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门宜默不宜喧 内容: 禅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独特之处即在于不以学经闻教而悟入,而是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旨归。 禅宗排斥语言文字的教化作用,祖师们在接引弟子时,往往不是苦口婆心地劝导,而足以一种独特的形象暗示,隐喻、反诘或是一种动作,甚至是一种表情来表达无限的禅意,使弟子在无声的教化中明见禅的意境。 云门文偃禅师(864949)是唐代云门宗的创始人,从小依空王寺志澄出家,跟志澄学律数年,对律宗很有研究。 睦州(今浙江建德)陈尊宿住龙兴寺时。 文偃禅师非常仰慕陈尊宿之名,于是便前往参礼。 陈尊宿接人一向以机锋险峻着称,平时经常闭门不出,不轻易接引来参者。 文偃来时,陈尊宿看见文偃就关门不让进。 文偃敲门,陈尊宿说: 你来做什么? 文偃说: 我有事不明白,来求你开示。 陈尊宿拉开了门,文偃正准备进,陈尊宿又把门关上了。 一连三日都是如此。 第三天,陈尊宿再打开门,文偃急步抢入,陈尊宿一把抓住文偃:快说! 快说! 文偃刚要张口,陈尊宿一把又把文偃推出了门,在关门时夹住了文偃的脚,文偃刹那开悟了。 文偃禅师开悟之后,到福州跟随雪峰义存禅师多年,得到义存禅师的禅法真传。 后又到岭南为灵树智圣禅师的首座。 经三十多年,后层云门山弘法,开创云门宗。 云门文偃禅师作为云门宗创始人,面对别人向他求法,他默然不语,仅以微笑示之。 文偃禅师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他认为禅的真谛并不在于语言文字的讲说,如果以讲说来引领别人开悟,便与其直指人心的宗旨相背离了。 他默然不语的形象就是在告诉习禅者,修禅不能心向外求,而要从观照自心中下功夫。 这种不言之中却蕴含着深深的禅意。 文偃禅师反对直接以言句教化学徒。 文偃禅师指出,大道触目现前,参禅者却舍此他求,殊不知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真如佛性如同满月,乾坤六合都沐浴着它的光芒,条条大路都通达了悟之境。 只要悟入任何一则法门,都可立地成佛。 可人们偏不脚踏实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沉醉于禅机问答,以致于不得其门而入。 殊不知祖师悟达的禅悟极境,是门掩落花春鸟啼的静谧内敛、生机远出的内证境界。 禅门宜默不宜喧现已成为禅门教化弟子所展现的一种方式。 禅宗祖师教化弟子时,并不是从言教和言语上来启示,更不在于弘法场面的盛大。 他们往往是通过一种不明确说出的方式,让弟子们能够心有灵犀,达到通达禅师意旨的目的。 他们教化弟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都殊途同归,在于启示弟子明心见性。 在教化弟子的具体方法上,他们也会采用暗示、隐喻、反诘、动作等多种方式。 所谓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弟子能够放弃对教理名相的执着,从而能够从观照自心中触缘开悟。 隐喻也是禅林中常用指示修证的方式。 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把某事物比喻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通常也叫暗喻。 在禅宗公案中,隐喻通常用看来平时习见的话语或事物表示另外一种佛法深意。 如《景德传灯录马祖传》中云: 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 师云:正是汝放生命处。 这里马祖道一禅师借用安身立命之处比喻佛法深旨。 反诘也是禅门启示弟子的方法。 反诘也就是反问,即当事人反过来对提问人发问。 有许多禅宗祖师通过反问的方式截断禅子的妄见情思,从而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中开悟。 发布时间:2025-06-29 10:39:2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