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利器之轮 讲记 一 内容: 《利器之轮》讲记(一) 智海法师讲述2002年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利器之轮》是一部大乘佛教修炼心智的基础典籍,为瑜伽大师法护(Dharmaraksita)所作。 法护曾将《利器之轮》传授给印度圣哲阿底峡(Atisa. 九八二--一零五四),之后阿底峡与他的大弟子种敦巴优婆塞(Upasaka jBrom-ston-pa)将其由梵文译为藏文,并传播至西藏。 各位同修:我们利用前面的时间把《自我教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下。 现在,老法师还没回来,我们利用其他时间,把我给大家说过的《利器之轮》给大家学习一下。 《利器之轮》是印度的法护尊者的著作,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又把这个《利器之轮》传到西藏,包括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种敦巴居士。 这样师师相传,传到现在。 我是在学校里的时候,曾经看到这本书。 一位西藏的喇嘛在北京讲过这个《利器之轮》,讲得非常简略。 有个简单的法本,就流传到我们手上。 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 我说:就这个因果的正见讲得非常清楚的,《利器之轮》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部著作。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相信三宝,皈依三宝。 那么在相信三宝,皈依三宝之后,要表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它的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这句话谁都可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都知道信佛要信因果。 但是怎么信呢? 一个因果的正知正见,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 估计就没有多少人细致地研究过了。 常常看到一些居士、出家的法师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一个又一个纷繁复杂的现象,并不能以佛法的观点去认识它,而是以世俗的观点去认识它。 可以说,这与佛法就有一定的距离。 佛法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态度和认识方法。 这样,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是相续的,连续不间断的。 要不然,我们在经堂里念佛、学习,一回到家里,一回到工作当中、生活当中,我们的言语、认知态度,都与佛法吻合不了,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我们自己的烦恼,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想解决而解决不了。 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乃至现实人生中善良的追求。 这个愿望、那个愿望总是得不到落实,我们自己非常焦急。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无常随时都在吞噬我们的生命,慢慢地我们也老大不小了。 但是佛法呢? 要能修证,我们没有修证;要能境界,我们没有境界。 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信心还远远不具足。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佛法的态度来生活还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像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学佛弟子的身上屡屡发生。 我们希望很快就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就是得不到。 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在的执着、烦恼非常深重。 我们拿这些烦恼简直没有一点办法。 虽然很想解决它,但是找不到方法。 那么《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怎样在现实生活当中纠正这些不如意的现象、境界? 怎样来改变现实生活当中不如意的遭遇? 《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为什么叫《利器之轮》呢? 轮就像是轮子。 佛法中说转轮圣王有几种宝贝,其中一种就是轮宝。 他这种轮宝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诚服于他,没有可以障碍他的地方。 冤家对阵,一旦看见他的轮子之后,就诚服了、降服了。 所以他的这个轮子非常厉害,我们叫它轮宝。 那么,在佛法当中,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于法自在,但是我们就是不自在。 为什么不自在? 这个轮宝我们没有得到。 今天,就是拿这种锋利的武器,对治执着,对治无明,对治烦恼。 把这些武器教给大家。 这个可以单独提出来,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现象,可以个别的,一个偈语一个偈语地讲,一个现象一个现象地说。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 每遇到一个现象,我们的心思都要正确地起心动念。 那么你学佛,就慢慢地靠近了。 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始终是有距离的,始终是不正确的,那就麻烦。 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贯穿起来,用佛法的知见,用佛法这个武器来非常准确地命中这些烦恼,命中这些执着。 我们现在就来说这个问题。 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我们都在求诸佛菩萨救度于我。 我们说过外在的三宝,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三宝、佛法僧三宝,它的目的是要启发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三宝。 外在的泥塑、木雕、纸画、绢竹这些佛像,它是为了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 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本性,都能够认识到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 所以,你看看,但凡是有心的人,在世间上他不是白痴,他都认识得到。 肚子饿了,他知道吃饭;犯困了,他知道睡觉;看到好的东西,他知道拿来;看到坏的东西,他知道躲。 这都是人之本能,在佛法上叫做什么? 就叫做觉性。 觉性体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这样两个含义。 一个是觉察,一个是觉悟。 觉察什么呢? 烦恼。 比方说,贪心、嗔恨心、贡高我慢心、愚痴心乃至邪见心。 这种种的烦恼,我们有没有察觉? 如果不能察觉,你的觉性就没有开发出来。 但是明明白白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哎哟,我烦恼得不得了! ,人人都会这么说,最近烦得很! 烦什么呢? 那就是烦恼引起的。 为什么而烦? 为什么不高兴? 为什么不快乐? 第一个就是要觉察这种原因。 是什么样的东西引起我们内在这么烦躁、这么忧郁、这么痛苦? 到底是什么原因? 要觉察。 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烦,问他为什么烦,他就不知道了。 为什么烦? 不知道。 佛教,实际上就是专门针对众生的种种烦恼、不如意,来帮助大家认清自己的感受,认清这种感受之上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快乐?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痛苦? 你要能够认识,这就是觉察。 