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一 观去来品 第二 内容: 观去来品第二外人有个疑问:你说诸法无自性,诸法不可得。 但是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 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就是三世流转,他认为应该有法。 这是外人疑惑。 怎么叫外人呢? 外人不是外道,不入二谛理的叫外人。 凡夫也叫外人;小乘也叫外人;中乘也称外人;大乘不入二谛理的,也是外人。 这里边说出有两个空来,一个是「因缘空」,一个是「对待空」。 《金刚经》说,十方微尘皆是假名,这是因缘空。 这品说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流转,也是假名相续,是对待空。 因为说现在即非现在是名现在,说过去即非过去是名过去,说未来即非未来是名未来。 怎么知道呢? 先讲过去,过去是不是现在、未来形成的啊? 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没有现在、未来那有过去? 那么说就不对了,有现在、未来才有过去,第一个,过去为什么不叫现在,为什么不叫未来? 第二个,那么说起来,过去应该一半现在,一半未来。 所以过去没有。 现在也是一样,有过去有未来才有现在。 那么现在应该叫过去,应该叫未来。 我们总不能说现在是过去一半,未来一半。 未来也是同样的道理,由过去、现在形成的。 这么说起来,过去空的,现在空的,未来也空的。 他们说过去是假名,说现在、说未来也是假名。 这么说,过去、现在、未来无性,所以经上说三世平等。 这种说法也是明空理,用什么办法明呢? 用「对待空」。 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空;对待过去、未来,现在空;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空││叫对待空。 其实「对待空」就是「因缘空」。 因缘空用来解释什么比较明白呢? 十方世界、微尘,无自性因缘生,空的,这个比较明白。 这不是法有分别,随众生的根机而有分别。 对待空,就是「依他起」空,这是唯识宗的一个名相。 法依他起,怎么依他起呢? 过去依现在、未来而起,现在依过去、未来而起,未来依过去、现在而起。 你们要是懂的,仔细费点脑筋就知道了。 依他起和因缘空,是一样的,不过这当中有方便不方便就是了。 依他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唯识宗称为「圆成实」。 怎么称为圆成实? 「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的一切法性相。 无自性,可以圆满成就一切法性相,称为圆成实。 圆成实是不是依他起? 就是依他起。 依他起是不是圆成实? 就是圆成实。 不可执为定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并不「定」是依他起;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也不「定」是圆成实。 如果你执着一定有依他起,一定是圆成实,那叫什么? 那唯识宗称为「遍计执」。 过去、现在、未来假名相续,大家听懂了吧? 听不懂的举手我看。 好,我们先把它破题。 内容留着下次讲。 大家看《中论》。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我们首先就要注意,这偈讲的是什么? 这一偈讲两项假名:在时间方面,有过去、未来、现在,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可是这是假名相续。 因为没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 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如果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过去就没有,空的。 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形成,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就没有现在。 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过去、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 三世─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假名,没有东西,所以假名相续。 对法讲,大至世界,小至微尘,都是假名存在,没有实在的东西。 因为世界和微尘,也就是说「法」,这个法是由因缘所成,成之于因缘,所以法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性。 没有自性就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 所以《中论》讲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既然是空的,所以法是假名。 《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世不可得,说有三世是假名。 《金刚经》又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都是假名微尘,假名世界。 不过《中论》说的这个法是有为法。 法有两种:有为、无为。 无为没有,他说的这个「众因缘生法」皆是有为。 有为法有三相,有生相,有灭相,有住相。 生、住、灭三相是有为法。 生就是未来到现在,他上面称为「未去」;住就是现在,《中论》称为「去时」;灭是过去,《中论》称为「已去」。 总说起来相续假名,存在假名,都是假名,没有东西。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了解,如果你执着有「已去」,或有「已去法」,错了! 我们现在眼见的,都是有为法。 三界六道皆有为法,没有。 所以经上说,三界如空华,都是众生迷惑执着。 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品开端,外人又问:你上面讲观因缘,说法无自性,求法不可得。 可是事实上,眼见有过去,眼见有现在,眼见有未来。 由未来到现在,由现在到过去,这里边应该有法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说:「已去无有去」。 论文五字一句,他节省一个字,所以使大家看了不明白。 应该怎么讲? 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这样大家就清楚了! 少用一个「法」,大家看他论文的后边就明白了。 有的古德说龙树菩萨的破有纵破、夺破。 假设我们用夺破的话,就是三世假名皆空,法无性也空。 已去空,法也空,所以「已去无有去」。 未去假名相续空的,法也是空的,所以说「未去亦无去」。 