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4)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4)酉三、明建立(分二科)戌一、问何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毗钵舍那? 这是「心一境性」。 这一大科里边剩下来的,它分二科。 第一科「九心住」是讲完了,「九心住」这一科讲完了。 第二科是「四种慧行」,就是四种毗钵舍那了,「四种慧行」里边,分四大科。 第一科「出体性」。 第二科「显差别」。 第三科是「明建立」,这现在就是第三科。 「何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这前面这一科里面,「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第一个是义,第二是事,第三是相,第四是品,第五是时,第六是理。 在这里面,这是「问」。 什么理由是「建立」这「六」种「事」的「差别」的「毗钵舍那?」这是「问」。 下面第二科,是回「答」。 分四科,第一科「标」。 戌二、答(分四科)亥一、标答:依三觉故,如是建立。 这是「标」。 「依三种觉」,所以建立六事的差别毗钵舍那。 这是第一科「标」,第二科是「征」。 亥二、征何等三觉? 第三科是「列」。 亥三、列一、语义觉。 二、事边际觉。 三、如实觉。 这是把三觉列出来。 下面第四科「解释」,分二科。 第一科「配六事」。 亥四、释(分二科)天一、配六事寻思义故,起语义觉: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 寻思共相品时理故,起如实觉。 「寻思义故,起语义觉」:这个修止修观的人,他在静坐的时候他去会思惟这个「义」,由种种名,就显示种种「义」。 他依据名去思惟义;这样的情形「起语义觉」,在他内心里面就现出来如是如是语,显如是如是义的观察的智慧。 所以就是六种事里面第一个有「义觉」。 「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这个「寻思其事、及自相故」,他在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他内心里面思惟这个因缘的「事」,因缘所生的种种「事」;思惟色、受、想、行、识,思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种种「事」。 这个种种「事」里面,它里面所含的「义」也是非常广博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他思惟什么义呢? 「及自相故」,思惟种种事的「自相」。 色的自相,受的自相,乃至识的自相;色以变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想以取相为相,行以造作为相,识以了别为相。 这样子思惟观察的时候呢? 「起事边际觉」,这位修行人,这位禅师他内心里面就现出来,因缘所生法的「事」的「边际」,这「边际」的思惟观察。 譬如色以变碍为自相,这个变碍就是他的边际;受以领纳为相,这个领纳就是受的一个边际;想以取相为相;乃至识以了别为相,这不是了别的,那就不是识了。 就现出来种种「事」的「边际」相,有这样的观察智慧,这样就是第二个事的「毗钵奢那」。 「寻思共相品时理故」,这位禅师在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不只是观察事的自相;同时他也思惟观察诸法的「共相」。 思惟这个无常义,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识也是无常的,那么就是它的「共相」了,共有的相貌。 也思惟这个品:黑品是有过失的;白品是有功德的品类。 也思惟这个时间:这件事出现在过去、出现在未来、也出现在现在,那么就是有时间。 思惟这个理:那就是观待的道理、作用的道理、证成的道理,这种种的道理。 那么就出现了六种事:义、事、相、品、时、理。 「起如实觉」,这位禅师他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他心里面现出来这个「如实觉」,「如实觉」呢? 一切法是因缘有,你就思惟它是因缘有,那就是「如实觉」了。 思惟这个因缘有的法是无常、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那么这也是「如实觉」。 「如实」而「觉」,所以就有这三种觉:有「语义觉」和「事边际觉」和「如实觉」,所以就有这六种的毗钵奢那的不同。 这是有三种觉配合这六事,这是第一科。 第二科「摄所知」。 天二、摄所知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所知境界,所谓语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这「修瑜伽师」,就是这位禅师他在修毗钵舍那观的时候,「唯有尔所」,就有那么多「所知」的「境界」,这所知境界是那么多,那么多是多少呢? 「所谓语义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就这么多。 这个「所知事」的「尽所有性」,就是事边际觉;就是也包括了因缘事的自相在内。 「如所有性」呢? 就是共相。 品、时、理都包括在内了。 就是这么多。 这三种觉、这六种事,就包括了瑜伽师所有的「所知境界」。 酉四、释所缘(分二科)戌一、举净行所缘(分二科)亥一、别显(分五科)天一、不净所缘(分三科)地一、征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这是第四科「释所缘」的境界。 这四种慧行、四种毗钵舍那的所缘境界。 所缘境界里边,分两科。 第一科「举净行所缘」,就是五停心观。 这是九种心住是属于奢摩他;四种慧行属于毗钵舍那。 这修行的时候,这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就提到:这修禅的时候究竟内心是有分别? 是无分别? 提出这个问题。 后边他自己回答呢? 就是没有,好像不十分明显。 可也包括到不分别、有分别的意思。 现在《瑜伽师地论》,我们读这个《瑜伽师地论》,在修行这件事,修禅这件事,也是有分别、也是无分别。 这个九心住奢摩他,就是无分别住;毗钵舍那就是有分别住,有分别。 我们内心的烦恼,这个贪、瞋、痴的烦恼,是由有分别的,是一种有分别的境界。 我们生贪心也是有分别,生瞋心、生愚痴心、生高慢心、生疑惑心,这个我、我所见,都是有分别。 因为有分别就在你内心里面栽培了种子,这个潜在的力量栽培你内心,在内心里面由分别故,栽培了这个潜在的动力,这个就是烦恼的动力。 那么现在若想要反流,要想回向到诸法实相那里,你不可以完全是不分别! 你一定也要有分别。 就是烦恼是由有分别栽培的;你的智慧也要有分别。 这样分别呢? 就把这强大的力量的智慧也就栽培了。 这个力量呢,能对治烦恼。 你有有我的虚妄分别执着;用无我的智慧去分别,就对治了有我的虚妄分别。 同时也修奢摩他,也修奢摩他的无分别,这个奢摩他的无分别,能平衡这个有分别。 因为在我们凡夫,如果你懈怠也可能没有什么事;你若精进勇猛的时候,你没有奢摩他的止,你这个生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生理上,你受不了的! 你要有一点奢摩他来平衡,你这个臭皮囊才能受得了,这是一种。 第二种呢? 你智慧逐渐的增长,再加上奢摩他的力量,他能帮助你这个毗钵舍那,逐渐到最后成功,奢摩他变成无分别智了,和毗钵舍那统一了,变成无分别智的时候,就见到诸法实相了。 这样子你就可以断惑证真了! 所以也要修奢摩他,也要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也要修奢摩他,这样子你就成功了! 