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一 内容: 释经题【大方等】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又名大集贤护经。 大方等者,为大乘经之通称,亦称大方广。 于方等经中最上,故称大方等。 理正曰方,平等曰等,故称方等。 平等者,是如如义,无碍义,无差别义,法界义。 又教出第一义曰方,教出世俗义曰等。 第一义为其体,世俗义名其用。 体用不二,一乘妙旨,故曰大方等。 【大集】此有二说,一者佛在欲色二界中间,广集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宣说大乘之法,故名大集。 二者佛随处集大众而说之经,名为大集。 此贤护分,即属第二种。 【经】梵语修多罗,本译为綖,有贯穿义。 亦译为契经,谓其契理契机。 经者,即契经之简称。 【贤护分】亦称贤护长者,亦称贤护菩萨,以其为在家之菩萨也。 贤护是翻译名,梵名曰跋陀。 般舟三昧经,称? 陀和菩萨。 思益梵天所问经,称跋陀婆罗。 为十六贤土之首。 大佛顶首楞严经,亦称跋陀婆罗。 首楞严经卷五有云:「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土,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以上所说,即贤护菩萨也。 此经系大方等大集经之一分,故名贤护分。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隋是隋朝。 天竺即印度。 三藏者,经律论。 通达经律论者,名三藏法师,简称曰三藏。 阇那崛多,译曰德志。 揵陀啰国人,刹帝利种。 昆季五人,崛多最幼。 幼年出家,与师游方弘化。 初出国境时,同志十人。 久历艰辛,始至中国。 至中国时,六人损折,仅余四人。 初至长安,止草堂寺。 隋开皇年间,文帝优遇,敕译佛经。 至开皇二十年入寂,春秋七十有八。 译经合三十部,一百七十六卷。 此大集经贤护分,即其中之一也。 思惟品第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咸得自在。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调伏一切犹如大龙。 所作已办众行具备。 弃舍重担不受后生。 行于平等获真己利。 安住正教得到彼岸。 唯除长老阿难一人。 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 于晨朝时。 各从住处诣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自如是我闻,至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系证信序。 以六种成就,证明此经系佛所说。 如是系信成就,我闻系闻成就,一时系时成就,佛系主成就,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系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系众成就。 王舍城系摩竭陀国都城。 其国原都上茅城,后迁都来此。 佛世时,频婆娑罗王都王舍城。 迦兰陀竹园,地处王舍城及上茅城之间。 原为迦兰陀长者所有。 长者有大财富,于园中建精舍,请佛居住说法。 称竹园精舍,亦称竹林精舍。 亦有谓园属迦兰陀长者所有,精舍系频婆娑罗王,建立奉佛者。 大比丘众,即比丘僧也。 比丘梵语,译除饥馑。 谓众生福薄,报多饥馑。 比丘净戒梵行,乞食为众生种福,除众生饥馑之报,故名除饥馑。 有谓比丘者,多义不翻。 因比丘一名含三义,一、破恶,比丘破身口七支恶,乃至除见思惑,故名破恶。 二、怖魔,比丘修道,自不为魔侵,且能转化他人,空魔之眷属,魔生恐怖,故名怖魔。 三、乞士,比丘托钵乞食,清净自活,为众生种福,故名乞士。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胜三义。 所谓大,言此等比丘,人天所敬,于声闻人中最尊。 所谓多,言此等比丘,博通内外经典,广学多闻。 所谓胜,言此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 众者即是僧众。 如是等僧众,共有五百人在一起。 俱即是在一起的意思。 以上这一段文,例见每一部经,称为证信序。 皆是阿罗汉下,是赞其德。 阿罗汉位在小乘四果,称为无学。 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也。 又云无生、应供、杀贼。 其见思惑已尽,不复三界受生,故曰无生。 谓彼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故曰应供。 谓彼能杀烦恼贼,破见思惑,故名杀贼。 这五百人,皆是阿罗汉。 漏者漏失之意。 约因讲为烦恼业,约果讲为生死。 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 是等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以无烦恼故,咸得自在。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依成实,谓以智能断除无明惑业之缚,得慧解脱。 心离于贪爱之缚,得心解脱。 调伏一切烦恼,护持佛法,犹如大龙。 所作已办,众行具备,阿罗汉具有四智,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自知见思惑尽,更不来三界受生。 二、梵行已立,谓阿罗汉修戒定慧,自知清净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阿罗汉本求出三界,尽生死,今既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故曰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阿罗汉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三界有也。 依毗婆沙,所作已办是证灭智。 依胜鬘宝窟,谓是修道智。 既然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故曰众行具备。 弃舍重担,不受后生。 弃舍烦恼生死之重担,不更受后生也。 行于平等,获真己利。 于一切众生不起贪瞋痴,其心行平等无碍。 已获真无漏解脱,功成自度,故曰获真己利。 安住正教,得到彼岸。 安住于佛之正教,无有退转。 得到彼岸者,得了分段生死也。 唯除长老阿难一人。 尔时阿难尚未证四果,佛灭度后,方成阿罗汉。 故曰唯除长老阿难一人。 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以上列者,皆阿罗汉,或证初果人。 今复有五百比丘,皆未证果位,凡夫之人,故行别列。 于晨朝时,各从本住处,至迦兰陀竹园精舍,聆佛说法。 退坐一面应避六法,一、不太远,二、不太近,三、不在上风,四、不在高处,五、不挡眼前,六、不在后。 【尔时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连。 在舍卫城夏安居已。 亦与五百诸比丘俱。 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 到已恭敬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舍利弗目犍连是佛弟子。 舍利弗智能第一,大目连神通第一。 佛制比丘,夏三月安居。 为防三事,一、无事游行,妨废道业。 二、夏日虫多,及多生草,行路损伤物命,违慈实深。 三、既有以上二过,故招世谤。 为止讥嫌 ,故结夏安居。 坐夏三月,精进修行。 舍利弗,大目连,在舍卫城夏安居已,亦与五百比丘,入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 以神通力放大威光。 令彼诸国城邑聚落。 一切诸有诸比丘众。 咸各来诣王舍大城。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世尊放光,召诸比丘,来至迦兰陀竹园。 【尔时迦兰陀竹园精舍。 有百千数诸比丘等。 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亦承世尊威神力故。 亦与二万比丘尼俱悉皆大集。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诸比丘比丘尼,悉皆大集于世尊所。 摩诃波阇波提,译曰大爱道,是佛姨母。 佛度大爱道出家,始有比丘尼。 【尔时王舍大城有优婆塞。 名曰贤护。 为众上首。 亦与五百优婆塞俱。 受持五戒具足威仪。 是大菩萨。 久已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本愿力故。 常随世尊乐闻正法。 恒懃精进。 为满一切助道法故。 于朝旦时。 承佛威神从本住处。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优婆塞译曰清净士,谓虽在家修道,能持五戒清净。 又译为近事男,谓持戒清净,堪能亲近承事于三宝也。 贤护菩萨,义如前释。 具足五戒,具足威仪,是大菩萨。 久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者,谓于无上道不退转也。 当知贤护菩萨,系王舍城之优婆塞。 为众上首,为五百优婆塞之首也。 以本愿力故,常随世尊,勤闻正法。 恒勤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 助道之法,广说无量,略说有三十七品。 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助道法满足,则证无上菩提。 贤护菩萨与五百优婆塞,感佛光故,皆于朝旦,诣世尊所。 故曰承佛威神,入迦兰陀竹园精舍。 【尔时毗耶离大城有一离车子。 名曰宝生。 为众上首。 亦与二万八千诸离车俱。 于晨朝时。 承佛神力。 皆自彼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如来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毗耶离城,译为广严城。 离车译曰薄皮,系毗耶离刹帝利种族之名。 离车子者,即其族类之谓也。 【尔时瞻婆城有一长者子。 