第一步觉察什么呢? 佛法上给我们说:痛苦是一种结果。 它的原因呢? 它的原因就是烦恼。 最初浅的烦恼有这么几个:一个是贪心,一个是嗔恨心,一个是愚痴心,一个是贡高我慢心,一个是邪知邪见心。 可以归纳成这几种烦恼。 当我们的贪心生起的时候,可以体验到由贪心而带来的痛苦,稍微有心的人就可以体验到。 那种稍微知足的人在生活当中,就非常自在;那个欲望多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老老实实的时候就少,痛苦非常。 为什么?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自己的福报还远远没有具足。 想得到而没有得到,心里面是一种困乏,由这种困乏而来的贫穷感、困苦感就来了。 由嗔恨心而来的,首先就像一把火似的在燃烧自己,而这把火不止是燃烧自己,还在燃烧我们周围的人。 像这种嗔心的痛苦,但凡在不高兴的过程当中,你可以体验到这种因果。 在嗔恨别人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这是一种苦,实实在在是一种苦。 愚痴心,不懂因果,没有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想追求这样,又想追求那样,但是就是追求不到,因为他忽略了因果关系。 怎么才能得到这种果呢? 必然有它的原因。 我们在世间上的种种追求,就像一只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不知道它是怎么飞进来的,又要怎样飞出去。 我们呢? 也是这样的。 不知道我们的欲望怎样就生起来了,我们又怎样来解决自己的欲望。 不知道! 所以这就是愚痴、无明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智慧。 贡高我慢心,在骄傲自大的时候往往看不起别人。 这种骄傲自大对别人是一种伤害。 对自我呢? 是一种限制。 往往就是由于我们骄傲自大,所以说学东西的时候放不下,放不下你还学什么呢? 我比世间上的人都对,我是天下第一,人家都不如我。 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他过得很好、很逍遥、很自在、很富足。 我们很想不通:为什么这个家伙过得这么好? 我根本看不起他的嘛! 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慢心,贡高我慢的心障碍了自己,往往不能认识众生的长处,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外在的众生。 我们总是我字当头。 不管是对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儿女亲戚六眷也好,始终是我字抬头。 认识别人的时候,都夹杂着一个我的执着。 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比较,时时刻刻都陷在狭隘当中,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对方。 所以说来自于这种贡高我慢,使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当中,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不能如实地理解对方,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问题,总是带着成见来待人接物。 像我们带着成见去生活的,去待人接物的,往往就是什么? 我们所说的有色眼镜。 我经常所举的一个例子,夫妻之间,经常是女的在问男的,男的在问女的:为什么你变了呢? 别人是人就是要变嘛,他就不满意别人的变。 刚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印象非常好,为什么你就变了呢? 结婚几年你就变了呢? 刚刚谈恋爱的时候,觉得你的形象还比较苗条,为什么这几年就变老了呢? 她是人怎么会不变呢? 肯定要变的。 那个心也是在变,认识也在变,变化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 但是,我们就执着,执着在生活当中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那一瞬间,我们就希望这一瞬间能够到永远,一直成为永恒。 这是什么?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 什么叫执着? 这就是执着。 生活中每一个时间段,或许说你比较高兴,或许说你比较能够找到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毕竟是要过去的。 一旦过去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放下,没有智慧的人就始终抓住这一刻不放。 这个时候好幸福呀,这个时候好愉快呀! ,就希望这样的时刻永远不过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 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由于这样的执着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不相信因果,没有运动的观点,没有一种因缘条件随时随地都在生灭变化,随着生灭变化这些心也是一颗无助的心。 《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有一颗无住的心来生活。 什么叫无住? 就是不要停驻在生活当中的某一个面上,某一个点上。 要随着什么? 随着真理而动,随着现实当中如是而动。 它要变,我们就跟着它变。 怎么变? 这里有因果的,自己能够如是的掌握。 它的因果是什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切唯心而造,唯识所显。 所以唯识经典告诉我们,当你有这样的心生起的时候,世间上就有这样的现象与之对应;当有如是的因出现的时候,就有如是的果与它对应。 这世间上,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 古德给我们举了一个放电影的例子。 你看荧幕上悲欢离合,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很多人看得眼泪婆娑:哎哟,好惨哦! 好惨哦! 好快乐哦! 好快乐哦! 世间上说:看戏的是疯子! 往往你就不知道,电影的荧幕上所显现的,它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 它显现的是什么? 是光和影的结合。 一个胶片,在光的照耀之下,有这样那样的影像开始出现,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影像当中,产生快乐与不快乐的感觉。 它所揭示出来的是什么? 就是这样不真实的现象。 所以,你要是看入迷了,往往我们就会看入迷,看到电影,看到电视,一抹鼻涕,一抹眼泪地在那里哭得很伤心。 旁边有个人就在笑话你:你真是疯得厉害,看电视电影都要哭,你不知道那是编的呀? 那都是文学作品。 所以说,我们的心实际上就是如此,在一些仅仅是显现的影像上透不过去,认假作真,把这些假的东西,当成是真的东西。 我们自己就执着,我们自己的情感也就由此而生。 佛法跟我们说,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仅仅是影像而已,仅仅是显现而已。 如是心生起以后,就有如是影像显现出来,一切都是唯识所显,根据我们的分别心显现出来的。 如果我们把分别心对治下来,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了,那么世间上的幻像也就停止了。 当放电影的机器不再转动以后,荧幕上就没有了映像。 当我们的分别心不再转动的时候,当我们的执着心不再转动的时候,世间上的幻像也就没有了。 所以佛法说,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境界,那是自心所变现的,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 《楞严经》上给我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举得非常好非常好。 什么例子呢? 它说外面挂了一盏灯,假如说我们的眼睛出毛病了,看见这一盏灯就不是一盏灯,就成为两盏灯了。 当他看见这两盏灯以后,就问旁边的人,他说:我看见两盏灯,这两盏灯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旁边的人就不好回答他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嘛? 它只有一盏灯,你看见是两盏灯,本来没有两盏灯,只有一盏灯,两盏灯是因为你的眼睛出了毛病。 