 故曰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当知缘起诸法,是依他而起。 此依彼起,彼依此起,互依而起,方成缘起。 如果此不依彼便起,彼不依此便起,则一切法起不依缘,是故便无缘起。 既然此依彼成,则此全是彼。 此是彼故,则此空无体性。 彼依此成,则彼全是此。 彼是此故,则彼无体性。 此无体性,故依彼而成。 彼无体性,故依此而成。 如此缘起方兴,万法方成。 所以缘起必是性空,以性空故缘起方成。 故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 无性缘成,便是依他起,万相影现。 缘起无性,便是圆成实,一性湛然。 故曰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缘而非缘,非缘而缘。 起而无起,无起而起。 甚深微妙,离言绝虑,名不思议缘起。 「无住菩萨言。 一切境空。 如何有见。 佛言。 见即为妄。 何以故。 一切万有。 无生无相。 本不自名。 悉皆空寂。 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身尚不有。 云何有见。」无住菩萨言,如果一切境皆空,那么如何有见呢? 一切众生,皆有所见,怎可谓一切境皆空? 佛总破诸见曰,见即为妄。 众生以妄想故,乃有所见,非真有境可见也。 何以故? 因为一切法性空寂,所以一切万有,无生无相,因为一切万有性本空寂故。 本不自名者,一切法以相立名。 既然无相,云何有名? 只怪众生迷惑,于无相法,妄取于相。 复于相上,妄立假名。 以相名故,起诸妄想,不如实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一切法相,亦复如是无相无名,一切众生身,亦如是无相无名。 众生身者,色法也。 无住菩萨问如何有见。 对色法而有见,故佛答,一切色法皆空。 一切法相,一切众生身,皆约色法言也。 身尚不有,云何有见? 此是直接呵破。 「无住菩萨言。 一切境空。 一切身空。 一切识空觉亦应空。 佛言。 可一觉者。 不毁不坏。 决定性故。 非空非不空。 无空不空。」无住菩萨言,佛言常以一觉,觉诸众生。 如果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 那么觉亦应空,佛以甚么觉诸众生呢? 佛言,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 以一觉者,即毕竟空。 故不毁不坏,不生不灭,是诸法决定性故。 然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亦无不空,是为一觉性。 「无住菩萨言。 诸境亦然。 非空相非无空相。 佛言。 如是。 彼可境者。 性本决定。 决定性根。 无有处所。 无住菩萨言。 觉亦如是。 无有处所。 佛言。 如是。 觉无处故清净。 清净无觉。 物无处故清净。 清净无色。」无住菩萨,深领佛意言,诸境亦是一样,非空相非不空相。 佛言如是,如汝所说。 因为彼境者,性本决定毕竟空寂。 以决定性根,毕竟空寂故,无有处所。 以无有处所故,不得谓之空,亦不得谓之不空。 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 不得谓之空,不得谓之不空。 以如是故,佛以一觉,觉诸众生。 虽觉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被觉者。 佛言如是,汝解我所说义也。 以觉无有处所,所以觉性清净。 以觉性清净故,所以不可说有觉。 色亦如是,一切物无处所故,所以清净。 色清净故,所以不得谓有色。 以一切法性,毕竟空不可得故。 若谓有处所可得,皆是有住生心也。 若心无所住,则空不可得,不空亦不可得。 故曰非空非不空,无有空亦无不空。 当知我人于法见空,见不空,皆强立知见也。 「无住菩萨言。 心眼识亦复如是。 不可思议。 佛言。 心眼识亦复如是。 不可思议。 何以故。 色无处所。 清净无名。 不入于内。 眼无处所。 清净无见。 不出于外。 心无处所。 清净无止。 无有起处。 识无处所。 清净无动。 无有缘别。 性皆空寂。 性无有觉。 觉则为觉。」在心曰知,在眼曰见,于识则为了别。 于空性中,不立知见了别,是谓本觉性地。 若立知见了别,便违空性。 故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非空非不空,不可住着,不可思议。 佛言,是的,心眼识亦复如是,非空非不空,不可住着,不可思议。 何以故? 因为色尘性空,无有处所。 无处所故,所以色尘清净,无相无名。 以色尘清净无相无名,所以不入于内。 不入于内者,不入于眼根也。 换句话说,因为色尘空故,所以不入于眼根。 眼根亦是一样,因为眼根性空,无有处所,无有所在也。 故眼根清净无有住着,所以无见。 眼根清净无见,所以不出于外。 不出于外者,不接触外尘也。 心性空寂,无有所在处,所以清净无有住止,亦无起处。 谓净觉心性,妙湛不动,无有起灭也。 识性空寂,无有处所,清净无动。 以识性空寂,所以清净不动。 众生见静见动者,皆是妄识取着幻相也。 如果妄识不起,则诸幻灭尽。 诸幻灭尽,而清净觉性不动。 如是则无缘相,亦无了别识了。 当知一切缘相,皆是自心所现。 自心现诸缘相,还以自心生见,了别自心所现的缘相。 当知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作缘也。 何以故? 万法唯是一心造故。 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法性皆悉空寂,以性空寂故,所以空性以外,别无有觉。 