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相法品第二 内容: 无相法品第二「尔时尊者。 从三昧起。 而说是言。 诸佛智地入实法相。 决定性故。 方便神通皆无相利。 一觉了义难解难入。 非诸二乘之所知见。 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诸佛证知,一切法相,缘生假有。 诸相假有,故非为真实。 而诸法无相,决定真实。 今欲明诸法实相,故先说此无相品。 诸法性空,一味真实。 性空故能随缘,随缘而现万法。 相随缘现,无自体性。 故相是因缘相,有而非有。 空是因缘空,无而不无。 故有是不有之有,则有全是空。 无是不无之无,则无全是有。 有不碍无,无不碍有,一切无碍,此则决定实际也。 故相是无相之相,是谓诸法实相。 无相是相之无相,是谓实相诸法。 二者相遍互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故一切相,一切非相,一切亦相亦非相,一切非相非非相,是名实相也。 尔时尊者(佛),从金刚三昧起,而说是言。 佛欲说法,必须先从三昧起,因为佛入三昧时,则身心不动故。 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 佛证无上菩提,是佛智地。 证无上菩提者,即究尽诸法实相也。 故曰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 何谓决定性? 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也。 《大方等大集经》云:「佛初成菩提,知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不杂烦恼,名为清净。 空解脱门,名之寂静。 无相无愿,名为光明。 无生无灭,名为无诤。 ……又,远离烦恼故,名为清净。 毕竟净故,名曰寂静。 无暗冥故,名为光明。 不可说故,名为无诤。」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是诸法实相。 故曰入实法相,是诸佛智地。 方便神通,皆无相利。 诸佛虽证实相,然从实智,起方便智,现大神通,利益一切众生。 而利益一切众生者,皆从实智慧出,故曰皆无相利。 无相者,即实相也,亦即以实相诸法故,起方便神通。 所以一切方便神通,皆由实相而起,利益一切众生也。 如《法华经》〈方便品〉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是诸法各具。 而其究竟,一皆实相。 故曰究竟等,等者不二不异也。 佛之神通,不可思议。 普现十方,利益一切。 无文字法,以文字说,虽以文字说,而离文字相。 无言语法,以言语说,虽以言语说,而实说而无说。 虽无诸法,而说诸法,虽说诸法,实无诸法。 于毕竟空,现无量法。 于无量法,现毕竟空。 而空与无量,各不相碍。 于一尘中,现无量剎。 而一尘不大,无量剎不小。 令一微尘,遍于十方,而一尘不大,十方不小。 大小自在,不失其相,各不相碍……故诸佛神通,诚不可思议也。 何谓神通? 神者不测也。 通者无碍也。 一觉了义,难解难入。 佛证无上菩提,过尽德圆,性德圆显,自觉圣智,不因他得。 《法华经》〈譬喻品〉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 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一切智、佛智、自然智,并是无师自得,故曰一觉。 一觉者,自觉圣智,不因他得也。 若因他得,必不圆备。 今以自觉,了义究竟,乃成等正觉。 故曰一觉了义。 如是之法,因圆果满,无欠无余,唯有佛与佛究尽,非余人所及。 故曰难解难入。 是知一觉了义,难解难入者,言唯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也。 故曰非诸二乘之所知见。 二乘劣智,不见实相也。 唯佛菩萨,乃能知之。 此菩萨者,补处菩萨也。 不但具如是自觉圣智,且能普现十方,度化一切众生。 皆说一味者,虽说诸法,皆明一味实相也。 「尔时解脱菩萨。 即从座起合掌跪。 而白佛言。 尊者。 若佛灭后。 正法去世。 像法住世。 于末劫中。 五浊众生。 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 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 宣说一味决定真实。 令彼众生等同解脱。」尔时解脱菩萨,礼佛请法。 佛法住世,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 依《大悲经》,谓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正法去世,正法时已去也。 像法住世,于末劫中。 言像法之末,进入末法也。 彼时五浊恶世。 五浊者,一、劫浊,劫末时浊,摧年减寿,渐临劫末。 由于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而致令劫浊也。 二、见浊,人多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乃成见浊。 三、烦恼浊,人多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乃成烦恼浊。 四、众生浊,人以见浊、烦恼浊,致令五阴身心俱劣,以此果报,名众生浊。 五、命浊,众生见浊烦恼浊为根本,而得劣五阴身心。 色心连持,相续生死,乃有命浊。 五浊恶世众生,多以恶业,轮回三界六道。 愿佛慈悲,为怜愍末世众生故,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之法。 