就给我们举了这个例子。 你要是不相信,我经常叫你试验一下,现场你都可以试验。 你把手指头放在眼球上,轻轻地碰一下,你看一下,你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相就开始变了。 原来仅仅是一个人,现在变成两个人了。 你试一下。 它就是这样,你说哪个是真? 哪个是假呢? 无所谓真,无所谓假,两个原来是一个。 当眼睛出了毛病以后,一个就变成了两个,你说哪个是假的? 假的只是因为你放在眼睛上的手指头,障碍了它。 能够认识到器官出了毛病,是聪明的人,他就不说是真是假,他会说把手指头放下来再看看,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 他把手指头拿下一看:哦,只有一个。 原来的两盏灯到哪儿去了? 本来没有什么两盏灯,就是手指头放在眼球上一压迫,外在的世界就变了。 我们的心呢? 也是这样。 当发生了错误的知见之时,就相当于我们用手把我们能够认识的真心钳制了,它就会产生错觉,就会产生虚妄的认识。 所以我们要求智慧,要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学般若波罗蜜,它就能把这些错误的幻像全部解决。 所以,针对这些生活中的烦恼,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佛法上,一个是智慧,要认识,亲近大善知识,听闻佛法,把这些道理听懂。 但是,仅仅是听闻佛法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在座的有许多老居士,不知道听了多少年的佛法了,但是听过去听过来,他说:师父,我就是记不住。 我听了再多,修行上还是没有提高。 我心里的烦恼照样解决不了,他说:你告诉我怎么样修行? 他感觉到听闻佛法还远远不够,还要修,是这样的。 那么要怎样修呢? 在佛法当中,你都知道要讲慈悲,慈悲是一个修行法门。 面对外面所有的冤家对头,我们要慈悲。 当你内在的心安住在慈悲上了,对待世间上的一切人,都能让我们生起一种学习的心态,都能够学到东西。 慈悲是一个法门。 另外一个,佛法的另一面,还给了众生嗔恨心的修法,嗔恨一面的修法。 比如说,对这些冤家对头、烦恼,引起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些烦恼,它就是我们的冤家,就是我们的对头。 我们要发出离心,如果不发出离心就没有办法。 以出离心来对治虚妄的现象,以出离心来对治我们那些错误的执着,而这种修法好多人都没用上。 他只知道佛门当中讲慈悲,没有想到要以大威德、大势力、大手段来解决自己的烦恼。 那么《利器之轮》,它就是一个武器,非常锋利的武器。 武器拿来做什么? 拿来对治这些烦恼冤敌。 烦恼就是我们的冤家对头。 我们要用《利器之轮》来对治它。 错误的知见、贡高我慢心、贪嗔痴心,这些都是引起我们生死痛苦的根本原因,我们要把它认得真真切切的。 就像在生活当中,哪个整了你,害了你,哎哟,你记他一辈子。 把他认得真真切切的。 走到哪里,只要一看到他:就是你这个家伙整我的! 你要以这样的心态来认识烦恼,把烦恼认识清楚。 随时随地在自己生活当中,要把它认得明明白白的,实实在在的。 只要它一出现:就是你这个家伙使我生死轮回,使我痛苦不堪。 你要认识得到,这叫觉察。 觉察这种烦恼的冤敌。 一旦把烦恼认识到了,要以大精进心、大勇猛心来对治它。 所以说,《利器之轮》在开头之初他就祈祷,向哪个祈祷? 阎曼德迦。 阎曼德迦是什么? 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 文殊师利菩萨大家都知道,是智慧的化身。 智慧,化成大威德、大勇猛、大势力来解决什么? 解决烦恼。 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有大能力,他就能够起大精进,能够发生大勇猛。 对治这些烦恼,他就有利用了。 所以,你心里要有这种力量。 出离心,要非常猛烈。 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的化身,阎曼德迦。 来祈祷,祈祷他什么呢? 以我自己的至诚、恭敬、恳切来祈祷。 那么,出离心、大威德、大勇猛、大势力能够自己要求自己。 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能够生起这样的猛烈心态。 这就是我们对文殊师利菩萨的祈祷。 希望我们内心能够出生这种猛烈的出离心。 把这种出离心要生起来。 如果不然,那就是没有祈祷文殊师利菩萨,没祈祷自己的大威德、大势力。 自己要要求自己嘛! 自己不要求自己,那就麻烦。 把出离心生起来了之后,对于自己身心上的烦恼、执着、懒惰、懈怠种种不如意的现象,就要以大力能来对治它。 像布施,四悉檀里面不是有这个嘛。 一个是布施财富,布施欢喜。 以一颗欢喜的心态来生活,以一颗欢喜的心态来对待众生。 第二个,能够让善法生起来。 第三个,能够让恶法能够对治下去。 这就是一种大布施。 但是你身心八万四千烦恼,你能够普遍地对治这些烦恼,这就是一种无上的布施,普遍的布施。 那么,我们今天修,就修这种布施。 所以说,在修行之初,《利器之轮》首先要求我们在座的诸位,都要能够向文殊师利菩萨学习,向大威德菩萨学习。 把自己的能力显发出来,把自己的勇猛要开发出来。 对于引起我们生活当中种种痛苦的现象,要彻底决裂。 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那麻烦。 往往认贼作父的人,那是没有救的。 认烦恼,当作智慧,这种人没有救。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认得清楚哪些是智慧,哪些是烦恼;哪些是恩人,哪些是冤家。 要认得清楚。 哪些是恩人? 大布施、大修行、诸佛菩萨,那就是恩人;佛法,那就是我们的恩人。 冤家对头呢? 执着、烦恼、无明、错误的行为,就要认识得清楚。 认识清楚了,真是要狠起劲跟它拼。 《四十二章经》上所说的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我们一个人与那些烦恼作战,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千万退缩不得! 千万软弱不得! 一旦软弱了,我们就被烦恼打败了。 你的心里都没有战胜的意愿,你什么时间能够战胜? 战胜不了嘛。 所以说,对于这些我们要有愤怒心,要有猛力心。 所以说,在其它的言教上就专门讲到过。 你比如说,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轮回于自己的某种情绪,被某种情绪所掌握了。 我明明知道这种情绪一点都要不得,但是我就是改不正,改不了。 像这种时候,经上跟我们说,你在诸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请求诸佛菩萨加被。 痛斥自己的软弱,彻底向它决裂。 你能在诸佛菩萨面前,能够达到这样至诚、恳切、痛哭流涕,与自己的习气毛病彻底决裂。 哀求忏悔! 往往这样,对我们自己的修行就特别有帮助。 这就是祈祷,祈祷三宝加被我们。 让我们自己的善根能够生起来,让我们自己的心力能够提得起来,让我们有足够的经历来对付什么? 对付这些烦恼的冤家对头。 所以说,这是总的心态。 就是要把这种心,要生起来。 把这种心生起来了之后,法护尊者就给我们说了,第一个偈语,他给我们讲明了一种道理。 他给我们说,孔雀它可以漫步在毒草丛中,不为药草或者是其它种植物所诱惑。 孔雀,就是吃那些有毒的东西,专门吃那些有毒的草,有毒的花,越是毒孔雀就长得越美丽,但是其它的鸟雀它就不得行。 他就给我们说明了这么样一个事实。 这是一个比喻,比喻什么? 就是比喻有能力的人,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跟孔雀一样的,以贪心为修道的器具。 密宗,密教当中,贪心也是一种修道的法。 但是,在我们显教,很多就不大提倡。 为啥不大提倡呢? 因为一般的人,都很软弱。 就像一般的鸟雀一样,稍微吃到点毒草,那就交代了,生命就没有了。 我们这些人,心力非常软弱,就像一般的鸟雀一样,吃不得一点点毒药。 吃到一点毒药,我们就不得了。 毒药是什么? 就是红尘当中的五欲享受。 这就是毒药。 在这种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能够修行的人,那是绝少数绝少数。 为什么? 五欲享受,人家说万丈软红尘。 什么叫软红尘? 就是昨天我们所说的,老虎吃了你,你都不知道,你还满以为高兴:诶,这样的老虎还很漂亮,我还很喜欢! 那就是软红尘。 把自己吃了都不知道。 红尘的五欲享受就是这样的。 男欢女爱,一旦沉进去了,要想拔出来,拔不出来了,烦恼重重。 只有那种有大智慧、大力能的人,他在红尘当中,他不为红尘所诱惑。 颠转把红尘当中的这些事情,五欲享受可以拿来锻炼自己修道。 像原来,佛经上有个《维摩诘经》,你们看到过没有? 那个就是在家大菩萨。 这个在家大菩萨,他就有大智慧。 他虽然说显现的是在家的身,但是他那颗心不为红尘所诱惑。 他有妻子,有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心那是非常特立独行的,非常有境界的。 