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布施不应该存一个有布施的心 内容: B4. 妙行无住分第四复次。 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这一分经叫“妙行无住”。 “无住”,不要执着;没有执着就是解脱;解脱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无所拘束。 “复次”:在前边哪,讲这个菩萨要离一切相,不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如果着这四相呢,就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菩萨、发菩提心的菩萨。 “复次”,那么现在,再来一次,把这个道理呀,再往明显的说一说。 佛说,“须菩提。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这个菩萨不单要离相,要不着相,而且呀,要于法、于这个布施这种的法呀,“应无所住”,不应该有所执着,不应该放不下。 你这个布施要三轮体空。 你能三轮体空,这就是,不着相布施,不住于相的布施。 怎么叫三轮体空呢? 布施不应该存一个有布施的心。 说是,喔! 我做了布施了,我做了功德了,我是一个能施。 那么所受者呢? 是个所施。 中间哪,就又有一个东西来布施,你的钱,中间有个钱,或者物质,中间有个物质。 这都叫没能离开相。 要怎么样子呢? 要布施而不存着布施之相。 做了就像没做一样。 不要心里说,哦! 我做了什么功德了,我又,或者造了庙了,我或者呀,造了塔了,或者造了佛像了。 有所执着,这不观空,这就叫没能无所住。 那么要无所住呢,就是三轮体空:我布施而无布施之相,虽然作布施,离开布施相,这才是,真正布施。 你要布施着相,那根本就没有功德,那功德呀,是一点都没有! 你要不着相呢,无相布施,那功德是无量的。 所以呀,这个“于法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单这个不着相,而且也不住这个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对六尘的这个相,你都要空了。 你要是着色布施也有所执着,你着声香味触法布施也有所执着。 有所执着,这个功德就是有限度的。 你要无所执着呢,这个功德是无限度的,没有限量的。 “须菩提”:须菩提呀,我怎么教你,说发菩提心的菩萨要不着相布施呢,“菩萨应如是布施”:须菩提,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呀,这样布施,怎么样布施呢? 就是不着相。 虽然布施而无布施之相。 不要以为,哦! 我在某一个庙上,我捐了五千块钱! 我大约这功德不小了吧! 或者我在某一个地方慈善的团体,我捐了十万块钱,我的功德呀,是很大的。 你就捐一百万块钱,你心里总记着有这一百万存在,那祗是一百万而已,不能增加。 而这一百万没有了的时候,你的那些功德也就没有了。 你要不执着相布施呢,你就是舍一分钱,那个功德也无量无边。 所以呀,我们虽然作布施,要明白布施的方法。 你不会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你修到尘点那么多的劫,就像,微尘微尘那么多大劫,也不能成功的。 为什么呢? 就好像你煮那个沙子,这个沙子,你想要它成饭一样的,那么你煮多久,那沙子也不会成饭的。 所以,“不住于相”:菩萨,作布施要不着相上。 “何以故”:什么缘故要不着相呢?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假设菩萨要是不执着于这个相上来作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他所得这个福和功德呀,是不可思量的,是你想不完那么多,你想不出来那么多,不可思量那么多。 “须菩提。 于意云何”:须菩提,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 “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为什么说不着相的布施它的福德不可思量呢? 我现在给你讲一个比喻。 “东方虚空”,这个东方啊,单单的,仅仅东方那个虚空,你说它有多大,有多少? “可思量不”,你可以想像它有多少吗? 这个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这样问,他说:“不也。 ”说,不可思量,我想不出来那么多,“世尊”,须菩提这样说。 “须菩提”:他说,须菩提,“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说这个南、西、北方和这个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释迦牟尼佛又问须菩提了,说:那么你说东方虚空不可思量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这个虚空可思量吗? “不也。 世尊。 ”须菩提又答说,不可以思量啊,世尊。