名曰星藏。 为众上首。 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俱。 于晨朝时。 承佛神力。 自瞻婆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 至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瞻婆城系中印度,瞻婆国之都城。 彼城有一长者子,名曰星藏。 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来入迦兰陀竹园。 【尔时复有一摩那婆。 隋言净持亦云少年亦云仁童子等名那罗达多。 为众上首。 亦与二万八千人俱。 于晨朝时。 自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摩那婆,译为少年学道人,经文中自有解释。 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世尊所。 【尔时舍卫国复有长者。 名大善商主。 并彼给孤独长者。 为众上首。 亦与二万八千人俱。 自彼舍卫国诣王舍城入迦兰陀园至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舍卫国复有长者,名大善商主,及给孤独长者而为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佛所。 【尔时王舍大城复有长者。 名曰水天。 为最上首。 亦与二万八千人俱。 从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 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王舍城复有长者水天,亦与二万八千人,来诣佛所。 【尔时摩伽陀国主韦提希子阿阇世王。 亦与百千诸眷属俱。 于晨朝时。 亦来入此迦兰陀园。 诣世尊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阿阇世王,是频婆娑罗王与韦提希之子。 阿阇世受提婆达多之蛊惑,杀父害母以谋国政。 后向佛至诚忏悔,皈依于佛。 事见观无量寿佛经。 阿阇世王,与百千眷属亦诣佛所。 【尔时复有四大天王。 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 各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 亦于晨朝。 悉来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诸天龙神,亦来集会。 长阿含经略谓,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一四天下。 山腰是四王天所居,山顶是三十三天所居。 三十三天天主,即帝释天。 四王忉利均地居天,其上空复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此为一世界,为初禅所覆。 如此一千世界,即一千日月,一千须弥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乃至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初禅天,为二禅天所覆,名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为第三禅所覆。 中有百万日月,乃至百万初禅,一千二禅,为三禅天所覆。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中有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初禅,百万二禅,一千三禅,为四禅天所覆。 四大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皆来集会。 那由他译曰亿,有曰十万,有曰百万,有曰千万,说法不一。 【尔时复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亦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 于晨朝时。 悉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大梵天王,为娑婆世主,与其眷属亦来集会。 【尔时复有大自在天王。 亦与无量百千净居诸天众俱。 于晨朝时。 悉入迦兰陀园。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大自在天,即魔醯首罗天。 净居天者,即五净居天,为四禅摄。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尔时复有四阿修罗王。 各与无量百千眷属阿修罗众俱。 亦于晨朝。 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阿修罗译为无酒,阿修罗酿酒不成故。 又译无端正,以其种类男丑女美故。 又译非天,其果报虽胜,似如天福,而无天德,故曰非天。 阿修罗有四生,一、卵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人趣所摄。 三、湿生,畜生趣摄。 四、化生,天趣所摄。 (见楞严经)故曰四阿修罗王。 法华经出阿修罗王名,不知是否此经所说四阿修罗王。 法华四阿修罗王者,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 阿修罗王。 【尔时复有难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 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 亦于晨朝。 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裟伽罗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 及摩那斯龙王伊跋罗龙王等。 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 亦于晨朝。 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诸龙亦来集会。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及以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罗伽。 乃至人非人。 及诸王等信如来者。 为听法故。 一切皆集迦兰陀园诣如来所。 顶礼佛足各坐一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四众弟子。 及以一切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罗伽,是总说八部鬼神。 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 有三种,一者地行夜叉,二者空行夜叉,三者天行夜叉。 干闼婆,译曰香阴,不噉酒肉,唯以香资阴。 资阴者,即资身也。 是天帝释之乐神。 居须弥山南,金刚窟中。 迦楼罗,即金翅鸟神。 紧那罗,似人而头上有角。 亦天帝释之乐神。 摩? 罗伽,即大蟒神。 罗什大师谓是地龙。 人非人,例如四众弟子,诸王及信如来者为人,天龙八部皆为非人。 如是大众,为听法故,大集于迦兰陀竹园,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尔时迦兰陀园。 其地弘广如此。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 若杖头许而不遍者。 如是上至有顶下逮梵宫。 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 乃至一切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 罗伽人非人等皆来集会。】迦兰陀竹园,以佛神力故,其地弘广,容纳三千大千世界诸来大众。 上至有顶,色界最上一天,即色究竟天,名有顶之天。 因为其天,居有形世界之顶故。 又非想非非想天,位于三界之顶,亦名有顶之天。 下逮梵宫,梵天之宫殿也。 色界初禅以上,即为梵世。 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及余鬼神,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自此以下,为发起序。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欲得谘问如来应供等正觉。 心中所疑。 不审世尊。 见垂听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 贤护。 如来世尊随汝所疑。 恣汝所问。 为汝宣释令汝欢喜。】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具仪请法。 如来、应供、等正觉,系佛十号中之前三号。 如来表法身德,应供表解脱德,等正觉表般若德。 世尊垂慈,听许所问。 至此师资缘合,经法乃起。 【时彼贤护菩萨。 既蒙听许复白佛言。 也尊。 菩萨摩诃萨。 具足成就何等三昧。 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能藏。 问无疑惑故。 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退减故。 复云何得不生愚痴。 邪见空处故。 云何当得宿命智。 遍知去来故。 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 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 云何当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 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 云何当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贵之位。 见者恭敬故。 