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关于往生的答问 内容: 问:关于临终往生是否需要正念“忆佛念佛”的问题。 是否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临终不论什么情况,乃至昏迷,亦得往生? 大安法师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往生的条件问题。 往生的条件乃是信愿持名。 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 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要慎言。 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则决定往生。 对此我们要提倡,要鼓励,身体力行。 但是却不能把这视为往生的唯一标准。 念头没有放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正念才能往生,意味着把自力功夫还是放在了第一要素。 真如此,则在往生这一紧要关头,阿弥陀佛在起什么作用呢? 难道阿弥陀佛那么的被动? 五劫的思惟,无量劫的修行,整个的大愿都是要救度每一个众生,法界当中不遗留一个众生滑入轮回。 有着这样的大悲心,难道在我们往生之时不施展威神愿力,予以帮助,这可能吗? 我们平时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便会法尔自然地展现在被救的众生身上,令其往生净土。 这是有圣言量依据的。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是五种原译本中最早的译本。 其中谈到三辈往生及边地疑城的情况。 先看中辈和下辈疑城往生的情况,以明了阿弥陀佛在众生临终时是如何令其往生的。 经中谈到中辈往生时,主要是指不能出家行作沙门者,然应饭食沙门,建造佛寺佛塔,烧香散花燃灯等等。 然这类行人平时做这些功德,“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 他中间有怀疑了,不信这些事了。 或者“暂信暂不信”,他便或不念佛了,或以轻浮心来念。 那么“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象,令其人目自见之。 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此人临命终时自因业力必然会下三恶道,阿弥陀佛在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愿力作用了。 就自己变化成佛的形象,让这个亡者亲眼目睹。 这个人口里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心里非常踊跃。 同时他后悔原先的疑心,悔过原来的过失并忏罪,接续念佛求生。 这样,“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 生到边地疑城,不能见佛,不能闻法,不能亲近比丘僧。 这种人生到边地疑城是由于生前修净土法门时,心口各异,没有真诚心,狐疑佛经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求往生的志向不是很坚定。 这种人按自因自果,应当落三恶道中。 阿弥陀佛哀愍之,以威神愿力接引他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这句“威神引之去耳”,证知往生全凭佛力,无关行人有否自力正念。 即有正念,也是阿弥陀佛加持所致。 下辈往生条件中,如连中辈往生者那种广做福德的条件也不具备。 没有能力去饭食沙门、广修供养、建塔建寺等,然而宜应专心致志地念佛。 “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 我皆慈哀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是阿弥陀佛哀愍令他生到西方净土! 甚至于十日十夜念佛亦不堪,经中又开出了更方便的方法。 “下当绝念去忧……,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无量清净佛国。 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只要我们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念佛,阿弥陀佛悉能令行人生到安养刹土。 因为佛力佛智不可思议啊! 临命终时,当我们的神识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会在亡者最深层的阿赖耶识中产生作用,引导神识回归净土。 《普贤行愿品》中谈到临命终时引领神识往生一事。 “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他只是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能够超过微尘数佛刹相续不断地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所有的功德,那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说明一经于耳的功德就这么大。 然后“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它就能够消除宿世的业障,能够得到人天的恭敬,能够速得成就微妙色身。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证知,闻到十 大愿王,乃至书写一四句偈,其愿王能够渗入众生阿赖耶识中,临命终时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 同样阿弥陀佛五 大劫思惟的大悲愿力,我们常常去读诵它,常常去思惟它,依教奉行,亦能够在我们一切诸根悉将散坏,一切亲人悉将舍离,一切都不复相随的时候,这个四十 八 大愿王,引导我们一刹那中到西方极乐世界中。 要知道阿弥陀佛是以众生心为心的,阿弥陀佛所有的法身报身化身和四十 八 大愿的全体愿力都在我们众生的心内。 我们的业报身以何种形式死亡,何时死亡? 这都是虚幻的泡影。 我们认为的非正常死亡,在阿弥陀佛眼里它都是很正常的。 吾人生生世世曾造作诸多的恶业,还会有多少善终的呢? 但是阿弥陀佛就要救度我们这些不得好死的人。 他的愿王力量已经达到我们阿赖耶识的深层。 临终的昏迷是第六意识的昏迷,而渗入藏识中的弥陀愿力会为离体的神识导航的。 只要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的工夫。 阿弥陀佛保证我们往生。 经典如是说,我们还担什么心呢? 甚至睡梦中亡故,也能往生。 睡梦时,亡者第六意识都在睡眠状态,他是怎么往生的呢? 对此,我们得站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的角度去思惟。 我们与阿弥陀佛是同体的,佛怜念我等,如母忆子。 我们平素信愿持名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至少念过一昼夜的佛号了,阿弥陀佛都能够保证我们往生。 我只要在因地当中符合一昼夜念佛条件,阿弥陀佛决定保证我们往生。 经典如是说,吾人亦当如是信顺,深信佛智。 第十 八 大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请注意这个乃至十念。 这个十念通平时,也通临终啊。 通平时,有很多的包括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只要修十念法门,都能往生。 对阿弥陀佛为我们设立的底线往生保证要有决定信心。 这样才能得到安心,得到安乐。 如果坚执临终一定要正念才能往生,或云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或云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被这些观点所牢笼,我们就难免忧虑、恐惧、不安,如是便偏离了净土法门安乐的特质,亦有违于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悲愿。 吾人当服膺永明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的慈示(信愿称名即为有净土),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自知当往生,心生大欢喜。 因弥陀大悲光明,摄持不舍吾等众生故。 问: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我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 大安法师答: 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信愿持名,尤其是信愿。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蕅益大师语)。 净业行人往生西方净土,全仗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作为强缘,并不仅从一己功夫上论。 西方净土乃实报庄严土。 如从通途法门之修因证果来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无能生彼,即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了。 