一味决定真实之法者,诸法实相也。 俾令末世众生,等同解脱。 等同解脱者,令诸众生,于大乘中,获得平等一味之解脱也。 「佛言。 善男子。 汝能问我出世之因。 欲化众生。 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 是一大事不可思议。 以大慈故。 以大悲故。 我若不说即堕悭贪。 汝等一心谛听谛听。 为汝宣说。」解脱菩萨请法,如来垂允宣说,师资缘合也。 佛先赞叹说,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获出世果也。 实相是一大事,度一切众生皆令成佛,故其功德不可思议也。 「一」是实相理,「大」是实相智,「事」是实相行。 实相理者,无相也。 实相智者,无住也。 实相行者,以无住智,契无相理,如实成一切事功也。 「一」即佛法身德,「大」即佛般若德,「事」即佛解脱德。 故一大事,言佛之三德也。 故曰不可思议。 汝解脱菩萨,既以大慈大悲为众生请法,我当以大喜大舍而济含识。 我若不说者,即堕悭贪。 汝等谛听,我为汝说。 「善男子。 若化众生无生于化。 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令彼众生皆离心我。 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 无幻无化即得无生。 无生之心在于无化。」佛言善男子! 若欲度化众生,须是莫生能化之心。 既然不生能化之心,自然便无所化之众生了。 以心生则法生,心净则法净故。 如是远离我、我所心,纵化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化者,则其化大焉。 欲化众生,须是令众生皆离心我。 一切法本来无我,而众生以妄想故,执着于我。 《心经》云五阴皆空,而众生妄执有五阴,此是第一重迷执。 复于五阴中,妄执有我,此是第二重迷执。 更于我上执有生死,此是第三重迷执。 如此三重迷执,皆一妄心所造。 故欲化众生出于生死,应令彼远离心我。 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妄心本空,我非实有。 何以故? 诸法缘起假有,而无实体。 妄心亦复如是,无有实体。 如果妄心不空,岂得为妄? 既然妄心本空,故知妄心所生之我,非为实有。 总而言之,一切法无非因缘所生,故知一切法无有自性。 以无自性故,知一切心我,本来空寂。 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无幻无化,即得无生。 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若得空心者,心清净也。 心不幻化者,心不幻化诸法也,以心清净,则诸法清净。 如是诸法清净,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法忍。 诸法无生者,即诸法实相也。 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若心不生,则诸法无有。 故心空则法空,心有则法有。 若见法有时,即是心有。 若见法净,即是心净。 若见法染,即是心染。 故见法时,即是见心。 故曰无生之心,在于无化。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众生之心性本空寂。 空寂之心体无色相。 云何修习得本空心。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解脱菩萨复白佛言,众生之心,其性本来空寂。 既然本来空寂,则体非色相。 体非色相故,是以无所有不可得。 既然无所有不可得,当是处世不染,修治不净。 佛云何言修习得本空心呢? 心性本空,云何修习复得本空心? 若如是说,莫非众生之心,性本不空吗?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佛言。 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本无本处空寂无生。 若心无生即入空寂。 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善男子。 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佛言,菩萨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菩萨一切心相,皆随缘而起。 既然随缘起,故无自性。 无自性故,本来空寂。 正以无性空寂,方能任缘现相。 相随缘现,故性本空寂。 若性不空,当不能随缘也。 故曰一切心相,本来无本。 本无本处,空寂无生。 既然一切心相,随缘无性,故无根本。 若法有根本,方有始有生。 法无根本,当即无始无生。 故曰本无本处,空寂无生。 若心无生,即入空寂。 种种心生,乃有种种法生。 若心不生,则种种法不生。 心法俱泯,即入空寂。 故知众生不得空寂者,皆是心念妄起故。 心念妄起,以自妄心,现诸妄相。 众生不知一切法相,即自妄心所现。 却以自之妄心,还取自心所现幻相。 如果妄心不生,则不执一切幻相。 于是可得心境如如,一切无碍的自性清净心了。 即此自性清净心,便是众生空寂心地。 故修道之人,空心不空法,以万法唯心故。 若得空心,则法本寂然。 十法界唯是心现,若心不生,则大千湛然。 若心妄生,则九界宛然。 心善心恶则造六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等十如。 心净则造三圣法界十如。 三圣法界者,声闻缘觉菩萨也。 如心契中道,非生非非生,离边无住,便是佛法界。 佛法界者,一真法界也。 亦即是诸法实相也。 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空寂心地者,尽除妄想,自性清净也。 