去时是现在,假名相续,是空的,所以说法也是空的,经文它说去时也无去法。 这个夺破,吉藏大师所说的。 纵破,顺着众生的说法破。 说「已去」已经灭了,所以就没有去法;「未去」法还没生,所以没有去法;离开已去、未去,没有现在,所以「去时」也没有去法。 我们再分析,在时间方面,我们说它是对待空。 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过去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现在没有自性是空的;对待过去、现在,才有未来,未来没有自性是空的。 都是归入无自性,这和因缘空是一样的。 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 要是有自性,不必等因缘成了。 所以对待空、因缘空,实在说都是一样。 在方便说起来,说「时间」用对待空,说「法」用因缘空。 因为世间人迷惑不知,认为法有自性。 中国名家惠施,是名家鼻祖。 惠施的书,被秦始皇烧掉了,看不到。 从《庄子》历物之意上,看到一点点,历物之意上有一句「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其实是错误的概念。 用佛法衡量,不对的。 至小无内,那么我问:无内的这个至小有没有? 没有的话,不要讲了! 你打妄语。 如果至小无内,要是有的话,就有十方,上方、下方、东西南北方、四维方,我们称为十方分。 假使没有十方分,就没有这个东西。 有这个东西,一定有十方。 假使至小要是有的话,可分为十方,它能分为十方,为什么说至小无内呢? 同时还有一个道理:十方分拿出一方分来,如果有,还能分为十方;再拿一方,还能分为十方。 ……那怎么能称为至小呢? 所以说,这是世间一般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他这个偈颂,他这个偈颂五字一句,二十个字一偈。 假使八字一句,四八三十二,三十二个字是一偈。 经上常说一四句偈,就是三十二个字,最多了。 《金刚经》上说,一四句偈功德无量,就是说最少的部分就功德无量。 我们说过,论先写偈,后写长行。 《中论》的长行是别人写的。 如果我们把它加个字,加上一个「法」字: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拿世间法说起来,他这个意思,时间空间并论。 我们说是「法」和「时间相续」并论,这一偈的意思,假设有人问:「有现在未来过去,应该有法?」这一偈就答了。 现在我们应该了解这一偈的意思了,再看下一偈:「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如果我们知道假名,空,时间假名是空的,法也是假名存在,空的。 假使会用夺破,一眼就看出不对来了。 这偈应该说:「动处则有去法,此中有去时,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有去法。」这是外人问,这是难问。 按纵破讲,你说已去无有去法,已去已灭了,我承认。 你说未去无有去法,未去无生,我也承认。 但是有动时,动是现象,这里边应该有去法,所以去时现在应该有去法。 世间法说动有两种,移动和变动。 其实是一种。 我们说仅有移动,没有变动。 因为看得见的是移动,看不见的是变动。 那是怪你看不见,还是移动啊! 假使没有移动,怎么有变动呢? 比如衣服不穿,锁在箱子里边,若干年以后,衣服也会烂,我们说它变动了,其实它还是移动啊! 微细处,你看不见它移动就是了。 因为变动、移动都是移动,我们就知道了,动是现象,有现象移动的,称为动。 我们明了上面偈颂的话,就知道了,他有两个执着。 第一个有「法」,没有法,什么移动? 第二个有时间,没有时间,何时移动? 所以说要是彻底明了上面的偈颂,一眼就看出他是错误的。 下面龙树菩萨回答,我们看他怎么回答:「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这偈颂就明白表示出来了,那个「去」是讲去法啊! 怎么会于去时,会有去法呢?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你说去时应该有去法,这是说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去时」,世间法说就是「时间」;一个是「去法」,世间法说就是「空间」。 既然有两个东西,去时可以单独存在,去法也可以单独存在。 其实世间法把时间、空间分开,那是错误概念。 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 不相信,我们想一想:如果有一秒钟的相续时间,就是有空间;如果一秒钟都不相续,没有空间。 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存在,就有时间。 一丝一毫不存在,那有时间?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时间和空间是一个啊? 不过世间人不微细观察不知道。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法和相续都是空的,空是一个,那你怎么分别「于去时有去法」呢? 你误解,错误的概念! 所以他这一偈就说「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明明把它分别为两个了嘛!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要是没有去法,怎么叫去时呢? 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怎么能表现去时呢? 这种破,吉藏大师称为纵破,因为下面还有夺破。 以上讲过三个偈了,大家听明白了吗? 有听不明白的请举手,你那里不明白,讲! 因为你说出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能解释。 我再重复一遍,时间相续是假名,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因为过去没有嘛! 要是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过去是谁呢? 现在也没有,要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 未来更没有了,要是有未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 所以过去假名,现在假名,未来假名,三世相续都是假名。 所以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平等。 法的存在,也是假名,因为法要是有,一定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没有自性。 如果有自性,不必等因缘生。 既然没有自性,所以法也是假名。 套一句《金刚经》讲,说法即非法,是名法。 所以说,已去无有去法,未去也无去法,离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外人就问了:「已去未去无有去法,对! 可是有动啊! 动处则有去法。」我们拿以上的道理看起来,他说动就是「法」动,错了! 法空的,没有自性。 