觉则为觉者,谓如是觉,则为觉了。 经云: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 菩提者,觉也。 觉者,了达于空性也。 「善男子。 觉知无觉。 诸识则入。 何以故。 金刚智地解脱道断。 断已入无住地。 无有出入。 心处无在决定性地。 其地清净如净琉璃。 性常平等如彼大地。 觉妙观察如慧日光。 利成得本如大法雨。 入是智者。 是入佛智地。 入智地者。 诸识不生。」佛言,善男子! 如果觉知空性无觉,诸识便入空性菩提了。 因为金刚智地,解脱道断。 断已入无住地。 金刚智者,佛智也。 谓佛智坚如金刚,不为一切所坏,能坏一切。 金刚智地者,佛地也。 于佛智地,无解无缚,故曰解脱道断。 既然解脱道断,故入无住之地。 不住于解,不住于不解。 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 心无所住,量等虚空,所以无有出入,无有在处。 决定性者,证无上菩提也。 无上菩提者,毕竟空也,空即菩提也。 其地清净以下,举譬喻明无上菩提之地。 计有四喻,以明四德。 清净如净琉璃,明法身德。 性常平等如彼大地,明解脱德。 觉妙观察如慧日光,明般若德。 利成得本如大法雨,明化世德。 净琉璃是一种青色玉石,清净无瑕,用喻法身德。 性常平等,如彼大地。 大地其性平等,等载万物。 不择净秽,负四种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 然大地自在不染,用喻解脱德。 觉妙观察,如慧日光。 觉性无住,不住有不住无,谓之觉妙。 如慧日之光,无所障碍,用喻般若德。 利成得本,如大法雨,佛利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其本觉。 如一雨所润,万物滋生,此明佛化世济物之德也。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 入佛智地者,则诸情识不生也。 「无住菩萨言。 如来所说。 一觉圣力。 四弘智地。 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 何以故。 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佛言。 如是。 何以故。 一切众生。 本来无漏。 诸善利本。 今有欲刺。 为未降伏。」无住菩萨言,若依如来所说之一觉圣力。 一觉圣力者,即证无上菩提,入佛智地也。 以入佛智地,可成诸大功德,故曰一觉圣「力」。 其一觉圣力,即言清净、性常平等、觉妙观察、利成得本。 四弘智地,即上言之四德。 亦即清净、性常平等、觉妙观察、利成得本。 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 何以故? 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佛之三德,一切众生本来满足。 不过于众生位上,未可称佛,仅曰佛性而已。 佛之法身德,于众生位上,名正因佛性。 众生修正因佛性,便证法身德。 佛之解脱德,于众生位上,名缘因佛性。 众生修缘因佛性,便证解脱德。 佛之般若德,于众生位上,名了因佛性。 众生修了因佛性,便证般若德。 至于「利成得本」,乃众生本觉性地。 故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佛印可曰,如是。 一切众生,本具四弘智地。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无漏。 诸善利本,本来满足。 不过有贪欲为刺,未能降伏,不能自证而已。 今有欲「刺」,刺有害意病意。 《中阿含无刺经》有云:「……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根为刺;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非想非非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复次有三种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 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是为阿罗诃无刺。」阿罗诃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无住菩萨言。 若有众生未得本利。 犹有采集。 云何降伏难伏。 佛言。 若集若独行。 分别及以染。 回神住空窟。 降伏难调伏。 解脱魔所缚。 超然露地坐。 识阴般涅槃。」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觉之利。 犹有采集,谓犹有取着也。 取三有生死果报名采,此果报源于烦恼业与心相应名集。 如是众生,云何降伏其难降伏之心呢? 佛回答说,如是众生,若于大众集会,或是独行。 起分别心,及以染着心。 或者回其情识,住着于断灭空窟。 若欲降伏其难调伏之心,令其解脱魔之所缚,应令其超然露地坐。 超然者无所住、无所系缚也。 露地坐是阿兰若行、头陀戒行、无欲贪行、无罣碍行。 如是则其识阴般涅槃。 其情识寂灭,入于法性也。 「无住菩萨言。 心得涅槃独一无伴。 常住涅槃。 应当解脱。 佛言。 常住涅槃。 是涅槃缚。 何以故。 涅槃本觉利。 利本觉涅槃。 涅槃觉分即本觉分。 觉性不异涅槃无异。 觉本无生涅槃无生。 觉本无灭涅槃无灭。 涅槃觉本无异故。 无得涅槃。 涅槃无得。 云何有住。」无住菩萨言,如果心得涅槃,不生不灭,入此不生不灭的境界,则独一无伴。 