所以这两种心理活动都应该学习的。 那么这第四科,「释所缘」分二科。 第一科「举净行所缘」,又分两科。 第一科是「别显」,分五科。 第一科是「不净所缘」,又分三科。 第一科是「征」。 「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怎么叫做精勤修习「不净观」的这个法门? 他也是思惟观察「六事差别」的这个为「所缘」? 「六事」是「所缘」;能缘的就是智慧,就是「毗钵舍那」。 这个能缘的智慧去观察「六」种「差别」的「所缘境」。 这修「不净观」也有这种情形,这个情形你说一说,我听听。 这是「问」。 下面第二科就是解「释」。 解「释」里分六科。 第一科是「寻思义」,分两科。 第一科是「释」。 地二、释(分六科)玄一、寻思义(分二科)黄一、释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 知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其性朽秽,恶臭生臭。 「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这个说的非常的清楚! 这修不净观的六事差别,「谓依不净增上正法」:第一个你修不净观,不是你自己随便虚妄分别的。 你要根据「不净」的「增上正法」,就是佛陀开示我们这个「不净」观的「正法」,叫我怎么样修,它与四谛苦、集、灭、道有直接关系的。 佛陀开示的这个正法,有「增上力」它有强大的力量,它就是大光明的境界,所以叫做「增上正法」。 但这一部分正法是属于不净观的。 「听闻受持增上力故」:我们「听闻」。 「听闻」就是学习,就是学习佛陀的这个不净观的法门。 这个「受持」,听闻了以后呢,你能够在心里面能够「受」、又能够「持」;就入在自己的心里面而不失掉,那就是念。 也就是闻所成慧,也就是念心所。 你这样子又「听闻」;又能「受持」,在你心里面就有一个力量,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故。 「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可是这时候学习不净观的这个心,不是一般的虚妄分别心、散乱分别心,是由「等引地」,那就是四禅八定了。 这个不是欲界定,也不是未到地定,就是色界四禅叫「等引地」。 在禅定里边「如理作意」,就是如佛所说的那个正法,所表达的道理去作意,去观察思惟。 「解了其义」,就明白了这不净观的意义。 不净观是什么道理? 就明白了,是在禅定里面思惟。 这可见得到四禅以后还是要修不净观的。 这里面看出来是什么回事呢? 这个非佛教徒他们也能够得到禅定,也能够出现神通的事情。 但是佛教徒得到了禅定,也能现出神通。 这两种人所得的神通有差别:就是佛教徒得了的禅定,得了神通不容易失掉! 你成就的神通和禅定不容易失掉。 这外道就容易失掉! 原因就在这里。 这个佛教徒他得到了禅定,他还是修不净观的,这样子他就不容易失掉这禅定,也就不容易失掉神通了。 「知此不净实为不净」:在禅定里面思惟这不净观的道理,就能够深刻的知道这个是「不净」,真「实」是「不净」! 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色、受、想、行、识这有漏的这个果报,它是污秽的境界,「实为不净」。 「深可厌逆」深深的令我们厌恶这件事! 这个心是不随顺这件事的。 这个随顺这种欲的境界,你就容易现出来种种的烦恼。 这个「逆」,就是不随顺了,不随顺就不生烦恼了。 「其性污秽,恶臭生臭」:这个色、受、想、行、识,它那个体性是朽秽的、是腐烂的、是「污秽」的。 「恶臭生臭」,下面的文有解释。 黄二、结由如是等种种行相,于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如是名为:于诸不净寻思其义。 「由如是等种种行相,于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第二科,是结束这段文。 「由如是等」:由于这位修行人这样子,像前面说的「种种行相」,这不净观有「种种」的「行相」。 「于先所闻依诸不净所说正法」:于你最初发心学习佛法的时候所听闻的,就是学习这不净观的法门,不净观就是你所闻的。 「依诸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这是根据也是随顺的意思,佛说这不净观的这个法门就是「正法」。 这个「正法」这个「正」字,就是圣人的意思,是圣人所说的法,圣人依据种种的文句宣说这个真理,那就叫做「正法」。 「解了其义」,你就明白这个道理。 「如是名为:于诸不净寻思其义」,这就叫做「于诸不净」观的法门,你能够思惟其「义」。 这个六事差别,第一个就是「义」。 而这个「义」,是根据听闻的、受持的正法去思惟观察,而又是在禅定里面。 我们从这里看出来一件事:就是佛陀为我们讲说正法,就是非常的实际。 就是你有这个问题就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样意思。 我们凡夫就是有欲的问题,是个颠倒迷惑的境界! 有这么一件事,用不净观来对治它;而且得了禅定以后,还要继续修不净观的。 《披寻记》一○一○页:知此不净实为不净等者:〈摄异门分〉说:又不净者,是其总句。 又臭秽者,受用饮食,变坏成故。 尿屎不净,变坏所成,故名臭秽。 诸肉血等,变坏所成。 故名生臭。 可厌逆者,受用淫欲变坏所成,可恶逆故。 (陵本八十四卷一页)此中诸义,随应当释。 「知此不净实为不净等者:〈摄异门分〉说:又不净者,是其总句」:佛说这不净观,说那个「不净」的这句话,这是「总说」的;「言臭秽者」那就是别说的。 「受用饮食,变坏成故。 屎尿不净,变坏所成,故名臭处」:这是解释这个「臭」秽。 这个「受用饮食」,我们这个欲界的人要有饮食,欲界的人就是你得了禅定还是要有饮食,因为你这果报就要有饮食来长养,不然它就不能存在了,要「受用饮食」。 「变坏成故」:这个臭秽就是你受用了饮食,这个饮食到你的胃里面,到了肠子里面它就变化了,变化了后就会有臭秽的东西出现了。 究竟什么东西呢? 就是这个「屎」和「尿」,这就是不净的臭秽。 「变坏所成」:就是在你肠胃里面「变坏」就成就了,故名叫做「臭处」。 「诸肉血等,变坏所成,故名生臭」:前面说是这个屎尿不净,实在这就是恶臭。 这个「生臭」怎么讲呢? 「生臭」,就是「诸肉血等,变坏所成」,它也是有饮食的变化,在身体里面由饮食的变化成就了这个「肉血」,它也是臭,故名叫做「生臭」。 「可厌逆者,受用淫欲,变坏所成,可恶逆故」:这个「可厌逆」这句话是什么呢? 这个文应该是指《阿含经》里面的文,就迭这个文。 「受用淫欲」的人,而他这个身体当然也是「变坏所成」,就是由饮食变坏所能成,所以是「可恶逆故」。 这个「淫欲」也是可厌恶的,是令人颠倒迷惑的。 而现在修这不净观,是臭秽的心里面就「逆」,就厌烦它,这就叫做「可厌逆」。 「此中诸义,随应当释」:这是引〈摄异门分〉里面的话,而现在这一段文应该准彼〈摄异门分〉说的话来解释就可以明白了。 玄二、寻思事云何名为寻思彼事? 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谓内、及外。 如是名为:寻思彼事。 「云何名为寻思彼事」,六事里面第二个,「寻思事」。 怎么叫做在禅定里面做六事分别的差别的毗钵舍那。 现在第二个「寻思彼事」是什么意思呢? 「谓彼如是解了义已」:谓「彼」那个修行人在禅定里面,在等引里面在思惟这个义的时候,「解了义」以后。 「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观察这个生命体这个「不净物」建立两个部分,「谓内、及外」。 「内」是一部分;「外」是一部分。 这个「内」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存在的时候,生存的时候叫做「内」。 「外」是什么? 就是在死亡的时候,叫做「外」。 