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本法师:万德庄严菩萨道 内容: 如本上人佛书著作-万德庄严菩萨道佛法讲因缘,无因缘不成法。 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的问世,也是种种因缘的成熟,这本书的圆满,是在很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 写佛书期间,每天以十二个小时投入著作,日日如是,从未间断,因此,精神疲惫不堪,六月十二日那天,身心无法支持,终于倒地了。 由早上九点晕过去,到九点三十分才清醒过来,前后刚好晕过三十分钟,不增不减,同时顺着晕倒的时间也睡了一觉,真是功德无量! 相隔第二天,下午三点正在写作之际,总觉得头昏脑胀,脸部逐渐发冷,四肢无力,突然肚子又来了一阵绞痛,在身不由己之下,旁边无人,这时后的我,双手抱着阵痛的肚子,移动沉重的脚步,走进佛堂,双腿长跪合掌,向佛法僧三宝祈祷而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弟子一心归命三宝,平日身心健康,安然无恙;今日发心要完成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却带来一连串的魔障与病苦,早不来迟不来,就在这时刻业障现前,来破坏骚扰我的写作,一切业障重重,唯愿三宝加被,令弟子身心安康,肚子绞痛康复;让这本万德庄严菩萨道的佛书,能够一帆风顺写作圆满。 佛陀啊! 弟子精神不振,东倒西歪,肚子绞痛,全身发冷,身心不得自主,恳请三宝加被,令此书早日圆满成就,以利一切有情,破迷启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是为所求!』如此祷告三分钟,当下应验,马上头部阵阵清凉,如饮甘露,由上而下,顷刻之间,浑身舒适,自在无比,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 于是,又拿起笔杆,马不停蹄接着又开始写作! 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就是在如此艰难重重中所完成的,重重艰难,关关突破,最后,终于问世了! 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以十个纲领赅摄菩萨道融入本书,有组织,有体系,引经据典,以万德庄严为果地,以菩萨道修证次地为因,于是次第组合圆成。 拙衲如本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无能尽广大之力供养三宝,无能奉献给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语,仅以『万德庄严菩萨道』之书,以最恳切前成之心,奉献供养诸君,普愿诸君共发菩提心,勤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因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 何谓万德庄严? 诸佛皆已证悟一切诸法实相,德行具足圆满,不偏不缺,故名万德庄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欲证无上佛道,必须广修万行万德,于此万行万德圆满,方得成就佛道。 万德是数量的比喻,佛的德行何只万德? 佛之德行由无量劫来,勤修一切法门,广度无量众生,所累积的德行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所以说,万德是一种比喻,古人以『万』字代表数量极多之意,故称之为万德。 所谓庄严者,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 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 福德庄严:谓诸菩萨广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 又有二种庄严之说: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非庄严者,即形相庄严也。 是名庄严者,即第一义庄严也,分别解释如下:一、 形相庄严:谓人若是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有生有灭故,若言我能成就者,是沾染色声六尘等境,于缘影世界捉摸,非真庄严,是名形相庄严。 二、 第一义庄严:所谓以无所住着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综合万德庄严而言,诸佛能以正法严饰自己,令自己身心清净,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得到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 非但如此,更以大悲心所流露,以及正法严饰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皆得身心清净,亦如自己一般,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正等无异。 万德庄严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唯有佛方堪称为万德庄严,毕竟佛已圆满三觉,所谓自觉、觉他、圆行圆满,正如此意;菩萨是发菩提心之行者,尚未证成佛果,故不可堪称万德庄严。 菩萨是遵循万德庄严而迈进。 佛藏经云:『菩萨为因,佛为果。』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广修六度万行,再经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满,便成佛果。 万德庄严是佛的果位,菩萨欲到达万德庄严之果位,必须生生世世,发大菩提心,累生累劫不断庄严智慧、庄严福德,最后因果圆满,成就菩萨道,展现万德庄严。 何谓菩萨道? 菩萨道之行者,必须具足发过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方可称为菩萨道人。 因为,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没有成就佛道之心,终不得成佛,何以得知? 因为菩提心总摄信愿、慈悲、智慧故。 上自诸佛,下至凡夫众生,乃至含灵蠢动有心者,欲成就佛道,皆不可忘失菩提心、舍弃菩提心、甚至不发菩提心。 何以故? 因为十方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并护持菩提心如眼中珠,不可令异。 诸佛皆已如此,我辈众生乃至一切含灵蠢动有心者,更无别法可循可依,岂可背弃菩提心而不顾? 若弃菩提心而不顾,欲成就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菩萨道首要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当下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更无有异,这如何而说呢? 佛经明文所述,分别如下:华严经云:『菩提心生出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华严经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由经典的见证,我们欲当菩萨,当菩萨应该护持菩提心、发菩提心、依菩提心圆满佛道。 毕竟,十方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一切诸菩萨行,皆依菩提心出生故。 成就诸佛的渊源,行菩萨道的原动力,其根本因素,就是在菩提心的有无关键,发与不发为分水岭。 