以无变异故曰独一无伴。 如果常住这种涅槃境界,应当便是解脱了。 无住菩萨以为有涅槃可得,有涅槃可住。 却不知无得无住,正是涅槃。 佛直接呵破说,如果常住涅槃,便是被涅槃所缚。 当知若人心无所住,不住有涅槃,不住无涅槃,名曰解脱。 若人心有所住,住于无涅槃固是法缚;住于有涅槃,亦是法缚。 所以解脱不在涅槃其法,而是在于自心。 心无所住,则解脱矣。 所以佛说,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因为这种道理,所以龙树菩萨偈曰:「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缚。 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脱。」何故知般若与不知般若,皆被法缚呢? 因为心住于知,或住于不知,皆被法缚。 何故知般若与不知般若,皆得解脱呢? 因为心不住于知,亦不住于不知,所以皆得解脱。 故佛解释说,涅槃本觉利,利本觉涅槃(应为觉利本涅槃)。 觉利者,无上菩提也。 无上菩提者,心无所住也。 以无上菩提,有自利利人之功,故曰觉利。 心无所住,则尽烦恼障。 烦恼障尽,名究竟涅槃。 心无所住,则尽所知障。 所知障尽,名无上菩提。 所以究竟涅槃,与无上菩提,一皆无所住也。 故曰涅槃本觉利,觉利本涅槃。 涅槃觉分,即本觉分。 「分」者因也。 谓涅槃之因,即本觉之因。 本觉者,无上菩提也。 觉性不异,涅槃无异。 觉本无生,涅槃无生。 觉本无灭,涅槃无灭。 无上觉性无分别无差异,涅槃性亦无分别无差异。 以其性皆空故。 无上觉本,无生无灭。 究竟涅槃亦无生无灭。 以二者生灭,皆不可得故。 因为涅槃与觉本,无差异故。 所以不可得于涅槃,涅槃本不可得。 既然涅槃不可得,云何有住于涅槃? 「善男子。 觉者不住涅槃。 何以故。 觉本无生。 离众生垢。 觉本无寂。 离涅槃动。 住如是地心无所住。 无有出入。 入庵摩罗识。」善男子! 凡证无上菩提者,不住涅槃。 何以故? 因为无上觉者,即是无生。 是知入无生法忍,即分证无上菩提也。 离众生垢,众生者众因缘生也。 众因缘生法,虽有生灭,然假有其相而无实性。 其所现假相,称众生垢。 入无生忍,证无上觉者,知众生无性,故曰离众生垢。 觉本无寂,离涅槃动。 证无上觉者,心无所住,不住寂灭。 如实知毕竟空中,无有寂灭,故曰觉本无寂。 离涅槃动,似应为离涅槃「静」。 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言证无上觉者,不住生死也。 觉本无寂,离涅槃动(静)。 言证无上觉者,不住涅槃也。 住如是智地,心无所住。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无出生死入涅槃。 远离生死涅槃二见,是入庵摩罗识也。 当知佛出现于世,非为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 而是欲令一切众生,远离生死涅槃二见也。 「无住菩萨言。 庵摩罗识。 是有入处。 处有所得。 是得法也。 佛言。 不也。 何以故。 譬如迷子。 手执金钱。 而不知有。 游行十方。 经五十年。 贫穷困苦。 专事求索。 而以养身。 而不充足。 其父见子有如是事。 而谓子言。 汝执金钱何不取用。 随意所须皆得充足。 其子醒已。 而得金钱。 心大欢喜。 而谓得钱。 其父谓言。 迷子汝勿欣怿。 所得金钱是汝本物。 汝非有得。 云何可喜。」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吗? 如果是有入处者,应当其处是有所得。 莫非庵摩罗识,是有得法吗? 佛言,不是的。 譬如迷子,手执金钱以下,是譬喻说。 说明庵摩罗识,本自具足,非是新得。 只怪众生,迷惑散走,不自知耳。 贫子喻,见于《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声闻人少得解脱,自谓已得涅槃。 闻佛说《法华》,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深生庆幸,方知将来得佛。 故声闻人,未闻《法华》以前,不知自己当来作佛。 闻《法华》后,方知当来作佛。 故深自庆幸,得大善利,自谓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其实无上菩提,非是新得,乃本具耳。 于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举譬喻以表欣悦之性。 略引《妙法莲华经》譬喻如下: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 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遥见其父,有大力势。 恐见逼迫,舍父而去……其父大富,财宝无量。 ……长者见子便识,即遣傍人,急追其子将还。 ……长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勿令漏失……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故庵摩罗识,非为今得,而乃本具。 所以实无出入得失,只因觉迷,有见与不见而已。 「善男子。 庵摩罗者亦复如是。 本无出相今即非入。 昔迷故非无。 今觉故非入。」佛言善男子! 庵摩罗识,亦与穷子得宝一般。 本无出相,今即非入。 言出入者,谓无得亦无失也。 纵然众生迷惑,但亦不失,故曰昔迷非无。 诸圣虽觉,亦非新得,故曰今觉非入。 「无住菩萨言。 彼父知其子迷。 云何经五十年。 十方游历。 贫穷困苦。 