即此清净心地,名得心空也。 故知心空者,恢复本来面目也。 须知妄心是幻,净心本具,除其妄幻,复其净心,谓之心空也。 善男子! 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曾言,空寂之心,体无色相。 故佛言: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若有心有我,便是我相。 若有我相,便执法相及非法相。 法相者执有,非法相者执空。 若离我相,便不执有,亦不执空,一切清净,是谓心空。 故解脱菩萨所问,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云何修习,得本空心。 可见其处处不离执着。 故佛破其执着曰,无相之心,无心无我。 我相若离,法相自息。 故曰一切法相,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一切众生。 若有我者。 若有心者。 以何法觉。 令彼众生出离斯缚。」解脱菩萨复问,若一切众生,迷失清净自性,执着有我,执着有心。 应以何法觉悟之,令彼出离这种我见缚呢? 「佛言。 善男子。 若有我者。 令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本从因果。 因果所起兴于心行。 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若有我者令灭有见。 若无我者令灭无见。 若心生者令灭灭性。 若心灭者。 令灭生性。 灭是见性。 即入实际。 何以故。 本生不灭本灭不生。 不灭不生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佛言,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本从因果。 因果所起,兴于心行。 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十二因缘者,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此中无明为因,行为果。 行为因,识为果。 识为因,名色为果。 名色为因,六入为果。 六入为因,触为果。 触为因,受为果。 受为因,爱为果。 爱为因,取为果。 取为因,有为果。 有为因,生为果。 生为因,老死为果。 因必以果得名,果必以因而有。 若不以果,则不名为因。 若不以因,亦不成果。 无有果外之因,亦无因外之果。 故全因成果,全果为因。 既然全因为果,全果为因,故知因果一时俱,无有先后,不并不别。 若有先后并别,必是因外有果,果外有因。 因外有果,此果不由因,既不由因,何得名果? 果外有因,此因必不致果,若不致果,何得名因? 故知因果一时具足。 因时即是果时,以全果为因故;果时即是因时,以全因为果故。 因果宛然同一法性,同一法性因果宛然,故曰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若不如此,便非一法界性。 一法界性者,空即缘起,缘起即空也。 以因果一时具足,所以经云,初发心即成等正觉也。 试观十二因缘,只有因果,而无有我。 若有我者,应在因果之外。 然因果无外,故知十二因缘唯是因果,而无有我。 只因一念无明起,虚妄执心执我耳。 所以佛言,若执我者,令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 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十二因缘之起,法尔如是。 起是因缘起,灭是因缘灭,起灭唯是因缘,于心则无所有。 因为心者因缘心,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故于心无所有也。 若人迷因缘执有自性,于是便兴于心行。 此是诸法性相,有佛无佛,常如是也。 《大般涅槃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何况有身,身者我也。 意谓心尚不有,何况有我? 若有我者,令灭有见。 若无我者,令灭无见。 因缘无性,无性随缘,此法非有,亦非是无。 有则堕于常边,无则堕于断边。 离边无住,不生于见,则因缘无性,无性任缘。 故若不生见,则不见有我,亦不见无我。 是故佛言,若执有我者,令舍有见。 若执无我者,令舍无见。 若心生者,令灭灭性。 若心灭者,令灭生性。 灭是见性,即入实际。 根据以上所说,心既不有,何有生灭? 谓之生灭者,皆我见也。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无性,而人以妄见,而见有生灭。 若舍妄见,则不见生亦不见灭。 如是便见法性,如实知诸法以无性为性。 见于生,便产生灭见,见于灭,便产生生见。 若无灭,何因缘知生? 若无生,何因缘知灭? 故以生见而有灭见,以灭见而有生见。 故曰心生者,令灭灭性。 心灭者,令灭生性。 若人执心生者,令知生是因缘假现,似有还无。 假现之法,有不可得。 不可得法,无灭亦无生。 若人执心灭者,令知灭是因缘灭,因缘无性。 以无性故,无而不无,故无不可得。 不可得法,无生亦无灭。 有不可得,故不碍于无。 无不可得,故不碍于有。 有不碍无,故全有即是全无。 无不碍有,故全无即是全有。 是为俗谛中,立一切法。 全有成全无,说有时,此有是离有边有。 全无成全有,说无时,此无是离空边无。 全有是无,则有相尽。 全无是有,则空相尽。 此为真谛中,离一切法。 有相尽,正是成有之无。 无相尽,正是成无之有。 相成即是相夺,相夺即是相成,为是说唯有一佛乘也。 故知一切妄执,皆生于妄见。 如果灭是见性,则入实际。 实际亦曰真际、本际、心地、自性清净心,即真如法性也。 何以故? 本生不灭,本灭不生。 