云何复得父母兄弟宗亲眷属及以知识左右围遶。 恒无别离故。 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 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云何当得正念正行。 节度不移心知足故。 云何当得常生惭愧。 远离耻辱故。 云何当得正智谦恭。 降伏我慢故。 云何当得策懃精进远离懈怠故。 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平等与乐故。 云何当得闻说甚深真空无相无愿法时。 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 云何当得不乐懒惰。 摄受正法故。 云何当得智慧通达。 明了一切无与等者故。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刹。 随意得生故。 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所摧坏故。 云何当得如海。 能受纳众问疑释难无减无尽故。 云何当得如月满。 白净法具足故。 云何当得如日初出。 破诸闇冥故。 云何当得如灯炬。 光明照了故。 云何当得如虚空性。 无有罣碍故。 云何当得无所住着。 心如虚空故。 云何当得如金刚。 穿彻通达一切法故。 云何当得如须弥山。 不可动摇故。 云何当得如门●。 一切正住故。 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 心业成就故。 云何当得无为。 一切诸法中故。 云何当得如飞鸟。 随意而去故。 云何当得摧折憍慢。 如旃陀罗子故。 云何当得住阿兰若。 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 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 云何当得统领大众。 教诏导示故。 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 不动于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 降伏天魔惑乱故。 云何当得大辩才。 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法。 不随他行故。 云何当得大坚固信。 无可毁坏故。 云何当得大慈力信。 不可动故。 云何当得深入信。 无所行故。 云何当得润泽信。 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 云何当得最胜信。 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故。 云何当得种种入信。 种诸善根故。 云何当得真妙信。 增长无虚伪行故。 云何当得净喜信。 除灭一切嫉妒故。 云何当得清净信。 得一切种智光明故。 云何当得喜乐行信。 除灭诸盖障恶故。 云何当得智喜信。 摄受诸佛境界故。 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 佛国清净成就故。 云何当得清净戒行。 永灭一切声闻辟支佛心故。 云何当得庄严大誓。 一切所作皆究竟故。】时贤护菩萨既蒙佛听许后,请问于佛,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大功德聚? 接着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请问于佛。 兹择要解释,文显易明者,不多作赘释。 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能藏,问无疑惑故。 谓得大智能,若有人怀疑发问时,能为解答,除其疑惑也。 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减故。 戒者防心离过,故曰复得无意,心无过非,令戒聚不失也。 如是直至成就于无上菩提,而无有退减。 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应为虚字)故。 不生愚痴,空诸邪见也。 云何当得宿命智,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 见佛约有四种,一、现前见佛,二、定中见佛,、三、梦中见佛,四、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命终必生佛前,故有命终后见佛。 云何当得上妙色身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广达博通于内外经典,所行所为不同凡愚。 然亦不退曲于无上菩提心。 云何当得正念正行,节度不移,心知足故。 正念正行者,心行无邪也。 知节有度,不为外境所移。 因为心少欲知足故。 云何当得常生惭愧,远离耻辱故。 有罪过而不自羞曰无惭,不羞于人曰无愧。 无惭无愧之人,自取耻辱。 若能常生惭愧之心,自然远离耻辱。 云何当得正智谦恭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故。 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此四者,皆缘于众生,平等度化也。 慈者与众生乐,悲者拔众生苦,喜者庆悦得乐众生,舍者以平等心,舍乎怨亲,于一切众生平等齐益。 云何当得闻说真空无相无愿法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 空无相无愿谓三三昧。 一切法缘生幻有,其性实空,得其义者入空三昧。 空则无相,入无相三昧。 于空于无相不应有愿求,入无愿三昧。 于三三昧深信不疑,则无惊怖退没。 云何当得不乐懒惰,摄受正法故。 正法者,实相法也,般若也,一法界也。 云何当得智能通达,明了一切无与等者故。 一切无与等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智能通达,明了无上菩提也。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刹随意得生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海,能受纳众问疑,释难无减无尽故。 当得智能如海,于一切众生问疑时,释难解结,无减无尽。 云何当得如月满,白净法具足故。 此是以譬例法。 白净法即善法也。 云何当得如日出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无所住着,心如虚空故。 无所住着者,即六识出于六根门头,于六尘中来去自如也。 云何当得如金刚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门●,一切正住故。 门●者,表内道外道之限也。 能令一切正法得住。 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心业成就故。 猫狗之兽类,乃属家畜,其性驯顺。 譬喻修道之人,心业调伏,其性柔顺也。 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 无为者无有住着,无住着则契中道。 一切诸法中者,契于中道也。 云何当得如飞鸟,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故。 旃陀罗子,译为屠狗人。 于当时社会中,地位下贱。 行时必持竿摇铃,不敢触及路人。 如果误触路人,必受诃骂。 故曰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 云何当得住阿兰若,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 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 阿兰若译闲静处,远离愦闹城邑村落,独处山林。 故曰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 云何当得统领大众,教诏导示故。 住持寺庙,统领僧众,曰统领大众。 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不动于一切众生故。 此言唯乐无上佛道,不为一切众生道所动转也。 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辩才有四,曰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 今总说为大辩才。 于一切法决了于胸,速疾应机,出言达义,曰大辩才。 云何当得于一切佛法,不随他行故。 不随他行者,不随邪行也。 云何当得大坚固信,无可毁坏故。 信心坚固,不可破坏。 云何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故。 慈力信者,爱念众生,不可动也。 云何当得深入信,无所行故。 深入信者,深入佛智也。 佛行离无明爱取,不为后世作因缘,故虽行而无所行。 云何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 润泽众生,于一切法多欢喜随顺。 不起瞋恚违逆之心也。 云何当得最胜信,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故。 于六尘入六根时,起信顺心,不起贪瞋痴。 以无三毒故,能种诸善根。 云何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故。 真实微妙之信,即信佛法僧也。 三宝清净,离五住顺恼,离惑业苦,故无虚伪行。 云何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嫉妒故。 净喜信者,其心清净,见众生得乐,起欢喜心,除灭一切嫉妒也。 云何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故。 佛之总相智,曰一切智,别相智曰一切种智。 无分别智曰一切智,差别智曰一切种智。 根本智曰一切智,后得智曰一切种智。 如是等智,由自性清净心中出,故曰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 云何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故。 