如果要问是什么原因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菩提心是佛魔之别,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之别,菩提心是染净之别,菩提心是迷悟之别,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之别,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别,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之别,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别,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别,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别,菩提心是偏圆之别,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之别,菩提心是苦乐之别,菩提心是凡圣之别。 诸位同参道友们! 菩提心有这么重要,身为菩萨道之行者,要有如是正知正见;菩提心者,是佛道与魔道关键所在,我们岂可弃之而不顾! 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枢纽之别,我们岂可疏忽轻视之! 菩提心是染污与清净之分水岭,我们岂可忘失大意! 菩提心是迷妄与觉悟之界碑,我们岂可等闲视之! 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的焦点,我们岂可置之不顾,令自己堕落五欲六尘! 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摩尼珠,我们岂可黑白不分! 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一体两面说,我们岂可笼统视之! 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跳板,我们岂可傲慢自己! 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法药,我们岂可不自治! 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智慧眼,我们岂可不普照觉察之! 菩提心是偏缺与圆满之大圆镜,我们岂可执着边见乎! 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两者发心差距处,我们岂可舍大取小乎! 菩提心是痛苦与快乐之解缚大师,我们岂可随波逐浪,循声逐色! 菩提心是凡夫与圣者之桥梁,我们岂可不攀登三宝,而令自己沉溺六道! 菩提心能让人回小向大,菩提心能让人回事向理,菩提心能让人回因向果,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总原动力,因此,菩萨道的行者,不得舍离菩提心,忘失菩提心,疏忽菩提心;更应该加强发大菩提心,护持菩提心,实践菩提心,圆满菩提心,是故: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历代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守护菩提心,如护眼中珠,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念念菩提心,就是念念成佛之心,菩提心对行菩萨道者而言,实在珍贵如命! 梵网经菩萨戒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己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因此得知,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圣! 何等的尊严! 何等的难遭难遇! 何等的理念! 这话从何说起? 理由很简单,因为发心学佛的动机,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必须发心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条件,就应该发菩提心,当下发菩提心,就具足当菩萨的条件,菩萨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发过菩提心的人,依菩萨道而实践,人人皆可堪称菩萨道人。 同样的理由,若退失菩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称是菩萨,当下也就失去菩萨的身份,失去菩萨的条件。 总而言之,发心要成佛,心须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当下即是菩萨。 问他是否菩萨? 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 以菩提心之有无,来决定他是否菩萨,也就是说,是菩萨或非菩萨,其分水岭,肯定在是否发过菩提心! 以此来论定也。 菩萨道之行者,要心怀大慈悲之心,观看三界众生之苦,如自己之苦,无尽的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如自己在轮回,悲心彻骨,悯怀人溺己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菩萨道的行者,若能如是发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能兼善天下,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互相提携,互相鼓励,互相普劝,共同发菩提心,广度无量众生,是名为菩萨道。 菩萨有几种分类? 当菩萨的条件,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发过菩提心的人,当下就是菩萨。 菩萨. 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全部译作『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有情。 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的意思。 将『觉有情』三个字组合起来,含有两层的意义:一、发心上求佛道的有情众生。 二、同时也发心启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发起上求佛道之心。 合拢而说,觉有情. 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我们信佛学佛的目的,其宗旨在于成佛,佛的境界至高至上,至妙至中,至大至刚,至圆至明,至实至真,至宽至深,博大无碍,成佛之道的行程,乃非常艰巨而遥远的,一个人从最初心开始信佛学佛,要经过三祇百劫的时间过程,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佛虽然是难成的,终究是能成的,须要付出努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菩萨道。 菩萨. 是由实践成佛之道而得名。 成佛. 是由实践菩萨道觉行圆满而得名。 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道的结果。 要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欲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便是菩萨,行了菩萨道,必定结果,成就佛道。 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有二世的菩萨、有数百世的菩萨、有几劫的菩萨、有凡夫未证悟的菩萨、有已证悟的大菩萨、层次高低不齐,但是总目标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现在依佛经之大意,略分四种菩萨,分别叙述如左:四种菩萨:一、 名义菩萨。 