不灭不生,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本生不灭者,诸法因缘生,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 本灭不生者,诸法缘起性空。 既然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故知无有一法不空。 故曰本灭不生。 性空曰实,缘起诸法皆有分际曰际,此即实际是也。 实际无际,无际实际。 例如生是无生之生,若非无生之生,则此生便是常边。 无生是生之无生,若非生之无生,则此无生便是断边。 非常非断,非断非常,故曰不灭不生,不生不灭,方契中道也。 中道亦名实相,亦名实际,亦名真如,亦名佛法。 故一切诸法,无非中道,无非实相,无非实际,无非真如,无非佛法。 故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若有众生。 见法生时令灭何见。 见法灭时令灭何见。」解脱菩萨请问于佛,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 见法灭时,令灭何见? 菩萨深知,见生见灭,皆是情见,非法生灭也。 「佛言。 菩萨若有众生。 见法生时令灭无见。 见法灭时令灭有见。 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众生皆是由于无,而有生见。 由于有,而有灭见。 若不因无,何有生见? 若不见有,何法从灭? 故佛令菩萨,若众生见法生时,应灭其无见。 无无则不见其生也。 众生见法灭时,应灭其有见。 无有则不见其灭也。 当知诸法因缘生,幻现假有,故生不可得。 缘生无性,诸法无性则灭亦不可得。 因缘生不可得,无性亦不可得,是知诸法毕竟空。 毕竟空中建立诸法,诸法皆归毕竟空。 毕竟空建立诸法,则无而不无,不无而无。 诸法皆归毕竟空,则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无而不无,不无而无者,谓之真空。 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者,谓之妙有。 真空妙有,皆一真法界所现也。 故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 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 若灭有见无见者,则可得法真无。 真无者,即真空也。 真空即是妙有,以无性随缘故;妙有即是真空,以随缘无性故。 入决定性者,一切法总归毕竟空不可得也。 以毕竟空不可得故,所以决定无生。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 佛言。 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何以故。 无住无生乃是无生。 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 生灭俱灭本生不生。 心常空寂空性无住。 心无有住乃是无生。」解脱菩萨白佛言,尊者! 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 意思是说,令众生住于无生,其所住者,便是无生吗? 佛回答说,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因为心有所住,便是生相,故曰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当真无生,不应心住。 因为心住,便是有所得,有所得便是有生。 何以故? 无住无生,乃是无生。 何以故是设问词。 无住无生者,即心无所住,不住无生也。 不住无生,乃是无生也。 因为心若无住,即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一切法无生。 菩萨若生无生,以生灭生。 生灭俱灭,本生不生。 菩萨如果生起「无生」之想,是以生而灭生也。 因为若有无生之想,便是心有所住。 心有所住,便是生相。 以生灭生者,以妄代妄也。 应知生想灭想俱灭,心无所住。 则此生起「无生」之本生,亦复不生也。 心常空寂,空性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心空寂则无一法可得,以无所得故,所以空性无住。 如果心有所住,必有所得,有所得者,心不空也。 故曰空性无住。 心无所住,一切法空无所得,云何有生? 故曰心无有住,乃是无生。 此正示明,非是众生住于无生,而所住之无生,是无生也。 而是心无所住,方是无生。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心无有住有何修学。 为有学也为无学也。 佛言。 菩萨无生之心。 心无出入。 本如来藏性寂不动。 亦非有学亦非无学。 无有学不学。 是即无学。 非无有学是为所学。」解脱菩萨上白佛言,如果心无有住,有何修学? 为是有学呢? 为是无学呢? 如果谓有学,既是有学,焉得谓心无所住? 如果谓无学,既是无学,焉能作到心无所住? 有学者,有所修学,有所进益也。 无学者,学行穷满,更无所学,更无进益也。 于修学佛道上,有学无学,有大乘小乘之别。 一般说来,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称为有学。 四果人自以为学行穷满,更无可修学,称为无学。 大乘中又有二种,一、约因,二、约果。 约因而言,七地以前为有学,以有功用道故。 八地以上为无学人,以无功用道故。 约果而言,唯佛一人为无学,余皆有学。 固然如此,但是若谓有有学,有无学,皆是心有所住。 若心无所住,当不见有学,亦不见无学也。 