动有动时,亦错了! 时间是空的。 所以这首偈,此中有去时有现在,我们一看就知道他错了。 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会有现在? 所以他说「非已去未去」,错了,没有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有去时有现在,错了! 既然没有已去、没有未去,怎么会有现在? 所以第三颂回答「云何于去时」,怎会于去时,「而当有去法?」去时不可能有去法。 你这个意思是把去时、去法分开,它不能分开。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现在、去时,是去法表现出来的,没有去法,谁表现去时? 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再讲一颂。 「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离去有去时去时独去故」假使照你那个说法,去时有去法,「若言去时去」,具足应该这么说:「若言去时有去法,是人则有咎。」这个人就有过错了,「咎」就是过错。 「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二者相离,去时自己就有了,这是不合道理的,都是错误的概念,不详细分析,你认为离开空间有时间。 空间是「存在」,时间是「相续」,没有存在,怎么会有相续? 所以「离去有去时」,是离开去法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那么我们换句话说,如果离开去法有去时,两种去:一个「去法去」,一个「去时去」,那不可能的。 你想想,空间和时间不分,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 一个纵,一个横,不可能「去」有时间的「去」,空间的「去」,不合道理! 我们还要了解一点,这上面说的法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我再将这一品的原则重提,你把握住了原则,就很容易懂。 先从世间法讲起,世间法讲空间、时间。 大家都认为时间、空间有分别,其实没有分别,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 时间是空间的相续性,以时间相续才有空间。 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称为时间。 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时间的存在是因为空间,没有存在就没有时间。 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相续,是空的,叫对待空。 因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 如果过去存在的话,应该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有过去,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呢? 也是空的,现在是对待过去、未来而说。 如果是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有现在。 未来也是一样,对待过去、现在说未来,所以未来没有,它是空的。 它不空,应该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这是对待空。 存在性也是空的,东西的存在必以因缘而生,既然是以因缘而生,它的存在完全是因缘,没有法。 既然是因缘而生,没有自性,没有法,所以它是空的。 我们说法的时候是假名,所以法是假名存在。 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假名就是空,空才是假名。 古德根据这个原则发挥,说空的时候叫夺破,说假名的时候叫纵破。 夺破就是直接讲空;纵破就是从假名开始入手,那个纵是纵容的「纵」,容许他、容许他那么说,再破他。 这个︿去来品﹀就是双说这两个空,对待空和因缘空。 一个是说它假名相续,一个假名存在。 大家记住这个原则才能懂经文,所以你们看一切《中论》的注疏,他不外乎夺破、纵破。 「若去时有去则有二种去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这个文字,他省掉字了,我们把它加起来,就容易懂了。 「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容易了解了。 去时,时间;去法,存在─都是空的,都是假名。 如果去时有去法的话,「则有二种去」,那就有两种去了:「一谓为去时」,一个是去时;「二谓去时去」,一个是去时的去法。 这两种去,你如果会错了意,若去时有去,都作时间会,你搞不通。 看后边的论文就知道了。 这首偈很容易懂,直接翻译过来说:如果说去时有去法,那么就有两种去了。 那两种去呢? 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的去法。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所以第二首偈就明白了。 「若有二去法」,去时和去法,两种去法。 如果说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时为一个去者,去法为一个去者。 去者,拿世间法讲起来,代名词,代表去时、去法两个法。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法就是去者,去者就是去法。 假使有两种去法的话,那么离开去者,去法就不可得了。 我问大家,我这么说,你听明白了吧? 能不能听懂啊? 听不懂的举手我看。 好! 我再重复讲一遍。 「若去时有去」,他的文意是说「若去时有去法」,就有两种去: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法。 所以说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 第二首偈「若有二去法」,因为第一首偈讲的有两种去嘛! 一个是去时,一个是去时的去法。 如果有两种去法,「则有二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时和去法。 可是事实上,「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是代名词,是去法的代名词,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大家把脑筋活动开,不要打妄想。 佛说,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不可丝毫有妄想,你打妄想,就听不懂了。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第三首偈「若离于去者」,去者是代名词,代表去法。 要是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它不代表了,所以「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假使没有去法,「何得有去者」? 