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内容: 智慧的修炼87. 3. 15智慧的修炼智慧的定义乐山大佛凝千古的喧嚣于一心之寂然人类学的故事智慧的历程佛像的雕塑性相二门性门性相圆融修炼的方法中道永无终结小结智慧的修炼如简报图中,大家可看到,有两个武林高手在那里练剑。 故今天所要讲的题目,乃「智慧的修炼」。 大家都知道: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得成就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脱。 可是又当从那里去得到智慧呢? 因此我们今天就以此主题来作探讨和说明。 智慧的定义首先我们讲「智慧的定义」。 如从传统的定义说起,像憨山大师所谓:「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 意思是如果我们用「意识心」去思惟分别,而后取舍诸相;便将造业而轮回生死。 反之,能不以识心分别,才与智慧相应。 故分别为识,不分别为智;这乃第一种定义。 其次,智慧者,即无烦恼也。 故以无烦恼,为智慧。 就以上的定义,当然不能说错。 可是我相信大部份人,必仍无法从这定义里,去意会「何谓智慧?」因为如果没有分别.没有烦恼,就是智慧;那最具智慧的,反将不是人,而是那些无生物,如矿石、木头之类。 但真有人将无生物,视为有智慧吗? 不可能! 乐山大佛所以我今天希望能从另个角度,来说明契入「何谓智慧?」。 而待定义明了之后,我们也才知道怎么去修炼。 在我学佛好几年后,某天,我看到一套书《中国宗教艺术大观》。 内里有张佛像,我看了,当下似能意会到「何谓智慧?」是那张佛像呢? 彼即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也。 以这尊佛像非常高大,有71公尺高,故共花了九十年的时间,才把它雕塑出来。 以此尊佛像非常高大,故有所谓「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然而也以雕像非常高大故,不容易拍照。 而我看到的那一张,却照得还好,上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失真。 这佛像,雕的是弥勒菩萨。 以我在看的当下,竟有蛮深的感触;于是遂把当时的感触,写成一组对句:「凝千古的喧嚣,于一心之寂然。」佛像为什么都垂眼闭目呢? 有人说:因为佛法乃内学故,尤其修行特注重于内观也。 然如以这样来形容菩萨,或许还合宜;因为菩萨还未得圆满,所以仍要以内观修行。 而佛,既已证得圆满的智慧,应已无内外能所的差别;所以当无所谓内观或外观。 然何以佛又都垂眼闭目呢? 好象看,又好象不看;好象知,又好象不知。 这是什么意思呢? 凝千古的喧嚣现首先讲「千古的喧嚣」,我们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在生命的过程里,本就有很多变化。 小而个人命运的流转,际遇的得失;大而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 其实都包括在「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里。 所以人从生到死,都不断在动乱喧嚣的事象中打转─此之喧嚣,不只谓声音的波动,更且指心境的起伏。 以人都在千古无常的变化里,心随境转而动荡不已,故称为「千古的喧嚣」也。 如古诗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以一般人的视野比较小,故只能为个人命运的好坏曲折而操心愤慨。 但如放大视野来看,则即使像秦始皇、汉武帝或唐太宗等,这些千古风云人物;也不过是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中,所旋起的一个波折罢了。 因此如能从更广大的视野,来看个人生命的转折,甚至国家民族的兴衰。 心反更安然矣! 常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某些在当下,我们觉得是惊天动地的事;但若过了十年.或二十年,再回头想的话,就可能稀松平常了。 或者虽当事人,必将心涛汹涌;可是就旁观者而言,却只是芝麻绿豆事。 因此仙书上有谓:「吾见沧海,三为桑田」。 连沧海都变成桑田了,那你个人的成败得失,又算什么呢? 用仙眼,已能「见沧海,三为桑田」了;如更用天眼.