故佛答言,菩萨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 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 菩萨无生之心,如实本具,等同虚空。 犹如虚空,若谓其有,却是无纤毫可得。 若谓其无,却是横遍竖穷,无所不是。 故菩萨心,无出亦无入,等同虚空。 本如来藏。 如来藏亦名二空如来藏。 即如实空,如实不空,谓之二空。 如实空者,法界毕竟净也。 如实不空者,于自性清净心中,具足无量功德也。 如实空则一法不立,如实不空则一法不舍。 何故一法不立? 以无纤毫迹相可得故。 何故一法不舍? 以横遍竖穷无所不是故。 如实空则是诸法实相,如实不空则是实相诸法。 如实空则是缘生无性,如实不空则是无性缘成。 如实空遮乎有见,如实不空遮乎无见。 因为空无自性,故空不定空。 以不定空,故不碍不空。 不空任缘亦无自性,故不空亦非定不空。 以非定不空故,所以不空不碍于空。 于法则无决定,于心则无所住。 以无住心,契无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上智则知空即不空之空,不空即空之不空。 是名如实空,如实不空也。 其实如来藏即是法身。 法身在缠,则转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则转名法身。 二者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体则名法身,一真法界用则名如来藏。 故曰本如来藏,性寂不动。 以如是故,亦非有学,亦非无学,以有学无学悉不可得故。 若得有学,若得无学,皆是以有所住心,得有所得法。 当知若有定法,岂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是故佛言,不得于学,不得于不学,是名无学也。 非是无「有学」而后,名为无学也。 「是为所学」者,即说明非是学行穷满,名之无学也。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 佛言。 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 是如来藏性寂不动。」解脱菩萨白佛言,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 我们要知道,如来藏性者,即法性体也。 如来藏起用,虽有卷舒,而法性体寂然不动。 故佛答言,如来藏起用,故有生灭虑知等相,称为如来藏智。 然其法性理体,却是隐而不显。 隐理不显者,谓其理体,无生灭虑知相也。 是故如来藏性寂不动。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云何生灭虑知相。 佛言。 菩萨理无可不。 若有可不。 即生诸念。 千思万虑。 是生灭相。 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 千思万虑不益道理。 徒为动乱。 失本心王。 若无思虑。 则无生灭。 如实不起。 诸识安寂。 流注不生。 得五法净。 是谓大乘。 菩萨入五法净。 心即无妄。 若无有妄。 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 入智地者。 善知一切从本不生。 知本不生。 即无妄想。」解脱菩萨问佛,云何是生灭虑知相? 佛言菩萨理无可不。 谓菩萨深证平等法性理体,此平等法性,等同虚空,无有分别。 故菩萨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不生我执,无有可与不可。 故曰菩萨理无「可」与「不可」。 若有可不,即生诸念。 千思万虑,是生灭相。 「可」是爱心,「不可」是憎心。 若有「可」与「不可」,则憎爱起。 若有憎爱,即生诸妄念。 于是千思万虑,纷然杂陈。 是即生灭相也。 菩萨观本性相,理自满足。 千思万虑,不益道理。 徒为动乱,失本心王。 菩萨以智慧,观本性相。 性相者,实相理体也。 无性为性,随缘成相。 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 如是性相,有佛无佛,常住不改。 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曰理自满足。 千思万虑者,皆起心动念,故不如法性,不益道理。 徒然增加动乱,失本清净心也。 心王者,即自性清净心也,即第八识清净果体,亦名庵摩罗识。 若无思虑,即不起心动念,不生妄想,不妄起虑知,便无生灭相了。 如实不起者,性相如如,法尔如是。 于是妄识不动,故曰诸识安寂,流注不生。 妄识烦动,其性如流,注向不定。 如果菩萨澄思寂虑,便可诸识安寂,流注不生了。 得五法净,是谓大乘。 五法者,五阴也,色受想行识是也。 得五法净者,照见五阴皆空也。 菩萨澄思寂虑,便可照见五阴皆空。 于是得五法净,如是谓之大乘。 菩萨入五法净,心即无妄。 菩萨照见五阴皆空,自然理无可不,息诸妄念。 若无妄念,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 如来自觉圣智之地者,断诸虚妄,证自本真也。 不因他得,非自外来,故曰自觉圣智之地。 简单说,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入无上正等菩提智地者,则善知一切法从本不生。 知一切法从本不生,即断尽一切妄想。 如是则为证入寂灭忍也。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无妄想者。 应无止息。 佛言。 菩萨妄本不生。 无妄可息。 知心无心。 无心可止。 无分无别。 现识不生。 无生可止。 是则无止。 亦非无止。 何以故。 止无止故。」解脱菩萨言,无妄想者,应无止息。 因为止息妄想,方证菩提。 妄想为菩提作障,故止息妄想方证菩提。 佛言菩萨得五法净,则心无妄想。 心无妄想,便入佛自觉圣智之地。 