二、 凡夫菩萨。 三、 登地菩萨。 四、 佛菩萨。 一、 名义菩萨何谓名义菩萨? 所谓名义菩萨者,就是已发菩提心者,一心一意为成就佛道而精进,但是尚未受过菩萨戒,此辈的菩萨行者,称之为名义菩萨。 二、 凡夫菩萨何谓凡夫菩萨? 所谓凡夫菩萨者,即是发过菩提心,同时也受过菩萨戒,但是尚未证得果位,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萨』或『假名菩萨』。 此辈菩萨称之为凡夫菩萨。 三、 登地菩萨何谓登地菩萨? 所谓登地菩萨者,就是已发过菩提心,已受过菩萨戒,已证悟到法身者,又称之为法身大士,又称为登地菩萨。 有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菩萨。 地是能生能载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能载无量众生至究竟佛地,地地能生,地地能载,一地比一地广大,一地比一地高深,故名之为登地菩萨。 四、 佛菩萨何谓佛菩萨? 所谓佛菩萨者,就是已经到达佛地的诸佛,乘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倒驾慈航,为度化无量众生,示现菩萨身份,以普济一切苦难沉沦的众生,诸佛以权宜方便所示现,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正法明如来所示现,如此之菩萨,称之为佛菩萨。 以上所举出的四种菩萨,其果位不齐,境界有深浅。 名义菩萨与凡夫菩萨,尚未证得果位,还属于低级菩萨,于六道中生死轮转,是由业力决定的,不得自主的;登地菩萨与佛菩萨,已证悟到清净法身。 所以,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于六道生死中,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能够自由作主的,属于高级菩萨,神通自在,分身百界,无量化身,普度无量有情故。 菩萨在实践菩萨道的历程,乃至度化众生的当中,其智慧与慈悲的运作,随各人的根机深浅,利钝偏圆,发心轻重有所差别,现在分别叙述三种菩萨,何等为三? 恭录如下:三种菩萨:一、 悲增菩萨。 二、 智增菩萨。 三、 悲智双运菩萨。 一、 悲增菩萨何谓悲增菩萨? 所谓悲增菩萨者,就是重于悲心的菩萨,所谓: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生,菩萨于此初发心。 此悲增菩萨,于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皆以大悲心为前提,往往缺乏智慧的开导,有时候不能与中道相配合,因此,不能把事理处断很圆满,顾此失彼,顾彼失此,美中不足,仍然有缺陷故,再严重者,佛门称之为『败壤菩萨』,就是凭着勇猛的发心,与悲心的流露,对于佛教之教义,似懂半懂,盲修瞎炼,没有智慧引导,易于闯祸。 此辈发心菩萨,重于悲心的增上缘,多少存留感情之意,常为别人着想,忘了自己的境界尚不足,因此为了度化他人,反而自己有堕落的危机! 如自己不能游泳,想要救沉溺的人,随时皆有生命的威胁,所谓:泥菩萨过江。 正如此意;菩萨行者,功夫不足,智慧浅薄,自度尚不能,焉能度人! 大智度论云:『凡夫未断惑,因而发愿,历历生生,欲留娑婆度化众生,如同一只破漏之船,想运载一人过河,无有是处。』悲增菩萨本身尚未证成果位,无明惑业未断,智慧不足,信愿不足,神通不足,三业大用不足,如此缺陷累累,将如何度众生呢? 自己未能自度,而先度人,如此发心,是不尽理想的,随时随地皆有堕落三涂的危机,纵然发挥慈悲的功用,此慈悲因无智慧参与运作,带有感情意识成分,以感情意识度化众生,就蕴藏有我执的作用,会带来美中不足,不能与纯粹的佛法相应共鸣,逐步流俗,不知不觉自陷陷人! 历代祖师云:『凡夫发愿,欲留此娑婆世界,历历生生,度化众生,圣者所不容,何以故? 犹如逼鸡下水。』由此可见,只凭慈悲之心,想要度众生,自己又没有具足相当的功力,种种条件又不足,自度已发生困难,度人岂不是纸上谈兵,徒劳无功,欲升反堕! 是故,悲增菩萨往往因悲心所流露,不顾自己安危,勇往直前,欲度化众生,具有浓厚宗教情操,依此而为,总是无法尽善尽美的,从中应该有智慧的融注,慈悲与智慧等持,只管齐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中道相应,岂不妙哉! 二、 智增菩萨何谓智增菩萨? 所谓智增菩萨者,就是着重智慧的修持,处处以智慧为引导,能以智慧透视人事物的真相,而心地明朗不迷;以大智慧观照人生观与宇宙观,自性觉照五欲六尘,了知诸法空无自性,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总显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一切法无自性空。 以此智慧觉照万法,无非空性,无非幻有,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生命与诸法当体即空,不可得不可住,得亦得不住,住亦住不得,本质不坚牢,是故可坏性、无常性、幻化性、空性、无自性、非独立性、不自在性故。 智增菩萨能洞彻一切诸法实相本体,了知万法原来空幻不实,因此,不着迷一切诸法,对五欲六尘无心,永处觉照,不惑不动,不沾不染。 如此一来,自性智慧倍增,解脱得快,超越得快,速证空性得快,与菩提相应快,与涅槃共鸣火速。 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不知无常者,则不知空性;不知空性者,则不知涅槃;若不知涅槃者,始终不得证涅槃。 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若能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如是正见,诸佛赞叹,诸大菩萨欢喜,天龙八部拱手嘉许。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大般若经云:『观一切法平等平等,皆以无性为性。』大般若经云:『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义若文,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大般若经云:『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故。』大般若经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引经据典的节录下来,经文明确启示,三世诸佛示现人间,阐扬佛法之际,无非令一切众生,悟明诸法本性空,与本性空相契应,因而证悟菩提;若不与本性空相应,此人不明佛所说义,若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 以智慧为增长进道的菩萨,就是着重智慧解脱,以速证涅槃,速证菩提为前提,此辈之智增培萨,假使没有慈悲心的滋润,或多或少,会踏入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往往会秉怀独善其身的倾向,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速想证入涅槃,不想于三界生死中度众生,一切有缘就度,无缘就随缘了。 智增菩萨于五欲六尘中打转,觉得身心疲劳不堪,众生个性刚强,难调难伏,众生不好惹,一方面,于无量劫中,受生死轮回之大苦难,一想起就心生恐怖,于是厌恶娑婆,欣慕涅槃,早登涅槃。 此辈之智增菩萨,也是美中不足的,以智慧观照人生,与宇宙真相后,了知万法空幻不实,随即不沾染尘欲,心对境不生心,永寂如空,证入涅槃;因此,度众生之心愿,也就不悲切了。 一旦修行落入空智,失去大悲心,当下就失去了修行者本有的风范,顾此失彼,顾彼失此之缺陷油然而生,并失去了智慧与慈悲中道法,是故:龙树菩萨云:『悲愿不足而空智生,必堕声闻。』正如此意,在修行的过程,着重智慧解脱的菩萨,应该有如此共识。 