然业力凡夫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此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即以果觉愿力加持接引(此为所应之法)。 一念感通,弥陀的全体功德便显现在念佛人的身心,令其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往生安养,速成佛果。 是故信愿持名乃净业三资粮。 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由行证所信满所愿。 有深信切愿,其持名功行,自会如决江河,沛然莫御。 念佛能达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 念佛功浅,心未清净,然具足信愿,亦可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加持,成办往生大事。 是故不必过分执著念佛功夫的高低。 念佛法门乃安乐法门,信心建立(信关透过甚难),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弥陀佛救度,作得生想,庆快平生。 孜孜持名念佛,坚固落实信愿。 净宗念佛大体即获,无须寻枝摘叶,自寻困扰,令心不安。 问:尊敬的大安法师! 阿弥陀佛! 两个月前,念佛越念越灰心,沮丧. 觉得西方门槛太高,自己烦恼粗重,念不到功夫成片. 在这种心态下,听到法师您的开示,信心增长,这几天一直在听马来西亚XX法师的开示,信心大增. 但同时也出现负面问题,发现似乎每个法师讲的都不同,净宗祖师的理论似乎也有所不同. 所有的善知识都讲净土,但讲法,指引的路似乎都不尽相同. 一直依着X法师学,但现在怕听到功夫成片,伏烦恼之类的话,怕又生挫败心. 于是心中迷惑,到底自己要选哪条路? 怎样去走? 靠佛力,靠自力,靠自他二力的路有何不同? 我自己心中迷茫,缕不清思路. 于是在善知识身上区别来区分去. 在文字上也执来著去. 不知如何是好. 大安法师答:就这段哦,看来你的想法还挺多。 我们说净土法门的信心建立你不要老是听这个法师讲那个法师讲,你要听佛怎么讲,听祖师怎么讲。 所以我们所讲的一切都要让你回归到圣言量,让你回归到祖师的思想里去。 所以你不要在世间的哪个法师讲的东西去执著来执著去。 你一定要掌握你判断是非邪正的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就是圣言量,佛讲的是可靠的。 跟佛不相应的,不一致的就是不可靠的。 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哪? 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 《无量寿经》在告诉我们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他就是地狱境界现前他都可以往生,没有谈定或神通。 中品下生是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净土他马上相信,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 乃至于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 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 你除非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呐! 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 你说,有什么门槛啊? 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 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 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 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 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 《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 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 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 只要你愿去,就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就是念十声,你都能去,这有什么门槛。 所以你这个自己,你就是看的太多了。 今天就听那个法师讲,明天又听那个法师讲,这个又看看,那个又看看,你就一头雾水。 所以告诉你,如果你要踏实点,你就专门看印光大师的好了。 印光法师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们现在的法师,包括我在内,我也没有福德智慧让你对我产生极大的信心,我也谈不上善知识,啊。 我可以给你介绍善知识,介绍印光大师,你就听他的话。 实际上我们所讲的一切东西都是从祖师里面出来的,我们都是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个话是不正确的。 伏烦恼是什么水平? 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五品位呀。 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 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 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 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 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 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 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者大师的水平。 那么藕益大师在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 就是凡夫位,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 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伏都没有伏住,是这个水平。 藕益大师都没有说他伏住了烦恼,但是他往生了。 你怎么要求我们现在人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呢? 这完全不是理由。 这个是没有好好去看印光大师文钞,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是给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 你只要看进去了,根本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那是错误的观点。 所以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迷惑执着来执着去,心中迷茫理不清思路,这就完全你没有去看祖师的书啊。 是这么一个问题呀,所以你现在还是尽量不要到处听,你去看印光法师文钞好了,多看几遍,你就不会今天听了这个是觉得有道理,明天听了那个有道理,相互在打架。 那你就学佛实在是学得太辛苦了,也太可怜了,有很多人学佛一二十年这个信心都竖立不起来,为什么? 越念越灰心是什么? 他就是觉得越念越觉得念佛没有资格。 听说念佛是‘万修一二人去’,他怎么琢磨我也不可能是一二人的水平呐,那我肯定不能往生。 他每天都越念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 那就糟糕透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祖师一定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怎么变成‘万修一二人去’了呢? 没有道理的事情。 这句话如果要上发上揭,这是诽谤阿弥陀佛呀! 诽谤这个念佛法门! 断了多少人的信心的这样的善根呐! 你怎么听这句话就听的进去,听‘万修万人去’就听不进去呢? 永明延寿大师何许人也啊? 那是号称是弥陀再来呀,古佛呀。 永明大师说的‘万修万人去’我们就听祖师的嘛。 你为什么要听其他人的呢? 那你听不进‘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听‘万修一二人去’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 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祖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所以你这样的迷茫完全是你自己的孽障啊,你就要好好通读净土五经,看祖师的著作,看印光法师的文钞,看净土十要,你多看几遍自然你的迷惑就烟消云散。 你听本人《净土资粮---信愿行》这些,我本人也是就是做二道贩子,把祖师说的话我转达一下而已,没有我自己的东西,我常常说我是个二道贩子,没有自己的东西,贩过来做贸易工作,是这样一个情况。 发布时间:2025-04-18 08:09:2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