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 知本不生,即无妄想。 如此说来,无妄想便无止息。 无止息云何入自觉圣智呢? 当知第一义中,妄本空,真本具,是诸法寂灭相。 妄本空故,无妄可息。 真本具故,另无菩提可证。 故佛答言:菩萨妄本不生,因为妄本空故,所以无妄可息。 若菩萨知心无心,任缘而有,亦就无心可止了。 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 菩萨妄想不生,知心无心,自然无有分别。 以无分别,故识心无计,现识不生。 既然现识不生,自然无生可止。 是则无止,亦非无止。 何以故? 止无止故。 以诸法实相无分别故,所以无止。 若谓有止,便是心有所得心,有所住了。 既然「止」不可得不可住,当然「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 如是则诸法实相中,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离尽一切相,便是自觉圣智。 何以故下,解释「亦非无止」句。 「止无止故」,是言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也。 第一个止字,是不可得不可住义,此「无止」亦不可得不可住。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若止无止。 止即是生。 何谓无生。 佛言。 菩萨当止是生。 止已无止。 亦不住于无止。 亦不住于无住。 云何是生。」解脱菩萨白佛言,如果止息无止,则此「止」无止之「止」,便是生了。 怎么可以谓是无生呢? 解脱菩萨是代众生发问,实非菩萨不知也。 此问是把「止」作起心动念解,却不知无起心动念,无心无住,是止义也。 佛言,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 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 止者无住也,心无所住谓止。 若谓有生者,则是有住生心了。 所以佛言,菩萨当止是生。 止已无止者,止已便是无住,既然无住,何有止息可言? 故曰止已无止。 所以亦不住于无止,若住于无止,仍是心有所住。 即此「无住」,亦复不住。 若住于无住,仍是有住也。 一切无住,万法清净,怎可说是有生呢?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无生之心。 有何取舍。 住何法相。 佛言。 无生之心。 不取不舍。 住于不心。 住于不法。」解脱菩萨请问于佛,若无生之心,有何取舍呢? 若有取舍,便是生心,若无取舍,难道众生不舍烦恼,不取菩提吗? 如此说来,无生之心,住何法相? 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因为心法悉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故曰无生。 既是毕竟空,所以无取无舍。 以毕竟空故,所以无心亦无法。 无心无法,当无所住。 住于无住,故曰住于不心,住于不法。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云何住于不心。 住于不法。 佛言。 不生于心。 是住不心。 不生于法。 是住不法。 善男子。 不生心法。 即无依止。 不住诸行。 心常空寂。 无有异相。 譬彼虚空无有动住。 无起无作无彼无此。 得空心眼。 得法空身。 五阴六入悉皆空寂。 善男子。 修空法者。 不依三界。 不住戒相。 清净无念。 无摄无放。 性等金刚。 不坏三宝。 空心不动。 具六波罗蜜。」解脱菩萨白佛言,云何住于不心,云何住于不法? 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不亦是有住吗? 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 不生于法,是住不法。 不生于心,则心空寂。 不生于法,则法空寂。 如是空寂,便是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是无生义也。 善男子! 不生心法,即无依止,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 如果不生心,即无能攀缘。 不生法,即无所攀缘。 既无能所,当然无能依止,与所依止。 以无能所故,所以不住诸行。 诸行者,身行、口行、意行也。 不住身口意行,于是心常空寂。 以空寂故,所以无有异相。 无有异相者,心净则法界净也。 譬彼虚空以下,举譬喻说明无有异相。 心空则譬如虚空,虚空无动亦无住。 若谓虚空有动,既有动何名虚空? 若谓虚空有住,既有住何名虚空? 虚空无起无作,无彼无此亦复如是。 得空心眼,得法空身。 心空则如实知,眼空则如实见。 如实知见,乃佛知见。 故得空心眼者,则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入佛知见,则得法空身。 法者五阴也,五阴皆空即得法身。 故得法空身者,即得法身也。 故心空则入佛知见,入佛知见,则得法身。 既得法身,则五阴六入,悉皆空寂。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 色阴者身也,眼耳鼻舌身五入是。 受想行识者心也,意入是也。 既得法身,自然五阴六入皆空。 善男子! 修空法者,不依三界。 以三界如幻,犹如空华。 故修空法者,不依三界。 不依三界,则无生死。 无生死者,是证法身。 不住戒相,清净无念。 无摄无放,性等金刚。 若能清净无念,自然诸戒具足,故曰不住戒相。 当知不住戒相,须是空心无住,清净无念也。 今人染念纷飞,遇事则着。 竟亦妄言不住戒相,不知罪业昭著,业报不免,苦还自受也。 无摄无放者,即无取无舍也。 