智慧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一把无形利剑,能透视尘欲真相,能洞达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本来面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依智慧而共证无上菩提,我们凡夫众生也不能例外,也要依大智慧而共度生死无明根,这是无可或疑的;但是在修行的历程,智慧与慈悲要运作得合乎中道,才不至于陷入偏重智慧失去慈悲,乃至堕入声闻缘觉二乘,有关这点,岂可不慎哉! 三、悲智双运菩萨何谓悲智双运菩萨? 所谓悲智双运菩萨者,就是此辈菩萨,在修行的过程,能够运作智慧慈悲合乎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智慧中有慈悲,慈悲中有智慧;当运作慈悲之际,智慧在慈悲中;当发挥智慧之时,慈悲在智慧中。 智慧就是慈悲之体,慈悲就是智慧之用。 智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智慧。 离开智慧别无慈悲之用,离开慈悲别无智慧之体;用不离体,离体别无用;体不离用,离用别无体;体即是用,用即是体,体用一如,无二无别。 智慧与慈悲,是一如的,这称之为智慧与慈悲等持,是一体两面说,正等无异,无二无别。 悲智双运的菩萨,在修行进道的历程,始终能悲智等持,不偏失一边,所以在道业上能勇猛精进,如鸟双翼,任鸟纵横无碍,翔空自在;又如虎添翼,显威自得。 运作智慧与悲恰当,如水乳交融,不一不二,菩萨在自己修行的当中,为上求佛道,能运作智慧破一切无明惑,无所障碍;在度化一切众生之际,能普施慈悲心引度一切众生,信佛学佛,从中无所障碍,何以故? 因为悲智双运菩萨行者,在度化众生之时,能悲心中有智慧的运作,圆融无碍故;在上求佛道之际,自己念念不忘菩提心,菩提心中有慈悲故。 诸位同参道友们! 我们有机缘信佛学佛,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动机,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理想与归宿,都是一致的,那么,在菩萨道的历程,悲智双运的菩萨,顾名思义,别无选择,当下就是我们的理想菩萨,是我们遵循的方针,是我们的导航! 悲智双运的菩萨道,具足佛法的中道法、不二法门、实相法、第一义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目标与归宿。 菩萨与六度波罗蜜之关系大乘佛法以六度万行为修行大纲,菩萨修行在因地的时候,必须依六度波罗蜜为修行法则,一一 进修入道,可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安乐的彼岸,由轮回的此岸到达免受轮回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达光明的彼岸,由无常的此岸到达永恒不变的彼岸,由束缚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由污浊世界的此岸到达清凉无垢世界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由凡夫的此岸到达圣者的彼岸。 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依六度波罗蜜的修证作为桥梁,才能到达彼岸;菩萨修行为因,将后成就佛道是果,由因到果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有待菩萨广修六度波罗蜜来圆满成就。 六度波罗蜜的圆满成就,就是菩萨道的圆满成就,六度波罗蜜是菩萨实践的法门,六度波罗蜜是成就佛道的阶梯,是转凡入圣的宝筏;此六度法门成就的时候,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时候。 由此可知,菩萨道与六度波罗蜜是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离六度无菩萨,离菩萨无六度;六度因菩萨而有,因有菩萨方有六度,菩萨与六度之关系,如形影不相离故。 现在分别将六度波罗蜜阐扬叙述如下:六度:一. 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度悭贪。 二. 持戒(律仪度、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度毁犯。 三. 忍辱(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度瞋恚。 四. 精进(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度懈怠。 五. 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乱。 六. 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痴。 一、布施波罗蜜何谓布施波罗蜜? 所谓布施波罗蜜者,有三种布施: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为财施。 菩萨能正见布施的我是空性的,所布施的东西也是空性的,布施的对象也是空性的,三者皆为空性,幻化了不可得,诸法所成,缘起性空,性空不碍缘起。 三者虽然空性,但不坏假有,伟大的菩萨能洞彻诸法本空,是故,对布施的一切东西,心不生惋惜,亦不生后悔,心地如如不动,与空性相应,不隔毫端,当下解脱。 菩萨体证三轮体空,自性清净心显露,当下度脱悭贪之心,是名财施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译成华语是『到彼岸』的意思,『度脱生死轮回』的意思,『事情办圆满』的意思。 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所闻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是名法施。 佛法的布施可令他人觉悟,因为,佛法是觉悟之法,能令一切众生觉悟! 众生沉迷五欲六尘,深根蒂固,执迷不悟,刚强难化,实在很可怜,自己不知不觉,如是相续造业下去,终无止息,甚可怜愍! 假使能为众生说一句一偈佛法,只要他能听得下去,由迷妄中清醒过来,因而猛然觉悟,精进信佛学佛,解脱生死轮回,如是说法之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十方诸佛所赞叹,天龙八部所拥护,是故:维摩诘经云:『一切诸供养,法供养为最。』三者无畏施:就是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和痛苦,是名为无畏施。 众生轮回生死,受一切痛苦,苦不堪言,乃至怖畏生死之际,我们能发大慈悲心,为这些怖畏与痛苦的人,作狮子吼,广说一切佛法,令这些怖畏者明了佛法真实义理,因而消除恐怖畏惧之心,令安住佛法中,得到安详自在,是名无畏施。 菩萨行布施,就是要度尽自己的悭贪之心,吝啬之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狭小之心,没有喜舍之心,没有慈悲之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厌之心,使这些不清净之心,一一的净化掉,一一的消除掉;菩萨的布施,使自己的本性更光明、更富有、更充足、更圆满。 心里有所求,就是心里有缺陷、不充足、未光明、未解脱。 心里能喜舍布施者,就是心里充裕,光明圆满,解脱自在,无欠缺故。 所谓:古德云:『人到无求品自高。』菩萨能正见如此,是故,累生累劫不断做布施工作,为了能让自性福慧圆满,一方面也能与无量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美好的法缘,也等于为自己铺路一般! 佛门有句名言:『未成佛之前,要广结善缘。』总而言之,菩萨道的行者,对布施波罗蜜应有正确的共识,布施的宗旨在于度脱悭贪之心,悭贪之心不布施出去,不净化出去,真如本性始终不得彰显;凡夫俱生我执成习,悭贪已无量劫,自性中的我执太深,障碍本性,致使清净本性无法流露而出! 