喜乐行者,无诸恶因,不受恶果。 故曰除灭诸盖障恶,除灭诸盖障恶,则无恶因恶果。 盖障恶者,总说为五欲五盖十不善。 云何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故。 诸佛境界者,一真法界也。 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 佛国清净成故。 菩萨有四璎珞庄严,一者戒璎珞庄严,二者三昧璎珞庄严,三者智能璎珞庄严,四者陀罗尼璎珞庄严。 此四种璎珞庄严,胜过一切世间璎珞庄严。 因为此四种庄严,能庄严清净佛土。 云何当得清净戒行,永灭一切声闻辟支佛心故。 菩萨持清净戒,不堕二乘地。 菩萨若堕二乘地,便名破戒。 云何当得庄严大誓,一切所作皆究竟故。 菩萨大誓者,摄受正法。 由摄受正法,更出三大誓。 即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如此大誓,能令一切所作究竟。 【云何当得为一切众生中上首。 欲行诸善法故。 云何当得无有疲倦。 为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故。 云何当得不退转。 多求一切佛法故。 云何当得不可坏。 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故。 云何当得深信一切诸佛。 不舍此念常见诸佛故。 云何当得如父想。 绍隆一切佛法故。 云何当得佛力加持于一切佛法光明中生故。 云何当得无障碍。 一切佛法悉现在前故。 云何当得如幻人。 于一切法无思念故。 云何当得如化者。 观一切法无生灭故。 云何当得如梦。 观察三世无来去故。 云何当得如镜像。 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 云何当得如响声。 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云何当得如形影。 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云何当得空无所有。 远离一切诸佛想故。 云何当得无相。 观一切法无有二故。 云何当得法界边际。 菩提心无限量故。 云何当得不起着。 一切世界性无分别故。 云何当得无碍行。 遍游一切诸佛刹中故。 云何当得诸陀罗尼。 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故。 云何当得如诸法师。 善知一切佛法故。 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护念。 一切佛威力加持故。 云何当得雄猛不怯弱出声。 如大牛王及大师子王步故。 云何当得无畏。 令一切世间欢喜故。 云何当得无疑惑。 于一切佛平等无二故。 云何当得通达如如。 灭除疑惑不着诸法故。 云何当得证深法界。 善能解释所问义故。 云何当得师利益他。 具足大慈故。 云何当得灭除懒惰。 恒乐说法故。 云何当得如法住。 不舍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不谄曲。 性淳直故。 云何当得如眼目。 为一切世间灯明故。 云何当得不可轻蔑。 胜出一切三界故。 云何当得无诤论。 如教说行故。 云何当得无艰难。 行无住着故。 云何当得知于实际。 不分别诸法故。 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 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 云何当得至无畏处。 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 等事故。 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 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 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 恒入一切众中获利故。 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 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 云何当得无边赞叹功德。 为一切众生福田故。 云何当得大欢喜踊跃无量。 常在诸如来师子座下故。 云何当得胜上辩才。 能问一切佛法故。 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 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故。】云何当得为一切众生中上首,欲行诸善法故。 此赞佛也,佛为一切九道众生中上首。 菩提是无上善法。 此中语意,请问于佛,云何当得作佛也。 云何当得无有疲倦,为欲教授一切菩萨所学诸波罗蜜故。 佛教菩萨行诸波罗蜜,无有疲倦。 云何当得不退转,多求一切佛法故。 不退转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 八地以上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退,故名不退转。 云何当得不可坏,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故。 佛有大智能,不为一切外道邪师所破。 云何当得深信一切诸佛,不舍此念常见诸佛故。 念佛必定见佛,故曰不舍此念,常见诸佛。 云何当得如父想,绍隆一切佛法故。 菩萨以佛为大慈悲父,续佛慧命,绍隆佛法。 云何当得佛力加持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幻人,于一切法无思念故。 幻化之人,无生无灭,于一切法无思求忆念。 此用譬喻,道人于法无心,于心无法也。 云何当得如化者,观一切法无生灭故。 能幻化者,观其所幻化诸法,知其无生无灭也。 云何当得如梦,观察三世无来去故。 此喻梦中数十年事,只是枕上片刻耳。 云何当得如镜中像,一切世界斯现身中故。 镜中像者,影来则现,影去则灭。 现而不有,灭而不无。 身中者心也,一切世界,唯心所现也。 云何当得如响,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响者山呼响,登山一呼,回音历历,似有人而实无人。 皆因缘假合而有,而无实性。 故曰一切法无作无为,因缘生故。 云何当得如形影,于一切生法自无心取舍故。 影随形有,法本无生。 无生则无此法,故无心取舍。 若有心取舍,便成虚妄。 云何当得空无所有,远离一切诸佛想故。 诸佛如来,非色非非色,非声非非声,乃至非香味触法,非非香味触法。 诸佛法身,无所有不可得,不可以色取,不可以声香味触法取,故曰远离一切诸佛想也。 云何当得无相,观一切法无有二故。 一切法空无所有,故一切法无相。 一切法无相,故无二无分别。 云何当得法界边际,菩提心无限量故。 法界即心,心即法界。 心与法界,不二不别。 故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今菩提心无有限量,故法界亦无有边际。 云何当得不起着,一切世界,性无分别故。 一切世界,其性本空,空故无有分别。 无分别法,则无彼此能所。 故于一切法,不应起执着心。 云何当得无碍行,遍游一切诸佛刹中故。 此言身通也。 云何当得诸陀罗尼,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故。 陀罗尼译为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又译为遮、持,谓遮空有二边之过,持乎中道之善。 有四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 得陀 罗尼者,能于一知一切,于一切知一。 故曰闻一知万,善达一切文字分别说。 云何当得如诸法师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雄猛不怯弱出声,如大牛王及大师子王步故。 大牛王者,即法华经所说之大白牛也。 此大白牛喻一佛乘,能度一切众。 师子为兽中之王,师子一吼,百兽噤声。 故曰雄猛不怯弱出声。 谓佛说法,如师子吼。 云何当得无畏,令一切世间欢喜故。 佛度众生宣说妙法,具四种无畏。 因佛有十力之智,智能明了,所说决定,故无所畏。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因佛具四无畏故,说法能令一切世间欢喜。 一切智无畏者,知苦也。 漏尽无畏者,断集也。 说障道无畏者,修道也。 说尽苦道无畏者,证灭也。 云何当得无疑惑,于一切佛平等无二故。 无疑惑者,言佛成等正觉也。 一切佛皆成等正觉,故平等无二。 云何当得通达如如,灭除疑惑,不着诸法故。 证得真智,则能通达如如,故曰灭除疑惑。 如如者,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也。 一法界也。 故曰不着诸法。 云何当得证深法界,善能解释所问义故。 深法界者,一真法界也。 证一真法界者,便能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 故曰善能解释所问义。 云何当得师利益他,具足大慈故。 佛为三界大师,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大慈。 云何当得灭除懒惰,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如法住,不舍一切众生故。 如者不二不异也,如法住者,与诸众生无彼此分别心也,起同体大慈悲心也。 故曰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当得不谄曲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不轻蔑,胜出一切三界故。 不轻蔑者,不为一切众生所轻蔑也。 以胜出一切三界故。 胜出一切三界,最为殊胜,此言佛也。 云何当得无诤论,如教说行故。 如教说行者,信受佛语,依教奉行。 故与佛法,无有诤论。 云何当得无艰难,行无住着故。 心有住着,则不入正法,是谓艰难。 行无住着,则入正法,无诸留难。 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 实际者,又曰真际、本际、真如、法性。 诸法同一真如法性,无有分别。 故曰不分别诸法。 