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十七)无厌足王寄第七无寄行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十七)无厌足王寄第七无寄行尔时善财童子。 忆念思惟善知识教。 念善知识能摄受我。 能守护我。 令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 如是思惟。 生欢喜心。 净信心。 广大心。 怡畅心。 踊跃心。 欣庆心。 胜妙心。 寂静心。 庄严心。 无着心。 无碍心。 平等心。 自在心。 住法心。 徧往佛刹心。 见佛庄严心。 不舍十力心。 这时候善财童子,忆念思惟善知识的教导,而这样想道:「善知识能摄受我,教化我,能守护我,令我于无上正等正觉无有退转。」善财童子作这样思惟时,便生出欢喜心、净信心、广大心、怡畅心、踊跃心、欣庆心、胜妙心、寂静的修行心、庄严佛法的心、无着的解脱心、无碍的圆满心、平等心、自在心、住于法的心、徧往佛刹心、见佛庄严心,以及不舍佛十力的神通心。 渐次游行。 经历国土村邑聚落。 至多罗幢城。 问无厌足王所在之处。 诸人答言。 此王今者在于正殿。 坐师子座。 宣布法化。 调御众生。 可治者治。 可摄者摄。 罚其罪恶。 决其诤讼。 抚其孤弱。 皆令永断杀盗邪淫。 亦令禁止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又使远离贪瞋邪见。 时善财童子。 依众人语。 寻即往诣。 于是善财童子渐渐次第向南行去,经历国土村邑聚落,才抵达多罗幢城,便向人寻问无厌足王所居住的处所。 众人回答说:「这位大王现在正殿中,坐在师子座上,宣布法化,调御一切众生。 可治理的众生,他便治理。 可摄受的众生,他便摄受。 还处罚他们的罪恶,判决他们的争讼,抚育孤苦衰弱的人民,皆令他们永远断除杀、盗、邪淫,也令他们禁止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又使他们远离贪、瞋和邪见。」这时候善财童子依照众人的话,便立刻前往寻找无厌足王的处所。 这是寄第七行——无着行,亦是十度中的方便波罗蜜。 无着是表示方便涉有,不迷于空,事理无滞,不舍不受。 多罗,是明净的意思。 幢,是建立的意思。 这是表示无着行,依般若净明,建立胜行。 王名无厌足者,表示如幻方便,教化众生而无所著,所以没有疲厌心。 遥见彼王坐那罗延金刚之座。 阿僧祇宝以为其足。 无量宝像以为庄严。 金绳为网弥覆其上。 如意摩尼以为宝冠。 庄严其首。 阎浮檀金以为半月。 庄严其额。 帝青摩尼以为耳珰。 相对垂下。 无价摩尼以为璎珞。 庄严其颈。 天妙摩尼以为印钏。 庄严其臂。 阎浮檀金以为其盖。 众宝间错以为轮辐。 大瑠璃宝以为其竿。 光味摩尼以为其脐。 杂宝为铃恒出妙音。 放大光明周徧十方。 如是宝盖而覆其上。 阿那罗王有大力势。 能伏他众无能与敌。 以离垢缯而系其顶。 十千大臣。 前后围绕。 共理王事。 善财童子抵至无厌足王所住的宫殿时,远远便看见无厌足王坐在那罗延金刚座上,有阿僧祇那么多的宝贝,作为金刚座的脚足,有无量宝像以为庄严,金绳为网,弥盖在上面。 又有如意摩尼作为无厌足王的宝冠,来庄严他的头首。 有阎浮檀金作成半月的形状,来庄严无厌足王的额头。 有帝青的摩尼宝作为无厌足王的耳珰,相对垂下。 又有无价的摩尼,作为璎珞,来庄严无厌足王的颈项。 又以天妙摩尼作为印钏,来庄严无厌足王的手臂。 有阎浮檀金作为他的宝盖。 众宝互相间错,成为轮辐。 有大瑠璃宝作为他的竿,有光味摩尼作为他的脐。 杂宝为铃,恒常发出美妙的悦音,放大光明,周徧十方。 像以上种种的宝盖,而弥覆在上面。 阿那罗无厌足王有大力势,能调伏其他一切众生,无人能与他敌对。 他以离垢的缯带,系在他的头顶上。 有十千那么多的大臣,前后围绕着他,共同治理王事。 其前复有十万猛卒。 形貌丑恶。 衣服褊陋。 执持器仗。 攘臂瞋目。 众生见者无不恐怖。 无量众生犯王教敕。 或盗他物。 或害他命。 或侵他妻。 或生邪见。 或起瞋恨。 或怀贪嫉。 作如是等种种恶业。 身被五缚。 将诣王所。 随其所犯而治罚之。 或断手足。 或截耳鼻。 或挑其目。 或斩其首。 或剥其皮。 或解其体。 或以汤煮。 或以火焚。 或驱上高山。 推令堕落。 有如是等无量楚毒。 发声号叫。 譬如众合大地狱中。 在无厌足王的前面,又有十万凶猛的兵卒。 