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一 观六情品 第三 内容: 观六情品第三大家看《中论》︿观六情品﹀第三。 外人就问,经中说有六情,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经中有嘛!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六情就是「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 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 经中明明说有六情六尘啊! 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现在我们先介绍六情,不过大家要注意到,六情皆是假名,我们先要有这个概念。 此地讲六情如标月之指,为了使大家了解,所以才介绍六情。 六情不是实有,先有这个概念。 什么是六情呢? 他说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 首先我们说这个六情,经上有提出不同的名词来。 眼可以遥知,「遥」远就感觉「知」道了,耳听声也可遥知,意念法也可遥知。 鼻舌身这三项不能遥知,接触知。 香味接触到鼻子才知道,咸淡接触到舌头才知道,粗滑接触到身体才知道。 六根六尘生六识,六识就是见、听、闻、尝、觉、知。 因为它有「接触知」三项、「遥远知」三项,所以经上又说「见闻觉知」。 觉是把鼻舌身三根,统统放在一起说,「遥知」的三项单独说。 这个六情里头,还有分别。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是起作用的时候,生五识的时候,一定有一分意识。 可是意识呢? 可以单独的起,一般的叫独头意识。 五根起的时候,那一分意识,仅知现在。 眼耳鼻舌身,眼见现在,耳听现在,鼻闻现在,舌尝现在,身觉现在。 单独起意识的时候,它不知道现在,它是根据前五识谢落影像,知道过去未来。 因为眼见色,不能见过去色,不能见未来色,仅仅能见现在色;耳听声,不能听未来声、过去声,听现在声。 鼻闻香也一样,闻现在香,过去香已灭不能闻,未来香未生也不能闻。 舌尝味也是一样。 身觉触也是一样,我碰你一下,你马上知道;碰你已经过去了,你不知道;还没有碰你,你也不知道。 可是意识对法尘,仅仅对过去未来,不对现在。 怎么知道意识不对现在呢? 比如说瞎子看不见,可是他有意识啊! 如果意识对现在,那应该瞎子还能看得见。 聋子听不到,有意识啊! 对现在的话,应该聋子还能听到。 鼻舌身皆如此。 意识,五识起的时候它有一分意识。 那一分意识叫介尔心,也叫率尔心,仅仅能分别一切法。 第六意识不用,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指这个。 它能分别一切法,在前五识里头叫现量界。 第六意识对过去、未来称为比量界。 这里头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人,要是有人就有七根、七尘、七识了。 所以人叫非量界,第七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非量。 大家慢慢听,不要迷惑,这都是假名。 怎么叫介尔心呢? 在一剎那之间,没有寻求心,没有决定心,没有染净心,最低最劣,仅仅分别一切法,没有分别想。 在介尔心里头,唯识宗有五心,还有一个等流心,它没有。 如果念佛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清净等流;天天起贪瞋痴,染污等流。 为什么讲这些都是假名呢? 我们讲过时间方面,假名相续,没有,是空的。 在法,假名存在。 时间,怎么知道是空的呢? 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现在,现在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不可得;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未来空。 这个空,我们称为对待空,不过对待空范围很狭隘。 我们说因缘空,法的存在都是因缘所成。 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都是空的。 那怎么又说因缘法,又说时间呢? 说假名。 说眼耳鼻舌身意,即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 说色声香味触法,即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声香味触法。 说眼识乃至意识,即非六识,是名六识。 在《心经》上说得很明白,它说,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那就是说根、尘、识皆空。 所以外人提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有啊,不能空啊! 下面第二偈论主就答了:「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那个眼见,眼能见色。 眼它自己就是色法,如果能见色的话,应该先见自己的色,后见外色。 自己的色法不能见,怎么能见外色呢? 现在我们就讲见闻觉知皆空。 《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有六种,就是见、听、闻、尝、觉、知。 今天单独谈见这一项,其余的不提,可以例知。 