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 若得说一切语言智,则能通达十方六道一切众生之语言。 故能度十方六道一切众生,皆令住于大乘。 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 等事故。 菩萨如实知一切法如幻皆空,是以心不随境转,无有恐怖毛竖等事。 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 法本不可说,佛方便言说十二部经。 知佛方便说者,通达佛所说之经教也。 修多罗译契经,十二部经之一。 今仅说修多罗,乃十二部经之略也。 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修多罗),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 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恒入一切众中获利故。 恒入一切众中,谓入一切僧众中也。 易言之,即恒得出家为僧也。 恒得出家修道,可获无上菩提解脱善利。 如此方得不空生世间也。 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 一切智首者,佛也。 佛应受九道世间供养,故曰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 诸佛圣号普闻十方,有大名闻。 云何当得无边赞叹功德,为一切众生福田故。 佛功德无边,赞叹无尽,为一切众生良佑福田。 此意即谓,云何当得成佛也。 云何当得大欢喜踊跃无量,常在诸如来师子座下故。 大欢喜踊跃无量者,常得见佛闻法也。 云何当得胜上辩才,能问一切佛法故。 菩萨请问佛法,皆蒙佛加被方始能问,否则无能问者。 思益经云,「又如来光明无畏辩,若有众生遇斯光者,能问如来,其辩无尽。」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故。 菩萨辩才无碍,处众无畏,意不怯弱。 于大众中,纵任辩才,降伏一切。 【云何当得一切论议辩如师子王。 降伏一切外道摄受诸异论师故。 云何当得不坏本誓庄严。 欲摧一切邪异朋党故。 云何当得善巧说法常处师子座。 一切诸佛印可故。 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 以通达一切正教故。 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 于诸如来生处行故。 云何当得乐欲真法。 知诸如来不生故。 云何当得不懈慢。 善承事知识故。 云何当得不染着。 游行一切世界故。 云何当得愿行具足。 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如珊瑚。 得诸相故。 云何当得如虚空。 一切法无得相故。 云何当得如菩萨。 不断佛种故。 云何当得不休息行。 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 云何当得着大铠甲。 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 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 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 云何当得一切所想。 通达一切诸法行故。 云何当得一切算数。 巧方便知故。 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 远离一切障碍行故。 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 不取不舍故。 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 能施无悔故。 云何当得入诸法海。 能施胜上法宝藏故。 云何当得一切世间行。 能舍世间诸相故。 云何当得广大神通。 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故。 云何当得一刹那时间行。 即能遍至一切诸佛前故。 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 非但未得出世六通。 而实未得世间五通。 而亦未舍此世界身。 亦无生彼诸佛国土。 唯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 悉闻诸佛所宣正法。 一切听受如说修行。 世尊。 譬如今时圣者阿难。 于世尊前亲闻法已。 皆悉受持如说奉行。 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 而能遍? 诸佛世尊。 听闻法已悉能受持。 如说修行亦复如是。 从是已后一切生处。 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 乃至梦中咸若斯也。】云何当得一切论议辩如师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摄受诸异论师故。 论议辩如师子王者,如佛也。 摄受诸异论师者,摄彼不落邪因邪果,受彼为佛弟子也。 云何当得不坏本誓庄严,欲摧一切邪朋党故。 菩萨本誓,为度一切众生。 欲度一切众生,故摧破一切邪朋党。 云何当得善巧说法,常处师子座,一切诸佛印可故。 善巧方便说法也。 云何善巧方便说法? 无三乘法,说三乘法。 说三乘法,悉导归一乘,斯为诸佛印可。 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故。 世间语言,徒有文字,而无实义。 例如「水」,水性湿下,然文字语言无湿下用,故徒有文字,而无实义。 实义者,诸佛正教也。 故曰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 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于诸如来生处行故。 一切诸佛法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于诸如来生处行。 云何当得乐欲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 真法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如来法身,故真法即如来法身也。 乐欲法身,则知如来不生也。 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 善承事给使善知识者,无有懈慢。 云何当得不染着,游行一切世界故。 菩萨游行一切世界度化众生,而无染着。 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菩萨愿行,唯为度化众生,故曰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如珊瑚,得诸相故。 如珊瑚是譬喻,得诸相者,谓于经藏中得诸法也。 (参考般舟三昧经)大智度论云,珊瑚者,海中石树也。 海中有珊瑚洲,洲底有盘石,此宝生其上。 人以铁网取之,世所希有。 今以珊瑚喻法宝。 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 诸法因缘有,其性皆空无所得,犹如虚空也。 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若证得诸法性空,始知诸法无所得。 云何当得如菩萨,不断佛种故。 菩萨号法王子,续佛慧命,故曰不断佛种。 云何当得不休息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 大乘者,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 众生无边,故菩萨度生之行,无有休息。 云何当得着大铠甲,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 戒护道人,如着铠甲,如渡海浮囊。 如果破失戒体,便如破彼铠甲,穿漏浮囊,有失命之忧。 故于诸佛广大戒中住,便如着大铠甲。 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 转轮王子绍登王位,取四大海水灌王子顶,行灌顶礼。 此表十地菩萨,绍登佛位也。 住于如来十力地中,即住佛位也。 云何当得一切所想以下,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远离一切障碍行故。 世人所知成不是坏,坏不是成。 成则障坏,坏则碍成。 于是所行,处处障碍。 菩萨则不然,深知成以坏而得名,坏以成而立称。 故成为坏成,坏为成坏。 无坏则无成,无成则无坏。 是故成时正是坏时,坏时正是成时。 原不相碍,故曰离一切障碍行。 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舍故。 若能不取不舍,便是心无所住。 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 菩萨为大施主,施一切众生城邑聚落头目脑髓,而无悔也。 云何当得入诸法海,易解不赘。 云何当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故。 菩萨化度一切世间而不染,故曰能舍世间诸相。 云何当得广大神通以下,易解不赘。 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 贤护菩萨连发一百二十问后,复问曰云何能得住此佛刹不动,而能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同时听闻正法,供养大众僧? 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此是说凡夫见佛法门也。 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 四果圣人,破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不受三界生,名得漏尽通。 此为出世间圣人得。 所谓五通仙人者,仅得前五通,不得漏尽通。 因未破见思,未了分段生死,未出三界故。 是为世间五通。 