在这些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当中,把他限制不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你就要分析,我究竟是大菩萨,还是一般凡夫? 如果你是大菩萨,你吃肉也可以,在世间上种种放逸你也可以,它不能够动摇你的心。 如果说,你反省一下,检查一下,你不是大菩萨,往往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仅仅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凡夫当中的凡夫。 像这些引起我们享受的五欲享受,它能够把我们的心牢牢地栓在什么? 栓在红尘当中,而解脱不了。 你非常容易受诱惑。 你走出去,热天来了,那个眼睛就收不回来了,你最容易受诱惑。 像这样的人,你就知道你是凡夫还是菩萨。 菩萨走出去,随便你外在好漂亮,好庄严,他那个眼睛照样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能够自主自心。 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 如果你走出去,看到一百块钱掉在地上,估计你那只脚就挪不动了。 周围看一下,左看右看没有人,赶紧把这一百块钱捡起来。 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 是不是这样子呢? 你在家里的时候,吃斋日,六斋日,吃斋了。 哦哟,家里的人故意逗你,把猪肉、狗肉弄得很香,故意都要把电风扇吹上,把香味吹到你的鼻孔里。 你一闻到这种香味:哎呀,这个香得很呀! 今天斋日的嘛,如果不是斋日我多吃点,斋日我就没有办法。 虽然说今天斋日我吃不到,他在给家里打招呼:今天是斋日我不吃肉哦,你们不要逗我哦,今天做好的你给我留着,留着我明天吃。 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 所以在生活当中,你看一下,你要分析,看一下我们自己是菩萨还是凡夫。 如果是凡夫,你就不要沉沦在这种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就要早求出离。 所以,这是第一个偈语给我们所说的。 第二个偈语,它结合这种比喻来给我们说,那些非常伟大而无有畏惧的诸大菩萨,他们是全心全意地利益有情世间,利益大众,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的。 他们的心,都是一味地去关心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而不是关心自我的享受。 那么,这种大菩萨他们在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不受诱惑,能够自由自在。 自己能够转境,而他们的心,不为环境所转。 这种大菩萨。 就像这个孔雀吃毒药,越毒的东西它吃了,生命力就越旺盛,它的羽毛就长得越来越光亮,形态也越来越威猛。 这些诸大菩萨就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凡夫,往往始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利自我。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去不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去不掉。 像这样的,我们就只能够什么? 只能够在相当的保护措施之下。 你比如,今天受三皈依,受五戒,它是一种保护。 或者说,我们求升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大力来保障我们。 不让我们轮回世间,不让我们在娑婆世间受诱惑经不起诱惑,而堕落于轮回。 这第二个偈语,就给我们讲这个道理。 所以说,菩萨与凡夫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三个,从无始以来,我们追求飞黄腾达,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往往是连遭痛苦。 生为凡夫的我们这些人,心性又非常软弱,往往在痛苦当中自己改变不了这种现实。 在我们自己还相当痛苦的时候,要想让这些人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利益别人,往往他就做不到。 他说:我自己都还在苦海过程当中,咋去帮助别人呢? 没有办法。 像我们现在,劝很多人学佛,说学佛追求智慧,追求自由,追求自尊,追求自重,这个好。 他说: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你喊我学佛,除非你拿一百万块钱给我,我就来学。 他为生活所困。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为现实所困窘。 抽不出精力来,发不起这样的心。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能够去关心他人,一味的自私自利。 要追求快乐,追求享受,但是这个快乐始终到不了。 追求逃避痛苦,而这种痛苦如影随形,就像冤家一样追逐着我们。 我们走到哪里,痛苦就追到哪里。 就像七世DL喇嘛所讲的,这种痛苦,我们想远离它,但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它就像什么? 就像冤家对头一样地追着我们,死死地不放。 那些快乐的幸福,是我们众生都在追求的,追求的这些东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一辈子你看你追求到幸福没有呢? 没有。 幸福好像还远在天边。 这种现实,永无止息。 我们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倍加痛苦,倍加迷惑。 对于认识真理,就有距离。 那么,这些菩萨们往往就是为众生而受苦,我现在受点苦没有关系,我现在为众生而受苦! 释迦牟尼佛修道,为众生而修道,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他都是为众生。 在这种彻底利益众生的心态过程当中,他能够心甘情愿地,以受苦受累来锻炼自己的什么? 锻炼自己的心性。 来锻炼我们那颗自私自利的心,来对治我们自我的一种执着。 这是菩萨。 他们就是这样的心境。 我们现在呢? 这种心境是老学老学,学不到。 像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他们就是发了菩提心,迅速地能够以原来的自我的心来利益众生;以原来损伤众生的心,来损伤对自我的一种执着,来损伤对自我烦恼的一种强烈的执着。 就因为他们敢于这样做,所以说迅速地他们就离开凡夫的境界,他们成为菩萨了。 于世出世间法,他们非常自由自在,再也不受这种生死轮回的约束。 它的原因在哪里? 就在这种发大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而受苦。 所以,以往我们上学读课文,课文上都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世间上的艰难困苦,它就是成就我们的。 成就我们的什么? 成就我们的能力。 不历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 你像在家里,家里经常都在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你当小孩子,学习不刻苦,你要想做人上人,怎么做得到! 做不到的。 这个世间上都知道,都能够说得到,我们现在呢? 但是从小到大,我们有几个愿意吃苦呢? 哪几个愿意为众生而吃苦呢? 所以说,这样的心态我们今天就应该认识清楚。 以众生的心态,我们始终处在众生的过程中,要想自私自利,偏偏真真实实利益众生的道理没有掌握到的。 所以说,我们追求快乐,永远得不到快乐。 所以,我们逃避痛苦,痛苦始终如影随形。 要认识到,一个凡夫心态跟一个菩萨心态。 菩萨,因为利益众生而受苦,因为受苦而迅速地对治了我的烦恼、我的执着,迅速地解脱了。 凡夫呢? 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始终追求自私自利,自我享受,那么痛苦解决不了,幸福追求不到。 这是一个现实,要让我们觉察这些。 这是第三个偈语。 第四个偈语,它给我们说,除非我们发心修学下士道、中士道,已脱离了这些恶道的轮回,证悟了不生不灭的无生法理,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够以现实的苦恼为修行法门。 这就给我们解释了,在现代的世间上,如果说我们不发心从下士道开始修起,一直到中士道。 下士道是什么? 大家不知道。 深信因果、奉行善法、拒绝恶法,那叫下世道。