「如是名为:寻思彼事」:这个寻思「内、外」叫做「寻思彼事」,就是因缘所生的生命体分这么两部分,一个「内」;一个「外」,这叫做「寻思事」。 玄三、寻思相(分二科)黄一、自相(分二科)宇一、征云何名为寻思自相? 这是第三科「寻思相」,分二科。 第一科寻思「自相」。 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观察「自相」呢? 它自己的相貌,不同于其他的事情的。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 第一科「依内不净」,分二科。 第一科是解「释」,先「举一切」。 宇二、释(分二科)宙一、依内不净(分二科)洪一、释(分二科)荒一、举一切谓且于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发起胜解;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便。 「谓且于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发起胜解」:这个寻思自相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谓且于内身中所有朽秽不净」,谓姑且于你「内身」里边,「所有的朽秽不净」,「发起胜解」,你发动你的思惟观察,而非常的有力量,去思惟观察这个「朽秽不净」。 这个「朽秽不净」的「胜解」,究竟指什么说的呢? 「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就是明了的知道了你内身中有发、有毛、有腑、有心、肝、肺、肾这些事情,一共有三十六物。 「广说」有三十六物「乃至脑膜、小便」,就是这些「朽秽不净,发起胜解」,这是指一切,指所有的生命这些不净。 荒二、摄二界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发起胜解。 所谓地界、及以水界。 始自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 始于泪汗、乃至小便,起水胜解。 「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界」,第二科是「摄二界」。 「复于如是」,这位禅师在禅定里边他又作如是观,就是观察这身体里面有这么多的「不净物」。 「摄为二界」,把它总在一起,分成二个部分。 「发起胜解」,也是有力量的观察。 若是我们没得到禅定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也可以作不净观,但是那不是「胜解」;若是得了定的时候在定里面去观察,这个时候的这个认识的力量,是有力量的,所以叫做「胜解」。 「所谓地界、及以水界」,这个两界是那两个界呢? 就是一个「地界」和「水界」。 「始自发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这里边属于坚固性的,就是地界。 「始于泪汗、乃至小便」,就发动这个是水,这时候是属于水界。 洪二、结如是名为依内不净寻思自相。 这是第二科,是结束这段文。 前边这段文,所说的就叫做「依内」身的「不净」,寻思这个不净的「自相」。 这里面有发、毛、爪、齿,各式各样的都是不净。 宙二、依外不净(分二科)洪一、标复于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相,发起胜解。 这是第二科「依外不净」,前面是「依内不净」。 内不净,就是生存的时候,观察这个身体是不净。 现在是第二科「依外不净」,分三科。 第一是「标」。 「由青瘀等种种行相」:什么叫做「外诸不净物」呢? 就是「青瘀等」,这个颜色变成青瘀了,各式各样的行相「发起胜解」,这句话实在是总说的,下边就是别说了。 下面就是解释前面这句话。 分二科,第一科是「别显行相」,一样一样地显示出来它的相貌。 分八科,第一科是「青瘀胜解」,又分二科。 第一科是「取相」,分二科。 第一科「由见等」。 洪二、释(分三科)荒一、别显行相(分八科)日一、青瘀胜解(分二科)月一、取相(分二科)盈一、由见等谓先发起青瘀胜解,或亲自见、或从他闻,或由分别所有死尸。 「谓先发起青瘀胜解」,这个依外不净去修不净观的时候,你先要「发起」这个「青瘀」的「胜解」。 观察这个死尸,人死掉了这个尸体颜色变成「青瘀」的颜色。 「或亲自见」,或者你自己「亲自」看见了这种青瘀的相貌;「或从他闻」,或者从善知识边听闻的,这个青瘀的相貌。 「或由分别所有死尸」,前边「或亲自见、或从他闻」,是前五识的境界,不管是你亲自见也好,你从他闻也好,你一定是由第六意识去「分别所有」的「死尸」的青瘀的相貌的。 这是只有这么三句。 这二科是「举种类」。 盈二、举种类如是死尸,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复是胜,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 这个青瘀的「死尸」,「或」者是「男」、「或」者是「女」、「或」者是「非男女」、「或」者是「亲」、「或」者是「怨」、「或」者「是中庸」性的,不亲也不怨,「或劣」、「或中」、「或复是胜」。 这「劣」就是少福德,没有福德的人。 「胜」就是大福德的人。 这个「中」就是也不是「劣」、也不是「胜」,就是「中」了。 「或是少年」这个青瘀的尸体或者是少年人。 「或」者「是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 这是种类。 月二、辨位取彼相已,若此死尸死经一日,血流已尽,未至脓烂:于是发起青瘀胜解。 「取彼相已,若此死尸死经一日,血流已尽」,这是第二科。 前边是第一科是「取相」,现在第二科是「辨位」。 这个「取相」就是分别它现在的相貌;这个「辨位」就是前后,前后的变化。 「取彼相已」:你在禅定里边,观察这个尸体的相貌、种类。 「若此死尸死经一日」:他死亡才经过一天。 「血流已尽」:他身体里面那个血,已经不流了,就是流完了。 或者在身体里面流;或者是身外流,由内而外是不一样的,是「血流已尽」。 「未至脓烂」:他这个身体还没能达到「脓烂」的程度。 「于是发起青瘀胜解」:所以你就在内心里面发动这个青瘀的胜解的观察。 日二、脓烂胜解若此死尸死经二日,已至脓烂未生虫蛆:于是发起脓烂胜解。 「若此死尸死经二日」,这是第二科,就是「脓烂」的胜解。 若这个身体死亡了经过二天了,已经到了「脓烂」的境界。 这可能天气热就是第二天就脓烂了,就烂了脓烂,「已至脓烂」了。 「未生虫蛆」,但是虫蛆还没有生。 「于是发起」这个「脓烂」的「胜解」。 青瘀、脓烂。 日三、烂坏膨胀胜解若此死尸死经七日,已生虫蛆身体已坏:于是发起烂坏胜解、膨胀胜解。 「若此死尸死经七日」,这是第三科,「烂坏膨胀胜解」。 若此死尸死经七天了,已经生出来虫蛆了,虫蛆都爬出来了,身体已经坏了「于是发起烂坏」的「胜解」,「膨胀」的「胜解」。 就是这样子,是「膨胀胜解」。 日四、食啖胜解若此死尸为诸狐狼鵸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于是发起食啖胜解。 「若此死尸为诸狐狼鵸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这第四科「食啖胜解」。 若是这个死尸体为这些禽兽所食啖了,「于是发起食啖胜解」。 他是这样的观察。 这是第四科,第五科是「异赤胜解」。 日五、异赤胜解即此死尸既被食已,皮肉血尽唯筋缠骨:于是发起异赤胜解。 「即此死尸既被食已,皮肉血尽」,被这个禽兽吃掉了,这个皮也没有了,肉也没有了,血也没有了。 「唯筋缠骨」,唯独那个筋还缠着那个骨头,「于是发起异赤胜解」。 这个「赤」,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裸露的意思。 