佛眼去观,则又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呢? 如经典上说:宿命通,可知八万大劫前后的事。 所以对佛而言,那有什么值得睁眼侧目的事呢? 我们不是常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吗? 又如《菜根谭》上也有一句话:「惊奇喜异者,无宏识。」一个人如芝麻绿豆事,都觉得新鲜惊奇;则唯表示他的见识太浅薄了。 同样,如见这个,也喜欢;看那个,也贪着。 那你就无知得太可怜了。 所以「凝千古」的凝,是收摄、归纳之意。 即既能在事下,看得清楚;又能于事后,更把这些经验统摄起来,以结晶出智慧。 然大部份的人,虽于事情当下很刺激;可是若过三五年后,他又什么都忘光光了。 故虽有经验,而无体验;于是以不能凝故,不成其智慧。 尤其在生死轮回之际,听说皆因喝了「忘魂水」,所以都把前生的事忘得干干净净。 因此虽皆历千古之喧嚣,却凝不成智慧。 而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故能凝千古之喧嚣,而成永恒的智慧也。 而智慧者,即成无分别.无烦恼矣。 如哥伦布曰:我发现新大陆。 佛说:新大陆老早有了,只是你到现在才发现而已。 所以对佛而言,既没什么值得看的事,也没什么应当听的事;看,等于不看。 听,等于白听。 所以智慧的「无分别」,不是不知道,而是虽明达其本来面目(如是因,如是果;法住法位,法尔如是。 )却只是「了不相干」而已! 于一心之寂然前虽再三强调,要看得多,才能不再惊奇喜异。 但只看得多,这还不够;因为还得看得透。 什么叫做「透」呢? 透,就是能够觉悟到它的本质。 所谓「诸相的本质」,在佛法上已讲得很多,如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梦幻泡影等。 我想各位必已耳悉能详。 然而若尽是听别人说,而自己未曾真体验到;故只能如鹦鹉学语般地搬弄口舌,终还不免被尘相所迷。 所以必真悟得本质,才能安心自在。 人类学的故事下面说到一个「人类学」的故事。 听说从前有位大臣很有学问,某天国王问他:「你能不能写一本有关人类学的书?」他说:「这个还不简单!」于是回去之后,就开始写。 然而写了一年,还不满意。 他想:再花三年,以搜集更完整的资料;再来定稿。 可是三年之后,意犹未尽。 最后国王再给他三年。 然而最后交稿时,却只有「生、老、病、死」四个字。 为什么呢? 因为前面虽知道得多,却只是喧嚣的表象;而最后参透本质时,竟归于千古的寂然。 「人生的意义为何?」我一向对此抱着蛮大的迷惑! 为什么,人莫明其妙地被生下来;而辛苦老半天后,却又死掉。 这迷惑,既在我未学佛前即有;而学佛后,不管已看多少佛经,却仍大惑不解。 最后我终于了悟到:人类的本质,即是「继续轮回」而已。 为什么有「无始无明」呢? 为什么学佛后,还这么放不下呢? 为什么须发「生生世世度众生」的愿呢? 因为众生的本质,就是轮回的属性;所以真发出离心者,倒成极端.异类矣! 何以谓「众生皆有佛性」? 在我看来,但亦轮回属性的另一造作。 以若必从「有」中,来肯定修学的信心与意愿;其实还皆未参透轮回的本质。 所以要讲:无常苦空,梦幻泡影,岂不容易? 但要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可就难了。 因此必从「凝千古的喧嚣」里,去炼就「智慧的修炼,端坐紫金莲」的能耐。 下面再讲「于一心之寂然」,此一心者,即如禅宗所谓「安于当下,前后际断,能所双泯」者。 以若真能安于当下者,即无前后际的差别。 既过去的本质如此,也未来的本质如此。 所以不只事相的变化,没有意义;连时间的流转,也无所谓。 所以佛的垂眼闭目,好象看,又好象不看。 表情嘛! 如说是沉重,却何沉重之有? 可是他又非那种放逸懈怠的样子。 所以为一切已看穿故,既没什么好搔动的,也没什么可放逸的。 智慧的历程因此智慧的定义,不当只是不分别,而且要能「从分别到不分别」。 前的分别,是指什么都看尽了;到后的不分别,则因已参透它的本质,故能全然放下,一心寂灭。 所以石头、木头不可能有智慧,因为它不曾经由从分别到不分别的心路历程。 其次,智慧的定义亦可说是:从动心到不动心。 以最初的分别,一定得动心的─随着境界的流转而去观察.思惟。 但动心,却不一定即有烦恼。 而动心分别到最后参透本质时,即成不动心矣。 我相信以「从分别到不分别,从动心到不动心」来定义智慧,对现在人应是较容易理会的。 佛像的雕塑下面我们更从智慧的定义,顺谈到「佛像的雕塑」。 在中国,往往把佛像雕塑成福福泰泰的─因为佛乃福慧双全者。 但福福泰泰的像,却只雕出福,而未雕出慧。 