此人虽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实未得六神通。 乃至未得世间五通。 此是问博地凡夫,于此土不动,云何见佛闻法也。 未舍此世界身者,尚是娑婆世界业报身也。 亦无生彼诸佛国土,实未生彼诸佛国土。 只是于此世界,以念佛因缘,感佛得见也。 故曰唯住此土,见佛闻法,如说修行也。 世尊! 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听闻世尊所说诸法。 今凡夫不动此土,云何亦能听闻诸佛说法,如阿难尊者一般。 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 此是以事合阿难之譬喻。 从是以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 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当知菩萨修念佛三昧,便得一切生处,皆生佛国。 乃至梦中,亦得见佛闻法也。 下文世尊便揭示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贤护。 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 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 亦为安乐诸众生故。 复为怜愍诸天人故。 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 贤护。 而汝往昔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 听闻正法。 受持正法。 爱乐正法。 敬重正法。 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 少欲知足。 恒乐闲静阿兰若处。 或居冢间。 或在树下。 亦露地坐。 常坐不卧一敷不移。 受乞食法一食不再。 或一坐食。 或唯一抟。 唯畜三衣及粪扫衣。 赞叹头陀。 劝请诸菩萨。 教菩萨行法。 令诸菩萨喜。 诃责诸菩萨。 教示诸菩萨。 成就诸菩萨。 能为利益行大慈悲。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 咸得自在到于彼岸。 随意得见一切诸佛。 发广大愿行深妙行。 乐一切智菩提梁柱。 善能随顺如来种性。 发菩提心犹如金刚。 通达世间众生所念。 广大妙行不可校算。 不可称量。 常在一切诸佛目前。 贤护。 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世尊欲说妙法,先赞贤护菩萨。 这一段文,总在赞叹贤护,文显易解。 汝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 摩诃迦叶,于佛弟子中头陀第一。 头陀行者,比丘离诸愦闹,不乐饰好,心绝贪求,无有憍慢,清净自活,求无上道,名头陀行。 佛说头陀行住世,则我法不灭也。 依十二头陀经云,头陀行有十二种。 一、住阿兰若,译为闲静处。 谓身离愦闹,心离欲盖。 二、常乞食,谓离诸贪求,不受他请,不分别好恶,不嫌饥乏。 三、次第乞食,谓不着于味,不择贫富,平等次第而乞。 四、一食,比丘为修道故,断数数食,行一食法。 五、节量食,比丘得食,分作三分。 一分施饥乏者,又减一抟食施禽兽,一分自食。 若不见饥乏者,钵中之食亦仅食三分之二。 六、过中不饮浆,浆者,即果浆蜜浆等。 七、着弊纳衣,不贪服饰,粪扫为衣也。 八、但三衣,比丘少欲知足,三衣袈裟外,更不畜余衣。 九、冢间坐,常修无常苦空等观,求出离故。 十、树下坐,如佛得道,在树下坐也。 十一、露地坐,树下犹如半舍,恐生贪爱,故露地坐。 十二、常坐不卧,恐贪睡眠,故胁不至席。 少欲知足以下,即分别说十二头陀行。 常坐不卧,一敷不移者,一敷坐具,不因风雨日晒而移动也。 或唯一抟,一抟者一抟食也。 头陀行者,一抟之食落入钵中,即便知足。 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 于已成就诸菩萨,劝请住世说法。 于功德未圆满者,教诸菩萨行。 菩萨行者,六波罗蜜也。 令诸菩萨喜者,令其得法喜也。 诃责诸菩萨者,于退大菩萨,即便诃责。 教示诸菩萨者,教示令发无上菩提心也。 成就诸菩萨者,令彼成就于无上佛道也。 能为利益,行大慈悲。 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大慈悲也。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无分怨亲。 皆令得解脱,到于彼岸。 皆令随意得见一切诸佛,而发广大愿行。 深妙之行。 乐一切智菩提梁柱。 一切智者佛智也。 为无上菩提,以作栋梁。 善能随顺如来种性。 如来种性者,即佛种性。 随顺无生忍,必继佛种,名如来种性。 发菩提心犹如金刚。 谓菩提心一发,坚不可拔也。 何为菩提心? 发菩提心者,即发成佛心。 发成佛心者,即发度一切众生心。 菩萨发心,为成佛,度众生。 此心一发,永无退转,坚不可拔,故曰犹如金刚。 通达世间众生所念。 菩萨知诸众生心心所法,故曰通达世间众生所念。 最后佛赞叹贤护菩萨说,汝广大妙行,不可较量计算,亦不可称量。 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者,言常为一切诸佛所见也。 我虽称叹于汝,然于汝功德中,未能说得少分。 【贤护。 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若有菩萨。 具足修习如是三昧。 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 贤护当知。 更有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佛呼贤护曰,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于此佛提出「思惟诸佛现前三昧」,所谓思惟,有专念之意。 以专念一佛故,虽未出阿弥陀佛名号,而实有导众生专一思惟阿弥陀佛之意。 所以后文即有「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同时我们可以知道,思惟诸佛现前,即是一心不乱之意。 否则不收思惟之功,不得现前之益。 亦即所谓专思寂想之谓也。 专思寂想,是莲宗祖初祖慧远大师,于念佛三昧诗序中所说。 所谓「称三昧者何? 专思寂想之谓也。 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 气虚则知恬其照,神朗则无忧不彻」慧远大师修念佛三昧,可能依般舟三昧经。 因当时观无量寿佛经等,尚未译传我国。 而贤护经与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二卷,显系同本异译。 般舟三昧经先出,贤护经后出而已。 故知慧远大师修念佛三昧之思想,与贤护经有关系。 若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汝所问诸功德。 甚至更能成就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 善哉世尊。 唯愿说此菩萨念一切佛现前三昧。 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 诸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 多获利益多受安乐故。 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受安乐故。 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 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 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 彼既闻已皆悉受持。 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 既学行已当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贤护菩萨请佛宣说一切佛现前三昧,俾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此是言令三界内众生利益安乐。 梵是色界天人,魔是欲界第六天魔。 沙门是总说出家人,婆罗门信奉梵天。 诸龙以下,是说余部鬼神等。 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受安乐故。 上文系令此世间众生利益安乐,今复言亦令当来世众生利益安乐。 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 未来世诸菩萨作大光明者,能令未来世诸菩萨广度众生。 承受威力,即承佛威力。 谓诸菩萨承佛力,能于未来世广度众生。 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闻此念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已。 能受持修学,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不但现前即能成就如是功德,亦能成就其余胜上功德。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 贤护。 如汝言者。 汝当谛听善思念之。 吾今为汝分别解脱。 贤护复言。 善哉世尊。 我深乐闻如来所说。】贤护菩萨请佛宣说一切佛现前三昧,佛便听许,嘱令谛听善思念之。 谛听者,发其闻慧也,善思念之,发其思慧也。 【佛复告言。 贤护。 云何名为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 若有菩萨具足成就此三昧者。 即获如前诸功德事。 亦得其余殊异功德。 所谓心念诸佛皆现在前。 其心不乱。 不舍作业。 求胜上智。 勇猛精勤。 荷负重担度脱众生。 承事供给诸善知识。 常修空寂广大思惟。 亲善知识灭除诸盖。 远离恶友息世语言。 塞诸根门。 初中后夜减损睡眠。 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床座众具。 恒乐空闲住阿兰若。 不爱己身不重我命。 不着形色不纵其心。 修以慈心熏以悲行。 一切时喜常行舍心。 破坏烦恼成就诸禅。 