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刚晓法师:《正理经》简读之五 内容: 《正理经》简读之五1. 2. 1 论议是指(如下过程)1、一方提出一种观点,另一方提出反观点;2、双方都通过量和思择,提出支持自己观点和驳斥对方观点的论据;3、双方都不要离题;4、都要遵循五支论法。 这个论议就是指讨论过程。 这个论议与下边儿的诡论议、坏义不一样,这个论议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为目的而进行的讨论,这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而下边儿的诡论议和坏义则是以驳倒对方为目的,所以就不择手段。 这里说了论议的四个要点。 双方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儿,并进行论证。 接着说,双方的论证不要跑题,还得遵从五支论法。 前两点儿是一般步骤,后两点儿是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双方提自己的观点儿时,得是一方提出一个完整的五支论式,就是论证完闭后对手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儿来论证。 不能说你说观点儿我就也说观点儿,观点儿都亮出来了然后再你论证、我论证。 这个步骤也得注意,就是:必须是一方说出完整的论式之后对方再说。 这个我有体验,在九华山时,仁德大和尚到甘露寺去,因为我与别人的调子总合不上拍儿,他们说一句我就反驳一句,仁德大和尚就说我,你让人家把话说完再反驳,不要老插得人家说不成话。 经文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双方的观点儿得明确,第二条就是要求,论证得充分、有力。 这第一、第二条是说必须怎样,第三、第四条则是说不得如何。 第二节是诡论议。 1. 2. 2 诡论议是象刚才(指上句所说的四步过程)说的那样,用曲解、倒难和堕负的办法建立己方观点,批驳对方。 这是诡辩。 诡辩也是一门技巧,不是那么容易的。 刚才在论议的时候说了四条,现在还是刚才那四条,只不过在运用刚才那四条的时候,有了曲解、倒难、堕负,曲解就是故意歪曲对方的意思,把他的话作其他的理解。 倒难,就是模仿对方的论式形式,以提出与对方相反的观点,堕负也是错误地理解对方的意思,或者根本就不理解对方的意思。 要运用曲解、倒难、堕负等,这个实际上也是不容易的,比如说要运用曲解,这就要求我必须头脑反应灵活,时机把握得准确,不然的话被对手看出来就不行了,当然,过后对手是会看出来的,但已经晚了。 我要用堕负诡辩,堕负诡辩可并不是我真的不理解对方的意思,我是故意装傻,有时候装傻也是必要的。 我说个笑话,我对这个运用得比较好,与我辩论的人,在辩论的当下,能辩过我的不多,可是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当时辩得对手无话可说,但当过后对手回去想了想,“噢,我上当了”,我的问答录中间就有这样的情况,当时他们要出版――我在几年前曾经资助过几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毕业后在出版社找了事儿,于是就想把我的书拿过去,因为他只是个小编辑,就得把书稿交给主任,主任看过之后提了意见让我改,我才不改呢,因为那几乎是当时的原话,不过是通了通而已,要是我修改了的话,就成刻意写的了,就没有了现场感。 主任的意思就是说,确实是让别人没话说了,但并没有解决得了对方的疑惑。 古因明就是这样,当时你是没话说了,你要想真的解决你的疑惑,那你就作我的徒弟,我教给你,或者说你不要与我作对,咱们作个朋友,朋友之间相互讨论也是可以的,不要作对手,要是对手的话,一动就是生死之搏。 我在别人的眼中印象不好,就是因为我太爱逞口舌之辩,显得太过自信,太好意气用事,重经验、轻教条,有人说我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提高,学养还需要加强,我承认~~你说什么我都承认! 承认是一回事儿,能不能改是另一回事儿。 第三节是坏义。 1. 2. 3 那种不建立对立面的辩论方法叫坏义。 坏义就是打倒对手,只说出对手是错的,注意,我还指出来了你为什么错,但什么是对的,我不给你说! 