犹如虚空,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 得心空者,亦复如是。 故曰性等金刚。 金刚者,即不被一切所破,能破一切也。 不坏三宝。 何故空心不坏三宝? 或者有人认为,若一切空,三宝亦空,岂不坏三宝? 应是一切法有,三宝皆有,如是方不坏三宝。 何故说空心不坏三宝呢? 当知诸法不空,便不从缘。 以不从缘故,便坏因果。 坏因果故,则坏三宝。 假设一切法有,则决定有法不须待缘。 若不待缘便有诸法,便无因果。 若无因果,则行恶不得罪报,行善不得福报。 若无因果,便无修道义。 因为修道者,修因致果也。 于是凡夫有定性,永不成佛。 佛有定性,不待四十一位修成。 苦有定性,不待集而生。 同时苦有定性,永不能灭。 既不能灭,于是亦不必修道了。 如是便坏法宝,坏僧宝,坏佛宝。 以心空法空故,乃得因缘生诸法。 从恶得罪报,从善得福报。 以苦性空故,造作集于是苦生,修道对治于是苦灭。 贤圣如法修习,乃有僧宝。 以有僧宝故,乃有佛宝。 是知佛法僧三宝,以法性空故方成。 所以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心不动,六波罗蜜具足。 六波罗蜜者,檀波罗蜜,译为布施波罗蜜。 尸波罗蜜,译为净戒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波罗蜜。 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是为六波罗蜜。 前五度皆以般若,得称波罗蜜。 若无般若,则仅名布施、净戒、忍辱、精进、禅定,不名波罗蜜。 因为无般若智慧,仅得人天福报,不能得度故。 般若译为妙智慧,体空离相,谓之空慧。 体有达化,谓之方便智。 性相平等,彻有表空源,是名般若。 在因则名般若,五乘同具。 故般若即是佛性。 于果转名萨婆若,唯佛一人。 所以有般若方能得度,称波罗蜜也。 下文佛自有解说。 「解脱菩萨。 而白佛言。 尊者。 六波罗蜜者。 皆是有相。 有相之法。 能出世也。」解脱菩萨白佛言,六波罗蜜皆是有相法。 修有相法,能够出世吗? 当知若无般若,前五度皆是有相。 有相之法,故不能出世也。 今以般若功德故,体空无相,故得波罗蜜名。 「佛言。 善男子。 我所说六波罗蜜者。 无相无为。 何以故。 若人离欲。 心常清净。 实语方便。 本利利人。 是檀波罗蜜。 志念坚固。 心常无住。 清净无染。 不着三界。 是尸波罗蜜。 修空断结。 不依诸有。 寂静三业。 不住身心。 是羼提波罗蜜。 远离名数。 断空有见。 深入阴空。 是毗梨耶波罗蜜。 俱离空寂。 不住诸空。 心处无住。 不住大空。 是禅波罗蜜。 心无心相。 不取虚空。 诸行不生不证寂灭。 心无出入。 性常平等。 诸法实际。 皆决定性。 不依诸地。 不住智慧。 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我说六波罗蜜,无相无为。 无为者,无生住灭相也。 何以故下,分别解释。 若人离诸欲贪,既离欲贪,故心常清净。 离欲贪之人,便是舍也,故成布施,此是言财施。 实语方便,本利利人。 此是言法施。 法施之人,开方便门,宣真实义,故曰实语方便。 本利利人者,以法自利利人也。 以法自利,便能自度。 以法利人,便能度他。 如是名檀波罗蜜。 志念坚固,其心不为境所动也。 心常无住,清净无染。 心无住着,则可不染尘境。 如是便可不着三界,不生烦恼。 是名尸波罗蜜。 修空断结,不依诸有者,修空在证法性也,以诸法性空故。 既然证空,故能断诸烦恼。 「结」者烦恼也。 有九种结,即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 不过此处断结者,总说断烦恼也。 诸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不依诸有者,不依三界生之谓。 寂静三业,不住身心。 身业口业意业称为三业,三业清净,自然不住着于身心。 是为羼提波罗蜜。 远离名数,断空有见。 名数者,色心有为法也。 简单说即是五阴。 色是色阴,心是受想行识四阴。 此等皆有生灭,故是有为。 五阴分别说,即成六根,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故曰名数。 远离色心诸法,断空有之见。 以性空缘起,应断空见。 缘起性空,应断有见。 如是则证五阴皆空,故曰深入阴空。 深入阴空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如是谓之深入阴空。 《心经》义,深入阴空者,度一切苦厄。 是名毘梨耶波罗蜜也。 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 此句重点,在于心无所住心不住有,亦不住空,一切俱离,则证本性空寂。 但亦不住「不住」,故曰不住诸空。 心处于无所住,亦不住「无住」,故曰不住大空。 《十八空论》云,十方无量无边,名为大空。 如是一切无住,名禅波罗蜜。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心无心相者,以心本空,因缘有故,知心无性,故曰心无心相。 若心有相,即是定性。 若心有定性,则心应是常。 若心是常,不应转变。 若不转变,则不知者不应知,知者不应忘,学不应进,惰不应退。 不应善恶转变,具造十法界矣。 故知心无心相。 然亦不取虚空,因为心无定性,故能随业因缘,造十法界因缘果报。 果报不虚,故不取虚空。 诸行不生者,诸法性空也,是菩萨大智。 不证寂灭,无性随缘也,故菩萨起大悲。 菩萨行空不证,以大悲故。 菩萨涉有不着,以大智故。 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者,一心横遍竖穷也。 若谓其有,却是了不可得;若谓其无,却无所不是。 故心无出入,性常平等。 诸法实际者,心即诸法实相也,一切唯心造故。 