如云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风吹云散,太阳自显,照耀大地,大地呈现一片光明;菩萨广行布施,为度脱悭贪之心,令自性显露光明,亦复如是。 布施乃破悭贪的前阵,入正道之初门,菩萨道的行者若依此而进修,则获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 分别叙述如下:布施十种功德利益:一、 降伏悭吝二、 舍心相续三、 同其资产四、 生豪富家五、 生处施心现前六、 四众爱乐七、 入众不怯八、 胜名流布九、 手足柔软十、 不离知识一、降伏悭吝何谓降伏悭吝? 所谓降伏悭吝者,就是菩萨道的行者,若能布施,则鄙悭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是名降伏悭吝。 二、舍心相续何谓舍心相续? 所谓舍心相续者,就是菩萨道的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是名舍心相续。 三、同其资产何谓同其资产? 所谓同其资产者,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之别,是名同其资产。 四、生豪富家何谓生豪富家? 所谓生豪富家者,就是行菩萨者,于一切财施,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是名生豪富家。 五、生处施心现前何谓生处施心现前? 所谓生处施心现前者,就是行菩萨道者,此生既能行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是名生处施心现前。 六、四众爱乐何谓四众爱乐? 所谓四众爱乐者,就是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是名四众爱乐。 七、入众不怯何谓入众不怯? 所谓入众不怯者,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是名入众不怯。 八、胜名流布何谓胜名流布? 所谓胜名流布者,就是菩萨道的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无住相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是名胜名流布。 九、手足柔软何谓手足柔软? 所谓手足柔软者,就是行菩萨道者 ,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是名手足柔软。 十、不离知识何谓不离知识? 所谓不离知识者,就是行菩萨道者,自初发心行布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是名不离知识。 二、持戒波罗蜜何谓持戒? 所谓持戒者,就是让我们身口意三业摄伏,不令做出毁犯之事,以达到三业清净为宗旨,是名为持戒之义。 戒律虽多,一切之戒无非调伏身口意三业;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属身戒也。 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皆属口戒也。 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属意戒也。 菩萨道的行者于此三业之戒,自己既然能坚持不犯,又能辗转化他,广弘戒法,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 这话如何而说呢? 因为持戒不毁犯的当下,是本份之事,谈不上利益众生,做人总不能杀人吧! 做人总不能盗取别人的财产吧! 做人总不能强奸良家妇女吧! 做人总不能说谎话吧! 做人总不能饮酒闹事吧! 做人的根本条件应该守好五戒,若五戒守不好,就失去当人的条件,虽然为人,但内心已不构成为人的思想领域,外在的肉躯更不用谈了! 逐渐腐化不堪矣! 佛经处处呼吁,时时叮咛:造作五逆十恶,是堕落三恶道的根本原因;守护五戒,是奠定当人的条件;守护十善,是上升天上,当天人的条件;勤修四圣谛法,是转凡入圣,当声闻的因素;证悟十二因缘,体证诸法空寂,是当缘觉的宝筏;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兼善天下,是当菩萨的根本泉源;体证法法平等,通达不二法门,中道法、第一义谛、因圆果满、成等正觉、福慧圆满,是当佛的标准。 由此可见,十法界有十法界的标准,不会有错误,种下何因,必定得成何果! 菩萨能了知持戒是本份事,为度脱自性之毁犯心,能让菩提心性显露故;若能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劝化一切众生,能坚持戒律,广弘戒法,辗转化他,若能如是,是名持戒菩萨。 持戒能度脱毁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道的行者,能坚守护持戒律,则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 分别叙述如下:持戒十种功德利益:一、 满足智愿二、 如佛所学三、 智者不毁四、 不退誓愿五、 安住正行六、 弃舍生死七、 慕乐涅槃八、 得无缠心九、 得胜三昧十、 不乏信财一、满足智愿何谓满足智愿? 就是行菩萨道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是名满足智愿。 二、如佛所学何谓如佛所学? 就是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是名如佛所学。 三、智者不毁何谓智者不毁? 就是菩萨道的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意无过,凡是有智慧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是名智者不毁。 四、不退誓愿何谓不退誓愿? 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坚持净戒,求证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是名不退誓愿。 五、安住正行何谓安住正行? 就是修习菩萨道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是名安住正行。 六、弃舍生死何谓弃舍生死? 就是修菩萨道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是名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何谓慕乐涅槃? 就是菩萨道的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是名慕乐涅槃。 八、得无缠心何谓得无缠心? 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是名得无缠心。 九、得胜三味何谓得胜三昧? 就是修菩萨道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而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是名得胜三昧。 十、不乏信财何谓不乏信财? 就是行菩萨道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深具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是名不乏信财。 三、忍辱波罗蜜何谓忍辱波罗蜜? 所谓忍辱波罗蜜者,即是忍受各种侮辱而不起瞋恚恼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动的自性中,称之为忍辱波罗蜜。 忍辱有三种,何等为三呢? 一者生忍:所谓生忍者,就是受别人恭敬供养中,内心不生骄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动;乃至受别人痛骂瞋恨,挨打破害之时,心地保持如如不动,不生怨恨。 