他们的形貌丑恶,衣服褊劣弊陋,手里里执持器仗,摇攘着手臂,瞪着一双瞋恨的眼睛。 众生看见,没有不生恐怖之心。 其国内有无量众生,触犯国王的教敕。 或者偷盗他人的物品,或者伤害他人的生命,或者侵犯他人的妻子,或者生出邪知邪见,或者起瞋恨心,或者怀贪心和嫉妒心。 众生如有作这种种的恶业,他们的身体,将被五缚所绑,而往诣无厌足王的处所。 按照他们所犯的罪,而治理处罚他们。 或者砍断他们的手脚,或者割掉他们的耳鼻,或者挖出他们的眼睛,或者斩断他们的头,或者剥他们的皮,或者分解他们的肢体,或以沸汤煮他们,或以大火焚烧他们,或驱逐他们到高山上,然后把他们推下山去。 像这样无量的楚毒使罪人们发声号叫,就好像在众合成的大地狱中,惨不忍睹。 善财见已。 作如是念。 我为利益一切众生。 求菩萨行。 修菩萨道。 今者此王。 灭诸善法。 作大罪业。 逼恼众生乃至断命。 曾不顾惧未来恶道。 云何于此而欲求法。 发大悲心救护众生。 善财童子看见这种残忍恐怖的情形之后,便这样想道:「我是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来求菩萨行,修菩萨道。 现在这位无厌足王毁灭一切诸善法,作出极大的罪业,逼迫恼害众生,乃至断送他们的生命,也不曾顾虑或畏惧将来要受果报,而堕入恶道。 我又怎能在他这地方求法,发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呢?」所以善财童子有时候对善知识,也会生起怀疑心。 作是念时。 空中有天而告之言。 善男子。 汝当忆念普眼长者善知识教。 善财仰视而白之曰。 我常忆念。 初不敢忘。 天曰。 善男子。 汝莫厌离善知识语。 善知识者。 能引导汝至无险难安隐之处。 当善财童子正在打这种怀疑的妄想之时,在空中有位天人,便告诉他说:「善男子啊! 你应当忆念普眼长者善知识的教化啊!」善财童子一听,便向上仰视而说:「我是常常忆念普眼长者的教化,从来也不敢忘记。」天人又说:「善男子啊! 你千万不要厌倦而离开善知识对你所说的话。 善知识,他能引导你到无险难和安隐的地方。」善男子。 菩萨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议。 摄受众生智不可思议。 护念众生智不可思议。 成熟众生智不可思议。 守护众生智不可思议。 度脱众生智不可思议。 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 天人又接着说:「善男子啊! 菩萨善巧方便的智慧,是不可思议。 你勿对善知识生出怀疑啊! 菩萨摄受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菩萨护念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菩萨能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成熟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菩萨守护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菩萨救度解脱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菩萨调伏一切刚强众生的智慧,也是不可思议。 所以你不要再有怀疑心了。 善知识不会只为自己着想,他的所行所作,皆是为了教化众生。」在修道过程中,常会遇到不同的境界,有时认识不清而丧失本来的意志,故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 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这是说我们修道人要经过很多考验,才能有所成就,而证得真正智慧。 像善财童子这样有大智慧的人,仍会对善知识起怀疑,更何况我们博地凡夫呢? 能真正认识善知识的教化,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众生的习气,你对他们讲真实的道理,多数不一定会接受。 如果对他们说一些邪见、是非、不正当的话,他们就很容易接受。 由此可知,修道不是一件容易事。 