于中思惟不着滋味。 观察色想。 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不取诸阴不着诸入。 不思诸界不贪生处。 调伏慢高不妒他财。 为诸世间多作饶益。 于诸众生起平等心。 又于众生生父母想。 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 一切法中无有诤想。 虽念持戒而不执着。 常在禅定亦无? 染。 好乐多闻不起分别。 戒聚不缺定聚不动。 智聚不妄诸法无疑。 不背诸佛不谤正法。 不坏众僧不好乖离。 亲近众圣远离愚痴。 不志求出世。 虽闻语言意不乐听。 亦不耽着世间六味。 习近熏修五解脱法。 除灭十恶念修十善。 断灭众生九种恼处。 心常不离九想观门。 常思弃捐八种懈怠。 一心修息八大人觉。 不着禅味不恃多闻。 摧伏我慢一心听受。 求法殷重修道证知。 怜愍众生离我分别。 求寿命想毕竟难得。 观察诸阴无有物想。 不住涅盘不着生死。 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世尊先行赞叹功德,然后说法。 心念诸佛皆现在前,其心不乱,不舍作业,求胜上智,勇猛精勤。 例如专念阿弥陀佛时,佛号一起,如佛现在前。 其心不乱,即经云一心不乱。 亦即志精专一,专思寂想。 不舍作业者,不舍念佛净业,无有休息之谓。 上求佛之胜上智,勇猛不懈,精勤不退。 所谓精勤者,精者专一不杂,勤者制心不散,记起即念。 念佛观佛皆是一般,不怕念佛人失念,最怕顺流而忘返。 佛号失落不为可怕,只要记起,立即提起正念。 久久用功,自然成就,获一切功德。 修观佛者,亦复如是。 荷负重担,度脱众生。 菩萨荷负度脱众生之重担。 胜鬘经略云荷负四种重担,即荷负度脱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大乘。 承事供给诸善知识,常修空寂广大思惟。 亲善知识,灭除诸盖。 空寂广大思惟者,常修禅定也,不散乱驰想也。 灭除诸盖者,灭五盖也。 所谓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 远离恶友,息世语言,塞诸根门,初中后夜减损睡眠,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众具。 世间语言,喜诤论而无实义,应息灭之。 塞诸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是诸根门。 塞诸根门非是不看不听不嗅不尝不触不思,而是六根于六尘中,不生贪染也。 初中后夜,减损睡眠,精进办道也。 衣服饮食等,谓四事供养。 修念佛三昧人,须不贪着四事供养。 恒乐空闲住阿兰若. 阿兰若已如上释。 恒乐空闲,空闲有二种,身离愦闹,清净自居。 与心离欲盖,不生烦恼。 是故不贪爱五阴身心,不重我命。 复不贪着一切形色,例如不贪着娇美之形色,不纵恣其心。 修以慈心,爱念众生。 熏以悲行,愍念众生。 一切时喜,于得乐众生,欢喜庆悦之。 常行舍心,舍乎怨亲,以平等心济度一切众生。 此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 破坏烦恼,成就诸禅,于中思惟,不着滋味。 坏一切烦恼,不随境转,是为成就禅定。 但于禅定中端正思惟,而不味着于禅定之中。 观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色想者,如果广义说,即一切事相也。 唯得空心,知色即是空也。 虽知色空,却是空心不空法。 因为心生则法生,心若不生,法本清净。 故曰唯得空心,不乱正念。 不取诸阴,不着诸入,不思诸界,不贪生处。 上文所明,不取三科事相也。 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是为三科事相。 三科事相皆假,无有实体,故不应取着。 不贪生处者,不贪生于人天善处。 以智能心,求于无生也。 有人说既然求于无生,何故求生西方? 求生西方,岂不是生吗? 当知无生者,非是生外另有无生。 如果生外另有无生,则此无生即是断灭。 须知生假因缘,当体即是无生。 故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方是一法界义。 若谓求生西方是生,不生西方留住娑婆即是无生,此实大误也。 是知无生法,即智能心。 智能心即清净心,以清净心念佛求西方,心净则佛土净,此是一法界义。 一法界义者,即无生义也。 故往生西方,面见弥陀,开悟大觉,即入无生。 佛谓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浅智难阶耳。 调伏慢高于诸众生,生平等心。 文显易解。 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 于众生所,作一子心者,此有二意。 一者人有一子,益加爱重情殷。 二者于一切众生,平等而视,视如一子,无分优劣。 于一切法中,无有诤论,不执我见也。 虽念持戒而不执着,深明开遮持犯。 此是菩萨行也。 常在禅定,亦无? 染。 菩萨乐禅,而不? 染,若生? 染,便被禅缚。 禅定之功,在于解脱,故不应? 染于禅定。 好乐多闻,不起分别。 虽乐多闻,然不取着名相,不生分别见。 戒聚不缺,定聚不动,智聚不妄,诸法无疑。 此言戒定慧三学具足。 智聚不妄,诸法无疑,此是双标智能。 智者知法之差别相,故曰不妄。 慧者知法之无分别相,知诸法性,故曰无疑。 不背诸佛,不谤正法,不坏众僧,此言不违三宝。 于三宝所,无有乖离。 亲近众圣,远离愚痴。 文显易解。 不志求出世,虽闻语言,意不乐听,亦不耽着世间六味。 此言菩萨行空不证,涉有不着也。 不如二乘人,志求出世。 菩萨不志求出世,为留世间度众生故。 虽闻语言,意不乐听者,知语言性空,于诸称讥毁誉,无有分 别喜怒,故曰意不乐听。 世间六味者,色声香味触法。 于世间六尘,无有染着也。 习近熏修五解脱法。 习近熏修五分法身也。 五分法身者,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 除灭十恶,念修十善。 除灭杀、盗、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 修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 断灭众生九种恼处。 据大智度论,佛具九恼。 其实佛过尽德圆,岂有业报之实? 此系善巧方便示现,令众生知造业必然受报,旨在令众生断灭业因,清净随缘,故说断灭众生九种恼处。 兹略述佛九种恼处,及佛自言往昔因缘事。 一、六年苦行。 佛言昔有二少年,一名火鬘,是婆罗门子。 二名护喜,是瓦师子。 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 火鬘曰,何用见此秃头道人。 护喜强之再三,始共见迦叶如来,火鬘见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 佛言时火鬘者我身是。 以谤佛因缘,受苦无量。 今临成佛,余殃未尽,复受六年苦行。 其实六年苦行,是佛方便示现,非实受报。 有大菩萨,见佛入定六年,无苦行事。 二、孙陀利淫女谤佛。 佛言昔有博戏人名净眼,有淫女名鹿相。 净眼诱鹿相出城娱乐。 时有辟支佛于林中修道。 净眼杀鹿相诬辟支佛。 致辟支佛几至死。 后净眼良心发现,即自承其罪。 国王杀净眼。 佛言时净眼者,则我身是。 彼鹿相者,孙陀利是。 我以是因缘,受无量苦。 今虽成佛,以是余殃,犹受女谤。 三、木枪刺脚。 佛言昔有两部主贾客,入海取宝。 后因涨水争船,乃共战斗。 第二部主以矛伤第一部主脚,即便命终。 佛言时第二部主者,我身是。 第一部主者,提婆达多是。 以是因缘,受诸苦报。 今虽得佛,由此残缘。 犹受木枪刺脚。 四、三月马麦。 佛言昔比婆叶如来,在盘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 盘头王奉大供养。 尔时城中有婆罗门,将五百童子,见佛应供,起嫉妒心曰,此秃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 时婆罗门者,即我身是。 五百童子,即五百罗汉是。 以是因缘,受诸苦报。 今虽得佛,以是残缘,三月安居,无有供养,唯食马麦。 五、流离王杀释种。 佛言昔此罗阅城,有捕鱼村。 时世饥馑,村有池多鱼,众皆捕食。 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之心。 时有一小儿,在岸边见鱼跳。 以杖打彼鱼头。 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 麸鱼者,今流离王是。 多舌鱼者,今梵志好苦是(教流离王杀释种者)。 小儿者,我身是。 以是因缘,流离王杀释种,我患头疼。 六、乞食空钵。 佛曾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七、旃荼女谤佛。 佛为众说法时,多舌童女系盂起腹,谤佛言,沙门何以不说家事,乃说他事。 汝先共我通,事须酥油,以养小儿。 佛自述本生言,昔有佛名尽胜。 有二比丘,一名无胜。 一名常欢。 时波罗柰城,有大爱长者妇名善幻。 二比丘往其家以为檀越。 无胜比丘,以断漏故,供养无乏。 常欢比丘,结使未除,供养微薄。 常欢起嫉妒心,谤无胜与善幻通。 时常欢者我身是,善幻妇者,今旃荼是。 以是因缘,受诸苦报。 由此余殃,受童女谤。 八、调达推石。 佛言昔罗阅城,有长者名须檀,有子名须摩提。 其父命终后,须摩提有异母弟,名修耶舍。 须摩提恐其弟分财,将其弟骗至耆阇崛山,推堕崖底,以石砸杀。 长者须檀者,我父王是。 须摩提者,我身是。 修耶舍者,提婆达多是。 以是残缘,提婆达多,以石掷我头,山神以手接石,有小石片,伤我足趾。 九、寒风索衣。 佛于阿罗婆伽林中,夜寒,尝索三衣御寒。 以上是佛有九恼,今言断灭众生九种恼处者,示令众生慎勿造业,如果造业,果报还须自受也。 心常不离九想观门。 为除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佛说九种不净观想。 令除贪欲,令消惑业,令得道果。 一胖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虫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常思弃捐八种懈怠。 八种懈怠,未见解释。 一心修习八大人觉。 据成实论,八大人觉者,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正忆念,六定心,七智能,八无戏论。 不着禅味,不恃多闻,摧伏我慢,一心听受,求法殷重,修道证知。 