既然是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为见,我们细追究起来,眼根里头没有见。 如果眼根里有见,不必等有色尘,有色尘我也见,没有色尘我也见。 可是有色尘才能见,没有色尘不能见,就知道眼根没有见。 那么有色尘能见,没有色尘不见,应该见在色尘啊! 研究起来,见也不在色尘。 如果见在色尘,应该色尘见眼,怎么说眼见色尘呢? 或者有人说眼识能见,识是了别,所以能见。 《阿含经》上说得很明白,眼缘色生眼识,就是缘于根和尘生出六识。 六根没有,六尘没有,识本不生,它怎么见呢? 所以根尘识皆是空的。 所以《心经》说,空中无六根、无六尘、无六识。 外人又问。 怎么叫外人呢? 外人不是外道,不入谛理的皆叫外人,所以「外人」三乘里头也有。 外人又问了,眼虽不能自见其己体,但能见外物。 好比那个火一样,不能自烧能够烧他。 论主就说了:「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火的譬喻不能成立,不能譬喻眼见法,眼见法就是眼见色尘。 「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这是上一品的,去、未去、去时皆空,和火不同。 去是已去,就是过去;未去就是未来;去时就是现在。 这个三时皆是对待空。 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才有已去。 如果已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应该有已去,那不合道理。 未去就是未来,未来对待现在、过去才有的。 如果实在有未来,未来不空,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 去时是现在,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成立,假立的。 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应该有现在。 过去、未来、现在皆空,所以称为三世平等。 这个在上一品已经总答这个事情了,这和火的譬喻不相类同,不能相比喻。 这个已去、未去、去时,我们还有一种角度可以知道空,那就广泛了。 过去是已去,因缘所成;未去是未来,也是因缘所成;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是因缘所成。 既然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 当中利用无自性,是大乘的说法。 比如《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那是一乘的说法。 你从那个角度看都是空的。 大家能懂不能懂啊? 如果听懂的话,下一品就好讲了。 所以都是空的,怎么说有一切法呢? 经上明明说有世界、微尘,那就是法。 那么说是假名,假名存在。 世间都知道有现在、未来、过去,既然现在、未来、过去空,怎么会有三世呢? 那是假名,假名相续。 假名非实,不是实在有,所以它就是空。 这首偈,古德破有两种:纵破和夺破。 这个是纵破、夺破啊? 从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破,叫夺破。 假如说从一切假名,一切幻有,一切假有,这样破叫纵破。 「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见若未见时,三事没有和合。 眼缘色生眼识,才有见。 如果没见的时候,三事没有和合。 那个时候,不称为见,没有和合不称为见。 「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眼缘色生眼识,三事没有和合,你说有见,那是虚妄说。 我们先说,三事没有和合不能有见。 假如说三事和合呢? 根尘识三事和合,大家说能有见不能有见,谁知道? 还是不能有见。 眼根里头没有见,大家已经知道了;色尘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了;眼识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 和合起来变成有见,没有这个道理。 好比说你没有钱,袋子空空的;我没有钱,也是空空的;他没有钱,也是空空的。 三个人在一起变成有钱大财主,那有这回事呢? 所以我们先说,没有和合不能有见,已和合还是不能有见,以无自性故。 所以假使要说见能见,「是事则不然」,没有这个道理。 下一偈他说出来了:「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见不能有见,我们知道见是三事和合有的,三事和合不能有见,他说「见不能有见」。 非见非和合,非见也不见,三事不和合也没有见。 这个经上称为毕竟空。 「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和合不能见,不和合也不能见,这就破了见。 如果说已经破了见,则为破见者。 见者是人,见没有了,怎么会有人呢? 没有人没有见,怎么会有情? 我们要知道这一偈「见不能有见」,他说三事和合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没有和合也不能有见。 见是人见,既然破了见,当然破了见者了,见者是人。 到这里已经破六情了,没有人没有见,怎么有六情呢? 六情就是见闻觉知,破了见者││人,就彻底破了。 你说根尘识,都产生于人。 不错! 要是纵破,就说了,「见」可以分别好坏,所以是情,「听」分别好坏,「闻」分别好坏,「尝」分别好坏,「觉」分别好坏,「知」分别好坏,所以是六情。 要是根本说,都是产生于人。 