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9、叹父德行喻 内容: 《百喻经卷上》9、叹父德行喻译文:从前有个人在大家的面前赞誉自己父亲的人品:“我父亲仁慈宽厚,不损害他人,不拿不义之财,行为正派,实话实说,并能够关心和帮助别人。 ”这时有一个愚蠢的人,听到这些话,就接着讲:“我父亲的品行超过您的父亲。 ”大家便问:“有什么品行呢? 请具体说一说。 ”愚人回答:“我父亲从小就断绝了性行为,从未与异性接触,做不干净的事。 ”大家发问:“如果他断绝了性行为,怎么会生下你呢? ”惹来了大家的一片讥笑声。 这就像社会上没有常识的人,想称赞别人的品德,但不了解实际情况,反而会招来人们的诋毁和议论。 这和愚蠢的人,本意是赞誉父亲,却由于表达不当,惹人讥笑的道理一样。 解说:名实相当,方能完美地达到目的。 百喻经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百喻经》9、叹父德行喻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 ”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 ”愚人答曰:“我父小来,断绝淫欲①,初无染污②。 ”众人语言:“若断淫欲,云何生汝? ”深为时人之所怪笑。 犹如世间无智之流,欲赞人德,不识其实,反致毁呰③。 如彼愚者,意好叹父,言成过失,此亦如是。 注释:①淫欲:在性行为上放纵,违反社会道德。 本文指性行为。 ②初无染污:从未与异性有过接触。 ③毁訾:诋毁议论。 辨析:从初衷上看是相同的,但结果却相去甚远,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树一精神”的说法。 在自然中,如果认起真来,也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 在世界上亦无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但作为人,有一点在生活中是相同的,就是都需要理解、信任、关心、鼓励和充满爱的心,孩童需要鼓励,老者也同样如此,也许在经过了许多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的岁月之后,更需要也更能体会出鼓励和尊重的内涵和意蕴。 当然适当的方法和善意表彰的意愿要统一。 要想使动机和效果相合,把握分寸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牦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4 09:14:0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