换句话说,就是受一切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了知万法空性,是无常性,是如幻如化性,心地不被外境所惑动,本性当下安住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中,不动不摇,是故,称之为生忍。 二者法忍:所谓法忍者,就是受一切寒热风雨,饥渴煎熬,如是等法的恼害,心地亦能安能忍,不生瞋恚忧愁之心。 也就是说,受一切客观环境所逼恼,如值酷热炎暑,苦痛无限;或气候大寒流,无处可避寒,处处苦恼;或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得吃喝,饥饿难堪,凡夫遇到这些逼恼之事,往往困惑本性,而菩萨的行者,则了知这一连串的事实,皆是因缘果报的展现,不怨天尤人,心中无丝毫不满的怨言。 菩萨能了知这些环境的逼迫,完全是业报现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毕竟空幻不实,不坚牢故,因此,自然就不会对恶劣之环境产生顽抗,内心深处的不满,不息也得息灭了,因为了知万法真相,自自然然就不会对万法共争共辩,既然不会共争共辩,本性的苦恼心也就安息下来,处于不生不灭的佛性中,如此一来,称之为法忍。 三者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者,就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而自性如如不动,是名为无生法忍。 换句话说,一切诸法,性相本空,毕竟无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证也,是故,名之为无生法忍。 我们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要有个共识,佛为什么要说忍辱的真谛? 其动机何在? 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的说,佛说忍辱的真义,在于度脱众生之瞋恚心,众生因为有愤愤不平的瞋恚,佛才说忍辱法门来对治;瞋恨之心毒死我们的法身,致使法身慧命不得显露,是故,佛说忍辱对治瞋恚心。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有瞋心就无佛心,有佛心就无瞋心;瞋心净化清净,瞋心是佛心;佛心染垢不净,佛心是瞋心;佛心与瞋心本来不二心,只是迷悟有别,染净有别;在迷妄中,佛心是瞋心;觉悟后,瞋心是佛心。 佛说忍辱法们,其宗旨在令瞋心能平息下来,瞋心一旦平静下来,就达到度脱的意义,度脱是度瞋心,令瞋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中,使之如如不动,瞋心平息如如不动,当下瞋心何尝不是忍辱心,忍辱心又何尝不是瞋心? 离开瞋心何有忍辱心,离开忍辱心何有瞋心? 何以故? 忍辱者亦是瞋心者,瞋心者亦是忍辱者,无二无别,正等无异,迷悟有别,染净有别故。 菩萨道之行者,若能了达如是真义,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菩萨,不愧是菩萨。 我佛门弟子,若能如是正见忍辱度瞋心的真实义理,当下肯定,自性不动不摇,始终一如,此人则能入道,必定受十方诸佛授记,十方诸佛加持,十方诸佛悯护,永不退转于忍辱波罗蜜,毕竟成就无上佛道。 巍巍菩萨道,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艰难无比,菩萨道实在太伟大了,行菩萨道要无尽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尽的奉献牺牲,令大地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显示出菩萨道本怀风范,可歌可咏,已道尽菩萨道应持之动机与目的了。 安忍于大乘菩萨道,而保持道心永不退转,是件不容易之事。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大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有很多人发大乘心,欲成就佛道,往往遭受到种种逆境或顺境,会因此丧失菩提道心,几乎全部覆没,要找到一二个不退道心者,实在很难得。 现在来谈谈舍利弗行菩萨道的一段经过:舍利弗他在往昔因中,六十小劫以前,行菩萨道,发大勇猛心,精进用功,为成就佛道而努力,很刻苦耐劳的修忍辱行,他不但愿意将自己所有房屋、田园、财产很欢喜的布施给别人,甚至连身体、性命,也毫不吝啬的愿意布施给人家。 他发下这么真切的心愿,可说惊动天地,于是,就有天人想来试试他的忍辱道心如何! 有一位天人化现一个二十余岁的青年人,在舍利弗必经的路上等候,远远见到了舍利弗的时候,就大声嚎哭,舍利弗见了这种情况,很不忍心,就向前安慰一番:舍利弗开口道:『请问这位青年人,为何如此伤心? 伤心何事?』青年人说:『师父啊! 向你说也没用,问也是多问的,当然内心很伤心!』舍利弗说:『我是学道的出家人,发大心愿,要救度苦难众生,只要你有困难,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以满足你的心愿。』青年人说:『师父你是帮不上忙的,我在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间上的宝物,而是我母亲患了不治之病,根据医生的说法,一定要修道人的眼珠与中药,一同煎熬,我母亲之病才能医好,一般人的眼珠实在不易找得,更何况修道人的眼珠怎能布施给我呢? 想到病床呻吟待救的母亲,我内心就伤心而起,无奈痛哭!』舍利弗说:『没关系,我是修道人,我愿意布施一个眼珠给你,来救你母亲的病难。』此时此刻的舍利弗,心中想着:我有两个眼珠,布施一个给他,还有一个眼珠,仍然可以看东西,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妨碍,于是下大决心,毫无考虑的忍受一切痛苦,将左眼珠用手挖出,交给青年人:舍利弗说:『很感谢你成就我的菩萨道,我的心愿已成,请拿去煎药吧! 谢谢!』青年人说:『糟糕啦! 我要的眼珠是右边的眼珠,你太冲动啦! 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呢? 医生说一定要右边的眼珠才可医病,那怎么办呢?』舍利听了这些话,他都没有怪罪别人,只怪自己没有向别人问清楚,当下就把左眼珠挖下,是自己的错,刚才把左眼珠挖下,还有右眼珠可以看东西,现在再把右眼珠也挖也来给他的话,那连走路都成问题了,舍利弗心里想:反正既然发心了,发心就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 于是,勇猛忍苦的把右边的眼珠又挖下来,交给青年人,这时候的舍利弗,双眼却瞎了,青年人接过舍利弗的右眼珠,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又将舍利弗的右眼珠在鼻子上嗅一嗅,当场往上一摔,态度很不高兴。 青年人说:『你根本不像修道人,修道人的眼珠怎会这么臭,又难闻,怎么能煎药给我母亲医病!』青年人又骂又叫的,同时用脚踩着舍利弗的右眼珠。 正当此时此刻的舍利弗,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他的耳朵并没有聋,他听到青年人骂他的每一句话,并且听到他用脚踩踏眼珠的声音,正当此时的舍利弗,终于叹了一气,心中想着:众生个性调难伏,不易度化,菩萨道难行,我不想再进修大乘,我还是先重于自度自利的修行功夫才对! 舍利弗心里想到这时,突然天空出现很多天人,对舍利弗说道:『修道者,你不要灰心,更不可退失菩萨道的意念,刚才的那位青年人,是我们天人故意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你修行的境界很高深,忍辱功夫很坚定,你应该继续,为证菩提心之愿,勇猛向道,为发菩提心之愿,勇往直前,实践你的菩萨道,不久之后,即可证成圣果。』道心将近退失的舍利弗,听了天人的这一番话,内心觉得很惭愧,又再度发起利他的菩萨道心,就在那时候,舍利弗就已成就不退道心的菩萨行者。 