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就给我们讲,共下士道,是所有成佛做主,成大菩萨的人都要从这个地方修起的。 我们就只想做佛菩萨,我们就不从善恶、因果开始做起,这是不行的。 所以说,非得要从共下士道修起。 从开始皈依三宝、深信因果、勤做善法、断除所有一切恶法,这叫下士道。 为啥称之为下士道呢? 把这样的善恶因果做起来了,多做善法,至少我们能够保住人生,不至于失去人生。 这个人生非常难得的,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经上跟我们讲,人生非常难得。 为什么非常难得呢? 它举了一个比喻,像大海当中,茫茫无有边际,海底下有一只吓了眼的乌龟,一千年才从海底浮上来一次。 这天它浮上来了,一千年的时间到了,它浮上来了。 这只乌龟想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很难啊! 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又刚好碰到一块木板。 它从海子里面浮起来,浮起来又刚刚遇到这块木板,你想想,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非常小,几乎为零。 它才可以暂时地得到休息。 就像我们现在得到的人生一样。 那只吓了眼的乌龟,它能够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作为暂时休息的地方,就相当于我们得到人生这样的结果。 非常难! 为什么难呢? 海子那么宽,茫茫无有边际,而这个乌龟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浮上来又刚好有块木板,你说这个几率小不小? 而且这只乌龟还是吓了眼睛的,它找得到找不到? 所以,举的例子就给我们说明,得到人生非常之艰难。 为啥非常艰难? 我们说果上的艰难来自于因上的艰难。 佛经上就给我们讲这样的道理。 怎么艰难呢? 因为我们因上,很难发得起修善的心。 你比如说,修行的方法最初是布施,接着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蜜。 那我们现在最容易修行的是布施波罗蜜,但是布施对我们来所是那么简单的吗? 不是那么简单。 布施,对于我们现前的每个同修来说,好像都那么艰难。 老法师,九几年的时候亲近他,给他背包包,当侍者。 他就讲,他从小出家,从贫苦家庭里出来。 十几岁,因为多病多灾很早就出了家,十五岁就出了家。 十三岁,还是十五岁就出了家了。 他出了家之后,你看他今年七十九岁了,明年马上就到八十岁了。 他十二岁出家,你看是哪一年,那个时候的经济多艰难。 对不对? 出了家,那些居士供养他十块钱。 十块钱就比较多了,他拿到欢喜得很。 师父就说:小和尚,你那十块钱居士供养你的,我们拿来做功德嘛? 不得行,把这十块钱抓得紧紧的。 居士才供养我的,你要喊我拿出来,办不到! 师父左兜,右兜,人家供养你十块钱,你不全部拿出来,你拿一块钱出来做功德嘛? 小和尚说:一块钱,这个师父拧得紧啊! 十块钱我一下拿出来舍不得,不拿出来师父拧得这么紧,怎么办呢? 估计还是要拿点出来哦。 那我拿一块嘛! 拿一块出来,那个心里都像在割肉一样。 那个布施,就是这么样的艰难! 他从小就这样锻炼。 开头,你不是一角钱,两角钱都觉得非常艰难,能布施一块钱自己就觉得是进步了。 一直到现在,他自己拿出去的钱都是一堆一堆的。 修建这个寺庙、那个寺庙。 一万、两万、五万、十万、几十万,这样拿出去。 他心里一点都不痛哦! 乃至有些修建寺庙的钱,一些不成气候的家伙来偷他的钱。 被偷了,他的心里有点熬煎,有点痛苦,但是过后他还是能够放得下了。 那就是锻炼的结果! 我们今天的同修呢? 我们是不是拿着钱,只知道拿进来就不知道拿出去呢? 居士刚刚供养一百块,遇到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够把这一百快钱拿出来? 人家刚刚供养的我的嘛,那也不属于我的呀! 这一百块我们拿出去放生,做功德。 你拿得出来不? 如果拿不出来,你这个悭贪不舍,你的布施就难以做得起来呀! 我们这些同修呢? 还是这样子的。 布施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容易做,但是对我们来说就像钝刀割肉一样,那么艰难。 要施舍点钱出来做功德,做善事,不容易! 这个布施是最容易做的,而我们偏偏最不容易行持起来。 所以说,像这样得到人生的因,你非常难以行持起来,那么结果呢? 它要得到也就不容易了。 第二个原因持戒,至少你杀盗淫妄酒,这基本的五戒要能够守。 但是,我们现在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世间上去对比一下,有很多人就怕皈依,怕受戒。 哎呀,师父我做不到! 我不皈依了,我不受戒了! 我跑了,你不要喊我! 中品,守中品五戒,那是这一人生的因。 那我们现在五戒想要受持起来,受一条戒,受两条戒,他都不愿意。 还不要说具足受五戒了。 这种原因非常难以在我们众生的心上实施下来,那么这种结果呢? 它也就非常难以得到。 第三种,要以清净发愿的心。 你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修行也好,行持十善法也好。 你行持的这所有的善法,你要有清净的回向心。 愿这世出世间一切的善法,让我能够得到人生。 你有没有这样的回向? 好多做了就做了,做了就放下,他不知道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回向法门。 念佛念了一整天了,他不回向;修行修了一辈子了,他不知道回向。 回向是什么? 就是把自己一辈子所做的事情,全部归结在一个点上,这是这世间上求离苦得乐的一个诀窍。 往往我们这些人呢? 不知道这个诀窍。 你看世间上,从早上做到晚上,做得事情有多少? 无量无边,数不清。 你到底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大多数没有。 浑浑噩噩地就过一天了。 说:你今天做了什么? 哦,我做了这样,做了那样。 为什么做这些? 目标不明确,世间上的人就是这样子的。 佛法,要求我们的目标要非常明确。 今天从早上起来,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乃至我念经、拜佛、修行、参禅打坐,所有的善事,最后它要回向。 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要究竟地成佛,要得到一种究竟圆满的智慧。 那这是最高、最上的目标。 那么还有什么? 最低限度,这一辈子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最现实的回答就是:在这一辈子当中我能够健康、如意、长寿、快乐。 能够得到三宝的加被,我身体能够健康;能够得到三宝的加被,我善根能够显现。 善根显现了,我修学佛法能够一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念佛没有障碍,能够迅速地达到一心不乱,临命中的时候诸佛菩萨来接我,邪魔外道不来障碍我。 一口气不来的时候,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能够迅速地听经闻法,证得无生法理,开发我们本身具足的最圆满的智慧。 你看佛教徒,不管做什么,从现实的利益回向,一直到将来就究竟、最圆满、最彻底的利益回向。 他有回向。 目标,要非常明确。 那么,把回向做起来的时候,它是人生追求幸福的一个诀窍。 世间上人所批判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的。 我们农村里所说的鸡公拉屎,头遍香。 做什么事情仅仅是开头新鲜,做起来有力量。 新鲜不到一会儿,它就不新鲜了。 念佛,念一上午,他感觉到还新鲜,第二天再叫他念,不去了。 昨天念佛,把嘴巴都给我念痛了。 不去了! 刚开始诵经,他觉得还好玩,诵了两天三天:哎哟,算了,算了,太不舒服了! 听经闻法,开头没听过的,一听和尚在讲法,讲故事,好玩,听一下。 慢慢地一听,时间又长,坐着不准动,又不准讲话,不安逸! 天气热了,他自己也感觉到苦得很。 在那坐着听经、闻法,听什么呢? 他自己不愿意了。 我们说的鸡公拉屎,头遍香。 ,只图新鲜,没有长远劲。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就是没有长远心。 往往这个时候,功夫就做不起来。 世间上做任何事情,如果说你以这样的态度,那都是不能够成功的。 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不要说修行、学佛,就说我们在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知道这个规矩。 要有耐烦心,要有长远心,要有相续的心,连续不断的心。 坚持,坚持,再坚持! 这就是胜利的诀窍。 往往你没有耐烦心,不能够坚持,念佛你不能够成功,修行你不能够成功,做什么你都不能够成功。 哪一样事情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得到结果的? 