现在破了见者这个人,六情就已经破了。 以下他用纵破。 其实没有法也没有人。 说法即非法,是名法。 说人即非人,是名人。 比如说四谛法,苦集灭道,有人没有? 他讲苦,集是苦因,灭是果,道是因,他没讲人啊! 也没讲法啊!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没有人也没有法,所以破了见就破见者了。 「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我们上面讲过,根尘识三事和合称为见。 既然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见,不和合就叫离见,已经和合就称为见。 「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没有和合,称为离见。 「不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和合,称为不离见。 离见不离见,见者都不可得。 见者是人,没有人。 这首偈空二我,空人我、法我。 我执有两种,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是法我执。 根尘识是法,根尘识和合有人,称为见者,见者不可得。 人不可得,根尘识当然不可得,那空法我。 举个例子说。 十二因缘是法,四谛是法,三乘修的都是法,这里头没有人。 我们就拿十二因缘为例子,十二因缘是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我们为什么以十二因缘为例子? 因为他后文讲到十二因缘。 这里头没有人。 无明生行,没有说无明生人;行生识,也没有生人;识生名色,也没有生人;名色生六入,也没有人;六入生触,也没有人;触生受,也没有人;受生爱,也没有人;爱生取,也没有人;取生有,也没有人;有生生,也没有人;生生老死,也没有人─十二因缘里头没有人。 有一般人说,十二因缘没有我─人我执,我相信,可是有「法」呀! 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是有啊! 其实「法」也没有,所以「法我执」也空。 怎么知道呢? 「老死」空。 怎么知道老死空呢? 有生才有老死,没有生没有老死,所以老死空。 那生不空? 其实「生」也空,因为有有才有生,没有有就没有生。 那有不空? 「有」也空,有取才有有,没有取没有有。 「取」也空,有爱才有取,没爱就没有取。 那爱就不空吗? 「爱」也空,因为有受才有爱嘛! 没有受就没有爱。 「受」也空,有触才有受,没有触没有受。 「触」也空,有六入才有触,没有六入那有触? 「六入」也空,有名色才有六入,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有身心才有六入。 那名色不空? 「名色」也空,有识才有名色。 「识」也空,有行才有识,没有行没有识。 「行」也空,有无明才有行,没有无明没有行。 接着以后,他就说了,一切空,好! 我承认,那无明不空啊! 无明空了怎么生行? 「无明」也空。 怎么知道无明空呢? 无明是虚妄执着,没有实体,它的本身就空。 你虚妄执着才有无明,如果不虚妄,应该叫真如啊! 所以十二因缘的法也空,所以这首偈空两种我。 所以《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阴空,五阴法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 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空。 无苦集灭道,四谛空。 无智亦无得,「智」是般若,「得」是波罗蜜,六度空。 三乘法皆空。 有人说无智,智是菩提,得是涅槃,菩提涅槃空,也有道理。 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切法空啊! 所以他说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人我空了。 「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这是空「法」。 因为没有人,怎么有见和可见? 见是能见,可见是所见,能见的就是六根,他以「见」略说。 实在说应该是六种,见、听、闻、尝、觉、知。 能见是六根,可见是所见,所见是六尘。 六根六尘不可得,所以他说何有见可见? 下面那个偈就破识了,总说是根尘识不可得,皆空。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见可见无故」,就是根尘皆是没有,空了。 「识等四法无」,因为《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具足说就是缘六根六尘生六识,三事和合触。 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出于《杂阿含》,这个佛说的,你怎么说没有法呢? 其实佛以世间语言,说有为法皆如幻如化,有人不知道,执为实有。 《阿含经》这段文是佛以世间语言说的有为法,都是幻化的,不知道的执为实有。 般若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缘根尘生于识,是如幻的。 上面那首偈破过,根尘皆空,怎么会生识呢? 根尘不生识,怎么知道呢? 根尘里面,是有识或是无识? 有识也不生,无识也不生。 如果说根与尘里面没有识,怎么生识呢? 譬如说水里面没有金子,土里面也没有金子,把水和土和合起来变成泥巴,它不可能变成金,「没有」怎么生? 或者有人说,一定是根尘里面有识才生识。 它也不生,怎么知道呢? 识已经有了,怎么再生呢? 