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内容:  释义一(术语)佛智名。 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 真正遍知。 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 道莫之大,无上也。 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 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 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 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 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释义二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释义三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 道莫之大,无上也。 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 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 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 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 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 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 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 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 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 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发此心者,须识其体。 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 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 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 性自具足,号如来藏。 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 但由群生久迷此信,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 云何无形相? 不可以六识识故。 云何无为? 无生住灭故。 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 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 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 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 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一切群汇(音谓),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汨(音骨)没苦海。 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 此起悲心拔众生苦。 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 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求位切)。 崇德广业,不倦终之(余昔住大觉时,有王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若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 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 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3:4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