皆决定性者,心者毕竟空也。 以毕竟空,故曰决定性。 毕竟空建立一切法,故一心能具造十法界,是诸法决定性。 不依诸地者,诸地是因,佛地是果。 然因亦一心,果亦一心,因果不出一心。 修一心之因,证一心之果,故是一心自体因果。 若明此理,则知因果一时具足。 因不异果,果不异因。 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犹如水全是波,波外无水。 波全是水,水外无波。 故不依诸地,本来是佛,不住智慧,以智慧外无愚痴故。 是名般若波罗蜜。 是知六波罗蜜,皆无相无为也。 「善男子。 是六波罗蜜者。 皆获本利。 入决定性。 超然出世。 无碍解脱。 善男子。 如是解脱法相。 皆无相行。 亦无解不解。 是名解脱。 何以故。 解脱之相。 无相无行。 无动无乱。 寂静涅槃。 亦不取涅槃相。」佛言善男子! 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 此六波罗蜜,皆获本利,无相无为,入毕竟空。 以入毕竟空故,所以超然出世,超然出世者,以毕竟空中,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也。 是故一切无碍,得大解脱。 善男子! 如是解脱法相,皆是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 如是无碍解脱法相,性相空寂,一切无碍。 皆是无相之行,无相行者,以无住心契无所有法。 虽行而无取着,是故其行不以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是谓无相行。 以如是故,六波罗蜜,皆无相无为。 无住则心空,无所有则法空。 心空不碍法,法空不碍心。 心法无碍,则心法互成。 心不碍法,则全心是法,如是则心空。 法不碍心,则全法是心。 如是则法空。 心空正是不碍法,是故成法。 法空正是不碍心,是故成心。 由于心与法同一真法界,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故心空即是不空,法空即是不空。 空而不空,谓之实相诸法。 不空而空,谓之诸法实相。 实相诸法,则一有一切有。 诸法实相,则一空一切空。 二者相成,则一切亦有亦空。 二者相夺,则一切非有非空。 如是之法,谓之毕竟空。 是故此中,无解脱,亦无不解脱。 谓之解脱者,只是假名解脱而已。 何以故? 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解脱之相,何故无相无行? 无动无乱? 寂静涅槃而不取涅槃相? 以心空无住故,法空无相故,一切法无碍故,一切法毕竟空故。 所以若人心无所住名解脱,于法不取于相名解脱,于一切法无碍名解脱,证毕竟空名得大解脱,名得大自在。 「解脱菩萨闻是语已。 心大欣怿得未曾有。 欲宣义意。 而说偈言大觉满足尊为众敷演法皆说于一乘无有二乘道一味无相利犹如太虚空无有不容受随其性各异皆得于本处如彼离心我一法之所成诸有同异行悉获于本利灭绝二相见寂静之涅槃亦不住取证入于决定处无相无有行空心寂灭地寂灭心无生同彼金刚性不坏于三宝具六波罗蜜度诸一切生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尔时大众闻说是义。 心大欣怿。 得离心我。 入空无相。 恢廓旷荡。 皆得决定。 断结尽漏。」此品名无相法品,由解脱菩萨当机。 菩萨为众生故,问佛解脱之道。 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是真解脱也。 此中有七颂,大体上皆是赞一乘圆融之法。 大觉满足尊,是赞佛,佛证无上菩提,故称大觉。 佛因圆果满,故称满足尊。 为众生故,敷演无上大法。 此法皆说一佛乘,无有缘觉声闻二乘之道。 因为二乘不见佛性,不入中道故。 一味之法,无相无为,然其利益,普被一切。 犹如虚空一般,功德无量。 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各随其根性,皆得成就。 犹一雨之施,普皆得润。 皆得于本处,于本自性空处也。 如彼离心我,「如」者无碍也。 不以心我之相,与彼诸法之相生碍也。 故曰不碍彼诸法,而离心我执也。 一法之所成,诸有同异行。 谓众生诸有,一切同异等行,皆入无相无为之行,故曰一法之所成。 悉获于本利,灭绝二相见,寂静之涅槃,亦不住取证。 一切诸有众生,皆得自利。 灭绝二相见者,灭绝分别二法之见,知诸法一味无相也。 灭绝分别二法之见以后,便是寂静涅槃。 但亦不住涅槃,不取涅槃相。 如果住涅槃取涅槃相,便仍落于二相见也。 入于决定处,无相无有行,空心寂灭地,寂灭心无生。 入于决定处者,入于毕竟空也。 于毕竟空中,无相无行。 若空其心,自然诸法寂灭。 但寂灭心亦不生,如果心生,则诸法亦必生,便非寂灭地了。 同彼金刚性,不坏于三宝,具六波罗蜜,度诸一切生。 毕竟空性,同彼金刚。 能坏一切烦恼,不被一切烦恼所坏。 如此空性,不坏三宝(义如上释)。 如此空性,无相无为,具足六波罗蜜,能度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者,九道众生也。 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依此一乘法,虽出三界,却与小乘不同。 小乘人谓出三界了生死。 取寂灭入涅槃。 今一乘人,知三界如幻,当体寂灭。 生死无性,本来涅槃。 此是一味实相法印,唯一佛乘之所成就也。 尔时法会大众,闻佛说是义,心大欣怿。 怿者悦也,余经谓皆大欢喜。 得离心、我之执,入空、无相。 空、无相者,三三昧之略也。 恢廓旷荡,空心无碍之状。 皆得决定,皆入法性也。 断结尽漏,断诸烦恼惑也。 漏者,约因谓烦恼,约果谓是生死。 尽漏者,证无生法忍也。 发布时间:2025-03-03 13:32:5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