没有。 今天你到世间上去挣两块钱看看,只是挣两块钱,挣一顿饭钱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估计不留两身汗,这两块钱还拿不到。 就是这样子的! 学佛的功德呢? 比这两块钱不知道殊胜到哪里去了! 圆满到哪里去了! 你在世间上挣一顿饭钱都那么艰难,我们证一个出世法的功德,你想一下子就成就,眼睛一眯,我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那么简单? 只图偷懒,只图简单,急功近利的思想,一步就想升天。 不想付出任何劳动,就像得到结果。 在佛法上所说的,就是偷心不死。 偷心不死,是做功夫最大的一种障碍。 所以说,学佛一定要知道我们的障碍在这个地方。 所以,要学习勤修善法,勤断恶法。 一开始,我们断烦恼不好断,但是要坚持,持续不断地去努力。 一开始,我这个嗔心起来了,很不容易对治,脾气一下就发起来了。 你要是稍微锻炼一下,你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脾气,可以控制的。 而自己能够控制脾气的能力,它不是一天两天达到的,而是长期地熏习修习的结果,才能够达到。 贪心,开始很不容易放下。 世间上挣钱、当官、男欢女爱,只是去放逸这些很不容易放下。 你要喊我出家,哪个愿意出家嘛? 如果我没认识到这个道理,我不愿意出家,世间上好耍,和尚清苦得很。 哪个愿意来? 没有多少人愿意来。 只有你认识了这个道理了,你才心甘情愿地走进来。 所以说,一天一天地,自己的心性在变化。 在世间上,你多贪好耍的,慢慢地你当了和尚了,你觉得那些放逸之心也可以收得起来。 原来丢不掉吃肉的,慢慢地锻炼一下,现在不吃他完全可以。 为啥做不到? 锻炼的结果都能够做到。 原来在家的时候,脾气非常之大,慢慢地通过锻炼,感觉到这个脾气能够掌握了。 控制自己的脾气,自己有进步了。 原来拿着那些经书,(略)。 从我们现在做起。 现在做起怎么做? 就是要为善断恶,要勤修善法。 世间上,看到你过来到菜市场,有那些鱼、虫子、蛇在受苦受难,卖出去免不了刀屠之苦的,免不了填人肚腹这种遭遇的,你发点慈悲心,把你一个月的工资拿三分之一,拿几分之一,来买点生放,救度众生。 这是善法吧? 看到路上,路不平了,有一滩水在那儿,想起其他的老年人走到这里不要跌倒了,我把这个坑填平。 看到哪个地方,有一根枯木材横在路上,假如说人家跑过来不小心摔了呢? 我把这个枯木材捡到旁边去。 像世间上种种种种这样的善法,多得很! 就是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断地把这些善法做起来。 不仅仅是在外面做善法,在家里面你也要做善法。 你看到父亲、母亲烦恼了,怎么样去安慰一下。 他缺少了什么,以孝顺心来奉养他。 夫妻之间、彼此之间,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了,自己能够非常体贴,非常温柔,非常到位地能够解决这些烦恼、那些烦恼。 这也是善心。 对儿女,现在不懂事,只知道去放逸,那么自己能够以母亲的胸怀,父亲的胸怀来慈爱他,让他们生起一种欢喜,然后方便地教育他们能够及早的懂事。 这也是一种善心。 家庭当中难道就没有善心了吗? 有。 邻居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善心? 照样有。 这样的方方面面,只要是为他人做好事,这个善心它就起来了。 帮助别人,利益别人,不伤别人,不害别人,这个善心就升得起来了。 在世间上,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法。 是不是? 多得很。 就是要从这些善法当中做起来,修行起来。 在寺庙上,扫地也是善法,买盆花来供养诸佛菩萨也是善法。 庄严诸佛,就是庄严我们自身。 能够让那些殿堂上庄严一点,哪里脏了,我拿抹布去擦一下,这也是一件功德。 看到哪个地方的扫把倒了,我把它捡起来;哪个厕所里脏了,我给它冲一下,洗一下;哪个地方有灰尘了,你把它扫得干干净净的。 人家走进圣水寺来一看:诶,这个地方真是干净,一尘不染! 人家能够生欢喜心呀! 能让众生生欢喜心,让诸佛生欢喜心。 这就是善法啊! 许许多多的事情,是伸手就能做的,但是我们许许多多的人,往往就是视而不见,不削做这些琐碎的事情。 大的功德做不起来,小的功德又不愿意做。 就是世间上所说的那种,大事不会做,小事又不做,做什么都成功不了。 所以,下士道就专门给我们说要勤修善法。 身体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三种。 这是身体上的三种善法,口头上,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 不去挑拨离间,不用恶口骂人,不许尖酸刻薄,不说话让人家心里不高兴。 要说欢喜语、饶益语,要利益众生语。 能够说这样的语言,口头上的善法。 内心里,要不贪,不嗔恨,不愚痴,能够发一种布施心、慈悲心、智慧心。 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善法。 要求我们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要尽量地让这些善法在我们身口意当中,都要升得起来。 当一辈子都在行持这样的善法的时候,这个下士道就修起来了。 最低限度,我这一辈子能够将就这个人生,就是轮回,我下一辈子轮回都要好一些嘛。 跳脱不出三界,在轮回世界我会越过越好。 弃恶从善,弃下劣境界,而求上等境界。 那叫什么? 下士道。 修善法,求人生的增长,求人生的圆满,求福报的增加,就好处多多益善。 有这些求,追求这些,可以;名闻利养,可以。 一家人的幸福,工作的如意,婚姻的美满,事业的成功,等等等等,都可以求。 从哪个方面求? 从十善业当中来求,从利益众生当中来求。 这个下士道,就专门修这个的。 就是求人世间的利益,可以! 把下士道修起来了,如果你还有能力,我们还可以修到中士道。 什么叫中士道? 声闻圆觉。 就是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 你这个人世间再好,轮回世间过得再好,它终究是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无穷尽也。 而且这样的生死途中,非常危险,非常非常危险! 这一辈子,做了很多善业,不一定下辈子你就能够得到好处。 为什么呢? 你临终的时候的心念,或许说用得不对头,一念嗔恨心起来。 哦哟,麻烦了! 地狱饿鬼出生,一下就去了。 那我这辈子做的善业,有没有做呢? 有。 啥子时间能够显现这种善报,等到你这种嗔心的报应报了之后,再来。 所以说,这种轮回的路途非常危险,哪怕你就是上到非想非非想天了,那个天上,这个境界就非常好了。 但是,在天上天福享尽的时候,同样的有五衰相现。 它要衰败。 福报享尽的时候,天人也有堕落的时候。 所以,在这种三界当中,没有一处是安全的地方。 我们追求现世的利益,追求将来的利益,只要你没跳出轮回,它都是不安全的。 所以说,进一步我们要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要脱离轮回,要了脱生死大事。 这一辈子学佛,你看看,好多学佛的,说:你学佛做什么呢? 好多说:哎呀,我求身体健康。 那就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 追求我家庭幸福美满。 那是追求下士道的利益的。 有些人要出家,为什么? 我要了生脱死。 这就是追求出世间利益的,能够跳脱轮回境界,不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 这样子就是中士道。 为啥叫中士道呢? 比起大菩萨,大菩萨就不仅仅是要跳出轮回,要利益众生。 他本身也可以跳出轮回,但是为了利益众生,我可以在轮回当中利益众生。 他发这样的心。 像地藏王菩萨一样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当中苦得很,地藏王菩萨说:我要进地狱当中去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你看看他发的愿。 那些诸大菩萨发的愿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观音这些诸大菩萨,现在这些世间上他存不存在? 存在。 有信心,能够虔诚,能够恭敬的,这些菩萨他随时都见得到。 所以说,这些菩萨他们就是修的什么? 修的大菩萨道。 那叫上士道。 大菩萨的道理。 为了利益众生,甘愿受苦;为了救度众生,甘愿在轮回当中受苦受难。 相比于这些大菩萨的发心,像那种仅仅为了自己跳脱出轮回,那个就是中士道。 它比追求人间利益要高一点点,比菩萨的发心要矮一点点。 所以说,在中间的境界,我们就说它是中士道。 那么,如果说我们在这一辈子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修行下士道,也没有修行中士道,要像菩萨一样的做我们能不能够生起来呢? 升不起来。 没有基础。 所以说,那种空中楼阁,你要想建起来,麻烦! 都要从一层楼、两层楼、三层楼这样子来建。 要把基础打好! 