去者是代表那个去法,没有去法,那有去者代名词呢? 说到这里,他是把相续假、存在假,说到法与代名词两个东西。 他说「以离于去者」,离开代名词,「去法不可得」,那个法就不可得了。 「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假使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 所以「何得有去者?」这是说法和去者是一个。 后边他连续破,一个也不对,两个也不对。 因为你会要从两方面会。 从纵破方面会,还容许它,就迷惑了。 从夺破方面会。 我说去者空,去法也空─夺破了。 为什么去者空,去法也空呢? 我们先知道,去者是代表去法,去法就空。 去法怎么空呢? 在时间方面说,对待空;在法方面说,是因缘空。 所以《心经》讲,色即是空。 既然去法空,代表的那个去者自然也空,所以「何得有去者?」你抓住这个原则就容易懂了,我讲就省事了。 你如果抓不住原则,迷惑在里边。 我用夺破你不懂,用纵破你还是不懂,那就麻烦了。 如果你总是「石头掉进井里边」不懂! 那就麻烦了。 你不懂,我知道什么原因,无量劫以来,你被妄想障住了,不能做到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再看下一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大家运用运用智慧,他这是从那边说? 谁知道? 答复我。 去者是代名词,代表两个─一个时间,一个空间。 他这是在时间方面讲,时间对待空,夺破。 知道对待空,你就可直接明了了。 「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才叫去者。 已去是过去。 按纵破讲,去者已去,已经去了就不存在了,则不去。 夺破讲,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空的,夺破了,所以已去,这个去者就是已去,已去则不去。 大家听懂吧! 「不去者不去」,拿纵破讲,不去是未去,未去者那个去还没有发生,则不去。 「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未去。 「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者是现在去,没有。 我们拿夺破讲,已去是空的。 过去是对待现在、未来讲,如果没有现在、未来,就没有过去,所以空的。 第一个去者就是已去。 「不去者不去」,不去就是未来,未来不发生,当然也没有去。 因为未来是对现在、过去而说,假立。 如果离开去、不去,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所以他说无第三去者。 我们拿实例讲,现在空,因为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它没有。 说它是现在,仅仅是个假名相。 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 或者有人说现在不空,因为什么原因呢? 它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 那么也空啊! 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 现在还是空的。 所以你知道两种空,可以作夺破。 相续空,时间对待空;因缘空─那就是夺破。 容许他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是假名,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时间假名相续。 法假使有存在,就有十方,上、下、东、西、南、北、四维。 既然十方所造成,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法就空。 所以我们说法存在,也是假名。 所以他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第三者,没有第三去者。 换句话说,离开过去,离开未来,没有现在。 这个就是因为大家接触的教育,长时间把你熏习坏了! 如果说时间、空间你都懂;我告诉你们,离开时间没有空间,离开空间没有时间,你不相信。 世间法都迷惑,何况佛法呢? 时间离开空间不存在,不存在还有时间吗? 空间离开时间不相续,不相续还有空间吗? 相续就是时间,空间相续一秒钟,有它的存在。 相续千万亿分之一秒还是有它的存在。 一点不相续,没有存在。 时间也是一样,有它存在,它才相续。 存在再小,还有相续。 根本不存在,就没有相续。 可是大家无量劫以来,习气太重,不懂! 我说时间的相续是因为空间的存在,空间的存在是因为时间的相续,有没有听不懂的? 善思惟。 谛听谛听! 无量劫来,你们都被妄想障住。 你不相信,我问一问,我讲这么久,在座的还有没听见的,他光是打妄想。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去者去,没这个事实,因为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他下边就讲「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去者仅仅是个代名词嘛! 去法没有的话,代表什么呢? 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这首偈,偏重世间法的讲法,它说什么? 上首偈,「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它偏重时间讲。 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了,「若言去者去」,去者是代名词。 「云何有此义」,没有这个道理。 「义」就是道理。 「若离于去法」,因为离开去法,去者没有代表了,所以「去者不可得」。 这是约空间说。 《中论》之所以难懂,是你把论文会错。 它节省文字,你不知道,分不清,混为一谈。 要是分析清楚,就容易懂了。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再把它连贯连贯,大家看回来。 「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这不是两种去吗? 「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二谓去时去法,就是这两种去。 「若有二去法」,若有两种去法。 「则有二去者」,去者代表去法的。 前面说一个时间去,一个空间去。 去者是代表这两个。 「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去者代表去法嘛! 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你要是听懂,赶紧笔记记下来,你再看第二遍的时候,看你的笔记就容易了解了。 因为脑筋有一种闪烁作用,突然间懂了,再一想又似乎不懂了,所以赶紧记下来,就有这个好处。 仔细听,如猫捕鼠,不可放松。 