不贪着于禅定,不自恃多闻憍慢凌他。 摧伏我慢贡高,一心听受善知识教诲。 殷重于求学道法,以踏实修行,亲证知法为要。 若不勤加修行,亲证知法,只凭听闻思惟,皆不得真实之法。 故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 怜愍众生,离我分别。 以平等心怜愍一切众生,不以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而妄加分别,厚此薄彼也。 求寿命想,毕竟难得。 法离寿命相,寿命相毕竟不可得也。 何故寿命相不可得? 以诸法空,离寿命相故。 以诸法平等,离寿命相故。 以法无来去,离寿命相故。 以一切法不二,离寿命相故。 观察诸阴,无有物想。 诸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 以五阴皆空,故于五阴无有物想。 不住涅盘,不着生死。 菩萨离二边故,行中道故。 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 烦恼是业因,诸行者,即造作业也。 业是苦报因,由惑业而受苦也。 如是惑业苦,三世轮转不休。 菩萨觉悟,发大恐怖想。 断烦恼业,出离苦轮。 【诸阴怨家想。 诸入空宅想。 诸界毒蛇想。 三界衰恼想。 涅盘利安想。 观诸欲恶犹如唾涕。 深乐出家不违佛教。 于众生所劝行功德。 于诸世界无复染心。 见一切佛皆悉现前。 受一切身皆若幻梦。 一切诸相观察灭除。 思惟往来不见三世。 于信清净深信真妙。 念一切佛三世平等无有动转。 而能持诸善根。 一切诸佛三昧自在。 于不染着诸佛相身。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 所可应作不相违背。 通达甚深十二因缘。 穷尽一切如来道地。 得胜上忍入真法界。 见众生界性无生灭。 见涅盘界本来现前。 慧眼清净观法无二。 彼菩提心无中无边。 一切诸佛体无差异。 入于无碍清净智门。 明见菩提自然觉知。 于善知识起诸佛想。 于菩萨所不念乖离。 已于生死破坏魔军。 一切众事皆悉如化。 见诸如来如镜中像。 应当求彼菩提之心。 诸波罗蜜莫不平等。 实际无尽集佛功德。 贤护。 是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若有菩萨摩诃萨欲具成就如是三昧。 当先成就如是功德。 贤护。 当知更有无量功德。 然亦缘此三昧而生。】诸阴怨家想,诸入空宅想,诸界毒蛇想。 此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危害众生也。 经云无闻凡夫,爱护保惜五阴身心,终必被其大害。 诸入空宅想者,如法华火宅喻也。 众生觉悟,应求出离,莫生乐着嬉戏。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应观十八界,作毒蛇想,莫生贪着。 三界衰恼想,涅盘利安想。 应观三界生死,无非衰恼。 涅盘寂静,利益安乐。 观诸欲恶,犹如唾涕。 深乐出家,不违佛教。 观五欲五盖十不善,犹如唾涕,应予弃绝。 凡夫初出妻子家,终出生死家。 信受佛语,依教奉行,不违佛教。 于众生所,劝行功德。 于诸世界,无复染心。 文显易明。 见一切佛皆悉现前,受一切身皆若梦幻。 想见一切佛,皆悉现前。 受生六道身,知其皆如梦幻。 不生贪着也,不执为实有也。 一切诸相,观察灭除。 思惟往来,不见三世。 菩萨知一切相,皆系假有。 观察除灭者,不执着为实也。 诸法性空,而无实体,故实无往来。 是故不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以法无实体,本无生住灭故。 于信清净,深信真妙。 于无上佛道,生清净信。 深信真如法性,真空妙有,圆通无碍。 念一切佛,三世平等,无有动转。 而能持诸善根。 念一切佛横遍竖穷,三世平等。 无有动转者,无生无灭,无来无去。 而能持诸善根,以一切佛不为境所动故,是以能持善不失,遮恶不生。 即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也。 一切诸佛三昧自在,终不染着诸佛相身。 一切诸佛三昧自在者,谓一切诸佛不动自在也。 诸佛皆系法身,不可以相取佛。 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故曰终不染着,诸佛相身。 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 菩萨通达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一切法平等。 世间人执着名相,妄见差别而起诤论。 以菩萨如实见故,不与一切世间共诤。 所可应作,不相违背。 菩萨所应作者,护持正法,普度众生也。 菩萨于此护法度生,不相违背也。 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得胜上忍,入真法界。 佛于大般涅盘经中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 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 上智观者,见佛性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云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应为上上智观。 得胜上忍,入真法界,即佛也。 仁王经而有五忍。 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 三贤位菩萨得伏忍,初二三地得信忍,四五六地得顺忍,七八九地得无生忍,十地及妙觉,得寂灭忍。 佛得寂灭忍,入一真法界。 见众生界,性无生灭。 见涅盘界,本来现前。 众生者,众因缘生也。 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则空。 以性空故,无有生灭。 不生不灭,谓之涅盘,亦名真如。 真如法性众生本具,故曰涅盘本来现前。 慧眼清净,见法无二。 慧眼能见清净法性,一切法空性不二,故慧眼能见法不二。 彼菩提心,无中无边。 菩提心者,毕竟空心,无所有心,无住心,无取相心。 故菩提心者,离边不住中,是故无中无边。 一切诸佛,体无差异。 入于无碍清净智门,明见菩提自然觉知。 诸佛同一法身,故体无差异。 证等正觉,故入于无碍清净智门。 亲证菩提自觉圣智,悟本心之所具,故明见菩提,自然觉知。 于善知识,起诸佛想。 于菩萨所,不念乖离。 善知识者,善友也。 于善友处,应生佛想。 于菩萨处,不念违背乖离。 已于生死,破坏魔军。 魔者乐乎生死,欲了生死,应破魔军。 一切众事,皆悉如化。 一切众缘所成之法,皆悉性空,如幻如化。 见诸如来,如镜中像。 十方诸佛,非色非非色,非声非非声,乃至非法非非法。 不可见,不可取,随缘而现,不可思议。 故曰如镜中像。 应当求彼菩提之心。 菩提心者,空心也,无取相心也。 故于一切众事,乃至十方如来,应知其性空,莫取着于相。 诸波罗蜜莫不平等。 实际无尽,集佛功德。 诸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也。 前五以般若故,方名波罗蜜。 若无般若,仅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名波罗蜜。 般若是空义,所谓三轮空。 以般若故六波罗蜜皆三轮清净。 以如是故,诸波罗蜜,莫不平等。 实际者,又名本际,又名真如。 诸法无性为实际,以无性能随缘,乃成诸法故。 以实际无性,于是横遍竖穷,故曰无尽。 最后佛言,应如是集佛功德也。 佛呼贤护菩萨曰,是为菩萨修习,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 若有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成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当先成就如是功德。 贤护当知,更有无量胜上功德,皆缘此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而生。 【佛复告贤护言。 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行。 所谓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能生如是诸功德法。】佛告贤护言,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如是诸功德法。 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能生诸功德法也。 行人集诸功德,可具足成就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但修习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亦能生如是诸功德法。 【复次贤护。 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 贤护。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清净持戒具足诸行。 独处空闲如是思惟。 于一切处随何方所。 即若西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 是人尔时如所闻已。 即应自作如是想念。 如我所闻。 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今在西方。 经途去此过百千亿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安乐。 如是如来今现在彼。 为诸菩萨周匝围遶。 处大众中说法教化。 然而是人依所闻故。 系念思惟观察不已。 了了分明。 终获见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复次贤护! 云何名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也? 以下便具体说明,思惟观行之法。 贤护!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清净持戒,具足诸行 发布时间:2025-03-06 13:01:5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