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超法师:定慧之路 问答 内容: 定慧之路广超法师问答问:进入空定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师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有一种感觉,世上没有什么好修的。 但是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他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 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没有下一生。 如果他以为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自己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 问: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师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 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证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 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 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 至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南传佛教说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 (请参考后面所录的《中阿含. 大品福田经》)有些部派则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止,因为他们说初果绝对没得退。 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连初果也没有了。 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只是退了现法乐住,但是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因为病、因为种种因缘,定力退了,一些烦恼又生起来而退现法乐住,但是他们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定力不够,那烦恼浮现而已。 各种说法都有。 问:初果还会轮回吗? 师答:还要呀。 最多七次呀。 问:他还会不会去做畜生呀? 师答:不会了。 各部派都说初果绝对不会堕落了。 问: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答:根据初果的因缘,他一定会继续修行,一定会遇到佛法,不然他无法在七次轮回之内解脱。 如果你害怕受轮回苦,证了初果后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什么品知道吗? 至少中品啊。 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证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萨。 问:那罗汉呢? 师答:罗汉如果发心成为大阿罗汉,这种罗汉还是要再来这个世间。 但是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大阿罗汉不是以应化身再来这个世间,是以神通变化身来。 但是中国人相信,阿罗汉还会继续以应化身来。 比如说济公活佛就是个例子,还再来投胎,又来渡众生,继续与众生结缘,行他的菩萨道。 问:他还会迷吗? 师答:多数还会迷。 虽然有隔阴之迷,他还会继续去修行,而且很快又觉悟。 不但罗汉如此,完成初果者甚至转世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自己也会修行的。 因为业习的力量的推动,他会去修行。 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法,比如练气功或修道教。 问:如果他已经证到了一种果位,他再来的时候,一定还会证到这个果位吧? 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师说:能证果就说明与佛法因缘很深,一定会遇到佛法的。 问:入定和中阴身看到的光一样吗? 师说:在入定时也能看到光,中阴身也可以看到光。 但是不一样的。 大家看见的都是光,没有办法分辨。 所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话,你就必须把四禅八定都修完。 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别清楚。 而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时候会看到不同的光明。 问:如何修灭尽定? 师说:修观达到无心过后,可以进一步修五、六、七、八的无色定。 如果你定力很好,修完五、六、七、八定,最后你可以进入灭尽定。 能进入灭尽定的人肯定至少是三果。 进入灭尽定时,有人会头低下来。 其实,观心生灭观到无心时,有时头也会低下来。 原因是高度无心时,心就不控制身体,颈项失去控制而头就会低下来。 所以,有些入无心定的道人,当他的头低下来的时候,别人还以为他在打瞌睡。 懂得的人一靠近就知道了,一个人进入灭尽定或无想定时,他的周围会产生很强的磁场,靠近此人就会有想入定的感觉。 四禅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自心明了。 灭尽定是无心定,无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无心。 灭尽定的步骤:一开始上坐的时候,先心想我现在要进入灭尽定,然后入四禅八定里观生灭,之后你再不可以有进入灭尽定这个念头。 因为是无心定,不可以象四禅八定那样心想进就进。 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脱的圣人,到四禅八定以后自然地进入灭尽定。 另外,灭尽定是无心定,他出来的时候也是无心出定。 禅定相关经典在修法上一定要依老师的指示去修,这时依人不依法。 证悟时,必须是自证自知,请勿依靠老师的印证,也不可以找非同见同行的人释疑,这时,应当依据经典,依法不依人。 以下是应读的经典:关于四禅支注意经文说:初禅的人听到声音语言便退失,四禅呼吸断。 长阿含第二分众集经第五比丘除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 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 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长阿含经卷第十二 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杂阿含(474)禅定灭何法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 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 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此有何义? ’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复,阿难! 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阿难白佛言:“云何? 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 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 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 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 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 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 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 无上止息。 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 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 恚、痴,心不乐,解脱。 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 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说此经已。 尊者阿难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204)晡利多品罗摩经世尊答曰。 优陀夷。 比丘离欲. 离恶不善之法。 有觉. 有观。 离生喜. 乐。 得初禅成就游。 得共彼天戒等. 心等. 见等也。 彼觉. 观已息。 内靖. 一心。 无觉. 无观。 定生喜. 乐。 得第二禅成就游。 得共彼天戒等. 心等. 见等也。 彼离于喜欲。 舍无求游。 正念正智而身觉乐。 谓圣所说. 圣所舍. 念. 乐住. 室。 得第三禅成就游。 得共彼天戒等. 心等. 见等也。 优陀夷。 是谓一道迹一向作世证经曰: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入初禅者以声为刺。 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 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 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 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 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 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 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 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复次。 有三刺欲刺. 恚刺. 愚痴之刺。 此三刺者。 漏尽阿罗诃已断. 已知。 拔绝根本。 灭不复生。 律曰: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见色闻声十诵律卷第二一时长老大目揵连。 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空定。 善取入定相。 不善取出定相。 从三昧起。 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已。 还疾入定。 作如是念。 我在定中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 从三昧起语诸比丘。 我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 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 诸比丘语目连。 何有是处。 入无色定当见色闻声。 何以故。 若入无色定。 破坏色相舍离声相。 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 汝目连应摈治驱遣。 是事白佛。 佛语诸比丘。 汝等莫说目连犯罪。 何以故。 目连但见前事不见后事。 如来亦见前亦见后。 是目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 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 便自谓,我入定闻声。 若入无色定。 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 何以故。 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 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 是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发布时间:2025-04-14 12:16:5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