第三首偈,因为他上面后半偈是讲「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所以他一开头接着上面来。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重复上面后半偈。 「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没有去法怎么会有去者! 下面另起一段了,另外一个意思。 这个讲时间方面─对待空。 「去者则不去」,去者就是已去,过去。 过去则不去,过去了嘛! 这是纵破。 「不去者不去」,不去是未来,未来怎么会去呢? 所以则不去。 「离去不去者」,离过去和未来,「无第三去者」,这个第三去,就是现在。 大家的观念认为,有过去、未来、现在,其实都是假名相续,所以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 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所以现在空。 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应该还有现在。 它空,是夺破的说法。 有人说「现在」一半是过去,一半是未来。 好! 容许你有这个情形,既然一半是过去,没有现在;一半是未来,还是没有现在。 还是空的。 这是纵破的说法。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因为去者,仅仅是代表「去法」的空头衔。 比如讲你叫张三,张三是你的代名词,没有你怎么会有张三? 所以说「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现在打铃了,我也好休息了。 大家从无量劫来,害在错误的观念上。 你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实在,十方世界、微尘也实在。 其实过去、未来、现在是空的,十方、微尘也是空的。 一个是对待空,一个是因缘空。 我说一个深一点的。 这个空,佛法叫第一义谛。 它怎么空呢? 过去、未来、现在假名相续,十方世界、微尘假名存在,叫缘起空。 不讲了,再讲你更不懂了。 好! 下课吧!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这是说去者就是去法,要是说去者有去,那么去法也要有去,就有两种去了。 你说去者去,怎么会有这个道理呢? 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 所以我们就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名词。 逐渐逐渐我们可以知道,他这段文的意思了。 ︿观去来品﹀是讲两个情形,一个讲去法,一个讲去时。 去时是空的─对待空。 去时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是已去,未来是未去,现在是去时。 可是过去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所以过去空;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才有现在,所以现在也空;未来是对待过去、现在,所以未来也空。 时间,三世都空,这是对待空。 过去、未来、现在,假名,假名相续。 他说去法,那个「法」也是空的。 法是因缘所生,我们称为因缘空,所以法也是假名,假名存在。 抓住这个要点,就懂这一品了。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再把它重复一遍。 从头再看起。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他正应该讲,已去无有去法,他省掉那个「法」。 未去也无去法。 离开已去、未去,去时也无去法。 我们知道,法是因缘生,因缘空。 已去、未去、去时─对待空,都是假名。 别人就问了,「动处则有去」,动的时候则有去。 动处则有去,是讲那个去法,这个法一动,就有去了。 「此中有去时」,有去时是现在。 「非已去未去」,不是已去、未去。 非已去,非过去已去;非未来未去。 「是故去时去」,现在有去。 外人说现在有去─现在有去法。 古德有两种破法,说它空是夺破。 我们用夺破,破他这一偈。 「此中有去时」,现在去,夺破─现在空,法也空,所以没有。 古德又有纵破,那是从假名破。 现在是假名,三世假名,假名相续。 法是假名存在,就可以破了。 所以他下面就讲:「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于去时怎么会有去法呢? 我们看下文就知道上文「动处则有去」,就是有去法,他省掉一个「法」字。 「云何于去时,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离开去法,什么去呢? 所以去时,现在不可得。 「若言去时去,是人则有咎。」若言去时去,这个人就有过错了。 「离去有去时」,离开去法,另有去时。 「去时独去故」,那么离开去法有去时,那个「去时」,可以自己去,实在不可能,因为「法」才知道有去时嘛! 下面这首偈颂,更明白了。 他是说时间、空间两个东西。 「若去时有去」,应该是「若去时有去法」。 「则有二种去」,那两种去呢? 一谓为去时,时间;二谓去时去,去时去法。 「若有二去法」,如果有两种去的话。 「则有二去者,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可是事实上,去者是代表去法的,所以离开去者,去法不可得。 「若离于去者,去法不可得。」如果说去法不可得,因为去法才有去者,「以无去法故,何得有去者?」没有去法,去者代表什么呢? 下面一首偈。 「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去者是已去,不去者是未去。 如果纵破的话,「去者则不去」,去者是已去了,所以它不去。 「不去者不去」,还没有发生,所以它也不去。 「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 没有第三,第三就是现在。 离开过去、未来,没有现在。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所以愈看愈明白了。 去者是代表去法的,离开去法,没有去者可得嘛! 看下一首偈更明白:「若去者有去则有二种去一谓去者去二谓去法去」「若去者有去」,如果说去者有去的话,「则有二种去」,就有两种去。 「一谓去者去」,一个是去者,一个是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第二个是去法去。 你们的脑筋要深入,不可打妄想。 因为他讲的道理很微细,稍一马虎,就不清楚。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咎」是过错。 如果说去者可以去的话,这个人则有过错。 「离去有去者」,那是说明离开去法有去者,那么才说「去者有去」。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已去中无发」,发是动机,动是现象。 比方我们平时说,什么事情叫发动。 「发」是那个动机,「动」是它的行动,有现象。 没有发,就没有动。 已去是过去,过去不可得,怎么会有发? 