方始告言。 佛言。 经五十年者。 一念心动。 十方游历。 远行遍计。 无住菩萨言。 云何一念心动。 佛言。 一念心动五阴俱生。 五阴生中具五十恶。」无住菩萨言,彼父既知其子迷惑,为何不早令其觉悟,经过五十年以后,十方游历,历尽贫穷困苦,方始告知呢? 换句话说,佛既知声闻人迷惑,为何不早令觉悟? 经五十年以后,方始告知呢? 佛言,所谓经五十年者,谓一念心动也。 所谓十方游历者,谓远离圆成实,而行遍计执也。 于此可知,庵摩罗识者,与真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实,义一名异也。 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谓经五十年也? 佛言,一念心动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俱生。 色受想行识者,法也。 此即所谓心生则法生者是。 如果心湛寂不动,则五阴皆空。 五阴空者,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即是真如,即是实相。 一念才起,则五阴法起,遍计执生,故曰经五十岁。 五阴生中,具五十恶。 若依《法华文句》,或《法华义疏》,皆谓五十者表五道。 十表天道,二十表人道,五十者表其余三道。 今阅此经,方知佛意,五十者表五阴。 五阴中具五十恶,故曰五十。 至于五十恶者何? 以未见经文,不敢臆测。 不过据元晓大师谓,「五十恶者,识阴有八,即八识是。 受想二阴,随识各有八。 行阴有九,八是相应,一是不相应。 色阴十七,合为五十。 色阴十七者,能造四大,所造十三,谓五根五尘,法处所摄有三种色。 如《显扬》说,律仪色,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 如是五十是真实恶,流转生死违涅槃故。」但此说是否契佛意旨,仅供大众参考。 「无住菩萨言。 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 具五十恶。 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 佛言。 令彼众生安坐心神。 住金刚地静念无起。 心常安泰即无一念。」无住菩萨问言,远行而计着于遍计,游历于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 既然如此,怎能令众生,不生一念呢? 佛言,欲令众生一念不生,应令彼众生静室安坐,澄心静虑心神不动。 住金刚智地,静其念勿令使起。 是则心常安泰,即无一念生了。 「无住菩萨言。 不可思议觉念不生。 其心安泰即本觉利。 利无有动常在不无。 无有不无。 不无不觉。 觉知无觉。 本利本觉。 觉者清净无染无着。 不变不易决定性故。 不可思议。 佛言。 如是。」无住菩萨深领佛旨曰,不可思议也。 净觉中一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是本觉利也。 本觉利湛然不动,性相常住而不无。 无有不无,不无不觉。 此本觉利,非有亦非无。 故曰无有不无。 虽然不无,却一念不生,不立觉知。 故曰不无不觉。 觉知无觉,本利本觉。 虽然灵明觉知,却一念不生,不立觉知。 故曰觉知无觉。 如此则是本利本觉也。 如是境界,便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 犹如一间静室,空无一物,唯一灯常明。 虽然空无一物声息俱无,然光明静照,毫发毕现。 虽然光明静照,毫发毕现,却是空无一物声息俱无。 是即所谓「惺惺寂寂是,惺惺散乱非。 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觉者清净无染无着,不变不易,决定性故。 所谓本觉者,只是心地清净,无染无着,心无所住也。 心无所住则一切法空,所以不变不易,无生无灭,决定性故。 最后无住菩萨曰,如是言语道断,心行亦灭,不可思议也。 佛印可曰,如是! 「无住菩萨闻是语已。 得未曾有。 而说偈言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一觉本觉利利诸本觉者如彼得金钱所得即非得尔时大众闻说是语。 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无住菩萨闻法欢喜,而说偈曰:尊者大觉尊,赞佛也,以下偈颂,赞法也。 虽是无念法,却不是无,故曰说生无念法。 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 自性清净心虽然无念无生,却不归断灭,故曰自性清净心常生不灭。 是言清净心,虽常寂而常照也。 一觉本觉利,利诸本觉者,如彼得金钱,所得即非得。 《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故一觉者,即一觉地,即佛地也。 此一觉即是本觉利。 利诸本觉者,即利诸众生也。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是本觉者。 最后半偈,文显易明。 即举穷子得宝喻,如彼穷子忽得珍宝。 然所得者原是本具,非新得也。 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 于一觉地,无得亦无失。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得智慧度也。 发布时间:2025-03-03 12:55:2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