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有部说、根身实有 内容: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二十讲之:有部说、根身实有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有部说、根身实有《大毗婆沙论》为什么要主张这个“有”呢? 论中曾经说,只有主张“有”才能使修行产生结果,才能使修行产生成绩,才能确立修行的可行性。 为什么? 因为在“有”的状况下,才能产生相应。 只有实有的身体跟五种实有的根相应,才能有修行结果产生。 我们曾学过,《大毗婆沙论》中列出五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五根一旦与我们五蕴之身和心里的念头、想法发生相应,就会在我们的身心中产生实际推动力,让我们走向涅槃果位。 这种修行的可行性,它用“相应”来说明。 这五种根原本在我们的身心中埋藏着。 我们在学佛过程中,眼、耳、鼻、舌、身,都跟过去埋藏的根发生了相应。 就像外面有人在敲门,里面的五个人听到了,虽然门关得很紧,不让他们出去,但五个人在里面闹。 只要有人在外面敲门,说“学佛是可以成佛的”,里面的信根就在里面闹:“对啊,学佛可以成佛,我要出去! 我要打破你这个门锁! ”就是这样,外面一敲,里面相应,内外就产生一种呼应的力量。 这种呼应的力量就把人真正的力量调动起来了,把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调动起来了,就向修行的成果推进了。 《大毗婆沙论》这样来确定,人修行可以获得成果。 如果六根和五蕴都是假的,这个修行的成果就产生不了,所以一定是实有的。 人的身心中总共有二十二种根。 《大毗婆沙论》说,不能多一根,不能少一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等,总共二十二根。 若在信佛过程中,你的信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些,都向外突发出来了,相应就表现出来了。 表现到身体的二十二种根中,就使你获得暖位、轻安、欢喜心。 这些都是在相应的过程中,让本来的根向外渗透,使身心产生愉悦、兴奋,乃至获得轻安和果位。 数论派说,有十一根,五个觉根(眼、耳、鼻、舌、身),五个业根和一个意根。 《大毗婆沙论》中眼、耳、鼻、舌、身的说法和数论派的说法基本一样。 其实,但凡身体的名相,内外道基本是通用的。 从胜论派、到数论派、再到佛教的根本说一切有部,二十二根的说法差异都不大。 到这里,《大毗婆沙论》的这些观点就基本上发展到极致了。 清辨论师认为,毗婆沙师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实有,所以把他们的宗派定名为“根本说一切有部”。 “根本说”,就是佛说的。 “一切有”,就是只要我们概念所及的,它都实有:过去实有存在于过去时中,它并不灭;未来实有存在于未来时中,它也不灭;现在实有存在于现在时中,它亦不灭。 对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是用他生的方法来建立。 这里说,从因到缘、到果是十五种,完全用他生的方法来建立这十五种因、缘、果。 所以它也同时得到另外一个名称,叫做“说因部”——任何事物它直接说你的因,全部是实有的。 第四次结集后很长时间内,根本说一切有部代表着佛教的正统。 《大毗婆沙论》认为,二十二根是人的感觉知识的基本来源,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与数论派神我的说法不一样。 它认为,这些是通过实有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互相来了解世间,知识就是这样来的。 二十二种根中,命根主宰人的一切生命;还包括苦根、乐根、优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还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种根成为进入涅槃的根源,是得到涅槃的无漏根。 (未知当知根,就是说人在修行过程中,有一些是将来必定能了解到、得到的知识。 )前面有漏的诸根,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信、受的方式产生了相应,这个相应使人的五蕴来领受阿罗汉的果位,用五蕴的方式领受阿罗汉的果位的。 他们非常重视现世,但也把过去和未来世肯定为实有。 发布时间:2025-05-06 12:47:3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