这个人若不穿衣服,裸体叫做「赤」;现在这里这也是「赤」,可是此赤不同彼赤。 是这个皮肉血没有了,骨头露出来了,叫做「赤」,所以叫做「异赤」。 发出来这样的「异赤」的「胜解」。 日六、分散胜解若此死尸或被食啖,支节分离散在处处,或有其肉或无其肉或余少肉:于是发起分散胜解。 「若此死尸或被食啖」,这是里面第六科「分散胜解」。 若这个身体被这个鸟兽「食啖」了以后,「支节分离」分开了。 「散在处处」分散在各地方,「或有其肉或无其肉」或者还有一点有,或者是没有。 「或余很少的肉;于是发起分散」的「胜解」,就是这个支节分散了。 第七是「骨胜解」。 日七、骨胜解若此死尸骨节分散,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膝骨异处、脾骨异处、髋骨异处、髆骨异处、臂骨异处、脊骨异处、颔轮异处、齿鬘异处、髑髅异处:见是事已起骨胜解。 「若此死尸骨节分散」了的时候。 「手骨异处」,这个手骨、这个腕骨、指骨,这个骨到另一个地方去了。 「足骨」又在另一个地方,「足骨异处」。 「膝骨」也在另一个地方。 「脾骨异处」,「脾骨」也在另外一个地方。 「髋骨异处、髆骨异处」,这个「髆骨」,就是肩头这个骨,肩骨异处。 「臂骨异处」,「脊骨」也是在另外一个地方。 「颔轮异处、齿鬘异处」,这个齿、齿骨,这个牙齿和这个头发也在另外的地方。 「髑髅异处」,这个头骨,髑髅骨也在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这就是分散了。 「见是事已起骨胜解」,这样在禅定里边这样观察,这就是发起了「骨」的「胜解」。 日八、锁及骨锁胜解(分三科)月一、别释(分二科)盈一、锁胜解若复思惟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唯取粗相,不委细取支节屈曲:如是尔时起锁胜解。 「若复思惟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这是第八科「锁及骨锁胜解」。 分三科,第一科「别释」。 又分二科,第一科是「锁胜解」。 「若复思惟」,若是这位禅师在禅定里面,又这样思惟。 「如是骸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像前面怎么多的骨连接在一起并没有分散。 「唯取粗相不委细取支节屈曲」,在禅定里面思惟观察的时候,唯独是观察这个「粗相」,就是概略的相貌,没有详细的去分别这个「支节屈曲」的这种相貌。 「如是尔时起锁胜解」,这个时候叫做「锁胜解」,因为连在一起就像个锁链似的。 盈二、骨锁胜解若委细取支节屈曲:尔时发起骨锁胜解。 「若委细取」,这第二科「骨锁胜解」,这个「锁胜解」是这么解释。 「若委细取支节屈曲」,要详细的都很清楚的,不是概略的。 这样子去观察思惟「支节」的「屈曲」,「尔时发起骨锁胜解」,这时候这个名字叫做「骨锁胜解」。 「锁胜解」和「骨锁胜解」还不一样。 月二、异名(分四科)盈一、标又有二锁:下面第二科是「异名」,不同的名字,分四科。 第一科是「标」。 「又有二」种「锁」:那两种呢? 盈二、列一、形骸锁。 二、支节锁。 这是标出来,这是列出来。 盈三、释形骸锁者:谓从血锁脊骨,乃至髑髅所住。 支节锁者:谓臂髆等骨连锁、及髀髆等骨连锁。 「形骸锁者」,这是第三科解「释」。 「谓从血锁脊骨,乃至髑髅所住」,我这个本子是「血锁」,你们是什么? 也是「锁」。 我看这个《遁伦记》,它不是「锁」,是「镬」。 是保护的护,把那个言字边去掉,加一个金,那个字念什么? 镬「ㄏㄨㄛˋ」,这个什么? 就是锅,就是烧菜的那个锅。 「谓从血镬」,「血镬」是什么呢? 就是人的肚子、腹部。 这个「脊骨」,这个肚子后面就是「脊骨」,「脊骨」一直通到上面。 「乃至髑髅所住处」,这个「形骸锁」,就是「从脊骨乃至髑髅所住处」他们连接起来,就叫做「形骸锁」。 「支节锁」呢? 「支节锁者:谓臂髆等骨」,这个「髆骨」,就是人的这个肩胛,一个肩头,肩头的这个「髆骨」。 髆骨和臂,和这个胳臂骨,它们这些类的骨头连锁在一起。 「及髀髆等骨连锁」,这个「髀」骨是什么呢? 「髀」骨就是膝盖骨以下的这个骨,膝骨和骻骨之间的这地方叫做「髀骨」。 这个髀骨是在下面,乃至从肩骨等骨,这就比较全部了一点,都连锁在一起,那么这叫做「支节锁」。 盈四、配此中形骸锁,说名为锁:若支节锁,说名骨锁。 「此中形骸锁,说名为锁」,这是第四科「配」。 「此中形骸锁,说名为锁:若支节锁,说名骨锁」,这是配合起来。 下面第三科是「假实」,分三科。 第一科是「标」。 月三、假实(分三科)盈一、标复有二种取骨锁相。 这是第一科标。 盈二、列一、取假名彩画木石泥等所作,名骨锁相。 二、取真实骨锁相。 这是「列」。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 盈三、释若思惟假名骨锁相时,尔时唯名起锁胜解,不名骨锁。 若思惟真实骨锁相时,尔时名起骨锁胜解。 「若思惟假名骨锁相时」,若是这位禅师他去思惟观察「彩画」的,或者是用「木」、用「石」头、用「泥等所做作」的这个骨锁相。 这样思惟,这就是「假名骨锁相时」。 「尔时唯名起锁胜解」,这叫做「锁胜解」。 「不名骨锁」。 「若思惟真实骨锁相时,尔时名起骨锁胜解」,这是这样解释。 荒一、配属变坏(分三科)日一、标又即此外造色色相,三种变坏。 这是第二科,「配属变坏」,分三科。 第一科是「标」。 「又即此」以「外」的「造色」的「色相」,就是四大所造的这一切色的形相,也就是我们这个肉眼所见的这些形相。 「三种变坏」,他有三种不同的「变坏」。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 日二、列一、自然变坏。 二、他所变坏。 三、俱品变坏。 这个「俱品变坏」,也有「自然的变坏」,也有「他所变坏」,这个一天一天的时间久了他「自然」的会「变坏」,这就叫做「自然变坏」。 「他所变坏」呢? 或火所烧、或水所烂、或是狗咬了、或者是鸟来吃了这些事情,那就是「他所变坏」。 这下面第三科。 分三科,第一科是「自然变坏」。 日三、配(分三科)月一、自然变坏始从青瘀,乃至膨胀:是自然变坏。 「青瘀」、脓烂,这是「自然」的「变坏」。 月二、他所变坏始从食啖,乃至分散:是他所变坏。 这是外力的变坏。 月三、俱品变坏若骨若锁,及以骨锁:是俱品变坏。 这是第三种。 「若是骨若锁,及以骨锁」,这「是俱品变坏」。 这里面也有自然的力量的变坏,也有他力的变坏。 洪三、结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外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 第三科「结」束。 若能像上面这一段文,这样的「如实了知」,这个死亡以后的这个「不净相」呢? 「是名寻思外诸所有不净自相」。 黄二、共相(分三科)宇一、征云何寻思不净共相? 这个寻思「自相」,这个「事边际觉」这个说完了。 现在说「共相」,分三科。 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寻思不净」物的「共相」呢? 下面第二科解「释」。 宇二、释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净色相:「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谓若」要您内里面的这个身体。 「外净色相」,这个身体的外边就一层的薄皮,这个薄皮叫做相似的清净,就叫做「净色相」。 「未有变坏」,因为我们生存有气血的滋润,他还没有变的青瘀脓烂,所以没有变坏。 「若在外身不净色相已有变坏」,若是死的时候,那这个身体「不净色相」那就变的青瘀脓烂了,那个时候就是你「已」经「有变坏」了。 「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发起胜解」:你现在这个修行人在禅定里面的时候,观察这个「内身」它的不净,「不净色相」。 观察它的时候,它里面没有死亡,但是它也有死亡的那种形象,那个青瘀脓烂的那些事情。 