譬如说你口袋里已经有钱,那不是口袋生的。 你口袋是万宝囊,没有钱,它能生出钱来;已经有钱,不是它生的。 那么说起来,假如说根尘里面有识,就不用三事和合了。 根与尘和合就生触了,何必根尘识三事和合呢? 所以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 这个道理大家懂吗? 识先有、先无都不生,所以佛说无生法。 一切法空,就是无生;一切法不可得,就是无生;一切法如幻,就是无生;一切法唯是假名,就是无生。 不怪法性,怪众生不知。 所以他说:「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 那四法呢? 缘根尘生识一法,根尘识三事和合触二法,触生受三法,受生爱四法。 这四法都没有,都空。 我们讲十二因缘讲过来,爱受触皆空。 他这边有个识,所以他说「识等四法无」。 既然识触受爱都没有,「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略说呢,四法皆没有了,爱不能生取,所以取也没有,也空。 取有四种,所以他说取等四法。 那四种取呢? 第一个是欲取,第二个是见取,第三个是戒取,第四个是我语取。 我们读十二因缘只知道爱生取,其实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欲取是对五阴法,色受想行识生贪欲叫欲取。 见取呢? 是对五阴生我见、边见、一切见,称为见取。 戒取,取着邪戒。 因为以前有人发现牛命终以后升天,所以他持牛戒,和牛一样,其实那是非因执因。 升天的原因,不是持牛戒的原因,称为戒取。 我语取,就是我所说的话取着。 由于我见、边见,执着我所说的法是对的,不以谛理推寻。 以谛理推寻的话,合乎谛理的是对的,不合乎谛理的不对,他不以谛理推寻。 对我见、边见执着,称为我语取。 从识以下,识触受爱取皆是有为法。 佛说有为法,是说有为法如幻。 有人执着为实在的,误执着佛语。 所以上一首偈,先空人我,后空法我。 从「见可见无故」以下就空法我了。 于法执着,称为法我执。 以下有很多品空法我的,比如空六种、空五阴,都空法我。 这个空法我,我们可以说龙树菩萨空法我和《心经》有关系。 《心经》说过了嘛!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五阴,他这个也有。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他这里头也有。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空十二因缘,他也有。 无苦集灭道,一直到无智亦无得,空三乘法,里面也大略提到过。 这一偈「识等四法无」,一直到「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就空根尘识。 如果有连续性说,人空的话,怎么会有根尘识呢? 如果简单地说,一切法不生。 佛说修行人要证无生法忍,那怎么有根尘识? 既然是根尘识没有,怎么有触受爱取? 没有取怎么会有有? 没有有怎么会有生? 没有生怎么会有老死?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都虚妄取着。 我们本无生死,可惜功力不够,不了生死。 十二因缘所说的,没有生死。 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人无所有,没有人。 再改个样子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所以大家看经文要寻其义,得其义理,可以脱出文字窠臼。 我们看经,差不多落入文字窠臼,只知道依文解义,不得其理。 中国有个张江陵,他是儒家。 他说过一句话:「得其理,文可忘矣!」得到理的话,文字可以忘记了。 我们根据《中论》的经文也可以说:「得其理,言语可忘了。」言语执着就是我语取。 这个理又称为义。 义不在文,不在文字上;而不离于文,不能离开文。 文字言语如敲门砖,敲开门就丢掉了。 举个例子说,三加四等于七,七不在三,也不在四,可是也不离开三、四。 这个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不对了。 三加四是对的,别的不对,那就是我语取了。 二加五也是七啊! 你不可能说三加四对,二加五不对。 再讲一讲,八减一不也是七吗? 你说三加四那个七对,八减一那个七不对,没有这个道理。 再讲一讲,二十一除以三,不也是七吗? 你要是说那不对,死于文下。 执着三加四对,那就错了! 那叫我语取。 二十八除以四,不也是七吗? 得其理以后,脱离开文字窠臼,不受它笼络;不得其理的话,叫死于文下。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讲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 听明白了,我们就往下讲了。 「耳鼻舌身意声及闻者等当知如是义皆同于上说」耳鼻舌身意,这是说六根;声及闻者等,声是六尘,闻者就是那个人,这是说六根六尘也没有人。 具足说,缘耳声生耳识也没有。 三事和合触是多余的,如幻如化的,这都是有为法。 鼻香也是一样,舌味、身触、意法,都是一样,都是空的。 「当知如是义」,都是这个道理。 「皆同于上说」,就和上面说的是一样。 总说一句话,上面说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这是根本说。 空二我以后不生二障,空人我不生烦恼障,空法我不生所知障。 空了烦恼障,就空分段生死;空所知障,空变易生死。 发布时间:2025-03-04 11:10:5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