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 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 内容: 第二章 佛学之史略第一节 印度佛学略史一、结集三藏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殖教,佛之遗教,由诸圣弟子所闻特结漠之法藏。 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集,原因是:佛世时,无文字电录,依口头传诵,恐日久无凭而失传。 或恐外道邪说输入。 另种原因,佛刚灭度,有难调比法跋难防,欢喜而作揭言:“如来示寂,我曹安乐,若有印犯,谁敢河斥。 ”迎叶听后甚悲,于是发动将佛一代教论结集起来。 此次结集,由迹叶为上首,选已证阿罗汉者五百人于王会城外七叶窟内,由阿难诵经,富楼即诵论,代波离诵律。 为经律论三藏,此为上座部,或称五百结集。 末加入窟内者,凡有缴千人,为窟外或外界大众结集,以婆师婆为上首,除S藏外,还有杂藏、禁咒藏为五藏。 称为大众部。 此外还有文殊、弥却、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藏。 第一次结集,有摩揭陀国阿图世王的支助。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后一百年间,出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当时徒众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有跋耆族比丘,与西部摩偷罗耶舍比丘在戒律上产生了异议。 因毗舍离比丘向人乞钱被耶舍发现而引起争执,于是西部以离姿多为上首,有七百人;东部以萨婆迹摩为上首,有万人,在毗会离婆利避园中,举行大结集。 此后公开分裂为二部,七百人为上座歌万人为大众部。 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在位,他极尊奉佛教。 因佛教徒与婆罗门教徒往往纷净,欲重行结集佛典,以救弊端。 召集名德一千人,推目键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三藏。 之后并派请德各地宏扬佛法。 第四次结集,在佛灭后四百年间,有迎腻色沙王尽力尊佛。 当时佛教部派崛起,各据已见,莫衷一是。 于是招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推胁尊者及世友为上首,在湖湿弥罗城,结集三藏,造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这为印度佛教经论有文字记载之始。 二、巴利语及梵语佛典前面几次结集都是以口授,到边腻色迎王时,才有文字的记录。 记录所用之语有巴利语和梵语两种。 巴利语之佛典,在阿育王时,王子摩晒陀至锡兰布教,用印度普通方言,后世名为巴利语。 在一世纪,锡兰无畏波阳伽摩尼三即位,建无畏山寺以供僧。 后寺内分派,互执异语。 王即招集大德比丘五百人,就口传之巴利语三藏,洋为勘正,戴之简册,是为巴利语之佛典,用锡兰士请记录。 书写依印俗,用贝多罗树叶,两面以针刺文字,染以墨,可年久不脱。 至五世纪,中印怫音至锡兰,复将三藏之注流,辑成巴利语,于是巴利语佛典才告完成,流行于南方。 梵语佛典,中印度之语言,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的雅语,济谓合乎吠阳韵律之学问语,后来怫弟子结集经典,亦采用之,流行于北方。 三、南方与北方佛教佛教所传历史之久,地方之广,于时代、国土、民俗。 有种种变化,教义组织及内容亦益丰富。 佛教自阿育工以后,分南北二派,所谓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简称南传与北传。 南方佛教以锡兰为中心,弘传于南洋诸岛,现今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之佛教。 其经典用日利语,多小乘教义。 