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就是要把这种基础打好。 如果把基础打好了,我们能够跟菩萨学习。 这个基础在哪里? 基础就在下士道与中士道的过程当中,就在修行善法,把善法回向于出世间的利益。 要能够跳脱烦恼,跳脱生死轮回,了脱生死大事。 当我们自己有这种能力了,能够对治自我的烦恼,能够跳出生死轮回,我们就要开始发大心了,那就可以像那些大菩萨们学习了。 到那个时候,就可以以苦恼作为法门,以贪心作为修行。 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 所以说,唯有这些发心的勇猛菩萨,能够以自己的苦恼作为修行法门,能够利用自己的贪欲,来作为修行当中的方便。 所以说,这个世间上我们就要知道,现在哪个可以去享受欲乐? 菩萨们。 他可以去享受欲乐。 享受了,他没有过患,还有功德。 凡夫不可以去享受这些东西,越享受就越堕落,越享受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失去了。 就是世间上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我们现在就要记住这句话。 凡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 现在我们这一辈子,你还年轻,还健康,什么时候一病不起说不清楚的。 你现在还年轻,但是孤坟堆里少了少年人吗? 少年人多啊! 居安思危的心,危机感要有。 随时随地,自己要督促自己,赶紧修习善法,赶紧学习,赶紧增长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乘自己还健康,乘自己还能动也还年轻,好好地做一些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情。 这是第四个偈语。 第五个偈语,它给我们说像这种法门,并不是为那些热衷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设的。 因为仅仅是为一个人的幸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真正的解脱的。 要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这些结果只有那些英勇无畏的菩萨,他们能够以妄想为修行法门。 如果说这些懦夫,软弱的这些懦夫要想以妄想作为修行法门,不仅仅是无法证到开悟的境界,进一步来说,它能够迅速地起妄想,颠倒纷飞,能够迅速地堕落因果恶道当中。 菩萨呢? 菩萨就是利用这些妄想,来接近众生,作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能够从空出假,他自己不打妄想了,但是他知道众生的妄想是什么。 这是我们佛法上的什么? 他心通。 就是神通上来说的他心通。 没有他心通的人,要想做菩萨,不太好做;要想利益众生,不太好利益的。 做菩萨一个起码的条件,那就是说他自己在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当中,已经相当有基础。 他能够了脱自己的烦恼,能够有他心通,能够有一些方便。 你看,现在那些菩萨进来,他就知道你的根器是什么,他知道往昔时候你做了哪些,知道你现在喜欢哪些,知道你现在心里想的是什么。 这种菩萨度人,他就很方便。 有个同修,去亲近大德善知识,他包包里仅仅有五十块钱。 好不容易发了心:我今天到寺庙里去,一定要把这五十块钱拿来供养师父。 但是,一到了寺庙之后,他就后悔了:这五十块钱,不着急,我拿十块来供养师父。 师父就跟他说:你想过,五十块钱拿来供养,现在舍不得了吗? 他一听,这个师父这么厉害啊! 他知道了,出门的时候想到这五十块钱拿来供养,现在舍不得了,他都知道。 他的心里很紧张,一看到师父,他没有任何隐私一样。 在师父面前,他就是一个孩子,玲珑剔透的,是个透明人。 没有任何你想躲得掉,藏得过的东西。 他觉得这个师父厉害。 对这样的师父,他就非常佩服。 你看,那是因为什么? 那是因为他有能力,他有神通,他能够知道众生心里想些什么。 再要来利益众生的时候,他就比较具备有方便。 像那些菩萨,他就知道你这个人,你是什么样的境界,你欢喜听什么样的佛法,什么样的佛法一说出来,你就能得到利益。 那就是从空出假的智慧。 有这个从空出假的智慧,你要利益众生,说话的时候,他说的就是在给众生把脉。 一说出来,众生听见就非常欢喜,非常自在。 如果你不知道众生是什么境界,他心里想些什么,他欢喜听些什么,他能够受用哪些佛法,你不知道,你乱讲。 你对幼儿园的娃娃,你给他讲大学的课程,幼儿园的娃娃听不懂,他以为你在那儿唱歌。 唱得好听,但是唱的什么一点也不知道。 颠转过来,对那些大学生,你给他讲幼儿园的课程。 这个念啊,这个念哦。 你看看,大学生说:你在教什么呀? 我来教你嘛! 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就是这样的。 你要知道众生的真实需求,你要知道众生的内在根基。 要知道怎么样去善巧地了解众生心态,来对治众生的毛病。 有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升起善法。 所以说,菩萨不好当! 菩萨有这样的能力,那就好了。 像这样子我们就说,他能够知道众生的这些虚妄心态。 以虚妄心态作为修行的法门,你心里打个妄想,他知道。 你看,是这样的。 那懦夫呢? 一般的凡夫你就不知道了。 他想什么呢? 一张纸隔着,你就看不到对面了;一层白布隔着,你就不知道对面的众生在做什么;一根布条把眼睛遮住,外面的就看不清楚了。 你不行嘛。 众生处在一起,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 不知道。 哪些话说出来不伤害他? 不知道。 往往我们出口就错。 不说话就算了,一说话就得罪人;不做事就算了,一做事就做错。 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的! 你说你怎么去利益众生呢? 本来发的心是好的,我今天去帮助他一下,结果不知道怎么样去帮助! 仅仅是以你自己的欢喜,你自己的喜好去帮助他。 就像我讲的,古时候的国王一样,想要帮助孔雀,想要爱护孔雀,把自己最喜欢吃的肉拿给孔雀吃。 孔雀是吃毒草的,它不吃你那个肉。 越吃越吃,它就吃死了。 你说他是对孔雀的帮助吗? 他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它。 真正能够帮助孔雀的人,至少知道孔雀需要什么。 你现在知道吗? 你不知道。 所以说,我们这个凡夫心,即使说你能够发得起利益人的心,你都没有这种智慧知道怎么去利益众生。 想爱,而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爱偏偏成了一把锋刃的刀,去伤害对方。 把对方割得血淋淋的,你还不知道。 你说是不是这样的? 世间上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的。 有好多居士,年轻居士、老年居士来反应:哎呀,师父,我们那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搞的。 两个人很好,但是往往就是你伤害我,我伤害你。 为啥子伤害? 因为你不懂我的心,我不懂你的心。 就是因为不懂,你不懂我,我不懂你,不了解。 所以,你想要利益对方,利益不了;想要保护对方,保护不了;想要不伤害对方,偏偏伤害了。 所以说,要认识得清楚这些东西。 菩萨就能够认识得清楚,凡夫他就认识不清楚。 所以说,我们现在还不能以这些妄想为修行法门,我们现在还无法从这些苦恼当中解脱。 所以说,如果将这些大菩萨比喻为吃毒药的孔雀。 这些菩萨,宁肯在红尘世界、娑婆世界受苦受难来利益众生。 把那些凡夫比喻成一般的雀鸟,它就吃不得那些毒药。 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这些妄想为修行法门,就不能够以自私自利心来为人处世。 现在,我们就是要在利益他人的过程当中,来对治我们自我的烦恼,来对治我们自我的执着、无明、贡高我慢。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来找到自我解脱的法门。 所以说,这几个偈语就是给我们说,要什么? 要改变心态。 改变啥子心态? 改变一贯的那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改变那种执着,强烈的执着心态。 要像菩萨一样的智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能够像菩萨一样的利益众人,以利益他人的心来生活;以利益他人的心,来帮助世间上的众生。 这几个偈语,就是给我们强调这个。 那么,我们现在身不由己的时候,我们在生死的面前毫无选择的能力。 不是我们选择生死,而是生死选择我们。 那就是什么? 那就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翁。 在世间上,业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际遇。 