因为这个生命体死亡和不死亡之间,有个「平等法性」,还有「相似法性」彼此是相似的。 「发起胜解」,你这样子发起这样的观察,这样的毗钵舍那的观察。 「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你这样观察的结果呢? 你自己不用人家说,你自己就会明白,我现在这个没有青瘀脓烂的这个「色相」,也有如是死亡的那个「色相」,相同的法性,和那死亡的境界一样。 「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前面是说自己,现在这是说「诸有情」,「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色相者」,他还没死亡,他还在,他成就了这个正常的色相。 「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他那个清「净」的「色相」,也有那个死亡的色相,相同的法性。 「譬如在外不净色相」,就是譬如那个「在外」已经有死亡的那个尸体的形相,生存的人也有这种相的。 宇三、结是名寻思不净共相。 「不净共相」,是这样的解释,这是「结」束了这一段文。 看这个《披寻记》的解释。 《披寻记》一○一二页: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等者:谓若内身相续住时,成就皮分相似清净,是名外净色相未有变坏。 然是无常,于命终已,定当变坏,如彼外身青瘀等相不净现前。 由自他身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理应尔故。 「谓若内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等者:谓若内身相续住时」,我们「内身」今天也活着还没死,明天也没死,「相续」的生存下去的时候。 「成就」的「皮分相似」的「清净」,与清净相似,「是名外净色相未有变坏。 然是无常」,然而这个虽然是没有死亡,但是他不会永久的存在的,所以是「无常」的。 「于命终已,定当变坏,如彼外身青瘀等相不净现前」,这个死掉了,这个身体就会变成了青瘀脓烂、变成散坏这些境界,「不净现前」,这个不净相貌现出来了。 「由自他身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理应尔故」:「由自身」、由「他身」、由「内身、由外身」,都有「平等」的这种道理,有「相似」的道理,「理应尔故」。 「理」应该是这个样子,你看是很清净;那就是不净,他们是一样的。 这是思惟这个「共相」。 玄四、寻思品(分三科)黄一、征云何名为寻思彼品? 这是第四科,叫做「品」类,分三科。 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品」呢?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两科。 第一科「品类摄」,分两科。 第一科「黑品」。 黄二、释(分二科)宇一、品类摄(分二科)宙一、黑品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不如实知。 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 是有诤法,有苦、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 由是因缘,发起当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 「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不如实知」,这是这个禅定的人在禅定里面这样思惟观察。 「若我于彼,诸净色相」,若是我对于那些没有死亡的那些相似的清「净」的「色相」,他也是不净,他也是污秽的法性,不真实知道,不是真实知道是不净。 「于内于外诸净色相,发起贪欲」,或者对于自己「内」身「发起贪欲」,这个自体爱。 是「于外」边的「色相,发起贪欲」,那就是这种有情的贪欲了。 「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我若这样子糊涂,那有了贪心出现了,那叫做「黑品」。 我的心里活动,是属于「黑品」这一类的。 「是有诤法」,这是有烦恼的境界,有烦恼的结果是什么? 有烦恼就会「有苦」,有苦恼。 有烦恼时就会「有害」,对于自己有伤害,可能对于对方也有伤害。 「有诸灾患」,会「诸灾患」。 就是「老、病、死」,或者到三恶道去了。 「有遍烧恼」,这个事情如意不如意,如意也有烧恼,不如意也有烧恼。 「由是因缘,发起当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种扰恼」,这就是说这个「苦」,和「害」,和「诸灾患」。 由于内心有烦恼,这个烦恼一动,也就由这个因缘,就发起将来的「生、老、病、死」,就是「愁、叹、忧、苦种种」的「扰恼」。 宙二、白品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便无颠倒,白品所摄。 是无诤法,无苦、无害。 广说乃至由此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 「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随观」,这第二科是「白品」。 若是我是佛教徒我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的话,那我能够「于彼」清「净」的,认为是清净的,认为是美的这个色相,是「不净」的「法性」。 「如实随观」如这个不净、如这个臭秽的真实的情况去随顺观察的话呢,「便无颠倒」心里面就不会生贪心了,就能够灭除这个「颠倒」迷惑了。 这个时候你内心就清净了,所以属于「白品所摄」。 「是无诤法」是没有烦恼的法,没有烦恼,所以也就没有苦,也就没有害了。 「广说乃至由此因缘,能灭当来生、老、病、死、乃至扰恼」。 这个内心的贪心就是要这样的不净观来对治,对治就有这种作用。 这贪心就不起了,贪心不起了你内心就清净了。 宇二、正断别(分二科)宙一、于黑品若诸黑品,我今于彼,不应忍受,应断应遣。 「若诸黑品,我今于彼,不应忍受」,这是第二科,「正断别」,正断的不同。 分两科,第一科是「于黑品」。 「若诸黑品」,若是属于不明、不如实知,是不净的法性,我就生起了贪心了,若是这样的话。 「我今于彼,不应忍受」,我现在是佛教徒了,我现在对于这个贪心「不应」该「忍受」,就是要排除出去,把这个贪心排除出去。 「应断应遣」,应该把这个贪的现行「断」除去,贪的种子也应该除「遣」,也把它断除去,叫我这内心清净。 我是佛教徒,我是出家人,我不应该内心里有贪心,我要用这个不净观,就这样子就把它排除出去了,就使心清净了。 这是「于黑品」,下面「于白品」。 宙二、于白品若诸白品,我今于彼,未生应生;生已,令住、增长、广大。 「若诸白品,我今于彼,未生应生」,若是在「白品」无贪心的时候,没有贪烦恼,心里面清净这一类的心。 「我今于彼,未生应生」,我现在没有生这个清净心的话,我应该努力的修不净观叫它现起「应生」。 「生已,令住」,由于修不净观有了成就了,这个无贪的清净心生起了,生起了以后令它「住」,令它安住不退,安住不退转。 「增长、广大」,这个无贪的心,清净心,叫它逐渐的「增长」、叫它「广大」起来。 黄三、结如是名为寻思彼品。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就叫做「寻思彼品」,「寻思彼品」是这样意思。 玄五、寻思时(分三科)黄一、征云何名为寻思彼时? 这下面是第五科。 就是一共有六事,现在这是第五「寻思时」。 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寻思彼时」,这个「时」怎么讲呢? 