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般若义理的探究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内容: 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世尊成道后,应梵王请,至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 三转十二*轮,示转、劝转、证转。 示转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至苦灭道。 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劝转者,劝五比丘如法修行。 是苦谛应知,是苦集应断,是苦灭应证,是苦灭道应修。 至此世尊劝五比丘,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证转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断已,是苦灭我证已,是苦灭道我修已。 世尊以自身为证,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真实不虚谓之谛,谛理者,真理也。 见谛理者为圣者,不知谛理者即凡夫,由此可知般若于佛法中之重要性了。 而般若之精义,便是阐释谛理。 谛理之说明,有多种分别。 约事相方面说,有四谛;约理或约理事双融而言,有二谛、三谛、一谛。 智者大师于《法华文句》中,又立无谛。 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均见于般若经,兹分别介绍于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云何知四圣谛。 知苦圣谛时远离二法。 知苦谛不二不别。 是名苦圣谛。 集尽道亦如是。 云何知苦如。 知苦圣谛即是如。 如即是苦圣谛。 集尽道亦如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六:「为众生说四圣谛苦集苦灭苦灭道开示分别。 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圣谛中。 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别有三宝。 何等三。 佛宝法宝僧宝。 不信拒逆是三宝故。 不得离五道生死。」「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用苦圣谛得度。 用苦智得度。 用集圣谛得度。 用集智得度。 用灭圣谛得度。 用灭智得度。 用道圣谛得度。 用道智得度。」「佛告须菩提。 非苦圣谛得度。 亦非苦智。 乃至非道圣谛得度。 亦非道智。 须菩提。 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 不以苦圣谛不以集灭道圣谛。 亦不以苦智不以集灭道智得涅槃。」「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四圣谛平等相。」「须菩提。 若无苦无苦智。 无集无集智。 无灭无灭智。 无道无道智。 是名四圣谛平等相。」「复次须菩提。 是四圣谛如。 不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 有佛无佛法相常住为不诳不失故。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 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通达实谛故。 行般若波罗蜜如。 通达实谛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直入菩萨位中。」「佛告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 见已得无所有法。 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 四圣谛所摄四圣谛所不摄法皆空。 若如是观是时便入菩萨位中。 是为菩萨住性地中不从顶堕。 用是顶堕故堕声闻辟支佛地。 是菩萨住性中能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是菩萨住是初定地中分别一切诸法。 通达四圣谛。 知苦不生缘苦心。 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 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世尊。 云何观诸法如实相。」「佛言。 观诸法空。」「世尊。 何等空观。」「佛言。 自相空。 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 无法性可见。 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非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 亦非阿罗汉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 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萨所作。 但众生不知不见诸法如实相。 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知佛说四圣谛,欲令众生入于大乘。 声闻人不会,竟将大乘法解为生灭四谛有边四谛耳。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苦集灭道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四圣谛法不可得故。」可见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也。 大乘人以不可得心,知四圣谛即般若波罗蜜多。 小乘人以有所得心,见四圣谛是生灭法。 《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七十二:「具寿善现复白佛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 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佛告善现。 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如实知苦是逼迫相。 集是生起相。 灭是寂静相。 道是出离相。 自性本空远离二法。 是圣者谛苦等即真如。 真如即苦等无二无别。 唯真圣者能如实知。 善现。 是为菩萨摩诃萨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苦集灭道圣谛。」《大般若经》说得更清楚,大乘人学四圣谛,如实知诸相自性本空。 无相则无分别,是以远离二法。 如是则为圣者谛实,苦集灭道等即是真如,真如即是苦集灭道等,无二无别。 如此真实义,唯真圣者方能知之。 小乘劣智不能知之,竟谓大乘非佛说。 其次再讲二谛,二谛亦出于般若。 二谛者,即第一义谛与世谛,亦名真谛俗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道树品〉七十一:「佛言。 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 示众生若有若无。 非以第一义。」「世尊。 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 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 何以故。 世谛如。 即是第一义谛如。 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 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复次须菩提。 众生于五受阴中有着相故。 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 令知清净无所有。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不二不别,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是说二谛者不二不别。 换句话说,二谛即是一谛,为方便对众生说故,方说有说无,说第一义谛与世谛。 于经文则知,说五阴,是世谛,说五阴皆空,是第一义谛,此是为众生故,方说有说无。 其实五阴有不可得,五阴空亦不可得。 不可得为一谛,为对众生说故,方便说五阴有五阴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舍利弗。 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以方便力故。 为众生说法。 众生闻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 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及所用法。」何故二谛中,众生不可得? 因为第一义谛毕竟空,故众生不可得;世谛如幻,故众生不可得。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大王。 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 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天王般若》卷第一,复指出修道人若不知二谛,便不能如实修行。 「即剃须发出家修道。 未见令见未得令得未证令证。 闻说受持若世谛第一义谛。 如实修行如法观察。 所谓正见正分别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 远离喧杂不求名闻。 供养恭敬身心精进常无休息。」其次三谛亦出于般若。 学人不明二谛时,以三谛方便,容易明了二谛。 例如性空是第一义谛,缘起是世谛。 缘起法无自性。 何以故? 若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缘起了。 既待因缘而起,便无自性,故知缘起则无自性。 性空法亦无自性。 何以故? 以性空故。 所以性空无自性不碍缘起,缘起无自性即是性空。 于是二谛之理易明。 所谓性空缘起无自性,此即所谓三谛之理,亦即天台宗之空假中。 《仁王般若经》谓之空谛、色谛、心谛。 其实道理是一,方便故分为二谛、三谛、一谛、无谛罢了。 兹将《仁王般若经》摘录如下。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云:「即不见一不见二。 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大王。 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 以三谛摄一切法。 空谛色谛心谛故。 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所谓空谛、色谛、心谛,即空假中也。 其次再谈一谛、无谛。 无谛即是一谛,如佛言诸法一相所谓无相。 二谛、三谛,即是方便说一谛。 为方便度众生故,佛于一谛说二说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须菩提问佛言:「世尊! 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佛言:「须菩提! 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 何以故? 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 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若有若无。」故知二谛者,原是一谛之方便说。 故二谛、三谛,只是一谛。 《涅槃经》卷第十三云,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 如其有者,即是一谛。 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是故当知,第一义任缘,便是世谛;世谛无性,便是第一义。 故实是一谛,方便说二谛也。 是知般若之要旨,在阐释谛理。 若入谛理,便入般若;若入般若,便入佛法。 发布时间:2025-03-05 12:27:5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