菩萨的境界多数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凡夫一举一动都要把它想一想,以分别心来分析考虑一番。 实际上,这种分别的功能,是第六识在作怪,而不是真正的智慧。 你如果以真正的智慧,来判断分别事相,便可以了解前因后果。 如果以识神来分别,有时就会发生错误。 菩萨有时会运用逆行诛杀众生,反而生无量福,得无上菩提。 但是这只有大菩萨,方堪任此事。 此事有二种:①实行——是能了知前人必定作无间罪业。 用无别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 又知前人若舍命之后,必生善道。 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堕地狱,为彼受苦。 彼虽现受轻苦,必得乐果。 ②变化——即是在此文中,无厌足王所现的幻境不是真实,而是菩萨如幻三昧变化出来的种种境界,以来调伏一切刚强犯罪的众生。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 即诣王所。 顶礼其足。 白言。 圣者。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教诲。 愿为我说。 这时候善财童子听了这话之后,便立即往诣无厌足王的处所,向他顶礼叩头,头面礼足,然后说:「大圣者啊! 我已先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而尚未知道菩萨怎样学习菩萨行? 怎样修菩萨道? 我听普眼长者为我介绍,说您圣者,善能教诲一切众生,愿您为我演说。」时阿那罗王。 理王事已。 执善财手将入宫中。 命之同坐。 告言。 善男子。 汝应观我所住宫殿。 善财如语即徧观察。 见其宫殿。 广大无比。 皆以妙宝之所合成。 七宝为墙周帀围绕。 百千众宝以为楼阁。 种种庄严悉皆妙好。 不思议摩尼宝网罗覆其上。 十亿侍女端正殊绝。 威仪进止皆悉可观。 凡所施为无非巧妙。 先起后卧软意承旨。 这时候阿那罗无厌足王治理王城事情之后,便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引入宫殿中,命令与他同坐,然后告诉他说:「善男子啊! 你应该观察我所住的宫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善财童子听了无厌足王的话,便即刻向四周普徧观察。 看见无厌足王所住的宫殿,广大无比,甚至比万佛圣城还大,都是以妙宝之所和合造成。 宫殿的墙壁,皆以七宝(金、银、瑠璃、砗磲、赤珠、码碯)合成,周帀围绕。 以百千的众宝,作为宫殿的楼阁。 种种的庄严,悉皆妙好。 有不思议的摩尼宝作成的网罗,弥覆在宫殿上面。 又有十亿的侍女,她们的相貌端正,殊胜绝伦,无人能比。 她们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应进则进,应止则止,一举一动,皆悉可观,令人欢喜。 凡是她们所作,都是非常巧妙。 或者站立,或者坐卧,皆温和柔软,来承事无厌足王的意旨。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 善男子。 于意云何。 我若实作如是恶业。 云何而得如是果报。 如是色身。 如是眷属。 如是富赡。 如是自在。 这时候阿那罗王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啊! 你的意思如何呢? 有何意见? 假如我真的去作像前边判案子的种种恶业,我又如何得到像这样快乐的果报呢? 这样的色身? 美女的眷属? 这样富贵充足? 这样自在快乐呢?」善男子。 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善男子啊! 你知道吗? 我已得到入菩萨如虚幻解脱的三昧,所以能游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 善男子。 我此国土所有众生。 多行杀盗乃至邪见。 作余方便。 不能令其舍离恶业。 善男子。 我为调伏彼众生故。 化作恶人。 造诸罪业。 受种种苦。 令其一切作恶众生。 见是事已。 心生惶怖。 心生厌离。 心生怯弱。 断其所作一切恶业。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善男子啊! 