有什么样的业力,就导致了我们有什么样的生存空间。 往昔时候所做的善善恶恶,像一根绳子一样的把我们捆绑起来,不得实在。 你要往东,对不起,业的绳索非得要把你拉向这边。 你看一看,不得自在! 我们现在是业的奴隶,是自己往昔时候自己错误行为的奴隶,自己做不了主。 你想年轻,年轻得了吗? 它始终都是在衰老。 你想不死,你想长寿,长寿得了吗? 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一天一天,都在走向死亡;一天一天,都是走向无常。 像这种,那正如我们今天所讲的,世间上唯物的观点,就是我们的心是外在客观物质的反应。 实实在在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心转不了环境。 当你转不了环境的时候,外在的环境是啥样,你就起什么样的心。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 为什么你出生在你那个地方? 为什么你选择了那样的父母? 为什么你有这样的高矮、胖瘦、美丑、智愚? 为什么? 那不是偶然的! 那是往昔时候的业决定了的,那是我们往昔时候自觉不自觉中造就的一个因果。 所以说,你现在想把这个不美的鼻子割掉,我另外换一个美鼻子。 那行吗? 对自我是一种损伤。 我自己长得不高,我要踩个高跷板来增高一点。 可以吗? 可以倒是可以。 非常危险! 所以,现在人世间的一切,不懂的就以为是命运,懂的就知道是业的力量。 往昔时候,自己的善善恶恶决定了的。 在这一辈子过程当中,这种定业很难改转。 那我们要改转呢? 不是在这些物质的环境上,而在我们自己心态上。 从现在开始,发心修行善法,发心断除烦恼,发心断除恶法,自己做自心的主人公。 能够以佛法,而找到自尊、自重、自救的一种法门,那么我们的命运就可以从当前这一刻开始改起。 乃至到将来尽未来际的时间,我们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公。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还不能够办到。 我们现在,是生死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生死。 我们在生死的痛苦深渊当中,陷得非常深,解脱不出来。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把这种自私自利的心要调伏,把自我的贪爱之心、执着之心要调伏。 这个是修下士道,修中士道,修上士道的一种基础,一种根本目标。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抓这个根本。 对治贡高我慢,对治自我的执着。 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方可信。 现在凡夫的心,是不可以相信的。 如果要相信我这颗凡夫的心,我现在就不想在这儿讲了。 我就想去睡觉,我就想去耍,想去唱歌跳舞。 大多数的心都是这样的。 凡夫的心就想耍,如果说谁的包包里有钱,你还叫他去辛辛苦苦地挣钱,他说:我凭什么呀? 我现在辛辛苦苦地出去,那是为了我包包里没有钱。 我一挣到钱了,就可以自在一点,潇洒一点。 所以说,我们现在这种我执,就是众生过程当中业果的一种决定因素。 我们现在修行要对治的目标呢? 就是这个我执。 所以说,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随便修哪一个法,目标都要对得非常端正,就像打靶子一样。 始终树立一个靶子,这个我执,枪枪都要命中靶子。 这就是在开头学《利器之轮》的时候,给我们指出来这一部大论讲的是什么? 讲的就是对治我贪、我爱、我的执着。 这个靶子先要树立好。 树立好了,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你才知道怎样去对治它。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下定决心,要认清目标,要来对治这种我的执着。 对于自私的我的爱,要把它树立起来,要对治它,消灭它,解决它。 那么这种第八个偈语。 从无始以来,我们为业力所追逐。 我们之所以受生死轮回这种种障碍的约束,不得自由,仍然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相续不间断的错误的行为所引起的。 所以说,归根结底那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过去我们一味地追求自我的快乐,这种自私心所引起的。 我们现在一旦认识了这种自私心,要下定决心坚决消灭它。 这是第八个偈语。 第九个偈语,就是每当心中生起自私的念头时,我们对它要有所警觉。 就是开头所说的觉察、觉悟。 我们对自己心里的自私心念要觉察,要警觉,要觉它的危患。 就像一朝被蛇咬,咬了之后你时时刻刻都要提起警觉。 诶,这个家伙怎么咬人的呢? 下一次遇到它,我躲着走。 你要能够有这样的智慧! 连这样的智慧都没有了,那就麻烦。 所以说,对这种自私自利的心,要有所警觉。 不理睬它,并要下决心把这种自私自利的心驱除开。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避开这条自私自利的毒蛇呢? 那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奉献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帮助众生的过程当中。 就是要利益众生! 所以说,菩萨的精神、大乘法门的精神就是这样。 要从我们现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追求圆满的智慧。 你能够无私地奉献于众生,你的智慧就慢慢地开始圆满了。 所以说,舍弃众生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成佛! 知道吗? 舍弃众生之外,我们没有办法成佛! 今天,有许多同修在说:师父,我一进寺庙,这个盯着我,那个盯着我,我就烦恼得不得了! 是不是我只适应在家修? 你告诉我一句。 我说:如果说你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走入人群,而不在人群当中烦恼,那么你就具备有共修的基础。 如果你没有这种基础,一走入人群跟天天起烦恼,生是非。 对不起,我就只能够劝你在房子里关着门好好地修。 你不要上庙子里来。 一上庙你就生无明,一上庙你就跟别人吵嘴、结怨。 像这样的你上庙里来做什么呢? 只能够造业! 不能够做功德。 这样一劝他的时候,他说:那师父你是不要我们上庙来呀? 要你上庙啊! 什么时候你能够上庙呢? 你在家里修,修到走入人群不再与别人搬弄是非,不再跟别人起烦恼,不再吵嘴结怨的时候,我就非常欢迎你上庙子来。 就是这种。 所以说上庙子来,他能够比在家修还要修得好,但是没有基础的人得不到。 一定要在修行过程中,发利益众生的心,不去搬弄是非,不去增长自己的贪心、嗔心、愚痴心。 就要在奉献于这个道场当中,来修行;在奉献于大众的服务过程当中,来修行。 这样的功德,你在家里修一天,比不上寺庙里修一个小时。 为什么? 心态不一样,境界不一样。 所以,经典里给我们说,你在西方极了世界修一天,比不上在娑婆世间修一天的功德大。 为什么? 娑婆世界苦! 极了世界非常欢乐! 在欢乐的时候,你修行一天,力量好像不大具足。 在苦的环境里修善法,越是恶劣的环境,你越是能够生起善心。 你这种善心的力量,就比在顺缘的环境中要具足得多。 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地让自己奠定这种坚定的基础,要在众生过程当中,要怎样? 如如不动。 哪怕是道场当中所有的人诽谤我,伤害我,我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上当。 不起烦恼,不起是非,还要转过来发心利益他,服务他,真正地帮助他。 有没有这样的心? 有这样的心,你在寺庙里就好了。 没有这样的心的时候,往往你就要造业。 所以说,我们不要以怨报怨,而应该将我执、我爱的念头从我们内心去消除它。 以自我圆满的心性,再来回报我们伤害过的众生。 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自己慢慢想,所以今天我们就把这前面的九个偈语给大家说了。 总结一句,就给我们说所有世间上的痛苦都是从自私自利来。 轮回、生死都是从自私自利来。 诸佛菩萨的自在、功德、智慧是从服务于众生、奉献于众生,真真实实地利益于众生这样的过程当中来的。 我们现在,要认识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它是让我们堕落于苦海中的根本冤家对头。 要能够觉察它、认识它,现在要发起坚决心、猛烈心来对治这种自私自利。 这就是今天给大家所学到的。 好,时间已经到了,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3-15 12:08:3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