你要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总得拿出来点儿代价才行,让我平白无故告诉你,没门儿,就是说,你不付出点儿代价,你不会珍惜所得来的。 比如说咱们的密宗,你要想得到一个教授,你就必须供养。 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让玛尔巴教授一个法门,他就把自己家里的一群羊都供养给了玛尔巴,但其中有一只羊是个残废,他就想,这只羊不好,就不给玛尔巴了,玛尔巴大发脾气,“你还有东西为什么不供养? !”他就说,“我全部东西都拿出来了呀~~” 玛尔巴说,不对,还有一只羊。 他就说,上师呀,那是一只残废羊,我不好意思供养。 玛尔巴说,怎么行呢,残废也得给我,我不嫌残废! 佛光师父对我说,玛尔巴上师极其的贪。 这说法不对,上师就是要破除你的“我的”观念,只要有一丁点儿的“我的”,就难以解脱。 不付出代价是不行的,中国的催眠术大师马维祥先生,在给学生教的时候,就特意的交待,一定得收费,即使是一个重病人,你也一定得收费,收过费之后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返还也行,但催眠这一项必须收费。 马维祥先生是很有道德的大师,他对学生们的第一课就是思想教育,你不能用催眠术做违法乱纪的事儿,但收费一定得收,我们现在总是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见到说一个好医生对于穷人免费诊治,其实这是对医方明的极其外行,因为病不单单是躯体性的,有很多病是心理的、精神的,对这些病你就必须得收费。 还有,大家看咱们的佛教教育,为什么文革结束后已经这么多年,可佛教教育连一个象样的佛教人才也没见出现? 尽出些烂官儿,什么的方丈、会长倒是出了一大堆,不是说当方丈不好,只有当方丈的就不好了。 这都是因为不收费,不收费就不珍惜,这是把佛法贱卖了! 免费、免费,免费不见得就好。 坏义就是只管打倒对方,而不给说正确的是什么。 我们佛教人现在太希望度众生,笨极了,把佛教贱卖,这对佛教的伤害实际上很大。 往下看。 1. 2. 4 似因是指不确定、矛盾、与论题同义重复、原因本身也待证明、时间滞后(等似是而非的原因)这就开始说第四节了,似因就是因有问题,从表面上看,它占据着因的位置,但实际上它没有起到因的作用,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在这一句经文中列出了似因的五种情况。 下边儿一种情况一种情况来说明。 1. 2. 5 不确定是指可以推出不只一个结论来。 第一种情况是不确定。 就是指凭这个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我说,“声无常,不可触故,如快乐”,另一个人就说,“声常,不可触故,如极微”。 也就是说,凭不可触根本就不能判断声到底常还是无常。 这个例子的本质是因支不可触与声的常、无常根本没有关系。 因为根本没有关系,所以说凭不可触因既推不出声无常,也推不出声常。 不过在常用的注释中都说是凭不可触因既可建立声无常,也可建立声常,应该来说这是不对的。 经文中说了,说是可以推出不只一个结论,那么我不妨这么说,因为凭这个因可以推出好多结论,结论太多就成了没结论。 任何一个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万能,要是太有本事的话就是没有本事。 比如说,有一次我到某地讲经,我一连地讲比较累,当时有一个普陀山的师父,就商量着让他讲一天,他已经答应了,叶老师问他准备讲什么经,他说,随便你们挑,你在藏经中挑出哪一部我就讲哪一部,于是叶老师就不让他讲了。 还有,辽宁阜新有买饭石,这是一种矿物质,因为含有好多种微量元素,有一次有人在街上卖麦饭石,他说这药几乎没有不能治的病,最后他一点儿也没有卖出去。 就因为这药万能,他的理论就是含很多微量元素。 如果一个东西万能了,那么它就是无能,这里的因也是,它能证好多结论出来,就是说它没用。 无用方能显出大用,大用就是无用。 就象上帝一样,上帝万能,所以即使不要它也影响不了什么。 再看矛盾。 1. 2. 6 与所立之宗矛盾的因为矛盾似因。 这个矛盾就是指因与宗顶牛。 比如说我立一个论式,“声常,所作性故”,我们凭所作性只能证明声无常,何能证明声常呢? 咱们在说话时,说“你是好人,把人家的东西偷走了~~”这是说的反话,不是辩论,是说话,但把它当成论式的矛盾因也行。 1. 2. 7 与论题同义重复是指讨论是从一个(待证的)论题开始的,该论题却被认定为原因。 这是第三种似因。 就是宗与因重复,比如说,“声无常,具备无常所应有的所有特征故”。 