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厚观法师:成佛之道 1 (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讲义 释厚观讲授 内容: 《成佛之道》讲义福严佛学院授课老师:释厚观(2004年9月)《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福严佛学院,释厚观,2004. 9. 13)一、〈自序p. 1〉一般人因为有以下的两种观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杂多:佛法方便有多门,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 (二)差不多:一般人没有掌握一一法门的应机特性、浅深次第、相互关联,觉得每个法门都差不多。 二、〈自序p. 2〉一般人对佛法感觉「杂多」而又「差不多」的结果,容易产生偏取部分而舍弃全体的过失:(一)有的人以为彼此相同,不需要广修遍学,学一法即等于学一切法。 (二)有的人以为自己所学的法门是最殊胜的,最究竟的。 以为有了这个,就有了一切;或以为有了这个,就不需要其他了。 三、〈自序p. 2〉弘传佛法者应对于佛法的统贯条理有一深刻的了解,才能应机说法,而始终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于落入「杂乱」与「偏向」的窠臼。 对于这,天台与贤首宗,是有功绩的! 因为台贤大师们,统摄了全部佛法,而组成浅深的进修历程,显出彼此间的差别,又显出彼此间的关联。 四、〈自序p. 2〉天台宗与贤首宗的判教(一)天台四教:1、藏教:正教二乘,旁化菩萨。 全称「三藏教」(经、律、论)。 2、通教:正为菩萨,旁通二乘。 《般若经》即属此类。 3、别教:别为菩萨,不通二乘。 4、圆教: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法华经》教义。 (二)贤首五教:1、小教:如《阿含经》、阿毗达磨论等。 2、始教:(1)空始教:《般若经》。 (2)相始教:《解深密经》。 3、终教:《楞伽经》、《胜鬘经》。 4、顿教:《维摩诘经》。 5、圆教:《华严经》。 五、〈自序p. 3〉太虚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序〉: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克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 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 设逾共道,非所堪能。 或由种性功能赢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 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 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 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 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唯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 ……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 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 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 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 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 (见《海刊》十六卷三号)(《太虚大师全书》第30册,文丛(十九),p. 777~p. 779)六、〈自序p. 3〉太虚大师与宗喀巴大师对佛法之判摄(一)太虚大师:以「五乘共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三乘共法」(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大乘不共法」(佛乘)统摄一切佛法。 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二)宗喀巴大师: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综贯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七、〈自序p. 3〉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1──布施、持戒、离欲生天(定)。 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 由于佛法的重心在出世,所以集经者,对于佛的「端正法」,总是略而不详。 古典阿毗昙2,还以五戒为首,而后起的阿毗昙,也就不见了。 八、〈自序p. 4〉宗喀巴大师与太虚大师之相异点:(一)宗喀巴大师说「共下士法」时,把「念死」作为入道的要门。 (二)太虚大师主张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 ※印顺导师认为:不念死也能熏修人天善业。 所以宗喀巴大师的下士道,虽顺于厌离的二乘,但不一定顺于悲济的大乘道。 九、〈自序p. 4〉正常道与方便道(一)正常道(正行)——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 (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二)方便道(旁开)——1. 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2. 由二乘行而入佛乘。 ※虚大师抉择开示的全体佛教来说,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 A、 不但综贯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阶。 B、 而且还综贯了正常道与方便道的一切。 圆满显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导归于究竟无上的佛地。 1《中阿含经》卷9,第38经,〈郁伽长者经〉,大正1,479 c22~480a4:「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 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 说戒. 说生天法。 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 具足心. 柔软心. 堪耐心. 胜上心. 一向心. 无疑心. 无盖心。 有能. 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 世尊即为彼说苦. 习. 灭. 道。 彼时郁伽长者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 习. 灭. 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 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 习. 灭. 道。」2 参见《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1〈学处品第一〉(大正26,453b~458b)。 发布时间:2025-04-22 13:44:5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