夺破,过去空不会有发。 「未去中无发」,未去是未来,未来也空,所以无发。 我问大家,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我刚才说的是夺破是纵破? 这个说法叫夺破。 已去、未去假名相续,假名无实,所以过去也无发,未来也无发。 这种说法是什么破? 纵破。 把握它的要点。 「去时中无发」。 「发」是说那个东西。 已去、未去、去时是说那个时间。 去时就是现在,现在也无发,没有东西去发。 微细处这个「发」有生义。 我们也可说,过去没有生,没有发生;未来也没有发生;现在也没有发生。 何处当有发生? 论文简略,我们要会到它的意思。 「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是二应有发未去何有发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未发无去时」,既然没有发,所以就没有去时。 因为这是从上面的偈颂来的。 上面外人不是说「去时中有发」,他说去时中也无发。 「未发无去时,亦无有已去。」没有东西发生,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 「是二应有发」。 去时是现在,应该有东西发生;过去应该东西发生过,已灭。 所以这两种情形,应该有发。 「未去何有发?」未来没有发生,怎么有法呢?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没有已去,也没有未去。 就是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亦复无去时」,也没有现在。 三世皆空。 这是什么破啊? 夺破。 因为已去过去是假名,未来也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 由于假名,才从未来相续到现在,现在相续到过去。 假名无实,换句话说,空的。 这种破是什么破法? 纵破。 这个夺破、纵破,吉藏大师发明的。 吉藏大师「假名相续」他说过。 你如果抓不到要点,就被已去、未去、去时,搞糊涂了! 「无去无未去,亦复无去时。」这是说时间。 没有已去的过去,没有未去的未来,也没有去时的现在,因为过去、现在、未来都空。 这个说法,夺破。 另一个说法,过去是假名,未来是假名,现在也是假名,叫纵破。 「一切无有发,何故而分别?」一切无有发,一切诸法因缘生嘛! 所以一切法没有,空的,夺破。 一切诸法因缘生,都是假名,纵破。 「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这个地方,我们知道,他这一品观什么呢? 观有为法。 有为法有三相:生相、住相、灭相,以上都说过。 无为法没有,无为法对有为法而假立,无为法要是有的话,那成有为了。 因为外人又问:没有已去、未去、去时,这个法应该有住。 可是我们知道法有住没有住? 法因为什么没有住? 因缘生是空的。 这个破法夺破,一破到底了。 因缘生无自性就空,所以法没有住。 说有法,是假名,有为法都是假名。 法是因缘生的,空的,这是大乘的说法,是一乘的说法? 大乘。 一乘直接会到。 小乘不会。 「发」有生义,都是说有为法。 到这儿就说出生、住、灭三相来了。 生住灭,简单说,我们说生灭法,生灭法都是有为法。 「去者则不住」,已去没有法住。 「不去者不住」,未去也没有法住。 我们换句话说,过去没有法存在,未来也没有法存在。 「离去不去者」,离开已去和未去。 「何有第三住?」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住。 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 既然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当然现在也没有法住。 「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去者若当住,云何有此义?」怎么会有这个道理? 「若当离于去,去者不可得。」我现在考一考你们。 谁能讲这首偈? 大胆的,会讲的站起来。 我们知道,去者是去法的代表。 如果去者住的话,离开去法,去者可以住,怎么有这个道理呢? 「若当离于去」,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去者不可得,当然去者没有住了。 我们不知道,当时有人问或没人问,或者论主他自己说。 他说,去者住,没这个道理。 如果去者单独可以住,去法不住,没有这个道理。 因为离开去法,去者不可得嘛! 大家都听明白了没有? 你要是明白的话,我们就讲快一点,因为《中论》号称五百偈,事实上有四百多偈。 讲得太慢,拖的时间太久。 谁听不明白? 那一点听不明白可以问。 你们谁有听不明白的可以问。 你要知道那一句话听不明白。 不能举手说我听不明白,那我从头再讲一遍了。 「去未去无住去时亦无住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义」「去未去无住」。 我们把他的字数补齐了,就是这个意思:去是已去,过去,未去是未来,住是法住。 过去、未来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于去义。」「行」,修行,所有修行法。 止就是无所住。 佛教须菩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止。 行止法,引申涵义,我们讲一讲:行是观,止是止,就是止观法门。 拿念佛法门讲,行就是不乱,就是那个观;止就是一心。 就是一心不乱。 再引申涵义讲,行是慧,止是定,定慧等持。 再深一点讲,行是照,止是寂,照而寂,寂而照,那是佛了。 行是报化身,止是法身。 不过他论文的意思,没讲那么深。 他说「所有行止法」,就是修行无所住这个法。 「皆同于去义」,去义是什么呢? 去的时间性,空的。 已去、未去、去时皆空。 去的空间性,也是空的。 已去之法空,未去之法空,去时之法也空。 这个破法是什么破? 夺破。 如果从假名方面说叫纵破。 你会到,叫一乘。 你说法为什么空? 因为它因缘生无自性,要这么说是什么说法? 大乘说法。 大乘是菩萨乘,一乘是佛乘。 以下就破法是因缘生,没有代表者,法也空。 「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去法即去者」,你要是说去法就是去者,「是事则不然」,为什么原因? 谁知道? 你们脑筋要活开。 落入有法。 去法空,去者自然也空,你如果说去法就是去者,等于你说空就是空,那不成道理,所以他说「是事则不然」。 这个破法什么破? 去法空,去者也空,是夺破。 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这是纵破。 「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如果说去法和去者是两个东西,也不然。 谁知道是什么道理? 有没有知道的? 如果去法和去者有差异,换句话说,去法也存在,去者也存在─落入有法。 我们就知道了,去法空,去者也空,怎么会有差异存在? 这是夺破。 去法是假名,去者也是假名,怎么会有差异性? 这叫纵破。 所以它说「是事亦不然」。 时间快到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 问:前面「去者则不住,不去者不住;离去不去者,何有第三住?」