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说:“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菩萨,不执着这个相来作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他这个福德,也就像,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个虚空不可思量那样的多。 如果你要是住相布施呢? 住相布施,就有所穷尽,而不能永远的存在的;你要不着相布施呢,这个功德就是永远的,这福德就像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不可思量,一个样子。 “须菩提”: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说:初发菩提心这一些个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就是,应该像我所教你这样的去修行去,去修行,去行止去。 那个布施,应该做;做了之后又应该把它忘了,这就是不着相。 你做了之后,是永远都忘记了。 你要不忘,佛就把它忘了;你要能忘了,佛就把它想起来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样子呢? 这佛,知道一切众生的心。 因为他知道你没有忘你这个布施,没有忘你这个功德,所以佛也就不需要想它。 等你忘了的时候,佛呀,替你想起了。 所以,你想你自己把它记住好啊? 是佛给你记得好呢? 说是,我怕我忘了,佛也忘了,那怎么办呢? 那我岂不是就没有功德了吗? 嗯,那你不要担心,不要害怕。 你要忘了,佛,是永远记住。 为什么呢? 这个《金刚经》上,后边就有讲,说:“一切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悉见。 ”你这心里想的什么,佛,都记得,佛都知道。 那么你尽想着你有了功德了,这佛、菩萨一想,你自己既然有了功德了,我就不需要把你这个功德给记下来。 你自己想着就好了,这就是这样。 那么我们做好事,在心里记得;你做那不好的事,你记得没记得呢? 你做了不好的事情,你总想把它忘了;做好的事情,总要想记住。 你做好的事,不应该记得;做不好的事,应该记得。 应该记得,以后不要再做错事了。 那么你做好事,不要记得它。 那么你忘了,应该又做多一点。 因为以前那个你忘了,现在应该再做多一点。 好像我们学佛法的人,在每逢佛的诞辰、佛的纪念日,或者是,菩萨的诞辰,菩萨出家的纪念日,都应该尽你自己的力量去做功德。 因为在平时,我们也应该做功德,不过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不能天天做。 每逢,佛、菩萨或者罗汉,或者他出家的纪念日,或者他成道的纪念日,或者他生日的纪念日,在这个纪念日的时候,你应该量你自己的力量,你要看一看你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就做功德。 做功德,做什么功德呢? 供养三宝,或者向这个庙上捐一点钱。 那么你在这个时候,能做功德,比平日的功德,大百千万倍。 为什么呢? 因为你做这个功德是--譬如,今天是阿弥陀佛的纪念日,你来纪念阿弥陀佛来做这个功德,那阿弥陀佛,在常寂光就知道了,哦! 今年今日,纪念阿弥陀佛的生日,那么某某善信哪,做了功德。 做这个功德,那么应该比平时,大几千万倍。 今天,尤其是阿弥陀佛开光,你们记得这一位是阿弥陀佛。 今天,给这个阿弥陀佛开光。 那么在开光的时候,我说了四句偈颂。 这四句偈颂,也是我随便说的,在经上,在书上,根本你们找不着的,没有的。 这四句偈颂,我怎么说的呢? 我说:“弥陀此云无量光”:这个梵语,是阿弥陀佛,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 什么叫无量光? 什么叫无量寿? 无量光就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光,没有数量那么长的寿命。 寿命,long life; long life,这是阿弥陀佛的这个翻译的意思。 “今日开光光无量”:那么今天,给阿弥陀佛开这个光,这个光也就无量无边的。 因为他的名字叫无量光,所以就光无量。 这光无量怎么样啊? 就“无量光照无量国”:这个无量光,就照着无量这么多的国,无量的国家。 “一切众生无量光”:这一切的众生,也都变成无量光了。 所以在今天哪,开光,说的这几句偈颂。 那么在今天这个开光,又是阿弥陀佛的生日,我们信佛的人,都应该做功德。 有钱就出一点钱来做,有力量就出一点力量来做。 所以今天,才为那个佛事,拿出来那个香炉。 ……遇着阿弥陀佛的生日,又遇着阿弥陀佛的开光,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做功德呀,比平时,数量就更增加,不可思量。 所以如果没有明白的佛教徒,就不可能做;要是明白了,那是应该时时刻刻都去做功德,行布施。 行布施呢,又要不着相,你不要总想着它,这是真正的布施。 【编按】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刊载于“法界佛教总会中文网站”。 发布时间:2025-03-28 10:17:2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