六十小劫以来,舍利弗修行更加精进,在这一生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依佛出家,七天内即证成阿罗汉圣果。 成为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 诸位同参们! 由舍利弗在因地修行中看来,可见菩萨道实在难为难当,菩萨道的考验实在太多了,考验有深有浅,有些考验,防也防不住,一关一关难,也难怪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大菩提心,无法住不退转,几乎都退堕下来。 菩萨六度当中的忍辱度,由此可见。 行忍辱相当不容易,行忍辱的历程,往往功力不深者,几乎败阵下来,乃至退堕不前,伏地向瞋恨心认输,战战兢兢,恐惧不安,何以故? 瞋恨心如恶王,瞋恨心如罗剎,瞋恨心如枭雄,瞋恨心如毒蛇,瞋恨心如魔王,瞋恨心如暴君,瞋恨心如密布黑云,瞋恨心如厉鬼。 瞋恨心有如此多的过失,是制造一切罪祸的根源,是令人堕落三恶道的因素,是障碍菩提自性的无明网,因此,我们在行菩萨道的途中,应该随时随地,自我警惕,自我净化,为解脱瞋恨心而用功行,大圣佛陀在经典有如是开导,分别叙述如下:佛遗教经云:『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防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 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令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忍辱是度脱瞋恚之心,菩萨道的行者,于顺境与逆境中,皆能慈忍自在,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 分别叙述如下:忍辱十种功德利益:一、 火不能烧二、 刀不能割三、 毒不能中四、 水不能漂五、 为非人护六、 身相庄严七、 闭诸恶道八、 随乐梵天九、 昼夜常安十、 不离喜乐一、火不能烧何谓火不能烧? 就是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是名火不能烧。 二、刀不能割何谓刀不能割? 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是名刀不能割。 三、毒不能中何谓毒不能中? 就是修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瞋恨毒药,所不能中,是名毒不能中。 四、水不能漂何谓水不能漂? 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一切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是名水不能漂。 五、为非人护何谓为非人护? 非人即是鬼神之类,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是名为非人护。 六、身相庄严何谓身相庄严? 就是菩萨道的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是名身相庄严。 七、闭诸恶道何谓闭诸恶道? 就是行菩萨道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是名闭诸恶道。 八、随乐梵天何谓随乐梵天? 梵天即是色界初禅天也,就是行菩萨道者,慈行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是名随乐梵天。 九、昼夜常安何谓昼夜常安? 就是行菩萨道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是名昼夜常安。 十、不离喜乐何谓不离喜乐? 就是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稳,而自己身心,亦不离于喜乐,是名不离喜乐。 四、精进波罗蜜何谓精进波罗蜜? 所谓精进波罗蜜者,精者不杂,进者不退;精进就是纯粹一心,心地不杂不乱,修行六度万行,勇往进道,始终一心,绝无变异,是名精进。 菩萨道的行者,能够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昼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导教化愚痴顽固者,不辞劳倦,菩萨道人,若能如此发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为精进。 精进有三种,何等为三? 分别叙述如下:三种精进:一、 断精进。 二、 修精进。 三、 求化精进。 一者断精进所谓断精进者:就是众恶莫作的意思,遵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恶,摄伏身口意三业,不犯一切亏损别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五欲六尘,制止三业不造业,让菩提自性彰显,是名为断精进。 二者修精进所谓修精进者:就是众善奉行的意思,修精进比断精进更上一层楼,断精进就是修行的本份事,当人本来就是应该要安份守己,不可做坏事的,本来就是不可犯五逆十恶的,人道的标准,应该遵守五戒十善的;若不遵守五戒十善的话,根本没有资格为人,犯了五逆十恶者,那更加严重了! 修精进为什么比断精进要高一层境界呢? 因为断精进是自己修行断恶的基本条件,是令自己上进菩提的本份事。 修精进的立场就不一样了,修精进具有断恶行善的双重关系;狭义而言,应该断一切恶;广义而言,应该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亦能守五戒十善,不犯五逆十恶,若能如此进修,是名为修精进。 三者求化精进所谓求化精者:就是完全发挥出菩萨道的精神,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旨;赅摄信愿、慈悲、智慧的总集合,是名为求化精进。 发过菩提心者,皆具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意愿;对自己而言,广学一切佛法,精进六度波罗蜜,是为了成就自己的菩提道业,末了,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常寂常照,证成佛果。 对众生而言,成佛做什么? 成佛是不是一切就没事了呢! 成佛之后,大慈悲心自然流露,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救度众生之愿,累生累劫无尽利益众生,唤醒一切有情,普令觉悟人生与宇宙真谛,共证共登佛道。 菩萨道的行者,若具足如是正见,依此正见而实践,是名为求化精进。 总而言之,精进是对治懈怠而言,众生易生懈怠,佛说精进之义,是为对治众生懈怠之心而设的;因为,懈怠心会令人堕落,令人放逸,恍恍惚惚,得过且过,醉生梦死,麻木不仁,虚度光阴,了此残生,把可贵的人生被懈怠心空度过,白走人生一趟,命终随业所牵制,流浪六道,三界往返不休不止! 这一连串的因缘果报,无非懈怠之心,所引起的导火线,因此,带来无止境的浪迹生死,动经尘劫,始终难与佛法相遇,无法得到三宝的光明,永守长夜黑暗,如此一来,就成为可怜悯的:三界苦命儿,六道流浪汉。 精进能使菩提道业早日成就,懈怠会导致修道者的放逸,因而堕落,精进与懈怠是强烈的对比,十方三世诸佛皆以精进之心,而证成佛道,我们欲成就佛道,亦须以精进之心,勇猛进修,广修六度万行,才能成就佛道。 菩萨道的行者,了知精进是对治懈怠而设,因此,发大勇猛心,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可获得十种功德利益,出自月灯三昧经,何等为十? 分别叙述如下:精进十种功德利益:一、 他不折伏二、 得佛所摄三、 为非人护四、 闻法不忘五、 未闻能闻六、 增长辩才七、 得三昧性八、 少病少恼九、 得食能消十、 优钵罗华一、他不折伏就是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二、得佛所摄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是名得佛所摄。 