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故事大道理!告诉你究竟什么是禅? 内容: 禅是什么意思呢? 古往今来,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描述它的意义。 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有一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在海边钓鱼,富人走上前去对穷人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多钓点鱼呢? 比如去买条船。 ”穷人反问富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富人说:“如果你买了船,你就可以去更深的海里钓鱼了,那里一定有更多的鱼。 ”“然后呢? ”穷人问。 “然后? ”富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那你就可以把钓到的鱼卖掉,去买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里钓鱼,钓到更多的鱼! ”“然后呢? ”穷人装作不解地继续问。 “然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钓鱼了啊! ”富人说。 “我现在已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钓鱼了! ”穷人回答说。 再举一个例子:在日本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 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 “你到哪里去? ”小和尚问道。 “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 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 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 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 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风到哪里,我到哪里! ”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 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 他一定答不出来了! 而且,”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 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 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 他心里想,自己明天一定赢定了! 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 ”“我到菜场去! ”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 关于禅的故事举不胜举。 有的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的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 至今为止,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大家都来描述它,但没有人能够定义它。 而且,直到将来,禅都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就是错! ”。 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只可“以心传心”。 因为一旦定义了它,说它“是什么”,其实就已经说它“不是什么”了! 禅没有是与不是,去看看六祖慧能大师所谓“不二法门”,或许能有所感悟。 辩证法中有关于矛盾的说法。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对立和统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分别心”使得事物中对立的一面过于被强调,而统一的一面往往被忽略。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其实就是让人们消除“分别心”。 不要只看到风和幡,而应该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只看到风或幡的原因! 所以,“凡者见二,智者了达! ”,对于所谓的“矛盾”本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了“矛盾”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心”了。 禅不试图用定义和概念去说明什么。 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 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 因此,从人的心灵的角度去看外部事物的影响时,当然可以把外部事物看成是一个同一的没区别的东西。 比如看山、看水,如果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都只是“这个”或“那个”而已。 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 禅只是对需要禅的人才有用! 这样的机会称作“缘”。 有句话叫“佛度有缘人”。 佛从来没有主动去对谁说过这样的话:“让我来度你吧! ”总是众生自己有很多无明烦恼,痛苦不堪,好像一些生病的人,去寻找解药,此时如果机会合适,正好遇到佛或佛经,则得以解除烦恼。 所以,药只对生病的人才有用,如果这人没有病,药是没用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生活得很快乐,没有任何烦恼,那他根本不必要去学禅! 从禅的角度出发,看红尘众生,都有自己的因缘。 而众生自己却浑然不知。 据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 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得出? ”这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些人往往会把禅和气功等同起来,其实禅和气功是两回事。 气功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而已。 它以修身、修心为目的,身心合一是修炼气功的正确的方法。 当然,如果以禅的观点去练气功,效果会很好,这是因为禅关注人的心灵! 禅不是迷信。 迷信是盲从,迷信是错误的信念。 禅不赞同迷信,得悟的禅师有自己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实在的,客观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师的心灵自在活泼,轻松舒展,但如果你选择了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发布时间:2025-04-29 08:39:0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