我这国土中所有的众生,多行杀业和偷盗,乃至邪淫。 如果我用其他方便法,而不用严刑峻法、凌厉苛刻的手段,他们是不会骇怕的,不能令他们舍离恶业。 我为了调伏这些刚强难调的众生的缘故,便以神通变化做恶人,造种种罪业,受种种苦。 你知道前面你所看见的恶人,皆是我变化出来,互相造罪业,而不是真实的。 他们都是如幻解脱三昧的一种表法。 我令一切作恶众生,见到这种严厉的处罚之后,心里便生恐怖,而寻求改过自新,不愿再造恶业了。 他们看见造恶业所受的果报,心里便生出厌离的念头,生出怯弱心,不敢再造恶业。 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把十恶亦改成十善了。 断除一切恶业,不再杀生、偷盗、妄语、邪淫、饮酒了,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思想。 善男子。 我以如是巧方便故。 令诸众生舍十恶业。 住十善道。 究竟快乐。 究竟安隐。 究竟住于一切智地。 善男子啊! 我以这种变化恶人,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的善巧方便的缘故,令一切诸众生舍离十恶业(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而住于十善道中,得到究竟的快乐,究竟的安隐,究竟住于一切智地上。 善男子。 我身语意。 未曾恼害于一众生。 善男子。 如我心者。 宁于未来受无间苦。 终不发生一念之意。 与一蚊一蚁而作苦事。 况复人耶。 人是福田。 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善男子! 我的身语意三业,从来没有恼害过一个众生。 善男子啊! 像我这样心的人,我宁愿尽未来际受无间地狱的苦,也始终不会发生一念这种害人的心,乃至对一只蚊子或者一只蚂蚁,令它们受到伤害而做苦事。 况且是人呢? 因为人是福田,能生长一切诸善法啊! 善男子。 我唯得此如幻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 知诸有趣悉皆如幻。 菩萨诸行悉皆如化。 一切世间悉皆如影。 一切诸法悉皆如梦。 入真实相无碍法门。 修行帝网一切诸行。 以无碍智行于境界。 普入一切平等三昧。 于陀罗尼已得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啊! 我唯得到这种如幻解脱的法门,如果像一切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们得到无生法忍,所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 他们知道三界二十五有、四恶趣,悉皆如幻如化,而菩萨所修行的法门,也都是如幻如化。 你不要生出执着,以为这就是行菩萨道了。 一切世间的事情,悉皆如影,没有实体。 有些人明明知道一切世间,悉皆如影,虽然学了那么多年的佛法,仍是放不下,无明还是很重。 所有一切法,悉皆如作梦似的,故勿生出法执。 他们能进入真实相无碍的法门,修行六度万行,犹如帝释天网罗的一切诸行。 他们能以无碍的智慧,修行于境界,所谓「对境无心」,而不生一切执着。 他们能普入一切平等的三昧,于陀罗尼这种总持法得自在。 而我又怎能知道这种深妙的法,演说他们的功德行呢? 我现为你介绍另一位善知识,他将为你解释更多的道理。 善男子。 于此南方有城名妙光。 王名大光。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 顶礼王足。 绕无数帀。 辞退而去。 善男子! 从我此处再向南方行去,有一座城市,名叫妙光。 此城国王名叫大光。 你可以到他那儿请问:「菩萨如何学菩萨行? 如何修菩萨道? 他将为你演说,令你明白多一点。」这时候,善财童子,向无厌足王叩头顶礼于其足下,然后向右绕无数帀之后,便告辞而退。 向南走去,再去寻访下一位善知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发布时间:2025-07-06 08:09:0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459.html