三、为非人护非人即是鬼神之类。 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是名为非人护。 四、闻法不忘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是名闻法不忘。 五、未闻能闻就是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是名未闻能闻。 六、增长辩才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是名增长辩才。 七、得三昧性三昧是梵语,翻译中国话,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 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间之相所变迁,是名得三昧性。 八、少病少恼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 九、得食能消就是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十、优钵罗华优钵罗华是梵语,翻译华言叫做青莲华,以其出于污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稀有之想。 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懈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着,犹如此华,见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优钵罗华。 五、禅定波罗蜜何谓禅定波罗蜜? 所谓禅定波罗蜜者,就是以心安住于一境,而离尽一切散乱,是名为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禅内定,是名禅定。 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名为禅定也。 菩萨修行禅定之时,心不杂乱,一心寂静,内外一如,无惑无动,是名为禅定。 禅定有二种:一者世间禅:所谓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是凡夫所修的禅定,这种禅定未能出世解脱,仅于三界内的定境,定境若消散,亦然有堕落的危机! 所以,称之为『世间禅』,又称之为『凡夫禅』。 二者出世间禅:所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的禅定 。 菩萨道的行者,了知时间与空间,是因为执着而存在的,心中若无执着时间与空间,那么,时空是虚幻不实的错觉作用;十方诸佛已证入甚深无上的禅定,在诸佛的解脱心境,丝毫无时空观念,何以得知呢? 因定破时空,三际如幻,执着而有,若无执着,错觉时空无由存在! 比如一对恋爱情侣来说明,彼此约会,时间已超过了,由于他们内心一直执着时间,念念时间,拚命看手表,心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等得内心非常火急,心神不得安宁,内心有许多问号,为什还没来,是否忘啦! 是否变心啦! 是否移情别恋啦! 是否父母知道阻挡啦! 是否事忙延迟啦! 这时刻的情侣,眼看手表,一秒一秒而过,一分一分而过,在时间的消逝中,心如刀割,痛苦得不得了,不得了又无奈,抱着沉痛的心情,两腿走来又走去,等不到另一半……。 正在这时候,一秒如一分,一分如一时,一时如一日,内心对时间带有强烈的执着,心与分秒不离,无有距离,这时候的心,分分秒秒皆是心,心即是分分秒秒,心与分秒正等无异。 由事实如此的表现,内心强烈挂念情侣为何未来,拚命执着看手表,分秒必争,如此一来,时间观念更分明,更注意,更重视了;时间本无,无中却生有了,实在很可悲! 众生就是陷落于执着意识,无法自拔,身陷其境,不得自知,时间也就随着无中生有了,众生就如此沉迷于时间中过活,始终不得觉悟,有几个人真正能够明白呢? 道理在此处已显露无余了。 由恋爱的一对情侣来说明,就很明显的呈现一个事实,只要是世间的人事物,皆可依此类推,无过如此,若越轨而说,不如法而说,是世间迷妄之说,是外道说,是魔王魔女魔民所说。 同样的理由,依此类推,普天之下,世间一切人事物,若有如此共识,能正见执着、罣碍是禅定的通病,依此共识而实践修持,必定能证悟甚深无上禅定,因为,十方诸佛声闻缘觉菩萨,皆依此循进而入涅槃故。 禅定破时空,时空是众生因执着而有,因有才落入永有的意识观念,根深柢固,难以纠正,若要纠正他,反而挨骂或挨打,甚至说我们的脑筋有问题,要剖开洗脑,要住精神医院静养一段时间。 我们说他们不识时间与禅定的真理,实在够可怜,值得同情! 但是他们也会说我们也蛮可怜的,值得同情,学佛学到最后,脑筋似乎有问题;如此看来彼此之间,到底是谁可怜谁! 谁同情谁! 谁是有问题者! 我想:悟者自悟,迷者自迷,体验者自有体验者,无体验者自有无体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位同参道友们! 你们说是吗? 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之为四圣,四圣皆证悟菩提;佛菩萨入涅槃,于涅槃出入自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无尽的度化无量众生;了知诸法所成,无非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毕竟当体空性,无有实体可得;诸法的本性,当下就是空性,空性是诸法的本性,因此诸法之性,空幻不可得。 空性不碍缘起,缘起不碍空性;空性建立在缘起而说空性,空性不坏假有;缘起建立在空性而说缘起;离开缘起无空性,离开空性无缘起;缘起即空性,空性即缘起,当下缘起与空性就是一体的,是一体两面之说,是空是色,色空不二,无二无别,正等无异。 菩萨的行者能体证到如此,心地自然对万法万境,不生取舍,不沾不染,无惑无动,光明自在,本性风光,大展流露,慈悲喜舍,智慧之光,普照大千,纵横自在,无障无碍。 菩萨行者,在广修禅定的当下,能透悟诸法本空之道,缘起性空之道,色空不二之道,是故,不隔毫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同一时间,同一处所,无时无刻皆在禅定中,大千世界每一处所也都在禅定中。 何以故? 禅定破时空也。 禅定破时空,对四圣而言,是毫无疑惑的;对凡夫众生而言,是不易正见其真相的,毕竟尚未证悟,更没有经历禅定的体验,甚难突破禅定破时空的正见。 甚至有些爱好禅定者,当下能肯定禅定破时空的理论与实际,由于自己没有亲自体证过,心里也就持着似懂非懂,似悟非悟,似禅定非禅定的心理意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态度。 要得到出世禅的解脱自在,必须要有佛经的印证,必须要有证悟者的指导与印证,必须要有善知识的启发导航,才不会修错了禅定,有许多人,心着境而修,心住相而修,有取有舍,爱好神通而修,讲求感应而修,因而走火入魔,成为狂妄的禅病发生! 有人发疯,有人很狂妄,自称是已成佛,自称已证果,自称是菩萨,自称是阿罗汉,自称是祖师降世,自称是开悟者,这都是没有人指导,已走火入魔的见证,甚为可怜! 甚为可怖! 志公禅师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佛门弟子,中外古今,岂不是有很多狂妄禅者吗? 在这广大的社会里,斑斑可见可闻,自欺又欺人,自狂又狂人,自误又误人,正是佛门所谓:自作自受代替不得也。 若追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修行不得其门而入,理论法则不懂,教理不通,又加上没有善知识的开导,心着境修行,盲修瞎炼,横冲直撞,闯出毛病来了。 参禅悟道,要具足道理的通达,善知识的教 发布时间:2025-05-09 12:07:1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