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19之乘船失釪喻 内容: 《百喻经卷上》19、乘船失釪喻译文: 从前有一乘船渡海的人,不慎把银制的器皿掉到海里。 当时他想:“我现在就在水面上做个记号,以后再来打捞。 ”过了两个月,他到达师子国,看到一条河,就到水中寻找那只丢失的银盆。 旁边的人问道:“想做什么呢? ”他回答:“我以前丢失了一只银盆,现在想找回来。 ”旁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 ”回答说:“在刚渡海的时候。 ”又接着问:“丢了多长时间? ”回答说:“丢失了两个多月了。 ”又问:“丢失两个月了,为何在这里找呢? ”他回答:“我丢失银盆时,在水面做了记号,原来在水面划的记号,与这里没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寻找。 ”旁人又接着再问:“水虽没有不同,但你以前丢失是在别处,现在却在这里寻找,怎么可以找到呢? ”这时周围的人都对此大笑不止。 这就好比外道的修行者,不去参悟佛理,专门修习相似善法,刻意苦行,来求得解脱。 就像愚蠢的人,在海中丢失银器,却在河中寻找。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19、乘船失釪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①,堕于水中。 即便思念:“我今画水②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 ”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③,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欲何所作? ” 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 问言:“于何处失? ”答言:“初入海失。 ” 又复问言:“失经几时? ” 言:“失来二月。 ” 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 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 ”又复问言:“水虽不别。 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④,相似善⑤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 犹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注释:①釪:同盂,食器。 ②画水:随划随合,无法作记认,所以愚人说本所画水,与此无异。 ③师子诸国:即僧伽罗国。 意思是执师子国、师子国,宋以后的著作如《诸蕃志》作细兰。 一九七二年改名为斯里兰卡。 关于此国的由来,《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的记载很是详细。 ④正行:真正的行业。 对邪行而言。 ⑤相似善:指似是而非的善。 源流:《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说:关于苦因,吕澂先生有一段概述,介绍了当时各派思想的差异和背景,可作为参考。 当时学说有两个系统: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 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 通过修定法去认识了那个根本因,便可达到解脱境界。 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即所谓因中无果说。 这一学说用以指导实践,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寻求快乐。 佛陀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十八页)辨析:这个比喻故事,乍看与“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无二,意在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泥古不化,不知变通。 本文中丢失银器的人,其推理更具有模糊性,表现在他可以无视海水、河水的巨大区别,只看到一点,全然不顾其他,这使人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其结果都是一样荒唐可笑。 因此只见到“水”的偏见与只知用苦行的方法来修证智慧,其错误是必然的。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08:06:3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