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解第四讲 内容: 主讲:释慧祥日期:2005年06月19日讲别:第四讲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 请放掌。 上次跟大家约略解说了我对如是我闻一词的心得,现在接着经文来说明。 但是有关学习如是我闻的三个法门,所谓昆勒门、空门、阿毗昙门则要专章讨论,不宜在讲经时讲,否则会说远了,现在接着来说明经文。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释经】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说明】一、舍卫国是什么意思呢? 答:舍卫国,为中印度古王国名,以城名而做国名。 舍卫,梵名Cravasti,巴利名Savatthi。 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 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 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为北憍萨罗国(梵Uttara-Koc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Daksina-Kocala),故以都城代称。 (请参考《佛光大辞典》舍卫国条)。 二、舍卫国是现在的哪里呢? 答:有关此国之位置,根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aketa),北方约九十多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Mahet)地方。 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记载,及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 三、祇树给孤独园是什么意思? 答:祇树给孤独园梵名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祇陀林、逝多林,意为松林、胜林。 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捐树林之略称。 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梵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 此园乃须达长者以黄金铺地而买下地,而祇陀太子因感动而捐出树林,共同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故称祇树给孤独园。 四、祇树给孤独园在当时是何建筑规模呢? 答:祇树给孤独园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 园林中央为香室(梵gandha-kuti,相当于今之佛殿),周围有八十小房。 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 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 又精舍本为七层之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 五、祇树给孤独园是现在的哪里呢? 答:祇树给孤独园位置约当于现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之遗迹。 【经文】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经】与大比丘们共约一千二百五十位住在一起。 【说明】一、为什么常常看到经典的开始大都是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呢? 答:在佛弟子中,虽然有很多弟子都已经是成就解脱的阿罗汉圣果,但是其中有很多,是发愿常随佛学的,所以佛陀不论走到哪里弘法,一般地,这常随众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 二、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中,都是哪些人呢? 答:指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后承佛化导,即得证果。 于是感佛之恩,遂于一一法会常随不舍,称为常随众,故诸经之首列众皆称千二百五十人。 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普曜经》卷八,佛光大辞典p732。 三、比丘有分大小的吗? 答:有。 如《四分律》:小比丘应礼大比丘。 (CBETA,T22,no. 1428,p. 940,b12)。 四、比丘是什么意思呢? 答:比丘,梵语bhiksu,巴利语bhikkhu之音译,又作苾刍、备刍、比呼,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烦恼、除馑、怖魔。 五、这比丘的大小,是依什么标准来分的呢? 答:有关比丘的大小的分类。 如《十诵律》载:「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 佛以是因缘集僧。 集僧已。 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 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有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 何等五? 一知犯。 二知不犯。 三知轻。 四知重。 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 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言:『应受。』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CBETA, T23, no. 1435, p. 151, a13~29)从这律典的数据,可以得到下列的结论:出家受戒才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者,为「小比丘」,或称为「年少比丘」。 出家受戒满五岁,而且对五法都已成就的人,是不可以再依止其它的比丘。 出家受戒岁多(多于五岁),而还不知五法的人,则要依止成就五法的人,乃至如果尽寿都还不能成就五法,就要尽寿依止已经成就五法的比丘。 如果大比丘(满五岁,也就是第六岁开始),而还未成就五法,则可以依止已成就五法而受戒未满五岁的小比丘。 当大比丘依止小比丘时,应承事供养小比丘,除礼足,余尽应作。 又如《法华义疏》载: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 (CBETA,T34,no. 1721,p. 457,c7~8)。 此种说法,不合律典。 因为「大比丘」如果一定是要证阿罗汉,才能称为大比丘。 则当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陀就不应说:『应受。』。 为什么呢? 哪有阿罗汉应依止凡夫或三果以下的比丘的道理呢? 更哪有凡夫比丘应接受阿难汉承事供养的呢? 可见,「大小比丘」是依受戒年资来分,而不是依修行成就来分的。 所以《法华义疏》的说法,是作者个人之见,非依经律,故不采用。 【经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释经】这时,世尊到了用餐时间,就穿上托钵时应当穿的袈裟,拿着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 【说明】一、食时是指什么时候呢? 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译本而了解这食时的含意。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于日前分,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国而行乞食。 (CBETA,T08,no. 236b,p. 757,a27~28)。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着已,器上给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 (CBETA,T08,no. 238,p. 766,c19~21)。 《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尔时,世尊于日初分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CBETA,T08,no. 239,p. 771,c26~27)。 说明:佛陀时代,他们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分为六时。 昼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夜三时: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 因此,可以常在经中看到昼夜六时,也就是等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 我们从《金刚经》本身的经文中,就可以知道,是如此分类的。 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CBETA,T08,no. 235,p. 750,c7~9)又,这昼夜六时,如果换算成现在的时间,是如何分的呢? 答:初日分:06am~10am;中日分:10am~02pm;后日分:02pm~06pm。 初夜分:06pm~10pm;中夜分:10pm~02am;后夜分:02am~06am。 (注:am-早上,pm-下午)因此,我们就知道,这《金刚经》中所说的食时,是指日初分,也就是初日分,也就是早上六点到十点这个时段去托钵乞食的。 二、着衣是着什么衣呢? 答:衣,在佛陀时代分为三衣。 三衣,梵语trinicivarani,巴利语tinicivarani,乃指僧人三种袈裟。 (一)僧伽梨(梵Samghati,巴同),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上街托钵时,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 又称九条衣,或九衣。 (二)郁多罗僧(梵uttarasavga,巴同),即上衣、中价衣,又称入众衣。 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用,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或称七衣。 (三)安陀会(梵antarvasa,巴antaravasaka),即中衣、中宿衣、内衣、五条衣,为日常工作时或就寝时所穿着之贴身衣,或称为五衣。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佛陀要出去托钵了,就穿上九衣,也就是僧伽梨。 三、持钵是持什么钵呢? 答:我让大家看看佛陀第一次乞食的经文,大家就知道佛陀持什么钵了。 《方广大庄严经》:尔时,世尊告四天王言:出家之法不合受汝如是金钵\,乃至展转奉七宝钵皆悉不受。 是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告余天王言:我念昔者有青身天,将四石钵来与我等。 复有一天,名曰遍光,来白我言:慎勿用此石钵,宜应供养而作塔想,何以故? 未来有佛出兴于世,名释迦牟尼,当以此钵奉上彼佛。 尔时毗沙门天王语余天王言:欲施石钵,今正是时。 四天王各还自宫,与诸眷属持彼石钵,盛满天花以香涂之,奏诸天乐供养石钵,来诣佛所,各各以钵奉上如来,而白佛言:世尊,惟愿如来哀受我等所献石钵,受商人食,令我长夜获大安乐,得成法器,怜愍我故。 尔时,世尊作是念言:四大天王以净信心而施我钵,然我不合受持四钵,若惟受一,不受余三,而彼三王必生嫌恨。 是故我今总受四王所献之钵。 尔时,世尊受四天王钵已,如是次第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际分明。 从这经文中,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佛陀是持有四际分明的石钵。 所以,当一个人要画佛像,画到佛陀持钵时,如果懂得画佛陀持四际分明的石钵,则表示他是有考究的,非是自己想象而画的。 因此,这句经文,我们总地来说就是:这时,释迦牟尼佛世尊,到了早上六点到十点该乞食的时候,就穿上僧伽梨大衣,拿着四际分明的石钵,到舍卫大城去乞食。 好了! 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 发布时间:2025-04-13 11:40:2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