这一偈请师父再解释一遍。 答:「去者则不住」,去者是已去。 换句话说,就是过去。 过去没有法住,所以他说「去者则不住」。 因为过去是空的,时间空,法也是空的,所以则不住,没有法住。 「不去者不住」,不去是未来,未来是对待空,也没有法住。 因为法也是因缘空,则不住,没有法住。 「离去不去者」,离开过去、离开未来,过去没有法住,未来没有法住。 「何有第三住?」第三住是第三个时间,就是现在,现在也没有法住。 因为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现在,也没有法,你怎么说现在有法住呢? 懂了吧? 大家看《中论》。 「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这需要从上一首偈开始看起,上一首偈颂:「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是事亦不然。」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去法就是去者也不对? 去法不是去者也不对? 大家看看自己能看出来看不出来? 有谁知道? 「去法即去者,是事则不然。」这堕于有法。 「去法异去者」,还是堕于有法。 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他错。 「若谓于去法,即为是去者,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堕入有法。 如果你说于去法就是去者,去者是人,去法是业,人是造业者,法是所造的业。 那么说它是一个的话,「作者及作业,是事则为一」,就变成一个了。 一个有什么不对的呢? 人造了恶业下地狱,造了善业升天堂。 如果它是一个的话,人就是业,那么应该人不造恶业也下地狱,人不造善业也升天堂,人不念佛也得往生,所以说这个事情是不对的。 这和上面的那首偈同样的破。 上面那首偈是夺破,此地是什么破呢? 此地纵破,角度不同。 上面那首偈说空是去法空,去者也空。 堕有法,都不对,夺破。 这首偈呢? 顺着你的意思─法假,这是纵破。 「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离去者有去离去有去者」「若谓于去法,有异于去者。」去法和去者差别,也不对,还是堕于有法。 要是去法和去者有差别性,那么就是「离去者有去」。 这里节省一个字了,应该说「离去者有去法」。 「离去有去者」,应该说「离去法有去者」,它有差别性,还是堕有法。 诸法要是有的话,不对。 要是有的话,法既然有了,你造恶业也有罪,不造恶业还有罪,它有嘛! 你造善业升天堂,不造善业也升天堂,所以不对。 「去去者是二若一异法成二门俱不成云何当有成」这首偈是说去法、去者是一也不对,是二也不对。 「去去者是二」就是去法去者假使是二的话,「若一」或者是一,「异」是差异,假使说这个法成功的话,「二门俱不成」,这些都不成立。 不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堕于有法。 如果堕有法,法决定有,你念佛得往生,不念佛也得往生,那就不对了。 「云何当有成?」没有法成。 「云何当有成?」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有呢? 因为诸法因缘生,空才能容纳因缘。 假使有法,不能容纳因缘了。 好比白纸才能写黑字,黑纸不能写黑字了。 一切法空才有六道轮回。 地狱空,造了杀业下地狱,不造杀业不下地狱,地狱是空的。 饿鬼空,犯偷盗下饿鬼道,不犯不下。 愚痴,愚痴业造成畜生道,没有愚痴业是智慧者,就不下畜生道,因为它空的嘛! 六道皆是这个样。 六道本空,我们认为六道有,那是迷惑。 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往生西方是空的,念佛就得往生,不念佛不得往生。 如果往生定有的,你念佛也往生,不念佛也往生,没这个道理。 你作生意高兴、不高兴也是空的,赚了钱你高兴,不赚钱就不高兴,高兴也是空的。 如果定有的话,你赚钱也高兴,不赚钱也高兴,没那回事!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因为去法,知道有去者。 这「去」是去法,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因为去者代表去法的嘛! 「不能用是去」,去者不能单独去。 是去就是去者去,因为有去法才称为去者嘛! 所以不能说去者去。 下面它说出来了。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去者是代表去法的,如果先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去了。 所以「不能用是去」,不能有去者去这句话,这是说去法去者相因相待,不能分开。 仔细看,他的偈颂有连贯性,上一偈说,去法去者是二是一,都不对。 这首偈颂说,因为去法才知道去者,所以不能用去者去。 因为没有去法,就没有去者了嘛! 大家深入脑筋,心要清净,不要被他搅糊涂了。 你现在心不能丝毫打妄想,我就知道,我一看就知道,有人正在打妄想,你听不懂。 你一打妄想,有目不见,有耳不闻。 耳闻叫聪,目见叫明。 一打妄想,没有聪明;没有聪明,没有智慧。 所以大家听的时候,心要定于一,一心不乱,才能明白。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因去知去者」,和上面一样,因为去法知道去者。 「不能用异去」,也不能用差异的去。 上面「不能用是去」,他的意思含有去法、去者是一不可能。 这首偈看它意思,有差异也不可能。 如果差异的话,「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去」是去法去,去者就是去法。 说起来是一个去者不能有两个去,不能有去法去、去者去。 是一是二都不成,还是那个意思。 这个含有两种破,用空破他叫夺破,用假破他叫纵破。 最后两首偈,这两首偈纵破、夺破都有。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假使决定有去者,是决定有,不能用三去。 「三去」是已去、未去、去时,就是过去、未来、现在。 决定有去者,去者决定有了,决定有不生,不会再生。 既然不生,没有从未来到现在。 我们的观念,从未来到现在叫生,也叫来。 既然没有从未来到现在,不生,也没有从现在到过去。 我们的观念里,从现在到过去叫灭,也叫去。 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空,「空」无来也无去,那是佛的法身;有来有去,业报身。 所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来无去。 如果把「如来者,无来无去」,这句话用在此地,用到《中论》来讲,那句话是夺破。 法身,我们大家都有,你不知道。 大家都认为你「生」,无量劫以来生生死死,生死不断,是不是? 生死是业报身,这个业报身生死。 有那个不断才有生死,如果断了的话,没有生死。 生死不断,任何人都有不断吧! 无量劫以来,无量劫以后,都生死不断,那个不断是你的法身。 怎么知道呢? 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 大家都有,那就是你的「如来藏性」。 