「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思择二相」。 黄二、释(分二科)宇一、思择二相谓作是思:若内所有诸净色相,在现在世;若外所有不净色相,亦现在世。 诸过去世曾净色相,彼于过去虽有净相,而今现在如是次第种种不净。 诸现在世我之所有似净色相,此净色相于现在世虽有净相,于未来世不当不净;如今现在外不净色,无有是处。 「谓作是思」,就是说这位禅师在禅定里面这样观察。 「若内所有诸净色相,在现在世」现在,今天我没死,我所有的这些这个生命体的「净色相」,「在现在世」在时间上说是「现在」,它没有过去还是「现在」,也不是未来。 「若外所有不净色相」,在禅定里面也会观察这个死亡的人的色相,就是「外所有不净」的「色相」。 「亦现在世」,也是你现在的一念心在思惟这个不净色相。 「诸过去世曾净色相,彼于过去虽有净相,而今现在如是次第种种不净」,这样思惟,「诸过去世」,前面这两句话都是现在,一个是净,一个是不净。 现在又扩大了自己的思惟。 「诸过去世曾净色相」,「过去世」他没有过去的时候,他还是现在,他曾经清净过的。 「彼于过去虽有净相」,那个过去的不净色相,虽然曾经有净相「而今现在如是」,而今天的时候,「如是次第」就是有青瘀、脓烂、烂坏了,虫蛆流出来了,这个禽兽吃掉了,变成分散了。 这样次第种种不净的相貌都现前了。 「诸现在世我之所有似净色相」,过去的净色相「如是次第种种不净」的现在前了。 「诸现在世」这个净色相,我不要说别人说我自己,我之所有的这个「似净色相」,「此净色相于现在世虽有净相」,虽然是看上去好像清净似的。 「于未来世不当不净;如今现在外不净色,无有是处」。 说是在「未来」的时候,我这个身体不会不净的,我这个身体死掉了还是清净的。 「如今现在」世的,「如今现在外不净色」,不会我现在的身体,不会不净像现在的「外」色的「不净色」。 「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也一定是要不净的。 思惟自身的不净。 下面第二科「成就法性」。 宇二、成就法性我此色身去、来、今世,曾如是相、当如是相、现如是相。 不过如是不净法性。 「我此色身去、来、今世,曾如是相」,我现在这个生命体的色相,过去、未来、现在世曾经是这样的形像。 现在的时候,生存的时候,好像是清净,未来的时候,一定也是不净。 「当如是相、现如是相。 不过如是不净法性」:「当如是相」,将来他的不净相,现在的这个好像是净相。 「不过如是不净法性」,他不可以超过不净的法性的。 现在也是不净,将来也是不净的。 黄三、结如是名为寻思彼时。 这叫做在时间上修不净观,是这样子。 玄六、寻思理(分二科)黄一、征云何名为寻思彼理? 这是第六科。 这六事的最后一科是「寻思」彼道「理」,分两科。 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寻思彼理」呢? 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四科。 第一科是「观待道理」,分两科。 第一科是解「释」,解「释」里又分两科。 第一科是「约真俗辨」,分两科。 现是「辨相」,辨这个真俗的相貌。 黄二、释(分三科)宇一、观待道理(分二科)宙一、释(分二科)洪一、约真俗辨(分二科)荒一、辨相谓作是思:若内若外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设施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 「谓作是思」,怎么样的来寻思彼理,你在禅定里面就这样想「若内若外都无有我」,生存的时候也是没有我,死亡了以后也是没有我,也没有「有情」可得。 「有情」还是我,没有我可得,也没有「有情」可得。 这「有情」,就是我是有分别心的,就是叫「有情」,「有情可得」。 因为这个身体里边是没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的东西的,是没有我可得。 「或说为净、或说不净」,没有我! 或说我是「净」;我是「不净」。 没有有情可以说他是「净」;或是「不净」的。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没有我! 那么但是不能说完全没有,就是还是有这个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生理的色相,还有身体的这个形体的。 「于中假想设施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的,这就叫做「辨相」。 谓「无有我」,「无有有情」,「或说为净、或说不净」,那么这就是真谛的形相;「于中假想施设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这就是俗谛的,世俗谛的相貌。 这是先说真俗二谛的相貌。 下面第二科是「引证」。 荒二、引证又如说言:寿、暖、及与识。 若弃舍身时,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木。 既死没已,渐次变坏,分位可知。 谓青瘀等,乃至骨锁。 「又如说言」,又如这个佛在《阿含经》里说:「寿、暖、及与识。 若弃舍身时,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木」。 就像《阿含经》上说「寿、暖及与识」,我们这个生命存在的时候有「寿」,就是这个生理和心理连在一起的那个力量,就是「寿」。 「暖」,就是你这个「识」要在这个身体里的时候,这个身体才会有「暖」。 「及与识」,还有一个了别的识。 这个身体就是有这三样东西,一个「寿」、一个「暖」、一个「识」。 「若弃舍身时」,若是这个寿命尽了,识也就灭了,就是「弃舍」这个「身」体的时候,这个识弃舍这个身体的时候。 「离执持而卧」,就没有识的「执持」它,没有识来保护它。 这个时候卧在那里就不动了。 「无所思,如木」,它心里也不想,也不打妄想了,就像一个木头在那里似的。 这个里边没有我,也没有名言分别了,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这是证明的意思,证明前面说这个道理。 「既死没已,渐次变坏,分位可知」,死掉了以后,「既死没已,渐次」的「变坏」,它不是顿,是逐渐地变坏。 有「分位」的「可知」。 这个时候青瘀,过一个时候就是脓烂了,烂坏了,生了蛆、生了虫,乃至鸟兽吃掉了,又是各各异处。 「谓青瘀等、乃至骨锁」,逐渐地这些不净的现象都出来了。 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一三页:离执持而卧者:谓不为阿赖耶识之所执受任持不坏故。 这个阿赖耶识走了,阿赖耶识走了这个身体就坏了。 阿赖耶识如果在的话,这个身体还不会坏。 洪二、约因缘辨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 此因、此缘、此由借故;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可了知;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种不净,皆悉充满。 「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这是第二科,「约因缘辨」。 前面约二谛,「约真俗辨」。 现在这里「约因缘辨」。 「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我这个臭皮囊为什么会有了呢? 会出现呢? 就是由过去世有业力,加上爱取的烦恼,就由无而有「所引发」,就是出现了那个身体。 「父母不净和合所生」,我们人间的人是胎生不是化生,要假藉父母的帮助,父母的不净组合起来出现这个身体的。 「糜饭等食之所增长」,还需要有一个力量,就是要吃粥,或者吃干饭,各式各样的菜,种种的营养,才能够长养这个身体。 