北方佛教,以大月支为中心,弘传于安息、康居、及葱岭以东诸国。 现今流布于尼泊尔以北、中国、朝鲜。 日本等地之佛教。 其经典之原文为梵语,多诠大乘教义,兼含小乘。 四、三藏十二部三藏者,经、律、论,佛典之总称。 经者,梵语修多罗,泽云经。 有四义、贯、摄、常、法。 贯者,如线贯花,令不失散。 诸法星罗,周散法界,圣人言说,能贯穿法义,令不散乱。 摄者,贯穿深妙法义,摄持所化众生。 常首,三世后挪,随既未留,戴花古今,不可改易。 法者,轨道持义,十界同遵,永为楷模,不变规律。 又译契经,契者,契当至合之义。 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名为经。 藏者、库藏、包含、蕴和之义。 此藏包藏佛所说经典。 律藏,梵语毗奈耶,毗尼之义译。 此译调优,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恶行义。 或云灭,灭三业之过非,此从功能为号。 律即法规、规章之义。 能防止身口恶法,如世法律,断决轻重罪,佛所制定戒律,可以使人止恶防非。 经典中,包藏有戒律的为律藏。 论藏,梵语阿毗达磨,新翻对法,是说以胜智对观真理。 对法是智慧之别名。 对即对向涅架,法指诸法实相理。 或云天比法,此智慧是无比之胜法。 论者,是问答抉择诸法事理,生无比胜智,故名阿毗达磨。 经典中的论议经,是佛自辨法相之义,佛灭后,请大菩萨准佛所说之义而解释、论辩法相义理的论典为论藏。 三藏为佛说法总的内容,十二部经,是将佛所说的教法,分成十二类。 或云十二分经,十二分教,即是十二种形式。 一契经,有总有别,总摄十二部尽。 十二分皆是契经,别即诸经中长行,直直说法义,不限定字句。 二应颂,梵语祗夜,义译重颁,应前长行,重宣其义,或长行宣说,义犹未尽,更以领显之。 三记别,梵语和边罗那。 记者决义。 分别记事。 有三义。 (-)记弟子生死因果;(二)明记分别深密之义(酬答辨析真实义);(三)对弟子接未来成怫之记。 四讽颂,梵语伽阳,即孤起颂,不说长行,直说揭句。 五自说,梵语优阳那,不请而说,为令当来正法久住,无有人问,而自喜说。 六线起,梵语尼陀那,又云因缘。 待线而起之义。 (-)因清而说;(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对治法门)。 七譬喻,梵语阿波陀那,为令本义得明。 事历八体事,梵语伊帝目多伽. 佛说弟子村去世的行业事历。 九本生,梵语阁阳伽,佛自述过去世行菩萨行之因缘。 十方广,梵语毗佛略,直说广大甚深之法。 又云广破、无比,能破诸障,无法比类。 十一未曾有,梵语阿浮达磨,直说请佛及弟子最胜殊待惊异甚深之法。 十二论议,梵语优婆提舍,究问推寻辨明法相义。 此十二部中,契经、重颂、讽颂是指指经文上能诠之文体,余九是从其经文所载别事立名。 过去学者,为便于记忆,编成四句:长行,重颂与记别 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 方广论议未曾有五、部派佛教初百年间,由迎叶、阿难等传持法藏,无有异议。 至阿育王时,逐渐分裂,初仅是上座和大众两部。 大众部至佛灭后,二百年时,展转分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八部。 上座部反之,经二百年,一味和合,当佛灭后三百年初,展转分出一切有、犊子、法上、贤胄、正量、密林。 化地,法藏,饮光、经量等十部、以上十/榔,加根本上座大众二部,合成二十部。 六、佛教在印度之兴衰佛灭度后,有阿育王及边腻色迎王相续提倡。 佛灭初五百年间,全印所宏传者,唯小乘为盛,大乘法久湮闻于世,在一世纪时,北印马鸣出世,外除异道,内抑小乘,独扬大乘法。 随后有龙树、提婆子南印盛弘大乘,宣扬般若性空妙理。 四世纪,中印有无著、世亲承弥勒论师瑜伽法门,阐扬大乘唯识学。 还有德慧,安慧、护法、清辨、戒贤、智光造大论师盛极一时。 佛教势力,遂普及全印度。 八世纪,印度有位商揭罗出世,鼓吹复古思想,重振婆罗门教,排毁佛教。 继则回教徒侵入印度,更受打击,佛教在印度中原,几至绝迹。 发布时间:2025-06-18 13:11:5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