如果你学佛,知道生死是「假」,就会到「不断」了。 会到不断,久久地会,就得涅槃。 《中论》说,若知世俗谛,生死是世俗谛,则知第一义。 不断就是第一义谛,入第一义即便得涅槃。 你深深体会,如果你能从生死体会到不断,逐渐可见到生死边缘。 这还没证,还在信解的地步,不了生死,久久体会就证了。 生死边缘见到,不了生死。 好比井里有水,不解渴。 用方便,绳子罐子打上来,就解渴了。 所以有人问菩萨:「有没有人见到生死边缘,不了生死的?」菩萨说,有。 因为什么呢? 其力未充。 修行不到时候,所以要加紧念佛。 所以说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过去、未来、现在,因为它定性有嘛!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决定是空,定性空。 定性有是凡夫,定性空是小乘。 「不决定去者」,如果去者空,「亦不用三去」。 我们已经知道,三去是过去、未来、现在,从未来到现在是生,空了怎么会生? 空自然不能从未来到现在。 从现在到过去叫灭,空也不能灭。 所以你说空是有,不对;你说空没有,也不对。 为什么说空是有也不对,说空是无也不对? 因为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只怪你迷惑不知。 《心经》不是说过了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比如外面的虚空,是有或是无? 你如果说有,不对;说无,也不对。 虚空无形无相,当然不是有;虚空横遍竖穷,横遍十方,当然不是无。 再举个例子。 好比海里的大海水,海水有没有? 水性湿,湿性不可见,既然不可见,就是无了啊? 不是。 水性不可见,起万重浪,万重浪可见啊,就是有,那就是《心经》说的空即是色。 万重浪虽然是有,说有也不对,万重浪都是水嘛! 水性不可见就是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他这首偈「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决定有,不对。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决定无,也不对。 就是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首偈,纵破。 从假相方面破。 体会它,怎么体会呢? 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 这么会叫「会法性」,会到法性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叫法性身嘛! 你如果单独会到有,取有相;单独会到无,取无相。 都不对!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下面那首偈,前半偈纵破,最后半偈夺破。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前面他讲去者,去者是代表去法的。 现在讲去法,去法定不定,也不用三去─未来、现在、过去。 它的道理和去者是一样的,去法定有,则没有过去、未来、现在,定有了嘛! 定「有」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 定「不有」就是空,空也不能从未来到现在,也不能从现在到过去,所以「去者不用三」。 到这儿为止,都是纵破。 前面讲去者、去法是法;后面讲的「不用三」,是未来、过去、现在,是时间,都是空的。 法方面,我们习惯用因缘空。 法有大有小,大叫世界,小叫微尘,都是空的。 世界是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它如果不空的话,不必等因缘生了。 比如说你,你没有啊! 你是空的。 你怎么空呢? 你是细胞因缘生的。 如果你不空,没有细胞你是谁? 谁是你啊? 你说你有也不对,你空也不对。 如果你空,父母怎么能生你? 父母生你,没有你怎么能生你? 好比鸡蛋里头没有小鸭的成份,怎么能生出小鸭来? 所以空不对。 有也不对。 父母没生你的时候,你在那里? 你说我在天边。 那既然有你了,何必再生你? 什么道理呢? 你性本空,无性。 无性随缘则有就是生,生随缘而有,没有自性还是空。 佛亲身证到,随缘无性空,佛亲证到法身;无性随缘有,佛证到是报化身。 如此觉悟的叫觉,所以佛是无上觉。 我们大家不觉悟,堕入六道。 唉! 实在说起来,我们可怜愍! 本无六道,我们虚妄受六道报;本无生死,虚妄受生受死。 怎么没有生死呢? 无性随缘有,无性就无生无死,随缘有就有生死。 所以无性随缘有,无生无死就是生死。 生死既然是随缘有的,随缘无性空,随缘无性空,生死即无生死。 我们大家本来这个样,可惜不知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 若佛不说法,我们怎么知道? 所以在法的方面,我们多用因缘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在时间方面,我们多用对待空。 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叫三世平等。 怎么没有过去呢? 过去是现在、未来的因缘形成的,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怎么形成过去呢? 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怎么形成现在? 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怎么形成未来? 既然这么说起来,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的,你为什么不叫过去是现在? 不叫过去是未来? 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你怎么不叫现在是过去? 不叫现在是未来呢? 未来没有,是过去、现在形成的。 既然是过去、现在形成,应该将未来叫过去,将未来叫现在。 所以时间对待空。 两种空,《中论》「吉藏大师」说是夺破。 空既然是有,仅仅是假名。 比如讲堂空,讲堂是钢筋、水泥盖成的。 如果讲堂不空,没有钢筋,没有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空。 讲堂空的,你怎么看见有讲堂呢? 那是假相。 这个相是唯心所现,你造业是唯心所造。 讲起来,还是唯是一心。 《中论》不外乎用这两种破法。 最后半偈夺破。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夺破。 「是故」是所以,第一个「去」是去法,应该这么写「是故去法去者」,都是空的。 「所去处皆无」,都没有。 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 一切法定有的话,万法就没有了。 万法繁兴就是一切法空,正因为一切法空,才万法繁兴。 万法繁兴毕竟空,华严称为华严三昧;毕竟空万法繁兴,华严称为海印三昧。 发布时间:2025-03-04 11:45:5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