说是你有业力、有烦恼引发、父母的帮助使有这个身体,但是生下来以后还要吃饭,才可以生存的。 这也是一个因缘。 「此因、此缘,此由借故;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可了知」,「此因」就指那个「先业烦恼之所引发」,这是「此因」。 「父母不净和合所生」就是「缘」。 「糜饭等食之所增长」,就是「由藉」,其实也是「缘」。 由这三种的关系「虽暂时有」,虽然暂时可以存在,有这么一个净色相出现「似可了知」,好像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清净的形相。 「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种不净,皆悉充满」,「内身」里面很多臭秽的东西,不净充满。 那么这是「约因缘辨」。 宙二、结如是名:依世俗胜义、及以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前面这两大段:一个「真俗辨」;一个「因缘辨」。 「真俗辨」,就是「依世俗胜义」;「及以因缘观待道理」,下面这个「因缘观待道理」。 这个「世俗胜义」,也是「观待道理」。 「因缘观待」,这里说是「因缘」,这也是「观待道理」。 你能这样思惟观察,就叫做「寻思彼理」。 这个「世俗胜义」那一段文,「世俗胜义」这是一个名字,名字有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这都是假想施设,就是施设观待。 下面这里面说「因缘」,这是生起观待,由于「先业烦恼,及父母不净,糜饭等食之所长养」,这是生起观待。 都是观待。 这个所生法要观待因缘才有所生法。 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一三页:如是名依世俗胜义等者:如说:若内若外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此依胜义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又说: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设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此依世俗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又说: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此依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如是名依世俗胜义等者:如说:若内若外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此依胜义观待道理寻思彼理」,就是没有我,这是「胜义」。 「又说: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设言论,谓之为净或为不净,此依世俗观待道理寻思彼理。」。 「又说: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此依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是这样。 宇二、作用道理(分二科)宙一、释复作是思:于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 如是欲贪,定应当断。 「复作是思」,这是第二科「作用道理」。 现在「观待道理」讲完了,这下面讲这个「作用道理」。 「复作是思:于此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若是佛教徒肯努力的放下一点,学习这个不净观。 「若能如是善修、善习」,若能随顺圣教,能够「善修」、又能「善习」、又能「善多修习」,能这样努力的学习的话。 「能断欲贪」,就会有作用,你不会白辛苦的,能够「断」灭这个「欲贪」,能断除这个欲的贪爱。 「如是欲贪,定应当断」,你能够这样修不净观的话,你内心里面这个染污,决「定」能够断掉,能断除去,断除去就没有贪心了。 没有贪心再修无我观的时候,立刻可以得阿罗汉道。 宙二、结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彼理。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宇三、证成道理(分二科)宙一、释(分三科)洪一、至教量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量。 「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这下面是「证成道理」。 「观待道理」、「作用道理」都说过了。 现在说这个「证成道理」,分两科。 第一科是解「释」,分三科。 第一科是「至教量」。 「复作是思」,这一位修禅师他心里面要这样观察,「如世尊」所「说」的,这句话是佛说的,佛怎么说的呢? 「若于不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这是佛说的,那么这就是「至教量」。 这是佛告诉我们这么做,我们依教奉行,这是「至教量」。 就是有佛陀的法语做我们的根据,这是可以信受的,所以叫做「量」。 洪二、现证量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 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现证量。 「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如如作意思惟修习」:「我亦于内」,我自己如果是在禅定里面修如是观,那就像你睁开眼睛看见这有光、这是有人,看得非常清楚! 就是你若是得了禅定你修如是观,那你那个心眼就开发了! 心眼看这是心脏、是肝脏、脾脏、肾脏,都能看见了。 我们现在没得禅定,不行! 他能看见「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看见这个「不净」。 「如如作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作意思惟修习。 「如是如是令欲贪缠不生」,未生的就不生,生已的能除遣,能把这个烦恼除遣。 「是现证量」,这是你自己现前成就的一种智慧,你就能有这个功夫了,能这样。 洪三、比度量比度量法亦有可得。 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 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这个「现证量」你也成就了。 这第三个是「比度量」,「比度量法亦有可得」,也得到了「比度量」。 「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 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 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云何今者」,我怎么会现在「作意思惟」,我能够「作意思惟」,在警觉我的心,我应该作如是观。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谓作是念,「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法」,怎么会这样子呢? 我现在「作意思惟能对治法」,就是这个不净观是「能对治」的。 