其次,我们看南传佛像,尤其是泰国佛像,却把佛雕塑成头尖锐.身瘿弱的模样,那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前的佛陀。 故只以精进修行来雕塑佛像,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 甚如密教的佛像,神彩奕奕的相当威武,然却也未能雕出佛的智慧。 甚至现代还有一位黄映蒲先生,把佛像雕塑成非常天真纯洁.快乐无邪的样子,好象莲花一尘不染。 但天真不染就是智慧吗? 不! 天真有时候竟是无知的代名词─如小孩子般地天真无知.幼稚蒙眬,这竟离智慧更遥远矣! 其实我们不能怪雕塑家,何以不将佛的智慧雕塑出来。 因为甚至是很多升座说法的法师,你问他「什么是佛的智慧?」他或将还答得含糊笼统的。 故若连智慧的定义,都没办法理得很清楚;怎可能把智慧雕塑出来呢? 性相二门以上已用一尊佛像和一组对句来说明智慧的定义。 其次,我们再用一些佛学的名相和观念来说明。 在佛法上再三说到「性相二门」。 现首先讲相门:相者,即是现象也。 诸法缘起.森罗万象,既不同的因,不同的缘,即会产生现象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流转。 因此《法华经》里有所谓十法界: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本末终始等。 对于现象,我们不只当用照相机,一张张拍摄下来;还得从变化的轨迹里,去参悟其背后的真理。 故前所谓「凝千古的喧嚣」者,其实乃谓当从相门里去观察诸相的变化。 因此佛法上乃有法相学与法相宗的成立。 但真要了解诸相的变化,光靠法相学或法相宗必绝对不够。 因为法相学与法相宗,即使已很繁复了,但还只偏于心相的变化尔。 故要深入法相,唯有穷尽世间各式各样的学问,才能淋漓尽致。 故《中观》有谓: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 我们常说的真理在那里呢? 真理不当是西方极乐世界才有,也不当是待开悟后才有。 。真理本在事相中,但看人觉悟不觉悟尔。 因此若无现象学的基础,便难觉悟「何谓真理?」这即以佛陀的生平为例,我们知道佛陀以生为太子故,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故在出家前,即已通达世间一切教典。 然后以此基础,再去出家.参禅,故能于菩提树下,无师自悟而成就旷世的智慧。 同理,达摩祖师也为太子出身故,从小就研习过很多世典。 所以当他跟六师外道辩论时,没有人能辩得过他。 因为六师外道的缺失,他太清楚了,故能一点即破。 同样古代的禅宗大德,也不是光靠参破一个话头,就能成为祖师的。 必世出世法,皆两全其美,才能成为光大门庭的一代祖师。 所以修学的基础,首得从相门入。 性门虽相门者,即看得多;然看得多者,却未必曾看得透。 所以须从性门中,去作更进一步的提升。 所谓性门者,即从表象里,去参透其背后的本质,并用此来调伏我们的心。 而调伏之后,即相应成「于一心之寂然」。 关于性门的无常无我.寂静涅槃。 为已说过很多了,故在此不再赘言。 但至少得把握从「性相二门去深入、去圆满」的大原则。 很多人虽亦说性相二门,但却谓「性乃属于真空,而相则为妙有」于是一为空,一属有;空有之间,好象互相矛盾。 其实彼不仅不相矛盾,更且相辅相成。 下面我们且不用理论,而用几个比喻,来说明性相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性相圆融第一.如采矿砂而冶炼:钢怎么炼成的呢? 首先得去采矿砂,然后再把它放到鼓风炉里去加热;直加热到能把杂质过滤出来,才炼成真正的钢。 故采矿砂的过程,乃类似于相门的收集资料;而在鼓风炉里加热、溶解、沉淀、分离的锻炼过程,则属于性门也。 若没有先前的采矿功夫,岂有而后的冶炼成果? 或虽勤于采矿,却不肯善加冶炼,亦是徒劳无功! 第二.如酒从酝酿而醇化:我们皆知酒是怎么酿成的! 不管是李子酒或葡萄酒,一定得先采集各式水果,然后洗净.晾干,最后放入瓮中.加糖。 再加盖密封,以置地窖中,保存半年或一年─时间愈久,酒就愈醇。 故从采集水果到加糖,这属相门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而把它密封起来,以便酝酿醇化,则为性门的参禅开悟。 第三.如化学的从沉淀而结晶:前准备不同成份的原料,乃属相门;而后之沉淀.结晶,则属性门。 