这等于是自己宣布自己无罪,这是不行的,要想宣布自己无罪,必须是法庭来宣布你无罪。 1. 2. 8 原因本身也同样待证是指:由于原因本身也需要证明,与要证明的东西(在待证明这一点上)没有区别。 这第四种似因和第三种不同,第三种似因是论题同义重复,指宗与因重复,宗是还没有得到证明的,因与宗一样的话,则因也成了要证明的。 这第四种似因是原因本身也同样没有得到证明,但是因和宗不是重复的关系。 这是它与第三种似因的不同。 举个例子吧,“罔两(魍魉)是一件物什,会运动故”。 知道什么是罔两吗? 都是小笨蛋,就是影子外边儿的阴影,这是庄子中的内容,咱们中国文化有几个重点儿内容,必须得知道,《诗经》、《楚辞》、《庄子》等,这些不知道的话你就等于不知道中国古文化的源头。 罔两到底是不是真的能运动? 谁知道~~你要说它能运动,你就得先证明它。 罔两倒是对影子说,“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庄子尽是寓言,较不得真儿的。 1. 2. 9 时间滞后的似因是指时间已过。 这是第五种似因了。 这种似因最难说,因为先辈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一样。 有人说,是指在辩论的时候,你所举出来的因比宗晚,这晚是指在因果上就晚,而不是在语言上的晚,语言上的晚是正常的,因为谁说话也是一句一句地说,不能同时说两句话。 而因果上的晚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在几百米远处看人打锣,一下一下地打,不要连续打,当打锣人把椎打下去之后,他已经把椎拿开要打第二下的时候你才听见第一声锣响。 于是有人就说,先是有椎与锣的打在一起,然后才有声音,这就是说有先有后。 当然了,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对的,因为因果实际上是同时的,在椎与锣打在一起的当下就有声,而不是先有椎与锣打在一起,然后有声的。 这是第一种说法,也有人说这时间滞后是指,本来该先说的论据你却放在了后边儿,也就是说,论式应该是先说宗,再说因,再说喻,再说合,再说结,该在第二步就说的因你却放在了后边儿,放在了第三步或第四、第五步,说这叫时间滞后。 他们说这是佛教徒这么理解的,但我并没有在佛教徒的著作中见到过这种理解法,不知道他们这么说的依据是啥。 当然,我不能因为我没有见到就说是人家在诬赖佛教,据我的见识,一般来说,没人敢这么诬赖,所以有可能当时真的就有佛教徒这么说,至于说有没有佛教徒把这种理解形成文字,这不一定,但即使没有形成文字,只要确实这么说了,也不必要去耍赖。 但是现在倒是有这些情况,有些人就是只说不写,不让自己的观点儿形成文字,因为这观点儿可能有伤“和气”,他们这是为了和气而不是为了正法,实际上这不是纯粹的佛教徒该有的所为,但多是这样,也就没有办法了。 若说是他们说的,他就说他没有说过这话,你拿不出白纸黑字来,有时候你有人证他也不承认,因为这不是上法庭,上法庭的话,有证人也就可以,法庭是国家机器,但你佛教不是! 所以,他红口白牙说瞎话你也拿他没有办法。 有的人说,次序乱也没有关系,不算错,为什么呢? 因为次序乱了,这只是说话人不善说法,论据本身对就行了。 这种说法行不行? 我看不行,为什么呢? 这得分具体情况,有些次序乱只是因为说话次序乱而已,但是,若是因果乱就不行了。 而且,在辩论中要是乱的话是绝对不行的,你要是不善说法的话,你就别去逞能辩论,要辩论你就别把次序搞乱。 姚卫群先生举的例子是这样的:声常;它象颜色一样通过结合而显示出来。 他解释说,在这个推论中,立论者所提出的因就是时间滞后。 因为物体的颜色无论在与光源接触前、接触后都存在,因而持久,但声却是在物体碰击之后才显示出来,就是说所提的因在时间上有误,不能证明宗。 看第五节曲解吧。 1. 2. 10 曲解是指通过采用另一个意思的办法击败一种论断。 这曲解就是歪曲理解。 比如我常引用毛主席一句话,“世上的事儿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是毛主席语录,人家的原意是说干事儿要认真,我老拿这句话劝人在生活中不要太较真儿,这就是曲解。 要是在以前封建社会的话,我这就是譑诏,譑诏是要被杀头的。 我冒着杀头的危险给你们讲,你们要是再不好好学的话,可就对不起我了。 具体怎么样才算是歪曲理解呢? 下边儿有解释。 发布时间:2025-03-26 12:50:5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