「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我们没有修不净观的人,在「所缘境界」上就生出来种种的「烦恼」。 但是修不净观,有了禅定在这个禅定里面修这个「能对治法」的时候,你用这个能治,「能」对「治所缘境界」的「烦恼」,烦恼就不生了。 那么这叫做「比度量」。 就是你没有修不净观,和修不净观来比度这件事。 这就是这个「比度量」。 宙二、结如是名:依证成道理,寻思彼理。 这是「证成道理」。 看《披寻记》。 《披寻记》一○一四页:作意思惟能对治法等者:作意思惟不净法性,是名思惟能对治法。 令彼贪缠未生不生,是名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 宇四、法尔道理(分三科)宙一、标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 「复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这下面是「法尔道理」,分三科。 第一科,是「标」。 「复作是思」,又作这样的观察。 「如是之法成立法性」,你用修不净观能灭烦恼这件事。 这「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这也会成就了,这是先「标」。 第二科解「释」。 宙二、释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 「谓修不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你修不净观的时候,能够对治你内心里边的贪心。 这件事「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就这样就好了,你不要再「思」惟了,你不要再「分别」。 「唯应信解」,你就这样相信就好了。 修不净观就能对治欲贪,就这样信解好了,这样用功就好了。 不要再「思议」,「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为什么修不净观能对治这个欲贪呢? 你不要再思惟了,这就是了。 宙三、结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彼理。 自然是这样子,「法尔」是自然的意思。 地三、结是名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这「修不净观」,也有六种这个「毗钵舍那」的观察,就是这样子。 这下面第二科「慈愍所缘」,分三科。 第一科「征」。 天二、慈愍所缘(分三科)地一、征云何勤修慈愍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六。 第一科是「寻思义」,分两科。 第一科「显相」。 地二、释(分六科)玄一、寻思义(分二科)黄一、显相谓依慈愍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于诸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愍相。 这个文和前面文一样,这是慈愍和不净对换。 「依慈愍心」,佛说的那个「正法」,殊胜的「正法」。 你能「听闻受持」的力量,所以你心里面有这个力量。 「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你心里面发动想要「利益」众生、想要「安乐」众生,你心里面想要对众生有「利益」心、对众生有「安乐」心。 这个「利益」,指现在说;「安乐」指未来说。 「于诸有情作意」,你对于这个一切有情,你心里面你自己主动的这样子思惟。 「与乐」,我想要给他们「安乐」、给他们「利益」,你发起这样有力量的观察,「发起胜解」。 「是慈愍相」,这叫做「慈愍相」。 黄二、结名若能如是解了其义,如是名为:于诸慈愍寻思其义。 「若能如是解了其义」这第二科「结名」,前面是「显相」。 这第二科「若能如是」,你若能这样子「解了其义」,明白佛所说的慈愍观的意义。 「如是名为:于诸慈愍寻思其义」:这「义」,就是慈愍观这个法门的意义,就是「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于诸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就是这样意思。 玄二、寻思事(分二科)黄一、举品(分二科)宇一、唯外摄彼既如是解了义已;复能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续之所摄故;于中发起外事胜解。 「彼既如是解了义已;复能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下面第二科「寻思事」,这里分两科。 第一科「举品」,分两科。 第一个「唯外摄」。 「彼既如是解了义已;复能思择:此为亲品」,你还能够认识这个人是我的父母、师长、是我的亲爱的人。 「此为怨品」,这个人专是搞来伤害我的人,是怨家。 「此为中庸品」,这个人也不是亲,也不是怨,是「中庸品」。 「是一切品,皆他相续之所摄故」,这三品人都是另外有生命体「所摄」,不是我的生命体,是另外的生命体「所摄」。 「于中发起外事胜解」,你就知道这是另外的一个生命体,你有这样认识。 宇二、通内外又若亲品,名为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 把三品分成两种。 「亲品」,是「内」。 「怨」品、「中庸品」,是「外事」。 黄二、结名如是名为:于诸慈愍寻思其事。 这是思惟「事」。 这「义」和「事」,这两种说完了。 玄三、寻思相(分二科)黄一、自相(分二科)宇一、显义(分二科)宙一、标复能思择如是三品,若无苦乐、欲求乐者;愿彼得乐。 这是「寻思相」,分两科。 第一科寻思「自相」,分两科。 第一科「显义」。 第一科是「标」。 「复能思择」,说这位禅师他内心里面这样思惟。 「如是三品」,这样子一共有这「三品」。 「若无苦乐、欲求乐者」人有三品人:一个是有苦,一个是有乐,一个是无苦无乐。 无苦无乐的人,他心里面就想要求乐,那么这个禅师在禅定里面这样思惟:这个无苦无乐的人,他希求得到安乐的话呢。 「愿彼得乐」,你在禅定里面发动这样心,希望他能够得到安乐,能满所愿。 这是一个「标」。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 第一科是「三品差别」。 宙二、释(分三科)洪一、三品差别今于此中有饶益相,名为亲品;不饶益相,名为怨品;俱相违相,名中庸品。 这是「有饶益相」,这个有「亲品」的人,当然他内心里面愿意我的父母得到安乐,「饶益」他。 「不饶益相,名为怨品」,这人的习惯是这样子的,不欢喜他好,希望他倒楣才好,这「不饶益相」就是「怨品」。 「俱相违相」,那就是「中庸品」。 这是按照一般的分别心来说。 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一四页:有饶益相名为亲品等者:从彼获得利益安乐,是名有饶益相。 从彼遭受逼迫损恼是名不饶益相。 此中义显实无有情三品可得,唯于其中假想施设谓为亲品、怨、中庸品,故作是释。 「有饶益相名为亲品等者:从彼获得利益安乐,是名有饶益相。 从彼遭受逼迫损恼是名不饶益相」,这又一个意思。 我从他那里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安乐」,那这个人对我「有饶益相」。 「从彼遭受逼迫损恼」,我从他那里受过他的苦头,他逼迫过我,伤害过我,那就是「不饶益相」。 「此中义显实无有情三品可得,唯于其中假想施设谓为亲品、怨、中庸品,故作是释。」是这样意思。 发布时间:2025-04-02 14:20:2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