由以上的比喻,我们不只能肯定性相二门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得知其次第,大致是先相门,后性门。 先搜集资料,再酝酿冶炼;先看尽表相,再参透本质。 以上如已确认智慧的定义,了解性相二门的相辅相成,那再论「修炼的方法」就很明确矣。 修炼的方法首先要有外延的涉猎:既说要看尽诸法万象,故必涉猎得广;因此有谓「菩萨在五明中学」。 而五明的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即总括一切世出世间的学问也。 于是菩萨为广学一切法,便有最典型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寻师问道。 各位如仔细看善财童子所参的善知识中,很多根本还是外道,或世间各行各业者,如作香的,经商的,国王,甚至歌妓。 他到处参访各式各样的职业,各式各样的人品,即为了明达诸法万相故。 这是外延的涉猎。 其次,人如旁涉太多,往往又成杂而不精。 所以更要从内敛里,去沉淀结晶。 而欲内敛结晶,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禅定止观。 所以前面所说:在鼓风炉里炼钢及封入瓮中自然醇化,即皆引射着禅定的用功方法。 表面上,禅坐的修行虽似只数息或念佛,但因于妄想杂念沉淀后,自能将第八识的种子重新整合。 于是能以所熏习的佛法,而过滤出妄知邪见与习气业障。 所以经禅定之后,即能「由定发慧」;而与解脱道渐次相应。 不过先决条件是:前已熏习到很多佛法的正知见,且能配合着适度的定力。 否则虽有知见,而定力不足;即如虽有矿砂,但以温度不够故,还不成冶炼的成果。 同理如酿酒,如封口不密,则原料早因细菌感染而坏掉了,岂能酝酿醇化。 在佛教中,最典型的禅定止观,就是达摩祖师面壁九年的功夫。 中道以上所说「智慧的定义」与「修炼的方法」,乃既不偏内摄,也不偏外延。 如世间法,既得看很多书,以搜集资料;又得作种种实验,故基本上是向外的。 也有人说:自心俱足一切,佛在灵山莫远求;而把外延的工夫完全舍掉。 其实这都是偏差。 故古人虽谓:「既看过《楞严经》后,即不再看世间糟粕书。」然既看过楞严,则岂有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呢? 所以必「性相圆融、理事无碍」,才是智慧的极致,而非只「无分别.不烦恼」就是智慧。 因此佛法常用「大圆镜智」来说明智慧:心像广大无边.光洁明亮的镜子一般;故能在一剎那间,把世间诸相,全部映照进去。 镜子为什么能广大无边呢? 因为它不以分别取舍作界限,所以好坏、美丑,成败、得失,皆能如其相地映现出来,故得成就一切相智。 永无终结以上智慧的修炼,从相门而入性门,然性门就是终结吗? 我觉得应没有最后的终结,以性相二门必从不断交互参究中去提升。 这情况我们可仍用炼剑作比喻:一只削铁如泥的金刚宝剑,绝不是一次就能锻炼出来的,而是必须经不断地炼了再炼,才能把杂质完全滤出来。 然后又经一次又一次的冷淬过程,才使这支剑愈来愈坚固,愈来愈锐利。 同理,智慧的修炼也是这个样子。 虽最初得从相门,去参透它的本质。 但所觉悟的本质,真已究竟圆满了吗? 且未必也! 因此我们得再回到相门中勘验,看有没有什么不足? 若不足的话,再去参! 以这样经一次又一次的修正后,我们才能更趋近于诸法的本质! 以上参的过程,即像黑格尔所谓「正反合」的辩证方法。 然即使一再辩证,能有最后的终结吗? 没有! 但我们可不断地去提升它.趋向它。 小结最后我们作个结论:如传统上所说,智慧是从闻思修锻炼出来的。 而闻思者,必广事涉猎,故属于前所谓的「相门」。 其次修者,虽包括戒定慧,但还以禅定止观为轴心而开展出来的。 故智慧的修炼,乃是有方法、有次第、有过程的。 而非玄之又玄而已! 目前的佛教社会,乃有出家众和在家众之别。 故对智慧的修炼而言,在家众对于相门的涉猎,自有较大的方便,可到处去发现新鲜事。 而出家众在传统的形相上,却受到比较大的限制;然却在性门的参悟中,得到较大的殊胜。 然而总不出:必既有涉猎的过程,也得修参究的功夫,才能完成真正的智慧。 其次,在此资讯时代,我们能在相门中,得到很大的便利。 要看书的话,既有古代的书、现代的书,又有本国的书、外国的书。 且不只是书,又有录影带等。 尤其出国,也还方便。 可是却在性门中受到很大的扭曲,许多人早在现象里迷失了自己,更何能参出它的本质? 所以我们当知个人的着力点,也当知时代的共业处。 才冀能截长补短,以成全于智慧的修炼,而精进于菩提的道业中。 发布时间:2025-04-17 13:51:4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